南京作為一個旅遊勝地,其中旅遊資源較多已是人盡皆知,很多人都說目睹這座城市如煙花般絢爛的旅遊景點,會使人眼花繚亂。再加上這裡的古歷史,使得這裡成為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最具歷史感的古城,作為六朝古都,多年來也孕育了充滿特色的市井文化,文物古蹟和文化遺產處不勝數,那麼今天要提到的就是位於南京秦淮區的的中華門,它是明代時期的京城城門,原名為聚寶門,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門。
中華門又被稱為甕城城門,地理位置極佳,相鄰於秦淮河,因此這裡的水運交通一直以來都很興盛,還是當地的交通咽喉。它的整體結構就像是一個甕城,並且以「目」字為原型進行設計構造,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這裡的城門大多都是以鐵為原材料,如果想要打開這裡的城門,還必須要啟動千斤閘門,通過它的整體製作規制,令許多人讚嘆。最初這裡被用作藏兵洞,規模較大,可同時容納三千多人。
中華門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在明朝時期就已建立而成,由於整體規模較大,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主城樓和三道城門,主城樓中又坐落著三座翁城,該古城的建立之所以十分特別,是由於在整個主城樓的兩側設立了較長的緩坡馬道,在古時發生戰爭時,士兵增援都會從兩側進入。對於成語「甕中捉鱉」大家都十分熟悉,因此很多遊客都說這裡的整體構造是對該成語最充分的解釋了。
在這幾座甕城當中,充分設立了「一翁一城」和「一翁一閘」,其意思就是每到一個城中時師要通過層層關卡,還要經過四道券門,並且城中大約有60多米深,有外敵入侵時,在衝破一道門之後,還會有源源不斷的機關擋住他們的去路,古時作為一個防禦性的古建築,進行這樣如此縝密的建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華門自古就被譽為「天下第一甕城」,這裡自古以來還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商業地區,其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當地的「老門東」,這是一處商人云集、同時也是貨物分散中心地,自古以來留下了許多老字號,同時也見證了中華門的興衰史,由於它剛好位於中華門的東面,因此便以「門東」著稱。
對於中華門的建立還有一段歷史,最初朱元璋下令修建中華門時,城牆總是無故倒塌,他一直以為是修建工人沒有充分使用好原材料的結果,但之後詢問了劉伯溫,劉伯溫卻告訴朱元璋這是風水問題,還說是有異獸在地下把地基磚吃掉了,因此才導致城牆頻繁倒塌,朱元璋後來便在中華門的地基之下埋了個聚寶盆,以此帶來祥和之氣,之後神奇的是,城牆果然就十分穩固的被建立了起來,這段傳說也一直流傳至今。
中華門作為我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通過這些古城牆上斑駁的痕跡和古樸的色彩,能讓人立馬回想起當年的種種情形,無疑是對古歷史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