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臺灣《中時電子報》上偶然讀到同鄉張兄的文章,題為《沒有認同的祖籍:臺灣的閩南》,談的是臺灣人對「閩南」的認知與態度。同為曾在臺求學的泉州人,我也早有探討此話題的想法。
「閩臺緣」的想像與現實
張兄在文章開頭寫道:「在臺灣生活了兩年,最開始很多人一開始都分辨不出我是大陸人,只有在交談漸多的情況下,因為用詞習慣問題我的身分才會顯露。當我說我是泉州人、也講閩南語的時候,大部分的長輩總會說,『怪不得』、『我們的祖先也是來自泉州的』。然而,絕大部分年輕人不會有這樣的回答,甚至不知道泉州是哪裡。只知道自己是閩南人,但是不知道閩南其實是福建南部的地域概念,指的是祖先來自閩南。」
作為泉州人,泉臺間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聯結讓我對臺灣多了一分親近。然而,張兄的遭遇我也感同身受。
最開始自我介紹是泉州人時,總帶有一種「臺灣人不可能不知道泉州」的想法。因此當我聽到諸如「泉州,那你是客家人嗎?」「泉州和福州不一樣對不對?」「泉州,那你為什麼會講『臺語(閩南語)』?」時,就很難過了。而那些聽過泉州的臺灣年輕朋友,多半也壓根從未踏足。他們可能去過北京、上海,但難得會去泉州。
在這種場合,原本閩南人對「閩臺緣」的那種想像與期待,變成了一種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這一開始讓我大失所望,甚而焦慮和惋惜。
此閩南非彼閩南
張兄在文章中說到,「在臺灣,『閩南』早已超逾地域、文化,更成為一種意識形態。」他將這種「沒有認同的祖籍」現象的原因歸結為統「獨」意識形態下,祖籍認同、身份認同的分裂。簡單說就是兩岸現狀下,在不少「臺灣意識」高漲的臺灣年輕人看來,承認自己祖籍是大陸,好像就自然被「統戰」了。
不過在我看來,說「閩南」在臺灣成為了意識形態,倒不如說「閩南」只是被抽離了原有的時空背景而空心化了。誠然大陸和臺灣都有「閩南」,但若不結合歷史和現實區分「閩南」在兩岸語境下的不同內涵,其實很容易概念錯置。
作為當前臺灣語境下的「閩南」,是一個族群的概念,和大陸的「閩南」,或說最初的那個「閩南」早已不是同一內涵。經過幾百年的演化,臺灣的「閩南」更多是所謂「本省閩南」(本省人主要分為「本省閩南」和「本省客家」)。而這種「本省」和「外省」的省籍之分,最直接的因素並非籍貫,而是根據來臺的先後。簡單說,如果你是1949年後才來臺灣,那麼即使你恰好來自閩南,同樣算是外省人。
所以現在臺灣人說自己是「閩南人」時,並非必然要與大陸閩南產生實質的聯繫,只是一種處於臺灣社會語境下的身份歸屬。所以許多臺灣人知道自己是「閩南人」,卻可能連福州和泉州到底哪個屬閩南都說不清楚,或者「福建」「福州」「閩南」「客家」這些概念也未必分得明白,因為這些東西已經離生活有一段距離,日常幾乎從未用到。
歷史與現實糾葛
當然,清楚這些概念的臺灣人也不在少數,大致分為兩類情況。一種是完全能夠能把文化與政治區分開的。他們知道「閩南」原指泉州、漳州,也知道臺灣社會的主體是大陸閩南移民,他們毫不介意說自己祖籍是泉州或漳州,因為這屬於歷史的範疇,他們壓根不覺得祖籍與政治立場有必然的關係。
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臺灣年輕人,他們會對我的泉州人身份感到好奇,對我會講閩南語感到有趣、親切,也會輕描淡寫地跟我說到他們家的祖籍、族譜一類的話題,儘管很多時候這些話題很難深入。用我的臺灣朋友Z的話說:「會因為認識你這樣的大陸人而感受到兩岸文化上的親近,但是不會覺得這和政治有什麼關係。像泉州現在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一般的中國(大陸)城市。」
