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歐洲時報》西班牙版微信公眾號報導,近年來,華僑華人用自己的努力漸漸在西班牙社會站穩腳跟,巴塞隆納的「唐人街」不僅引起作家、記者的關注,僑胞還在居住區推動著和平的發展。
旅西僑胞推動社區和平發展
1925年,巴塞隆納記者Francisco Madrid出版了一本關於巴塞隆納第五區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書籍。書中記錄了存在於蘭布拉大道(La Rambla)和並行大道(Parallel)之間小巷的妓院、酒館、歌舞廳的情況,描寫了人們貧窮和落魄的生活。儘管這裡從來沒有亞洲人,作者仍將它名為「中國城」(西語:Barrio Chino,也譯作「唐人街」),甚至當它被重命名為Raval區時,這個街區仍沒有擺脫「中國城」的綽號。
其實早年間,中國人聚集地並不在巴塞隆納市中心。在1992年以前,巴塞隆納Sant Pere區的Trafalgar街道兩邊聚集著許多大型貨行,隨後不久便都變成小商鋪,而中國商人仍在Ronda Sant Pere附近開設店鋪。
隨著移民數量的增加,他們穿衣、吃飯、理髮等需求也在增加,於是,巴塞隆納真正的「唐人街」誕生了。「我們的中國鄰居並不住在『中國城』,這是一種不公平的刻板印象,他們住在Fort Pienc區。」巴塞隆納Xeix項目的文化調解員表示。
報導稱,巴塞隆納Xeix項目是一項將中國人口融入社區聯合生活的市政計劃,從計劃推行的第7年開始,中國居民成為了該社區和平發展的真正推動者。
僑胞積極融入社會,涉獵多個行業
一家名為XINFAXIAN的理髮店是巴塞隆納第一家為滿足在Trafalgar大街和Sant Pere大道附近居民的理髮需求而成立的理髮店。從此以後,美髮沙龍紛紛湧現。Xeix項目的調解員Eva表示,雖然是正規的理髮店,但有時候,會有一些客戶會騷擾女店員。對此,當地市政府移民局局長Lola López表示,希望能夠切實維護女性權益,消除刻板印象。
在Fort Pienc區,有許多藥房。該區的華僑華人在藥房裡購買歐洲的藥妝,然後寄回中國給他們的家人當禮物。在這個區,還有很多像el Lleida那樣的酒吧,之前由西班牙人經營,現在轉讓給當地僑胞。這些酒吧在轉手後,並沒有改名字,也沒有改菜單,甚至連訂閱的日報都沒有更換。「有時候,這些華人店主會聘請廚師教他們製作西班牙雞蛋餅或炸丸子。」Eva說。
在Sant Joan大街上,一個華人家庭建立了一家建材商店。謝(音譯) 4年前在附近建了一所音樂學院,教授唱歌、舞蹈、演奏等音樂知識。該校共有30名老師,其中6名是中國人,其他全部是西班牙人,有的已經會說中文了。
Ausiàs Marc大街67號,正是一家知名華人婚紗攝影工作室所在的位置,為巴塞隆納當地或前來旅行的情侶拍攝婚紗旅拍。
在Roger de Flor大街,還有一家華人官方翻譯事務所,為居民提供官方翻譯服務。在這幾條街上,有不少價值超過50萬歐元的公寓,正好符合黃金籤證的申請要求。
中文和西班牙文化,一個也不落
據悉,在Fort Pienc區的商鋪沒有任何一家安裝了百葉窗,商鋪的玻璃和門上全是中文。這裡有隻賣中國食品的超市,有髮廊,還有中國人開的藥妝店。
「我們最早的中國鄰居不願讓孩子忘記中文和中華文化,所以他們讓孩子去文化傳承學校(Heritage School)。」Ruiz說。孩子們每周末去學校學習,而他們的父母在工作。
Chen Shufen是巴塞隆納四所中文學校的校長,她表示,除了普通話,學校還會展示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如疊人塔和巨人隊等當地特色活動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