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曦敏《物質》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和超級電容器水凝膠的分層結構

2020-12-19 Hydrogel

【前沿背景】

新近開發的柔性和可伸縮電子設備試圖通過執行人類功能(例如在人造皮膚中)和多功能假肢(用於協助人類運動)或與服裝或人體進行接口(例如在導電互連,生物電子學中)來彌合人與機器之間的鴻溝,可穿戴式傳感器,可伸縮的儲能設備和柔性光電設備。所有這些應用都需要高導電性和機械柔順性的材料。實現這些功能的一種策略是在結構上設計不可拉伸的材料,以吸收應變而不會斷裂。可替代地,高度期望本徵可拉伸的導電材料,其固有的可變形性和可靠性是最受關注的。實現此目的的一些方法包括調整分子結構或修改(半)導電聚合物的形態,在可拉伸網絡中引入導電納米填料,或將液態金屬嵌入彈性體中。

具有三維互連微結構的可拉伸導電聚合物基水凝膠(SCPHs)具有誘人的優點,可用於儲能設備,生物傳感器和醫用電極。在親水性凝膠中發現的固有多孔結構具有大的表面積,可促進高水含量,生物相容性以及離子和分子的高滲透性。導電聚合物可通過引入多價金屬離子或通過用製備好的聚合物進行後處理而直接製成獨立的柔性水凝膠。儘管它們具有高電導率,但大多數導電聚合物都缺乏拉伸性(<10%),並且在大應變下具有有限的機械柔韌性。< span="">

【科研摘要】

可延展的導電材料是軟電子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需要多個組件協同作用,以提供良好的機械,電氣和界面性能。整體性能通常受到聚合物基質中功能性填料的相不穩定性和差的混溶性的阻礙,從而損害了導電滲流網絡。先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賀曦敏教授團隊通過以冰為模板的低溫聚合(ITLP)策略應對了這一挑戰,並創建了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該材料擁有層級化的樹枝狀微結構,納米聚集性得到緩解。相關論文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Stretchable Conductive Hydrogels for 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Strain Sensors and Supercapacitors發表在《Matter》上。該材料的韌性提高了29倍,電導率提高了83倍

【強調創新】

a)合成增強型可拉伸導電材料的通用方法

b)應用:應變範圍廣,靈敏度高的應變傳感器

c)應用:高電容可拉伸固態超級電容器

【進步潛力】

可拉伸的導電材料在軟電子產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相的不穩定性和不良的組分混溶性引起的不連續的納米聚集體總是限制其機械和電氣性能。該工作通過使用冰模板低溫聚合策略來控制可拉伸導電聚合物基水凝膠的納米和微觀結構。所獲得的分層結構的可拉伸導電水凝膠顯示出顯著增強的可拉伸性,導電性和電化學性能,這使其成為許多應用的有前途的候選者,例如通用應變傳感器和可拉伸超級電容器。

【圖文解析】

為了改善可拉伸性,在過去的工作中已經將諸如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醯胺(PAAm),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殼聚糖之類的彈性聚合物鏈結合到剛性導電聚合物中。但是,這些策略通常遭受不利的電氣和機械性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導電聚合物鏈的引入會阻礙導電路徑。另外,由於成核和反應動力學是由成核的吉布斯自由能控制的,所以液相中的常規聚合反應具有不可控的動力學。結果是斷開連接的大型聚合物納米聚集體的無規和鬆散組裝(圖1A,形態I),其缺乏緻密和連續的導電聚合物鏈堆積,以及電子傳輸和張力下的堅固性所需的高度結晶的網絡。

圖1具有增強性能的可拉伸導電聚合物基水凝膠

1.材料設計與合成

作者介紹一種基於具有層次結構的微/納米結構的導電聚合物-水凝膠互穿雙網絡創建SCPH的方法,通過高性能應變傳感器和超級電容器展示出增強的機械,電氣和電化學性能(圖1A,形態II )。使用冰模板輔助的低溫聚合(ITLP),通過將互連的均勻納米纖維組裝到具有樹枝狀結構的微片上,冰模板凝膠(ItG)呈現出分層網絡。獨特的連續枝晶微網絡是通過高親水性溶液的超低溫模板化創建的,而均勻的納米原纖維是低溫聚合的結果,可有效抑制不良的聚集。

