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東中國特產·桂林館/原創文章
豆腐乳給我的記憶應該是七八歲開始的,那個時候家裡還很窮,每次去到外婆家,總會看到外公拿著米飯到鍋裡拌一下剩下的油水,再從小瓶子裡挑一塊四方形臭香臭香的豆腐形狀的東西,然後也不需要夾菜,就這樣能吃下一整碗的大白米飯……
當時總覺得外公碗裡的飯很香,很美味,卻想不通為什麼外婆總不讓我們學著外公那樣的吃法。後來長大了,才慢慢領會那其中的深意,同時知道那個臭香的豆腐塊形狀的東西叫豆腐乳。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每個貧困的家庭,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經歷。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大人們經常會買來一些豆腐或者是用自家的黃大豆來自做成豆腐,然後通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醃製成豆腐乳,最後用那一小塊的腐乳就著大白米飯來直接填飽飢餓的肚子,家裡僅有的簡單菜色就留給正在長身體的小孩吃……在那個年代,腐乳是每個家庭必備的一種輔菜,支撐著很多人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
豆腐乳的歷史悠久,是我國流傳千年的傳統民族民間美食,可分為青方、紅方、白方三大類。其中臭豆腐屬青方;「大塊、紅辣、玫瑰」等屬於紅方,「香辣、桂花、五香」等屬於白方,是一道經久不衰的美味佳餚。
桂林的豆腐乳以香辣、五香為主,是白腐乳的代表,歷史悠久,頗負盛名,遠在宋代就很出名,是傳統的「桂林三寶」之一。桂林很多地方的人都會自製豆腐乳,出產的商家品牌種類也繁多。以前外婆也會自己醃製,後來年紀大了,手腳沒那麼方便,也不做了,外公想吃的話就會在外面的小店買回來,但只認一個地方出產的腐乳,那就是橫山腐乳。
外公說,臨桂的橫山,是一個小村莊,小時候去過幾次,村裡的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乳,因為這裡的腐乳曾經是乾隆帝欽點的貢品……
橫山村是清代名臣陳宏謀的故裡,大部分居住著陳氏後裔,據村裡的老人介紹,陳家是500多年前從湖南搬遷過來的,如此可見橫山的歷史至少在500年以上。在陳宏謀的自傳及相關史料的記載中,當年用橫山的豆腐乳進貢給乾隆皇帝,實屬無奈之舉,因為陳宏謀本身為官清廉,拿不出金銀珠寶,只能硬著頭皮把家中自製的橫山豆腐乳當成貢品送進皇宮。沒想到乾隆對豆腐乳的皮薄細膩香醇爽口的味道十分讚賞,而且用腐乳為佐料做出來的美食,也得到乾隆特別的喜愛。此後,橫山豆腐乳便成了每年的貢品,名氣傳遍大江南北。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一次吃到橫山的豆腐乳之後,曾在《隨園食單》中贊道:廣西以白腐乳為最佳。
幾百年來,橫山豆腐乳沿襲口傳身授的作坊式生產模式,一直保持著原有的獨特風味。桂林豆腐乳是橫山豆腐乳的一個支系,桂林很多製作豆腐乳的大師傅都來自橫山,了解歷史的人都認為橫山村是桂林豆腐乳的發源地。陳宏謀的第八代後裔陳富息先生,30歲出頭的時候,就開始從父母的手中傳承製作豆腐乳的手藝。也許豆腐乳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一種食品佐料,但對於陳富息來說,是一門手藝,也是一份榮耀。
在陳富息看來,橫山豆腐乳的製作工藝可以用一句時髦的話語來概括,就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按照祖輩口口相傳的製作秘方,橫山豆腐乳首先必須要選用本地產的幹制青色大豆,豆粒要求顆粒飽滿、乾爽,不能有缺損,辣椒、天然香料也要本地出產上好之物;其次需要取村上四方井裡澄清、清甜的井水用於豆腐乳的全程製作,村裡人認為,橫山腐乳之所以好吃,跟四方井的井水有很大的關係;再者豆腐的榨乾形式與其他地方一次性榨乾不同,橫山的豆腐坯子是經過半榨乾後,用精心燒制過的稻草灰來慢慢吸乾豆腐坯裡的多餘水分,之後豆腐坯內部中空,更容易醃製入味,同時稻草灰內含的微量元素滲進豆腐坯內,中和了豆腐的酸鹼度,不僅使豆香味更濃鬱,也更有利於消化。
還有一個值得提起的自然優勢條件是,由於橫山千百年一直在製作豆腐乳,橫山村已經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豆腐乳「小氣候」。整個橫山的空氣、土壤、樹木中都瀰漫著製作豆腐乳的菌種,即使不專門培菌,豆腐乳的粗胚依然可以順利發酵,長出完美的長絨菌絲。同時橫山豆腐乳在第一次發酵的時候用的是杉木發酵箱,發酵、菌絲對於豆腐乳的製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酵越好,豆腐乳製成後的口感就越細滑爽口。
如今「橫山豆腐乳製作工藝」已於2008年入選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政府以及橫山村村民努力的結果。儘管現在很多地方都用上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不僅可以增加豆腐乳的產量,而且由此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但是他們依然堅持用這門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為保護、發揚這門珍貴的古法手作工藝而堅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