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餘華簡介
(來源:中國經濟網)餘華作品特點餘華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此前他發表了二十幾篇小說均沒有多少影響,這篇作品發表後,深得李陀等著名評論家的好評,餘華於是一舉成名。餘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作品以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實現了文本的真實。餘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
《朗讀者》餘華:寫作,就是回家
以上這段文字,也許是大多數人對餘華最普遍的了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朗讀者》舞臺上的海鹽老鄉餘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打開方式」。生於杭州,長於海鹽。正如餘華所說,他對故鄉最初的印象,是五六歲時,窗口放眼望去廣闊的田野。
-
影響餘華的10部短篇小說
餘華,浙江海鹽人,是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在《溫暖的旅程》一書中,餘華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對自己影響最大的10部小說,並一一進行了點評。他說:「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它們將我帶走,然後又讓我獨自一人歸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路了。
-
作家餘華:「做自己」的態度一以貫之
導讀 很多人認識餘華,是從《活著》開始的。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餘華便以「先鋒作家」的面貌嶄露頭角——那個時候的餘華,冷酷而乖張,有著激流勇進的新銳氣概,是一部分文學青年的偶像。1993年,隨著《活著》的出版,餘華完成了現實主義的轉向,也讓他真正從「文學的餘華」變成了「大眾的餘華」。
-
餘華:「我在醫院太平間睡過午覺」
1983年的一天,牙醫餘華接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長途電話。很多年後,已經是作家的餘華回憶起這個電話,認為這是一個改變了他命運的電話,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其實,受惠於卡夫卡的又何止餘華呢?這一句話,讓餘華寫作的膽子越來越大。
-
餘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餘華 視覺中國供圖 餘華在節目中朗讀了自己的小說,一口字不正腔不圓的南方普通話,引發強勢圍觀。 三十一歲寫完《在細雨中呼喊》,三十二歲寫完《活著》,三十五歲寫完《許三觀賣血記》,四十六歲寫完《兄弟》,五十三歲寫完《第七天》。餘華一直是隱藏在小說背後的那個人。現在,他走了出來。從一本雜文集後面,書名叫《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
解讀餘華的《兄弟》,儘管有爭議,餘華卻認為是他寫得最好的小說
今天來講餘華的《兄弟》。《兄弟》是餘華的第四部長篇,也是餘華篇幅最長的小說。這部小說分上下兩部,是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本次的解讀是餘華的編輯朱偉先生以第一人稱來講解!餘華原來不是一直以為,一部長篇小說寫15萬字就夠了嗎?
-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自我凌遲的藝術
這是餘華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餘華早期小說創作的總結和顛峰,其成就頗受評論家肯定,如陳曉明表示:……我卻又不得不認為,《呼喊與細雨》在某種程度上是近幾年小說革命的一次全面總結,當然也就是一次歷史獻祭。這樣的作品,標誌著一個時期的結束,而不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陳曉明稱為這部是餘華的絕望之作。
-
餘華:《我膽小如鼠》
《我膽小如鼠》 作者介紹 餘華,1960年4月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 內容介紹 收入了中國當代經典名著《活著》作者餘華在1986-1998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我膽小如鼠》《夏季颱風》《四月三日事件》共3篇。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餘華,是出身於牙醫的作家。記得他曾在《朗讀者》與董卿談論自己的過去,那次談話很有趣,所以我記憶猶新。他說,他的父母都是醫生,童年是在醫院裡度過的,長大後自己也做了醫生,是牙醫。《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是餘華凝聚10年精力寫就的首部雜文集,從中國到世界,從文學到社會,他以犀利的眼光、戲謔的文筆,展現給我們一方不同的天地。
-
餘華《第七天》:傑作還是敗筆?