最終目標是在雙網絡中創建與可拉伸聚合物鏈纏繞在一起的高度緊湊且相互連接的導電聚合物鏈。旨在減輕不連續的納米聚集,而是連續創建跨納米到毫米規模的層次結構,以增強機械,電,電化學和壓阻傳感特性(圖1A,下部)。該方法獨特地結合了兩個關鍵策略:冰模板化和低溫聚合。

該現有知識使得同時冰模板化和低溫聚合水凝膠和導電聚合物兩者的可行性和兼容性變得顯而易見。 為了證明這一概念,我們使用了ITLP技術來創建具有較少聚合的分層且緻密的結構(圖1B,下圖)。具體而言,首先將反應物溶液在溫度梯度下用液氮(-196℃)定向冷凍。隨後,將冷凍的樣品置於低溫(-20℃)以進行聚合。為了進行比較,對照樣品是通過室溫液相聚合製備的(圖1B,上部)。

2.材料表徵

所製備的PANi/PVA ItGs具有出色的機械強度(圖2A–2C),因為它們很容易彎曲到180°,拉伸到其初始長度的200%,並且打結而不會破裂。在顯微鏡下,PANi / PVA ItG顯示出從微觀到納米的高度有序的層次結構(圖2Div-vi)。具體來說,ItG呈現出獨特的樹突狀微結構(圖2Div),由連接的二維微片構成(圖2Dv)。在每個微片內,納米纖維被編織成具有高度均勻性的多孔網,其中導電聚合物PANi鏈均勻分布並與PVA鏈纏結(圖2Dvi)。相比之下,由於在液相中聚苯胺的無限制過度生長,在冰制模板或低溫條件下合成的LpG均具有不規則形狀的100 nm大小的納米糰聚體(圖2Di–iii)。

圖2ItG和LpG的材料表徵

3.傳感應用

對於由納米填料和彈性體複合材料製成的可拉伸導電材料,在拉伸過程中聚集填料的變形相當有限,導致靈敏度較差(圖1A)。另外,由於離子衍生的遷移和雙電層的形成,具有不可避免的離子傳導性的水凝膠傳感器在直流電(DC)下隨著時間的流逝具有不一致的電阻變化。當ItOG導體在連接到電路以測量電阻時被拉伸時,電阻隨應變的增加而呈現出連續且線性的增加(圖3A1和3B)。靈敏度的提高歸因於納米聚集的減輕,從而增強了變形適應性。在0.6%/s至1.8%/s的應變速率下反覆拉伸和鬆弛時,電阻會周期性且迅速地變化,能夠進行可靠的實時應變感測(圖3C)。

圖3基於PANi/PVA ItOG的傳感器的應變傳感特性和人體健康監測

由於具有如此出色的傳感性能,為應變傳感器配備了監測人體運動的設備。作者將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密封的ItOG附著在人的肘部上(圖3A2),並且該傳感器很容易貼合皮膚表面- ItOG的高拉伸性,高柔韌性和重量輕。在彎頭的瞬時彎曲和逐漸矯直過程中監測了傳感器的電阻變化,從而確定了明確的靈敏度和可靠性(圖3D)。

此外,通過將傳感器連接到人的喉嚨檢查了用於識別小規模人體運動的感應性能(圖3A3)。由於信號的強度和形狀隨運動而變化,因此可以從傳感器的特徵讀出信號中識別出不同的運動。特別是,人的心率可以通過相鄰的下限精確讀取,計算出的下限約為每分鐘96次。在一種典型的心跳波形中,可以準確地識別出收縮期峰值,重死性切口和舒張期峰值(圖3E)。此外,根據每個動作的特徵模式和強度,傳感器可以在每個吸氣-呼氣周期,吞咽和說話期間清晰地檢測出呼吸信號(圖3F-3H)。

