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歷史交織下的臺灣籍閩南人:承認祖籍是大陸,就等於自己被...

2020-12-20 上觀

 

近日,在臺灣《中時電子報》上偶然讀到同鄉張兄的文章,題為《沒有認同的祖籍:臺灣的閩南》,談的是臺灣人對「閩南」的認知與態度。同為曾在臺求學的泉州人,我也早有探討此話題的想法。

 

「閩臺緣」的想像與現實

 

張兄在文章開頭寫道:「在臺灣生活了兩年,最開始很多人一開始都分辨不出我是大陸人,只有在交談漸多的情況下,因為用詞習慣問題我的身分才會顯露。當我說我是泉州人、也講閩南語的時候,大部分的長輩總會說,『怪不得』、『我們的祖先也是來自泉州的』。然而,絕大部分年輕人不會有這樣的回答,甚至不知道泉州是哪裡。只知道自己是閩南人,但是不知道閩南其實是福建南部的地域概念,指的是祖先來自閩南。」

 

作為泉州人,泉臺間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聯結讓我對臺灣多了一分親近。然而,張兄的遭遇我也感同身受。

 

最開始自我介紹是泉州人時,總帶有一種「臺灣人不可能不知道泉州」的想法。因此當我聽到諸如「泉州,那你是客家人嗎?」「泉州和福州不一樣對不對?」「泉州,那你為什麼會講『臺語(閩南語)』?」時,就很難過了。而那些聽過泉州的臺灣年輕朋友,多半也壓根從未踏足。他們可能去過北京、上海,但難得會去泉州。

 

在這種場合,原本閩南人對「閩臺緣」的那種想像與期待,變成了一種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這一開始讓我大失所望,甚而焦慮和惋惜。

 

此閩南非彼閩南

 

張兄在文章中說到,「在臺灣,『閩南』早已超逾地域、文化,更成為一種意識形態。」他將這種「沒有認同的祖籍」現象的原因歸結為統「獨」意識形態下,祖籍認同、身份認同的分裂。簡單說就是兩岸現狀下,在不少「臺灣意識」高漲的臺灣年輕人看來,承認自己祖籍是大陸,好像就自然被「統戰」了。

 

不過在我看來,說「閩南」在臺灣成為了意識形態,倒不如說「閩南」只是被抽離了原有的時空背景而空心化了。誠然大陸和臺灣都有「閩南」,但若不結合歷史和現實區分「閩南」在兩岸語境下的不同內涵,其實很容易概念錯置。

 

作為當前臺灣語境下的「閩南」,是一個族群的概念,和大陸的「閩南」,或說最初的那個「閩南」早已不是同一內涵。經過幾百年的演化,臺灣的「閩南」更多是所謂「本省閩南」(本省人主要分為「本省閩南」和「本省客家」)。而這種「本省」和「外省」的省籍之分,最直接的因素並非籍貫,而是根據來臺的先後。簡單說,如果你是1949年後才來臺灣,那麼即使你恰好來自閩南,同樣算是外省人。

 

所以現在臺灣人說自己是「閩南人」時,並非必然要與大陸閩南產生實質的聯繫,只是一種處於臺灣社會語境下的身份歸屬。所以許多臺灣人知道自己是「閩南人」,卻可能連福州和泉州到底哪個屬閩南都說不清楚,或者「福建」「福州」「閩南」「客家」這些概念也未必分得明白,因為這些東西已經離生活有一段距離,日常幾乎從未用到。

 

歷史與現實糾葛 

 

當然,清楚這些概念的臺灣人也不在少數,大致分為兩類情況。一種是完全能夠能把文化與政治區分開的。他們知道「閩南」原指泉州、漳州,也知道臺灣社會的主體是大陸閩南移民,他們毫不介意說自己祖籍是泉州或漳州,因為這屬於歷史的範疇,他們壓根不覺得祖籍與政治立場有必然的關係。

 

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臺灣年輕人,他們會對我的泉州人身份感到好奇,對我會講閩南語感到有趣、親切,也會輕描淡寫地跟我說到他們家的祖籍、族譜一類的話題,儘管很多時候這些話題很難深入。用我的臺灣朋友Z的話說:「會因為認識你這樣的大陸人而感受到兩岸文化上的親近,但是不會覺得這和政治有什麼關係。像泉州現在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一般的中國(大陸)城市。」

