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折現率是運用收益現值法評估企業價值時的重要參數之一,折現率的細微差異,將會導致評估結果的極大差異。為什麼需要折現率?
假設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現在彩票中獎100萬元;第二,10年以後彩票中獎100萬元。你會選擇哪個選項?毫無疑問,你會選擇現在就彩票中獎100萬元。
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率,10年以後的100萬元,只相當於現在的幾十萬元。具體是多少,取決於通貨膨脹率高低。在這裡,通貨膨脹率,就是折現率。
同樣的道理,一家企業未來會賺到100萬元,這100萬元,不等於現在的100萬元。在用自由現金流折現法對企業估值時,需要把未來賺到的這100萬元,換算成現在值多少錢。這就需要設定一個折現率。
折現率是特定條件下的收益率,說明資產取得該項收益的收益率水平。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收益率越高,意味著單位資產增值率高,所有者擁有資產價值就低,因此收益率越高,資產評估值就越低。
折現率的計算一般常用的有三種方法:
一,累加法。
累加法是折現率確定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來說,折現率應包含無風險報酬率、風險報酬率和通貨膨脹率。無風險報酬率是指資產在一般條件下的獲利水平;風險報酬率是指冒風險取得的報酬與資產的比率。
對於非虧損行業,整體企業的未來收益額可根據未來稅後淨利潤或淨現金流量來預測,折現率可以行業平均資金利潤率為基礎,再加上3%-5%的風險率來確定。除有確鑿證據表明具有高風險外,折現率一般不高於15%。
累加法的計算公式如下:折現率=無風險利潤率+風險利潤率+通貨膨脹率;其中:風險報酬率=行業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
二,市場比較法。
市場比較法是指通過選取與評估對象相同類型或者相近行業或相似規模的資產案例,求出它們各自的風險報酬率或折現率,經過分析調整,按照不同的權數進行修正,並消除特殊因素的影響,綜合計算得出被評估對象折現率的方法。
一是請3-5名管理人員,確定被評估項目在行業中的位置,如果這些人員的意見相似,就可以對被評估項目的公司風險得出一個合理的估計。二是請3-5名管理人員,確定哪些上市公司是與被評估企業最相似的競爭者,然後根據這些假定有相同風險的公司的風險值來確定被評估企業的企業風險。
三,社會平均收益率法。
社會平均收益率法通過分析社會平均資產收益率的變動情況來確定折現率或本金化率。運用這種方法能客觀反映企業整體資產的收益現值。
但是變動係數、風險係數一般不容易測定。上述方法應用於企業價值評估中折現率的確定上,可以表示為: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社會平均資產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風險係數。
考夫曼提到,並沒有一個所謂"正確的"折現率,也沒有精確的方法來確定當然這並不矛盾。對某一特定的投資而言,設定折現率不僅跟投資人對現在或未來消費的偏好有關,也與他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對這次投資風險的認知、以及其它投資機會的報酬率等因素有關。
也就是說,設定具體多高的折現率,和投資者的具體情況相關,有一定的主觀性。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但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折現率的設定是有原則的,折現率不能低於無風險利率。
我們知道,無風險利率是指將資金投資於某一項沒有任何風險的投資對象而能得到的利息率。這是一種理想的投資收益。一般受基準利率影響。
如果設定比無風險利率更低的數值作為折現率的話,企業未來賺到的錢,換算到現在來的話,會比較多,容易高估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
考夫曼還提到,如同預測未來的現金流量一樣,投資人應該選擇一個比較保守的折現率。在某些情況下,折現率的些微變動即可能會使計算出來的現值產生巨大的差距。
如果設定比無風險利率高不少的數值作為折現率的話,企業未來賺到的錢換算到現在來的話,會比較少,容易低估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並且可能找不到可投資的企業。
所以,在對企業估值時,應該設定合適的折現率,不少價值投資者認為取無風險利率作為折現率是比較合適的。而巴菲特,在設定折現率的時候,通常都是用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作為參考數值的。
股東問:「當你們預測一個潛在投資,一家公司的現金流的時候,為什麼使用無風險國債的當前利率作為折現率?你們為什麼不用查理·芒格說的機會成本的概念來選取折現率呢?比如你提到的美國公司股權收益率的歷史均值12%,或者你的回報率目標15%,或者參考可口可樂的股權收益率。我想你肯定知道,使用不同的折現率將顯著改變你評估的公司的價值。你們為什麼使用無風險利率?」
巴菲特回答說:「我們使用無風險利率僅僅是為了對不同的投資對象進行相互比較,換句話說,我們尋找的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對象。為了計算投資對象的現值,我們都需要使用折現率,由於我們永遠都能購買國債,所以,國債的利率就成了基準利率。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購買國債,這也不意味著,如果我們得到的最好的投資對象的現值表明,這筆投資每年的收益率只比國債高0.5%,我們就會購買國債。但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合適的基準利率,我們只是使用這個利率來比較所有的投資機會——企業、油井、農場等等」。
查理·芒格補充說:「是的。你想買期限多久的國債顯然都可以買到,所以,投資股票的一個機會成本就是將股票和國債進行對比,你可能會發現,美國有一半的公司股票,你要麼不了解它們,要麼很擔心這些股票的情況或者極度不看好它們,以至於你寧可購買政府國債。因此,從機會成本這個角度看,這些股票就被這個篩選標準給排除了。
「接下來你開始尋找那些你喜歡的股票,你對這些股票的喜歡程度遠勝於政府國債,所以你會對這些股票逐一進行比較。如果你找到了一個你認為最好的投資機會——這個機會你很懂——你就有購買對象了。這個思考非常簡單,除了最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和博弈論之外,什麼都用不到。估值的思維過程連小孩子都能想到。」
顯而易見,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是會考慮他的機會成本的,只有投資標的的期望收益率高於無風險利率時他才有可能實施投資行為,也即只有在體現了投資收益率的折現率高於無風險報酬率時,投資者才會實施其投資計劃,要不然將資金存入銀行或買入國債是更優選擇。這一原則反映了金融市場的一個簡單道理:「利率是金融市場入場券」。我認為不能低於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目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3.3%-4%之間。為了更保守一點,我通常設定折現率為6%。
另外提示大家注意一下,無風險利率僅是一種理論中的概念,現實市場中並不存在這麼一個東西。只有近似的一些事物,比如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貨幣基金收益率、銀行活期存款利率、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銀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等等。這些,都被看做近似於一定周期的無風險利率。
作者:李首伯連結:https://xueqiu.com/1156952266/146452662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