4.電化學應用

隨著ItG電導率的顯著提高,作者隨後研究了用於儲能應用的電化學性能。圖4A中顯示了以10 mV/s的掃描速率進行的CV比較。在ItG和LpG上都清楚地觀察到兩對PANi氧化還原峰,表明是偽電容器機制。封閉的CV區域表明ItG電極的比電容大於LpG電極的比電容。圖4B給出了ItG和LpG電極的奈奎斯特圖。等效串聯電阻(ESR)降低,表明ItG電極中的電傳遞得到改善。如圖4C所示,與PPP LpG和PP LpG相比,在2 A/g的電流密度下PPP ItG和PP ItG的GCD曲線具有明顯更長的放電時間。因此,計算了四個樣品的比電容,範圍從0.5 A/g到20 A/g(圖4D)。經過1,000次充放電循環後,PP ItG和PPP ItG的電容保持率分別為90%和86%,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圖4F)。

圖4基於PANi/PVA(PP)和PANi/PA/PVA(PPP)的ItG和LpG的電化學性能

圖5A中的Nyquist圖顯示,ESR為5.21Ω/cm2,電荷轉移電阻(RCT)為0.13Ω/cm2,對於柔性SSC器件而言,這是非常低的。不同掃描速率(5-100 mV/s)的CV曲線顯示出相似的對稱形狀(圖5B),表明ItG電極具有良好的電容性能。在不同電流密度(2–30 mA/cm2,遠高於文獻中的電流密度為0.01–1mA/cm2的文獻)下的充放電曲線,顯示出顯著的性能,在放電的起點和對稱的三角形形狀(圖5C)。根據GCD數據計算得出的器件面積電容(圖5D)在電流密度為2時的比電容為367 F/g,可達到2,097 mF/cm2毫安/平方釐米。同時,在整個電流密度範圍內,庫侖效率> 95%。在2,000個可逆充放電循環後,該器件還執行了87.7%的電容保持率和近100%的庫侖效率,這表明SSC器件具有出色的循環穩定性(圖5F)。

圖5固態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表徵

鑑於其令人鼓舞的性能和機械柔軟性,作者還研究了ItG在柔性和可拉伸電子應用中的潛力。在將設備從0°彎曲到180°並從0°彎曲到90°期間和之後,CV和GCD曲線與靜態樣品的變化很小。因此,從GCD曲線計算出的電容和庫侖效率得到很好的保持(圖6A和6B)。在90°彎曲的2,000個循環之後,剩餘的電容保持率超過97%,說明了出色的彎曲穩定性(圖6C)。還通過使用物理交聯的PVA膜作為隔板來製造可拉伸的超級電容器。該器件在80%的單軸應變下可以保留74%的電容,這表明可拉伸電子產品有潛在用途(圖6D和6E)。作為概念證明,我們進一步在可穿戴應用中演示了SCPH。充電後,三個串聯的SSC可以點亮紅色發光二極體(LED)5分鐘以上。隨著每個超級電容器的嚴格彎曲和扭曲,紅色LED保持點亮,而光強度沒有任何明顯的下降(圖6F)。此外,纏繞在手臂上的設備在常規手臂運動期間運行良好(圖6G)

圖6柔性和可拉伸超級電容器作為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演示

參見文獻:

doi.org/10.1016/j.matt.2020.08.024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JMCA》3D列印石墨烯氣凝膠高面電容的可定製超級電容器
    介紹可穿戴電子產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熱門。超級電容器由於其固有特性(例如,高功率密度和出色的循環穩定性)在可穿戴電子領域發揮一定作用。具有互連的周期性多孔微/宏結構的電極的構造可使超級電容器保有高重量電容和緊密的電子、離子傳輸,同時不會犧牲面積和體積。
  • 北化工:3D石墨烯氣凝膠,用於壓阻傳感器的1D / 2D納米材料
    ,良好的可壓縮性和導電性,因此已被廣泛研究。這種3D互連微孔aPANF / GA氣凝膠結合了43.50 kPa的出色壓應力和28.62 kPa -1的高壓阻靈敏度以及寬範圍(0–14 kPa)的線性靈敏度。當將aPANF / GA用作壓阻傳感器時,壓縮回彈性極佳,在3Pa下的響應時間很快,約為37 ms,並且在2600次循環後結構穩定性和感測耐久性都很好。
  •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Science》MXene水凝膠超寬範圍電子皮膚!
    PAM鏈上醯胺基團間的氫鍵以及PAM和VSNP之間的共價鍵可協同平衡VSNP-PAM水凝膠網絡內的能量耗散,從而同時實現高韌性(7020 J/m2)和低滯後性(<0.1),為電< span="">子皮膚傳感器提供快速的響應時間(90 ms)和出色的回彈力(240 ms)。
  • 高光輝《JMCA》類似皮膚機械行為DNA啟發的水凝膠機械受體
    他們使用DNA啟發的單磷酸腺苷交聯的季銨化殼聚糖網絡和含NaCl的聚丙烯醯胺網絡構建水凝膠。水凝膠具有低模量,高韌性,自剛度和快速自恢復性。結果,水凝膠機械受體對應變和壓力表現出高靈敏度,並且即使在大變形(應變為500%)下也表現出可忽略的機電滯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水凝膠可充當可靠的可穿戴傳感器,用於檢測全身運動和生理信號,包括各種關節運動,面部表情,發聲和呼吸。
  • 《ACS 材料快訊》新加坡俞璟綜述:生物電子學功能導電水凝膠
    在這篇綜述中,重點介紹了功能性導電水凝膠的最新進展。然後,討論了導電水凝膠在可穿戴/可植入電子產品和細胞/組織工程領域中的潛在應用和面臨的挑戰。【圖文解析】導電水凝膠由於具有適當的電子,機械和化學特性,有可能成為生物電子領域中傳統無機材料的替代選擇。
  • 金屬化紙張能被製成柔性、可摺疊的超級電容器
    如果電池是能量儲存世界的馬拉松跑者,那麼超級電容器則可被比喻成短跑運動員:超級電容器更適用於短期儲存高能量的應用中,但長期來說電池是更好的選擇。現在來自喬治亞理工大學和韓國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超級電容器,旨在使其能以更長的時間存儲更多的能量。這種超級電容器是由金屬化的紙張製成的。
  • 印度科學院:內串聯工藝提升超級電容器電壓、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因此要進一步提升超級電容器的功率密度要從電壓的角度進行著手,提升超級電容器的電壓也主要有兩個方面可以實現:1)材料本身,通過更換電極材料提高電池電壓。這方面可操作的空間不大,一方面受制於材料自身的因素,電壓提高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受限於電解液的電化學穩定窗口,不可能無限提高電壓。2)另一個方面可以通過內串聯的方式提升超級電容器的電壓。
  • 賀曦敏/王健君/朱新遠《Matter》受生物啟發的多功能防凍水凝膠
    據報導,所有這些優異的防凍功能都是通過調節界面水的結構,流動性和數量來實現的,它們分別調節了冰的成核,生長和附著力。氫鍵基團和疏水基團都對界面水的調節有很大貢獻,因此導致AFP具有增強的抗凍活性。最近的防凍方法進一步增強了界面水在抑制冰形成和減少冰粘附方面的重要性。例如,Wang等揭示了聚電解質刷界面上的離子可以有效地控制界面水的動力學,從而決定冰的成核和傳播過程。
  • MIT研發新型離子液體提高超級電容器性能 或讓超級電容器取代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超級電容器是一種能夠存儲和釋放能量的電子設備,擁有一層電解質 - 一種可以是固體、液體或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導電材料。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幾家機構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液體,可能可以提高此類設備的效率和穩定性,同時降低易燃性。
  • 青島科技大學研發可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
    柔性導電複合材料作為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廣泛應用於新一代機器人、電子皮膚、人體檢測等領域。然而,如何製備兼具柔韌性、自愈性和傳感能力的柔性導電複合材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有機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柔性、耐溶劑性、耐高溫性等,能夠作為一種良好的基體材料用於應變傳感器領域。
  • 《大分子》自修復加工的離子導電超分子水凝膠,用於柔性電子設備