 

「祖籍那些東西離日常生活太遠了,沒有特別的感情。」Z又補充到。

 

這種缺少情感支撐的「祖籍認識」很難讓臺灣人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傾向帶來什麼實質的改變。一個臺灣年輕人即使知道「原來我的祖先從大陸泉州來」,但這與「我從大陸泉州來」「我是大陸泉州人」存在差距。最後可能變成,「我是臺灣人,我的祖先從大陸泉州來。」這是一種血緣追溯,但仍然不會直接導向政治的認同。

 

而哪種情況會得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結論呢?根據我觀察,兩岸親屬之間存在確實的聯絡幾乎是必要的。不論籍貫在哪,我所認識的臺灣年輕人中有清晰「中國人認同」者,多是在臺灣的家族成員常與大陸親戚們走動。這種融入現實生活的親情,才是真正生動、鮮活的兩岸血緣紐帶。而這樣的家庭,反而不會去講什麼「祖籍」,因為親人還在那邊,應該說是「大陸老家」或「大陸親戚家」了。

 

我的臺灣朋友S是一個對大陸很有感情的臺灣學生,她出生於一個「芋頭番薯」家庭,也就是外省人和本省人結合的家庭。來自外省的父親啟蒙了她的「中國人意識」,S從爺爺奶奶那裡了解到家族如何從大陸到臺灣,而兩岸「三通」後,這個跨越兩岸的家族得以重聚。另一位臺灣朋友W,他是國民黨青年也是閩南人。他的家庭同樣仍與大陸宗族保持聯繫,近年來,他不止一次回到位於泉州晉江的故鄉,和大陸族人相見。

 

後來,S跟我說她想「嫁回」大陸,而W已經是在大陸工作的臺青一員,在上海乾得起勁。

 

新時代的「兩岸一家親」

 

有趣的是,我們越強調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與臺灣之間先天密切的聯繫,強調有多少臺灣人祖籍泉漳,就似乎越難理解為什麼以閩南人為主體的臺灣本省人,反而具有較強的「臺灣主體意識」。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誠然,閩臺之間的歷史與文化聯結自不必贅言,但問題在於歷史很難直接影響現實。比起遷臺至多不過六七十載的外省族裔,本省人來臺已走過數百年,許多家族與大陸早已斷了聯繫,即便通過族譜或代代口耳相傳,與大陸有關的家族記憶也不免在生活中日漸淡化。所以比起本省人,反倒是不少外省人家庭,仍然有著濃厚的「中國人認同」和實實在在的兩岸家族史。

 

這當然不是說「閩南」之於臺灣就不重要了,而是應該基於對當前現實的客觀認識,重新激活那段歷史與文化紐帶的生命力。如今兩岸的閩南人之間仍然會基於共同的語言和風俗而拉近距離,閩南文化中也藏有許多理解臺灣文化的密碼,對於我們認識臺灣社會有其意義。閩南人的身份確實讓我在文化與生活上適應了臺灣社會,也更有辦法了解臺灣人的想法。

 

以一個大陸閩南人的角度出發,我想理想的兩岸閩南人相處應該是一種因為文化產生的親切,加上基於現實的溝通與理解。如果這讓大家相談甚歡志同道合,自可帶臺灣朋友到如今的閩南走走,同時大可不必囿於那關於「祖籍」的介懷,也帶他們到大陸其他城市走走,這不就是新時代的活的歷史嗎?

 

而外省家庭的「中國認同」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於,唯有有血有肉的人員往來和真正跨越海峽的親身生活,才有可能實現「兩岸一家親」。隨著如今越來越多臺灣人到大陸工作生活,兩岸通婚也早已稀鬆平常,這不正是新時代貨真價實的「兩岸一家親」嗎?

