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就是親人聚在一起搞飯吃。華北人民買麵粉擀餃子皮,華東人民買糯米搓年糕,而華南人民去買的是蘿蔔,用來蒸蘿蔔糕。
餃子不會只有餃子皮,蘿蔔糕也不會只有蘿蔔。廣州人會加臘肉蝦米,順德人加魚茸,潮汕人加花生,臺灣人加紅蔥頭,城中村房東加瑤柱和XO醬。但在專業吃貨的鑑定標準裡,蘿蔔糕合不合格,關鍵看
蘿蔔和米漿。先說蘿蔔。蘿蔔是中國土特產,白色(紅色的是「胡」蘿蔔),在丘陵蜿蜒、人口密集的廣東、廣西和福建,優質耕地和灌溉資源稀缺,蘿蔔只需半沙地就能生長(土壤太粘反正不利於根莖膨大),對水和人力要求不高,還耐寒抗凍,所以自古以來就廣泛種植。晝夜溫差大的秋冬季節更適宜蘿蔔生長,所以春節前正好收成,通常吃不完,留一部分醃鹹酸(配雲吞麵,酸鹼中和),剩下的就做糕點。
![]()
再來說米漿。老一輩點心師傅眼裡的米漿,第一是粘米粉,第二是粘米粉,第三還是粘米粉,其他都是邪教。
![]()
用錯糯米粉的災難現場。「在來米」是臺灣對粘米的稱呼
粘米,就是華南出產的秈稻品種,比較硬瘦,區別於軟糯的東北「肥仔米」(粳米),市面上帶「粘」字的諸如「馬壩油粘」「象牙粘」都屬這類。蘿蔔糕用米必須夠硬,否則會塌會散。
![]()
除去泰國選手,粘米在各種國產米中硬度、粘度最大
米漿傳統上用石磨。臺灣作家林文月曾經記述自己小時候在上海,大米要先浸一晚,第二天拿去豆腐店請人磨成漿,放進麵粉袋裡,壓上重物,將多餘的水份擠出。如果不太介意石磨的玄學加成,可以直接買市面上預製好的粘米粉,省卻大半日功夫。
![]()
新派點心師傅則在粘米粉裡混合澄面(小麥澱粉)或者玉米澱粉。香港出售的「鷹粟粉」,盒子上印的就是蘿蔔糕配方。網上搜的一些師奶蘿蔔糕心得,也建議往粘米粉摻澄面或粟粉,聲稱「包冇失敗!」當食品被納入現代工業體系,玄學就只能進軍營銷了。科學研究表明,米、麥、玉米等一切澱粉類物質成分都包括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直鏈澱粉負責硬度和粘度,支鏈澱粉負責吸水、變糊(勾芡)。粘米(粉)直鏈澱粉含量較高,而小麥粉、玉米粉支鏈澱粉含量較高,吸水性好,因而在各種糕點中被用作增稠劑、上漿劑,把配料粘合在一起。
![]()
科學說,米漿對於蘿蔔糕的本質意義,就是把蘿蔔和配料粘在一起而已。說易做難。蘿蔔可刨絲、切小粒、切條,口感滑度和粘合難度成正比;越靚的蘿蔔水分越足,蒸煮「出水」後會進一步稀釋米漿;新年流流,蘿蔔糕要「足料」,摻進去的臘肉、蝦米全是「散件」,也需要更強力的粘合。當代人吃蘿蔔糕花樣繁多,只是「缽仔蒸」還好;但要鍋煎、油炸或者XO醬炒,粘合程度必須極高,「企身」,否則一下油鍋就散了。
![]()
所以,最好的蘿蔔糕,就是用最少的米漿把最多的蘿蔔及配料粘結成塊。加澄面或粟粉,也不能說是新派師傅「作弊」,而是老師傅們以前沒得選。華南不是小麥、玉米產區,千裡迢迢運過來的澄面都拿去茶樓做蝦餃皮和腸粉了,幾時輪到千家萬戶鍋裡的蘿蔔糕。外婆、奶奶、媽媽們有什麼米就磨什麼漿,不行只能調整蘿蔔切法和配料,哪像今天的新手主婦,在線等「哪個牌子的粘米粉」「日本大根和中國蘿蔔蒸糕哪樣好」。
![]()
自己試一下不就知道了
科學進步了,選擇變多了,那到底摻多少「作弊粉」合適?專業人士指出,100%玉米粉蘿蔔糕並不好吃,雖然在粘合材料方面「包冇失敗」,但質地粗糙,光澤不足,中間孔洞多;如果加入馬鈴薯澱粉,光澤、韌度都會改善,也就是變得「彈牙」。粘米粉、玉米粉和馬鈴薯粉的混合比例為0.598∶0.176∶0.226,色澤、氣味等感官品質最佳。粘米粉、玉米粉和馬鈴薯粉的混合比例為0.65∶0.10∶0.25,硬度最低,粘著性、彈性品質最佳;
但真正的難點,是蘿蔔和粉之間的比例。從口味上來說,用煮蘿蔔絲所出的「蘿蔔水」調粉比清水更佳(還有順德人煮魚茸的湯),但複雜之處也正是在此:沒有人能保證每年買到的蘿蔔是一樣的。
![]()
即使把蘿蔔切頭去尾削皮,精確稱到某個重量,甜度、水分度永遠不會相同。水多了就「削」(正字為𥻨,《廣韻》:「煮米多水也」),水少了就「傑」,「傑」雖然一定不會散架,但吃起來太幹,也不符合最佳原則。像西式糕點那樣,把各種配料精確到克,也不是不可以:煮完蘿蔔之後把所有蘿蔔絲撈起瀝乾,用指定重量的「蘿蔔水」調和粉漿,有多則倒掉,不夠則用清水補足。這一點在家庭中實現起來不容易(誰做誰知道),但酒樓或者預製工場必須如此,否則無法保證出品一致。加上現在酒樓一年四季都供應蘿蔔糕,春夏季節的蘿蔔可能沒有冬天的甜,所以還多了放糖這步。而且,由於臘肉蝦米不可能在蘿蔔糕中絕對均勻分布,如果剛好切到邊上,就會造成蘿蔔糕崩個角,對講究賣相的酒樓來講同樣不可接受。所以,即使是頂級師傅如雲的廣州酒家,都在蘿蔔糕團中減少配料比例,內裡是精確配製的基礎組合「蘿蔔+米漿」,把瑤柱海味等調料加在煎制過程和蘸料中,以此既保證質地,又不影響口味。
![]()
廣州酒家出品
不對,外婆們和媽媽們,怎麼從來沒有糾結過這個問題?對她們來講,最佳比例就是
「隨手一放」。你要是逐個問一圈,就會發現在高手眼裡,8斤蘿蔔:1斤粉也毫無難度,次級高手7:1、6:1,依此類推,到最保守的1斤蘿蔔:1斤粉都有,而且每一個都信誓旦旦:我們家一直就是這麼做的。
![]()
但這叫
「家的味道」,是愛與信任,是玄學的終極殺器。
1. 混料設計法優化蘿蔔糕配方的研究,塗家濤,贛州農業學校,《保鮮與加工》2019,19(03)
2. 大米理化指標與米飯品質相關性的研究,王玉珠 林偉鋒 陳中,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現代食品科技》2011年 第11期
本文首發於零記宵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需轉載授權,請聯繫後臺並同意相關條件想加入讀者群的小夥伴,請看下圖
在看誠可貴,轉發價更高
不想誤推送,設置加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全部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