    【科研摘要】導電,自修復和粘合水凝膠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具有重要意義。導電自修復水凝膠最重要的性能是在室溫下有效恢復電氣和機械性能,並具有持久的耐久性。多價Fe3+離子的添加使PSS磺酸鹽和明膠羧基之間的金屬配位得以實現,並增加了PSUGF水凝膠的離子電導率。因此,作者期望通過改變Fe3+離子濃度來調節水凝膠的機械和離子導電性能。此外,水凝膠中豐富的可逆物理鍵應提供自愈能力和對極性表面的強粘附力。示意圖1給出了PSUGF水凝膠網絡的可能結構。示意圖1.
  • 稱重傳感器根據轉換方面可分為幾類?
    稱重傳感器技術的測量系統通常由三部分組成:應變儀,傳感器和測試儀器,當被測物體產生應變類型時,電阻應變計的電阻會相應變化,電阻應變計的應變測量就是基於這一原理,通常,在測量應變時,電阻應變儀會形成橋接,消除了溫度係數的影響並提高了靈敏度,電阻應變儀是一個敏感組件,它由四個部分組成:基座,敏感柵格,覆蓋層和引線,工作時,將電阻應變儀附著在被測零件的表面,一旦部件表面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柔性水凝膠
    當前的應變增強材料的設計策略主要依賴於使用具有螺旋結構的半柔性聚異氰肽(PIC)束或通過膠凝劑分子的自組裝製備的半柔性纖維,其具有固有的應變增強特性。但是,複雜的準備方法和數量有限的候選人限制了他們的應用。考慮到合成聚合物的各種合成途徑和可調功能,非常需要使用柔性合成聚合物來開發用於模仿生物組織的新型功能性水凝膠。然而,在合成的柔性水凝膠中很少觀察到應變強化行為,相反,當變形時,它們通常趨於軟化。
  •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商用化或加速(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外媒報導,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芬蘭阿爾託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一款高性能、環保、可伸縮的超級電容器,有望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超級電容器的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率高、循環壽命長且具有成本效益,是一種前景很好的電源,適用於移動和可穿戴電子設備、電動汽車等產品。 科學家們成功改進了超級電容器原型的體積電容性能、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教授Albert Nasibulin表示:「我們打造了一個超級電容器原型,經過1000次的拉伸循環後,拉伸率小於50%時,性能沒有發生改變。
  • 為植物設計的可穿戴傳感器:可測量農作物水分狀況!
    這一切要歸功於他和同事們開發的一種位於膠帶上的微型石墨烯基傳感器。它可以貼到植物上,因此研究人員也稱之為「植物紋身傳感器」,它能夠為研究人員和農民有關植物水分的數據。其應用領域非常廣闊,例如:柔性電子、高效電晶體、新型傳感器、新材料、電池、超級電容、半導體製造、新能源、通信、太赫茲技術、醫療等方面。
  • 可穿戴技術公司Shimmer推出醫療可穿戴傳感器算法開源計劃
    可穿戴傳感器通過將連續的、真實的數據納入臨床和研究,有可能徹底改變臨床試驗和醫學,一般來說,可穿戴傳感器用連續、客觀的措施取代偶爾的、通常主觀的健康指標。但目前,缺乏公認的臨床標準將成為可穿戴傳感器在臨床試驗中不能廣泛使用的主要障礙。換句話說,儘管可穿戴傳感器的使用繼續增長,但傳感器算法標準的缺失有時阻礙了它們在臨床試驗中的使用。
  •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近日Liquid Wire Inc.宣布,其可拉伸電路已通過高性能服裝製造商要求的嚴格清洗測試。Liquid Wire於2016年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成立,現已確立了自己在柔性和可拉伸金屬凝膠電路新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的地位。該公司使用基於獲得專利的無毒鎵合金並經過專有添加劑改性的金屬凝膠,在塑料和紡織品基材上生產先進的流體迴路。最終的電路由包裹在柔軟彈性材料中的流體互連組成,從而複製了移動人體的機械行為。
  • 紡織生物化學傳感器:眼淚、汗液、唾液也能成為傳感器生物源!
    目前該領域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使用淚液葡萄糖水平作為血糖指標,致力於開發具有實時監測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微型化可穿戴設備。最近,將葡萄糖生物傳感器集成到隱形眼鏡已經被幾個研究小組證實,然而淚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非常低(0.1 ~0.6 mmol),需要傳感器具有很高的靈敏度才能從預期的化學反應中提取信號。
  • 研究人員為可穿戴電子設備開發可供電的3D列印新型汗蒸膜
    中國3D列印網1月7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生產了一種新型薄膜,該薄膜可以有效地蒸發掉人類皮膚上的汗水,專門用於腋下墊,鞋墊和鞋襯等應用。研究人員還展示了如何利用薄膜吸收的水分為手錶和健身追蹤器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汗主要由水組成。
  • 福建物構所利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研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