 

 

相關焦點

  • 《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
    也就是說臺灣姓氏和居住地的形成過程,成為臺灣開發史的縮影。臺灣現住居民,除高山族外,都是近三、四百年來由大陸移居過來的,其中除臺灣光復後以後大批來臺的所謂「外省人」外,絕大多數是來自閩、粵兩省的所謂「福佬(閩南人)」和「客家人」。「今日臺灣人民能夠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除了曾因政治力的介入確定了生活空間外,無一不是臺灣先民一滴滴血汗造成的。
  • 從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祖籍看臺灣姓氏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
    現在的臺灣當局有人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實際上是一種數典忘祖的行徑,遭到祖國大陸人民和臺灣同胞的譴責。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人,祖籍無一不是在大陸,甚至他們自己本來也都在一些公開場合表示過。比如,李登輝是福建客家李氏後裔,祖居福建上杭,其祖先李火德的牌位就立在福建寧化石壁村百家姓祠堂內。陳水扁的祖籍在福建詔安二都鄭日堡,呂秀蓮的祖籍也在福建。
  • 調查和有關資料表明:大批臺灣政要祖籍在漳州
    "臺獨"的政治需要,千方百計拒絕"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大陸與臺灣自古就是同宗共祖、血脈相連的歷史印記是誰也無法抹去的!800萬人"根"在漳州  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漳州,歷史上有大批漳州居民跨海移居臺灣,因而漳州成為廣大臺胞的主要祖籍地。
  • 臺灣高層多祖籍大陸 包括陳水扁等「泛綠」政客
    由此可見,儘管部分「臺獨」政客為達到分裂祖國的險惡目的,拒不承認自己  是中國人,否認臺灣和大陸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無法掩蓋大部分臺灣人根在大陸的事實。  許多政要在大陸出生  臺灣「內政部」有關數據顯示,臺灣約有2300萬人口,其中98%是漢族。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原住民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由於早期前往臺灣拓荒的大陸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其中又以閩南地區為主)及廣東,所以在臺灣民間信仰的體系中,大部分神祇都是從福建和廣東傳播過去的,其中又以地方性神祇為多。臺灣民間祭拜媽祖據臺灣總督府社寺臺帳所載,臺灣各寺廟所奉祀之神明,其祖籍出於四省,即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及浙江省。
  • 走出臺北,才算真正進入臺灣
    臺灣南部移民主要是福建閩南尤其是漳州移民,相當完整地保留了閩南的民風特徵,在臺灣的海島自然地理環境下,有些特性更為突出。可見當時人民苦況」;「有一首『天地歌』說:『轟炸震天動地,光復歡天喜地,接收花天酒地,政治黑天黑地,人民呼天喚地』」。臺灣知名學者施正鋒認為,「臺灣人意識的產生,主要是對於日本殖民與國民黨高壓統治的直接反彈。」這一結論是符合事實的。筆者在臺灣南部的實地考察發現,南部民眾對於國民黨時期生命朝不保夕的狀況懷有深深的恐懼和憎恨,由此引發了尖銳的省籍矛盾。
  • 臺灣人「根」在漳州知多少
    臺灣人的「根」在大陸,絕大多數人的根在閩、粵,特別是閩。據有關資料統計,在臺灣2300萬人當中,約有80%來自福建,而福建籍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漳州人。換言之,現有2300萬臺灣同胞中,約有800萬人左右「根」在漳州。由此足見,漳臺之間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之密切、深厚。
  • 臺灣人的省籍情節
    省籍情結,簡單來說就是不同地域人之間產生的微妙情感,但在臺灣又常被上升到政治層面。  臺灣在1945年以前被日本統治了50年,在這50年之間出生的人,對大陸並沒有什麼印象。
  • 臺籍代表委員:臺灣要脫胎換骨 關鍵在於承認「九二共識」
    (兩會綜述)臺籍代表委員:臺灣要脫胎換骨 關鍵在於承認「九二共識」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 王捷先 林春茵)正在出席全國兩會的臺籍代表委員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表示,從長遠看,兩岸統一對臺灣同胞來說才是最大的好處。