「祖籍那些東西離日常生活太遠了,沒有特別的感情。」Z又補充到。
這種缺少情感支撐的「祖籍認識」很難讓臺灣人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傾向帶來什麼實質的改變。一個臺灣年輕人即使知道「原來我的祖先從大陸泉州來」,但這與「我從大陸泉州來」「我是大陸泉州人」存在差距。最後可能變成,「我是臺灣人,我的祖先從大陸泉州來。」這是一種血緣追溯,但仍然不會直接導向政治的認同。
而哪種情況會得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結論呢?根據我觀察,兩岸親屬之間存在確實的聯絡幾乎是必要的。不論籍貫在哪,我所認識的臺灣年輕人中有清晰「中國人認同」者,多是在臺灣的家族成員常與大陸親戚們走動。這種融入現實生活的親情,才是真正生動、鮮活的兩岸血緣紐帶。而這樣的家庭,反而不會去講什麼「祖籍」,因為親人還在那邊,應該說是「大陸老家」或「大陸親戚家」了。
我的臺灣朋友S是一個對大陸很有感情的臺灣學生,她出生於一個「芋頭番薯」家庭,也就是外省人和本省人結合的家庭。來自外省的父親啟蒙了她的「中國人意識」,S從爺爺奶奶那裡了解到家族如何從大陸到臺灣,而兩岸「三通」後,這個跨越兩岸的家族得以重聚。另一位臺灣朋友W,他是國民黨青年也是閩南人。他的家庭同樣仍與大陸宗族保持聯繫,近年來,他不止一次回到位於泉州晉江的故鄉,和大陸族人相見。
後來,S跟我說她想「嫁回」大陸,而W已經是在大陸工作的臺青一員,在上海乾得起勁。
新時代的「兩岸一家親」
有趣的是,我們越強調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與臺灣之間先天密切的聯繫,強調有多少臺灣人祖籍泉漳,就似乎越難理解為什麼以閩南人為主體的臺灣本省人,反而具有較強的「臺灣主體意識」。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誠然,閩臺之間的歷史與文化聯結自不必贅言,但問題在於歷史很難直接影響現實。比起遷臺至多不過六七十載的外省族裔,本省人來臺已走過數百年,許多家族與大陸早已斷了聯繫,即便通過族譜或代代口耳相傳,與大陸有關的家族記憶也不免在生活中日漸淡化。所以比起本省人,反倒是不少外省人家庭,仍然有著濃厚的「中國人認同」和實實在在的兩岸家族史。
這當然不是說「閩南」之於臺灣就不重要了,而是應該基於對當前現實的客觀認識,重新激活那段歷史與文化紐帶的生命力。如今兩岸的閩南人之間仍然會基於共同的語言和風俗而拉近距離,閩南文化中也藏有許多理解臺灣文化的密碼,對於我們認識臺灣社會有其意義。閩南人的身份確實讓我在文化與生活上適應了臺灣社會,也更有辦法了解臺灣人的想法。
以一個大陸閩南人的角度出發,我想理想的兩岸閩南人相處應該是一種因為文化產生的親切,加上基於現實的溝通與理解。如果這讓大家相談甚歡志同道合,自可帶臺灣朋友到如今的閩南走走,同時大可不必囿於那關於「祖籍」的介懷,也帶他們到大陸其他城市走走,這不就是新時代的活的歷史嗎?
而外省家庭的「中國認同」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於,唯有有血有肉的人員往來和真正跨越海峽的親身生活,才有可能實現「兩岸一家親」。隨著如今越來越多臺灣人到大陸工作生活,兩岸通婚也早已稀鬆平常,這不正是新時代貨真價實的「兩岸一家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