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花、還是春,都是這世間頂美好的字眼,而它們都被賦予"昆明"做了一城之名,可見昆明之美,因此,看著旅遊攻略,我們在盛夏之時來了一場昆明遊。而昆明醉人之處,卻不只是花,到了昆明我們才想到,這裡的茶也同樣聞名。落腳於茶城"雄達",我遇見了小罐茶看見茶文化·茶書展。
作為小罐茶參與策展,首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圖書展覽,看見茶文化·茶書展展出5000餘冊茶書,300餘本珍惜古籍,不管是對於愛茶人,還是愛書人來說,都是一場文化盛宴。那麼,看見茶文化,茶文化究竟是什麼樣子?小罐茶的創始人杜國楹先生為看見茶文化作序:新時代的茶文化一定是與時俱進的,變得更適合今天人們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緊緊擁抱每一個時代,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茶書話茶事,承載茶文化
而本場茶書展,將5000餘冊茶書分成了四個主題來"看見茶文化":從茶的貿易、文化版圖,講到茶帶來的世界變化:茶葉快剪船、茶的溫度計、英式下午茶,再談到中國學者關於茶起源的世紀考證,談到已經成為文化符號的茶馬古道和普洱茶的復興。正如《光明日報》高級記者任維東先生所說,倘若一個茶人,不讀茶書,連茶葉的起源與傳播、茶道禮儀、茶產業與茶文化的發展等問題一問三不知,就不能真正理解與懂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在這5000餘冊書籍面前,在它們記載的,茶的悠悠歷史面前,我方知自身之淺薄。
茶文化分享,大咖如何看見茶文化
那麼,何人不淺薄呢?我想正是應邀而來的各位茶界大佬了。這場茶書展的精彩部分,正是由他們拉開,就茶文化和茶傳承兩項問題展開論壇討論。對於我們來說,茶文化或許是晦澀的概念,而他們早已有自己的理解。周重林先生講,通過看得到、摸得到的載體了解茶文化。於他而言,這種載體就是書籍,是文字,他說:"現在茶行業很多人都力圖成為一個資深的茶人,說明有競爭需求,有競爭需求那肯定需要讀書。"
這正與茶書展的主題高度一致,通過書籍看見茶文化。而對範建華先生來說,除了書籍,茶文化也表現在儀式感上:"儀式感就是茶文化,有了這種儀式感你就去觸摸茶的靈魂,沒有這種儀式感,那麼它就是飲料"、"各個民族喝茶的習俗,本身這就是茶文化的內涵。"毫無疑問,範建華先生是一個"合格的茶人",從茶的歷史、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講到英、美等國與茶的關係,範建華先生將我們的記憶帶回初高中的歷史。
而王敏正先生則讓我們再將目標聚焦到現在的"千億雲茶"。在他看來,看見茶文化,需先明白文化的意義,而文化從每一個茶農身上體現。並且,茶可以提升到文化的極致,探索"無味之味"的道理,茶湯、茶韻都是茶文化的部分。
深入茶傳承,創新與傳承交織
茶文化研討至此,話題自然而然深入茶的傳承,對此張宇先生對年輕人充滿希望,奶茶或許就是年輕人和傳統茶之間的跳板。而徐亞和先生則主張從茶的功能性開發入手,王迎新女士則一直研究茶的衝泡、引用等方法,並將之記錄成冊,這亦是茶文化的傳承。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滇紅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鳳慶小罐茶總經理張成仁先生更是茶技藝的傳承人,但對他來說,茶的傳承不只是器具、技法,更應該是方方面面,並且,茶的傳承最重要還在於創新,如果不創新,就談不上傳承。當然,也有人認為,茶傳承首要"承為先"。
聽罷大咖們的討論,我想不管是創新還是傳承,都是茶在當代復興的關鍵所在。創新和傳承本身雖有"新"與"舊"的區別,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創新才有發展,有傳承才有創新的基礎。而正如主持人所說,新的形勢有很多,我們如何積累,舊的文化有什麼,哪些需要傳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