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回老家,看到地裡因陽光和養分充足而長勢極好的青菜和蠶豆,突然想起,不知不覺已臨近清明,又到了保山騰衝人吃土鍋子的季節。
一瞬間就特別想吃一頓湯鮮味美的土鍋子,心想,何不趁周末做上一鍋,邀親朋好友小聚?
雖說土鍋子的製作十分繁雜,耗時耗力,需「十八般廚藝」輪番上場,部分食材甚至頭幾天就要開始準備,但這對於一個吃貨來說,這些都不是事。說幹就幹,回到家,開始著手準備。
湯是土鍋子的靈魂,可用豬排骨或筒子骨小火慢熬才能醇厚清香不油膩,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將新鮮排骨放入砂鍋中架在煤爐上慢慢熬著湯。
馬上提著菜籃,到地裡挖來新鮮的芋頭,摘了飽滿的蠶豆和葉片肥厚的青菜,回到家,洗撿乾淨切好備用。
片泡皮,泡皮是用新鮮豬皮刮洗乾淨後煮熟曬乾,用菜籽油炸得泡掀掀的,再用冷水浸泡,然後片成薄片。
煮黃筍,用來自緬甸的黃竹筍乾泡發放在鍋中煮數小時後,挑選嫩黃筍切成片。
炸酥肉,豬後腿肉切片放入土雞蛋、麵粉、草果面、鹽、蜂蜜水等拌勻,放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
最為麻煩的應該就是做蛋卷,跑到雞窩和老母雞「借來」幾個土雞蛋,用筷子不停攪打將蛋清蛋黃完全融合直到起泡沫,再把蛋液放到平底鍋裡烤成金黃的蛋卷皮。這還真是個技術活啊!蛋皮薄了會破,厚了又包不住肉,要拿捏得剛剛好才行,還好本人已經過多次的「操練」,還不至於被這個難倒。
蛋皮做好,接下來就是包蛋卷了。把上好的豬脊肉剁成肉末,加上鹽、草果面等調料,均勻攤在蛋皮上薄薄一層,再從外向內輕輕捲起裹緊,上鍋蒸熟,蛋卷總算完成了。
不得不說,做土鍋子完全是一個統籌安排的過程,趁這個空隙,趕緊把芋頭、黃筍、青菜等用豬油炒好備用,一切準備就緒,湯也就熬好了,鍋子到了最重要的工序——上鍋子。用的鍋必須是騰衝本地陶土燒制的土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鎖住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營養,這也是騰衝土鍋子的一大特色,而且土鍋子必須是經過多次使用的,因為使用次數越多、年代越久的鍋子,煮出的鍋子菜愈加味道醇正鮮美。
說到這裡還是科普一下騰衝土鍋子吧!這是一種遍體黝黑,看起來很樸拙的炊具。正圓形的鍋正中間是高於鍋面約三分之一的煙管,煙管口為飯碗粗,內可燒炭火煮食鍋中菜餚,因此被形象的喻為騰衝著名景區「火山熱海」。
據說騰衝土鍋子還挺有來頭的,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相傳,元朝未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衝守關,來到這裡後,發現因為營地的距離太遠,加上天氣寒冷,每天送給將士的餐食都變冷了。為了讓守邊的將士吃上一口熱湯熱飯,這位大臣讓當地的陶匠燒制了一種土鍋,然後將食物成品送到關上,這樣將士們就可以邊煮邊吃,既熱乎又方便。漸漸地,這種烹煮食物的方法從軍營流傳到民間,就成了現在的騰衝土鍋子。
三百多年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沿玉璧古驛道來到騰衝縣滿金邑,看到那裡有許多人家在做土鍋子。他記述道:「有廬舍當坡塍間,曰土鍋村,村皆燒土為鍋者。」 如今,燒制土鍋子的技藝依然流傳。
上鍋子其實就是把準備好的食材一層一層放入鍋中,最底層放的是煮好的青菜、芋頭、紅蘿蔔,再依次放入黃筍、酥肉、泡皮,最後加上切成稜形的蛋卷和碧綠的蠶豆米點綴。這樣上出來的鍋子,黃黃綠綠的甚是好看,讓人看起來就非常有食慾。
澆上湯,微火慢煮兩三個小時,等底菜的本味漸漸融入湯汁,空氣裡都是醇香氣息的時候,鍋子就可以食用了。
一碗好的蘸水,能為土鍋子增色不少,等待煮鍋子的時間裡也別閒著,用自己家釀的醋(亦可用樹番茄)調製一大碗酸爽可口的蘸水,再做上一個乾菜和一個涼菜搭配,堪稱完美,現在只需要靜靜的等待土鍋子上桌了。
對於講究和重感情的騰衝人來說,吃土鍋子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一飽口福,它更是騰衝人過年、清明、立冬等時節必不可少的一種儀式,是騰衝人的一種感情寄託。在我看來,親手做上一鍋土鍋子,和家人朋友圍坐一起熱氣騰騰的吃著,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此刻,你會覺得土鍋子的另一美稱「大團圓」尤為貼切。
文:紫玉
圖:鍾保浩 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