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海南日報》的陳耿老師在朋友圈曬《瓊菜飄香:林俊春海南食文化紀事》(海南省瓊菜研究中心編,海南出版社2019年9月版)一書。因對不同地方的美食有喜好,哪怕不能親嘗,紙上閱讀也好,故索一冊閱讀。過幾天就收到了這部書,比我想像的要好許多。對很多外地人來說,將海南的菜餚稱之為「瓊菜」,或許有誇張的嫌疑,畢竟海南的歷史文化並沒有想像的悠久。但讀完這本書發現,海南的美食佳餚也真是豐富多彩,自己以前見識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
林俊春先生是研究瓊菜的專家。他在《中國烹飪百科全書》裡介紹海南菜的歷史,「唐宋以來,中原名臣、學士李德裕、李綱、李光、趙鼎、胡銓、蘇軾等相繼貶謫來瓊,帶來了各地的飲食習俗,使海南風味菜初具雛形。清明民初,海南對外開放擴大,海運和商業迅速發展,較大型的茶樓酒館隨之出現。粵菜烹飪技術潮湧而入,地產及其傳統食法得以升華,逐漸形成了海南風味菜。20世紀20年度至30年代,海口市的的瓊南酒家(40年度改為大同酒家)、富春茶樓、長安酒家、中國酒家、奇珍酒家,便是當時較具有代表性的海南風味菜館。進入80年度以後,隨著海南島的開放加快,烹飪業迅速發展,海南菜更趨完善。」
由這裡可知,海南菜也是深具地方特色。林俊春先生研究瓊菜多年,可謂見證了瓊菜菜系的發展歷程,書分四輯:
(1)、作者在不同媒介上發表研究瓊菜的文章,如為《中國烹飪文化大典》《吃在海南》《海南家常實用菜譜》《中國海南菜》等書撰寫的文章,這部分作品可謂是對瓊菜的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2)、就瓊菜文化活動撰寫的各類文章,這也看出作者與瓊菜接觸越來越久,對其文化的精髓有越來越多的體驗,這些雖是與海南菜有關的活動,也可看出林俊春先生的「食之精神」。
(3)、這一部分的文章則側重海南菜與各地的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既有切磋也有對話,從中可尋找到海南菜的發展特色與差距,由此對推動海南菜的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這部分作品為飲食隨筆,從不同的視角看瓊菜的演變,比如漫話海南雞飯、海口春節食俗、海口明爐羊肉趣談、在瑞典吃海南粉等等,都可看出林俊春與對瓊菜的認知水準。
這本《瓊菜飄香》可以說是瓊菜的發展真實記錄,從中可看到瓊菜的演變,一路讀下來猶如品嘗到瓊菜的不同風味,尤其是在春節閱讀,更是適宜。
對瓊菜的了解,此前我所知並不太多,儘管在成都也曾開設過一家海南餐館,也去吃過幾次飯,品嘗過海南食材,到底是不大精通。因此對瓊菜所知也十分有限,不過是對文昌雞、海南粉有印象而已。有一年,我曾到海口市參加《海南日報》的一個活動,那幾天就在酒店食飯,故未能深入到街頭品嘗海南美味。因之,這次得以讀一讀《瓊菜飄香》就給人更為切實的感覺,對瓊菜的了解就更加了一層,也許下次去海南就可以憑藉著這本書去覓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