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經中看七種不用花錢卻能獲大果報的布施

2020-12-12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雜寶藏經》七種施因緣第七十六:

(白話譯文)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卻能獲大果報

第一種:眼施。見父母師長、出家人時,不能以惡眼視人,眼神要安詳柔和。

果報:將來會得到眼根清靜,成佛後得天眼佛眼。

第二種:和顏悅色施。對待對父母師長、出家人時,不要露出難看的臉色,態度要和顏悅色、有親和力。

果報:將來會相貌端正。成佛後得真金色。

第三種:言辭施。與父母師長、出家人說話時,不要說粗口、惡言,言語要柔和、婉轉。

果報:將來會得到言語辨才,說話讓人信服。成佛後得四種無礙辯才。

第四種:身施。對父母師長、出家人恭敬有禮,前迎致敬。

果報:將來會得到端正高大的身材,受人敬佩。成佛後得無見頂相。

第五種:心施。布施時要內心和善、真誠(作前面四種布施時,雖然表面上看樣子有做到,但是內心不真誠、和善的話,是不能獲得果報的)。

果報:將來會得到智慧明了,不會癲狂瘋痴。成佛後得一切種智心。

第六種:床座施。看到父母師長、出家人,要起身安置座位,或者讓座。

果報:將來會經常得到尊貴的七寶床座。成佛後得師子法座。

第七種:房舍施。請父母師長,出家人於房舍中休息、行止、坐臥。

果報:將來會得到宮殿、房屋。成佛後得諸禪屋宅。

以上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卻能獲得大果報。

(經文)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名為眼施。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報。

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粗惡言。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是名第三果報。

四名身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起迎禮拜。是名身施。捨身受身。得端政身。長大之身。人所敬身。未來成佛。身如尼拘陀樹。無見頂者。是名第四果報。

五名心施。雖以上事供養。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養。是名心施。捨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報。

六名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請使令坐。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果報。

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使屋舍之中得行來坐臥。即名房舍施。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得諸禪屋宅。是名第七果報。是名七施。雖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相關焦點