1991年,餘華以一本關於成長記憶的長篇《呼喊與細雨》向青春的個人化書寫告別。餘華自問:「我如何寫出我越來越熱愛的活生生來?」和許多渴望站到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的最前沿並與之對話的先鋒作家一樣,餘華懷著對現實的迷戀開始了他的轉型。 似乎從步入新的寫作旅程開始,餘華就理念清晰:「我的工作就是讓現代敘述中的技巧,來幫助我達到寫實的輝煌。」
-
餘華的那些能改變我們一生的人生道理
——餘華2、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餘華3、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快樂,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艱辛。——餘華4、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餘華5、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
餘華寄語白血病女孩: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著你
昨日,此事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天府早報記者也通過作家出版社責編錢英的幫助,聯繫上了餘華,並立刻帶著宋靜的心願飛赴北京。採訪最後,餘華提筆為宋靜寫下祝福: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著你! 對話:餘華與宋靜交談20多分鐘 才從德國歸來的餘華還在倒時差,但他已通過微博大致了解了宋靜的狀況。
-
讀餘華中篇小說集《我膽小如鼠》
感覺的魅力 ——讀餘華中篇小說集《我膽小如鼠》 文、柴進 周末在家,有些放鬆,就讀了一本小說。
-
揚州個園「非遺小傳人」展風採
今天(17日)下午,由個園與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聯合舉辦的首屆個園「非遺小傳人」選拔賽如期舉行。參賽學生均是來自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的在校生,因愛好個園非遺文化慕名前來。經過學校選拔推薦選出的近百名參賽小選手向大家展現了自己過硬的綜合能力。最終,50位學生脫穎而出,成功晉級複賽。
-
自稱病人的餘華 昨天出了一本雜文新書
——餘華自白 記者 潘卓盈 本報訊 「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這句話出自杭州作家餘華前年6月出版的小說《第七天》,由此引發了這是「新聞雜燴簡單堆砌」的巨大質疑。 在一邊倒的罵聲中,自始至終餘華都沒有露面。他只是淡然回應:「我的小說寫的從來都是我們的生活。
-
餘華:寫作最好的感覺是感覺不到在寫,靈魂被附體
著名作家餘華的新作《第七天》自6月中旬上市以來爭議不斷,號稱「七年磨一劍」的作品遭到了一片惡評,而餘華也通過出版方新經典文化對種種質疑做出了回應。餘華說,如果讓他自己評價《第七天》,他只需要一個成語———借屍還魂。 餘華表示,他在《兄弟》之前就有欲望「將生活中看似荒誕其實真實的故事集中寫出來」,同時還打算自我挑戰將這些故事集中到不長的篇幅裡。「然後我找到了這個七天的方式,讓一位剛剛死去的人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現實世界像倒影一樣出現。」
-
孟京輝評價餘華:他用文字闡述國家民族
孟京輝評價餘華:他用文字闡述國家民族鳳凰網娛樂訊 8月1日15時,鳳凰娛樂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話劇《活著》創作分享會,題為「活著的藝術《活著》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餘華的新現實主義力作,曾被改編為影視劇。作品以一位田間老者對人生的回憶為線索,深刻地展現了世事弄人的時代與悲歡離合的命運。導演孟京輝與作家餘華在該作品的思想、藝術方面進行了多次深入探討,二人思想高度契合併達成共識,欲以一種沉靜平和的表達方式訴說人的尊嚴以及對生命的尊重。
-
看藝術怪咖小傳,學會欣賞「與眾不同」
如果想快速了解現代藝術,你可以試一試當代藝術入門漫畫——《先鋒藝術家小傳漫畫系列》。這是一套趣味漫畫,通過簡潔幽默的作品,呈現六位童心未泯的創意藝術大師。他們古怪俏皮、令人費解,但源源不斷地向世界輸出靈感和創意。這裡有愛畫圓點的「精神病藝術家」草間彌生、用一種顏色作畫的克萊因、首創滴色畫法的波洛克、刺穿畫布的封塔納、以《藝術家之屎》聞名的皮耶羅、拿著小便池去展覽的杜尚。
-
「文萃」石佳 田泥:論餘華消極的先鋒敘事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再到《兄弟》、《第七天》,餘華在文本中塑造了意象式群體人物,展開了消極生命體驗的敘事,這也成為了餘華有異於其他作家的獨特性。儘管餘華消極的倫理及生命體驗表達,作為一種生命秩序的隱喻,攜帶了足夠的精神內涵與倫理判斷,旨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中的惰性與消極抵抗根由,具有一定的批判與反諷意義,但也導致了餘華深層介入現實的尷尬與表達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