  • 【三隆視野】為什麼有的臺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但是隨著大陸上的人口爆炸或者技術提高,登陸島嶼並移民是一種必然趨勢。所以人們經常能看到世界上的一些島國/島嶼地區像千層餅一樣有一層一層的人口歷史。和這些島嶼一樣,寶島臺灣也是一個人口組成相當複雜的地區。臺灣的族群可以分成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各自擁有聚居地和經濟文化,構成了臺灣豐富多彩的社會。
  • 這些地方,臺灣與大陸同名
    很多人知道臺北近郊有個風景名勝叫做「芝山巖」,其實「芝山」這個名字也是來源於大陸,明末清初,福建漳州人黃澄清落腳臺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為新闢居地的名字,讓世代不忘大陸祖籍地。  而廣東籍的臺胞,祖先多來自於惠州、潮州。其中惠州籍的移民又多來自陸豐與海豐,因此今天的臺灣也有3個海豐村及1個海豐莊、1個海豐嶺、1個海豐坡及1個陸豐村。
  • 閩南,唱同一首歌,還是三個世界三種曲調
    據統計,現在2300多萬的臺灣同胞中,大約900多萬的祖籍是泉州,700多萬的祖籍是漳州,二者之比大約1.3 : 1。這得從大陸正式開發臺灣的歷史說起。根據最權威的《臺灣通史》(連戰的祖父連橫編撰)的認定,第一位開發臺灣的大陸人是顏思齊,漳州人,他在《臺灣通史》中被尊奉為「開臺王」。顏思齊開發臺灣的緣起,得從日本平戶說起。
  • 閩南歌裡覓鄉音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生在鼓浪嶼的廈門歌舞劇院創作室主任鄭超英從小聽著媽媽的《行船歌》《點燈紅》等閩南歌謠長大。解放前,媽媽從南洋回國,一路哼唱的就是這些流傳甚遠的閩南語歌曲。  閩南歌緣起於以閩南語的語調聲韻來演繹的民歌、歌仔冊等。
  • 阿公的臺灣,我的閩南
    閩南的根在中原,臺灣的根在閩南狹義的中原地區就是河南省,因為河南不僅是絕大部分漢民族的祖居地,也是中國歷史大多數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原人口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都是陸續少許人遷入。西晉末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形成三次入閩高潮。晉代中原人為避「永嘉之亂」,中原衣冠南渡,泉州的母親河叫晉江。
  • 多國領導人祖籍在閩南 印尼前總統曾派人赴華尋根
    後來大家習慣將龍海看作其祖籍。2000年5月1日,黃金輝曾攜子孫一行18人往龍海角美黎明村尋根問祖。  第五任總統、也是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王鼎昌,祖籍福建同安縣仁德裡十二都珩山堡崎溝社(如今歸轄於廈門集美區後溪鎮)。1918年,王鼎昌祖父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  祖父飽讀古詩書,對王鼎昌影響很大。王鼎昌六七歲便能背《大學之道》,還能用閩南話背誦《昔時賢文》。
  • 這些地方,臺灣與大陸同名(看臺灣)
    泉州、潮州、海豐、陸豐、泰山、三峽、長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由於歷史文化的淵源,臺灣有許多地方與大陸同名,因此,當你走進鄉野村鎮,深入臺灣腹地,你會發現兩岸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和文化連接,讓你由衷地感到親切和溫情。
  • 閩南家族文化在臺灣
    今日臺灣兩千多萬漢族同胞中,近百分之八十祖籍是閩南。在閩南與臺灣諸多難以割斷的紐帶中,家族文化乃是最為突出的一條,無論歷史抑或現實都是如此。閩南家族文化是閩南地區的家族制度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行為、觀念和心態,是閩南基層社會傳統的重要組織特徵和文化特徵。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對於自己的「外省籍」身份,薛皓認為,其實現在在島內的日常生活中,所謂「本省」「外省」並沒有特別不一樣,就像他的高中同學李政軒所說,「臺灣社會還是蠻包容的,一般在生活層面不會有省籍衝突。」  總的說來,當前的臺灣,並不像前些年那樣,「省籍紛爭」總能被一些所謂「本土」的政治勢力利用,以作為選舉中的「催票利器」。但每年「二二八」的時候,有些人還是會撕開被重構無數次的傷痛歷史,他們會說「當年就是外省人帶頭屠殺本省人」。然而歷史的真相如何,似乎並沒有太多人有興趣去追尋。
  • 漳州畲民過臺灣
    ——作者題記閩南與臺灣一水之隔。宋元時期,閩南人就開始移居臺灣,成為閩南文化在臺灣傳播的使者。明清時期,大量的閩南人遷徙臺灣,為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奠定了基礎。由於地緣、血緣密切等原因,在整個清領時期,閩南人前往臺灣持續不斷,幾乎遍布全島。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在清代,375萬漢人中有311萬人祖籍為福建,約佔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