  • 哪7種布施不花錢就能得大果報?
    獲大果報。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名為眼施。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報。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佛祖說,有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得到大果報。
  • 佛教:七種布施方法,不花一分錢,就可得大果報!
    而在本書的卷五《七種布施因緣 第七十六》中記載了關於布施功德的因緣,其中就介紹了七種具體的布施方法,以及所得到大果報。「貧窮苦楚從慳貪吝嗇中來,榮華富貴從布施助人中來。」因果規律絲毫不差,積德行善也要從當下做起。可是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沒辦法及時的做到財布施,錯過了很多成就善果的機會。
  • 《大莊嚴論經》普通布施 施物也定要清淨 不以錢財多 而獲大果報
    普通布施要留意的問題,普通布施,就是指把形形色色的身外物,甚至一把荼葉、一碗青稞,或是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錢……都施給其他一切眾生。布施的那時候,最先,自身的意樂一定要清靜。若能這般,即便財物不多,功德也非常大。假若意樂不清靜,即便施出來的金錢再好,功德也依然屈指可數。
  •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花錢,也能得大福報!
    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但我們現在一般人經常講的是外財布施,而忽視了內財布施,喜歡用自己的衣食財物布施眾生,而不知很多布施其實是不用花錢的,沒有一分錢,也可以照樣修布施。布施重在發心,佛曾經講過,即使再貧窮的人,也可以修下面七種布施,同樣具有無量的福報和功德。一,眼施。
  • 學佛者學會這六種布施,好運不斷,功德無量!
    大多數學佛者,家境富裕的很少,想要去布施,可又苦於沒有能力,如果你也是這種情況,看完這篇文章,後許觀念就會發生轉變,因為布施的方法很多,有一些布施,是不需要花一分錢的,而獲得的福報,卻同樣很大。我們來看一看,都有哪些布施,是不需要花一分錢的。第一種布施,就是顏布施。顏布施就是我們可以用微笑對面對他人。
  • 【釋迦牟尼佛傳記】 39 — 本生 • 布施 • 頂生王因緣
    而彼一豆若不墮地得置缽中,後必報應為天中主;由墮地故,但統人間不為天主。大王!彼商主者即頂生王是。由於佛所種是善根(由於在佛前種了這樣的善根),以彼世尊大悲攝受故,得大果報、具大名稱、有大威光。是故大王!其有智者,於佛世尊隨力所應修諸施行(應根據自己的能力,以種種的方法來供養佛陀)。如其所說,當如是學。」
  • 佛說有4種布施,不花一分錢,也能得大福報!
    佛教修行有多種方法,最基本的有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種方法各有側重的不同,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修行方法,也即包含佛教中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我們從一而終,堅持不懈,不斷的精進,就會有成功悟道的一天。
  • 佛典故事:為解脫而行布施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布施,應當是為了得解脫,而不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財物,才行布施。若為了得到更多的財物所做的種種布施,不名為真正的布施;若為解脫而布施,將來能得無生及涅槃之樂。有智慧的人應當為了解脫而行種種布施。
  • 佛教中有三種布施,但只有一種布施方法,能得到大福報
    相信很多信佛的人都關注一個問題,佛教中常說的福報從哪裡來,福報會不會在拜佛求佛之後,很快降臨到我們身上。其實,按照佛在經綸裡的說法,我們世間人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因此,我們今天看到一些智慧超常的人,就會因為過去生中修法布施;而一些健康長壽的人,則是由於過去生中修積「無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是真實不虛的,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那一個普通人到底怎樣做,才能夠保持勤修布施呢?
  • 布施是最大的功德
    同樣的一件事情,不能光從表面判斷,還要看當事者做事的本意和用心,也因此功德分勝劣,在於心田事不同。好比布施,有時雖是小小的布施,但是布施後能至心回向,功德自然不一樣。佛教裡把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三種。佛經裡說:「修財布施者,得財富;修法布施者,得明慧;修無畏布施者,得以健康長壽。」
  • 佛典故事:真正的布施
    《阿婆陀那經》中記載:昔日在娑婆世界中,有一位國王名叫婆薩婆,他的老師韋羅摩是一位婆羅門,常教導國王作轉輪聖王的方法。韋羅摩財富無量,珍寶具足,心想:「人們都稱我為貴人,財富無量,為了饒益眾生,應行大布施。雖然擁有富貴是快樂的,但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且財產為五家所共有,擁有財寶會令人心意散亂而放蕩,就像獼猴般無法片刻安定。
  • 佛經故事|舍利弗尊者求布施 如果是你,你會放棄這一機會嗎?
    《雜阿含經》中記載了如是一則故事:有一次,佛的上首弟子、僧團的實際領導人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的弟子生病了。至於怎麼生病的?佛為什麼不庇佑?尊者舍利弗為什麼不以神通助其康復?這樣行布施,既能得願意布施的名譽,又不費你的錢財!泥瓦匠一聽,覺得無趣,只好拉下臉:「汝今舍利弗,所說實為善。今施汝百甌,非餘亦不得。」尊者舍利弗,你說的實在太好了。我本想布施你100個瓦甌,只可惜我沒有多餘的。言下之意,瓦甌我有,可我的瓦甌是為了換錢填自己的肚子。
  • 佛典故事:貧窮夫婦的布施
    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 「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也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 一舉四得抄佛經(附:抄經禮儀)
    在佛教界,臺灣聖嚴法師更是積極鼓勵大家書寫佛經。他在《鈔經的意義》一文中指出:「書寫佛經的目的有二:一、為了流通傳布佛經,分享更多的人,傳承更久的時間……二、為了加強記憶印象。抄寫佛經,比讀誦佛經的功效更大,一遍又一遍的抄寫之後,縱然不能舌燦蓮華,也能漸漸地跟所抄的經義身心相應,化合為一。」所以,聖嚴法師明確強調:「抄寫一遍,勝過閱讀十遍。」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布施可以廣結善緣,捨去慳貪,培植善根。《月燈三昧經》雲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 布施供養的時候,只要做好這一點 福報就是不可想像的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也是我們學佛的要做的,平時我們布施或者放生都會覺得沒有時間,或者沒有金錢,但是布施主要看的我們的發心,發心做好才是圓滿的。於是下一道命令,作為限制,說若有人布施佛陀飯食,聽佛陀講演,罰金五兩。  佛陀進入城內,向各家乞食,給民眾培植福田,以便使脫離苦海。民眾因法令森嚴,見佛陀到來,紛紛關門閉戶,不敢布施食物供養佛陀。佛陀環行全城一周,並無一人理踩,於是就想拿著空缽出城而去。  有一個做傭的僕人,很希望布施佛陀及僧眾,但她窮得一無所有,因此,總不能實現她的願望。
  • 佛教小故事15:古時佛能以肉布施,今允刮佛身上之金救人
    他還從宋朝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被尊為「日本的茶祖」。他生活的年代連年乾旱,許多百姓生活非常困難。有一天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來到禪師面前,向他哭訴道:「家裡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已經好幾天揭不開鍋,眼看快要餓死了,請師傅發發慈悲救救我們吧。」榮西禪師雖然很想救這家人,但一時也束手無策。連年大旱寺裡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讓他拿什麼救他們呢?
  • 佛說,這八種人最有福,看看有你嗎
    做善事不一定非得花錢,別人有困難時比如掉河裡了,拉人一把也是善事。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想要有福,就得從種善因開始。佛說這八種人最有福,看看有你嗎。一、孝養父母之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孝養父母也是天經地義的,也是我們的義務,同時是培植福德最直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