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真的越來越牛了!2020年,它們收併購的範圍又擴大了

2020-12-18 騰訊網

在房地產市場的增速開始放緩時,物業服務正成為新的逐利風口。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更是讓物業服務按下了整合迭代的加速鍵。

和房地產的發展路徑相似,物業服務的成長故事,也始於規模。明源君注意到,在今年上市的14家物業服務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表示將募集的資金用於收併購等戰略擴張,使用資金比例的均值約為61.7%(折合併購金額均值約19.98億元)。

據明源君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0日,2020年物業併購的案例達52,併購金額約為82.46億元,併購數量是去年的兩倍,物業併購已經起風。

但和以往主要聚焦於住宅物業不同,今年雖然也有併購住宅物業管理公司,但已越來越多往別的領域延伸。具體而言,它們是哪些領域?又為何急於拓展新的方向?又如何保證併購成功率呢?

下面請聽明源君詳細說來。

併購加速

產業鏈下遊和非住宅物業成新搶奪點

根據中信建投的數據,在2011年~2016年,物業服務行業的併購數量還是個位數;2017年是個轉折點,出現翻倍。到今年,即便疫情期間併購工作幾乎停滯,但截至12月10日,今年的併購案例就已達到52例,相比去年的20例,併購速度明顯加快。

目前,在物業公司併購的業態裡,住宅物業比較多。據中物協數據顯示,2019年,百強企業布局住宅物業比例為99%,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2010-2018年度,該比例均保持在95%以上。

不過從今年併購的情況來看,除了必須收購的住宅物業,這些物業服務公司的併購還呈現這三個趨勢:

1、非住宅物業成為新的規模增長點

根據現有的結構形態,非住宅物業可分為商辦物業,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公共建築這三類。具體如下圖:

在去年的20起物業併購中,涉及非住宅業務的14例,這其中不少公司的業務既涉及住宅業務,也涉及非住宅業務。但今年,物業服務公司的收購的非住宅物業至少35例。

比如融創服務的兩起併購面向非住宅物業。5月份時收購主營酒店管理業務的開元物業全部股權,8月又收購主營展覽中心業務的環球世紀物業95%股權。

融創服務表示,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快打造在全業態服務領導品牌上的步伐。目前,融創服務是以「住宅、商企、案場和社區多元」構成四大全業態服務,如此看來,未來還將有進一步動作。

2、巨頭看好產業鏈上下遊場景

除了收購同類物業服務公司外,物業公司還開始向其產業鏈上下遊的場景拓展,收購其他業務領域的專業公司。

據明源君統計,2017年有1例,2018年有1例,2019年2例,到2020年已至少有6例此類併購案例,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

尤其是物業千億巨頭碧桂園服務,它在今年就有5例併購上下遊場景業務。

明源地產研究院製圖

在收購滿國康潔時,碧桂園服務還表示,在2027年12月31日之前,旗下的環衛業務如果沒在國外的證券交易所上市,會購買滿國康潔剩下的股權。這也意味著,在接下幾年,碧桂園服務在環衛業務上還會有很多舉動。

不過,整體來看,產業鏈上下遊場景的競爭只是初露苗頭,真正的競爭還未開始。但在未來幾年,這一趨勢一定會繼續上升。

3、非物管業務併購開始增加

除了布局與自身物管業務直接相關的產業外,有的物業服務公司還將業務延伸到了物管之外的業務,包括社區零售、養老、教育、餐飲、停車場、智能化系統等。

不過非物管業務的嘗試較早,在進行併購之前,物業服務公司大部分先通過戰略合作進行試水。

嘗試比較多的是社區零售,但和其他業務不同的是,社區零售也有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入局,強勁的競爭對手較多。保利物業、綠城服務等也切入社區養老,但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

也許是經過之前的嘗試,一向秉持「收購不適合自身發展,內生型增長才是核心動力」的綠城服務,去年也以3.25億元收購了Montessori Academy56%的股權。這一收購也為綠城服務帶來亮眼的業績,在今年綠城服務發布的中報也顯示,來自文化教育的收入約1.1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漲357.7%。

在今年,物業服務開拓非物管業務又進一步增加。

表:部分非物管業務併購

明源地產研究院製圖

與此前進行戰略合作不同,這兩年的併購領域整體與物業服務的自營業務聯繫性較強,同時也給它們貢獻了不錯的財務業績。

住宅物業天花板明顯

未雨綢繆尋找新增長點

縱觀今年的物業併購形勢,往住宅物業以外的業務拓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無論是橫向的其他非住宅類業務,還是縱向的產業鏈上下遊場景,或是物業服務以外的其他業務,今年的併購都比往年更加活躍。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情況,明源君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

1、住宅物業增長空間小,其他行業規模上升空間較大

根據招商銀行研究院的統計,在未來五年,在住宅物業方面,每年商品房竣工帶來的增量規模大約為175億元,現有老舊小區改造的存量規模為1000億元;每年非住宅地產竣工會帶來90億元的增量規模,但目前相比住宅90%以上的滲透率,非住宅物業的滲透率較低(具體見下圖),那麼從現存滲透率看,大約還有7600億元的滲透空間。所以,非住宅物業的市場空間遠大於住宅物業。

而且目前物業管理介入老舊小區的改造還沒有形成有效模式,主要是因為老舊小區的設備比較落後,開展後續的維護和增值服務比較苦難,所以老舊小區能否成為住宅物業的新增長點還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在一次百強物業服務的企業峰會上,有董事長曾提及,由於非住宅物業各業態的要求不同,自建團隊和外包團隊的標準不一,目前大部分管理比較雜亂,粗放,品質也比較低,這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管理空間可以提升。

2、非住宅業務利潤較高,其他業務也可形成盈利點

相比住宅物業,非住宅物業有著收費較高,收繳率更高的特點,所以總體來看,非住宅利潤更高。

據某機構數據顯示,2019年,收費最高的是辦公物業、商辦物業,其次醫院、產業園等(具體見下圖),住宅物業以平均2.09元/平/月收費最低。

此外,由於面對的群體不同,住宅物業的收繳率也是所有物業形態裡最低的。具體如下圖:

來源:中物研協

所以,在2019年,500強物業服務中,住宅物業業務佔比60%,住宅物業收入達1218.14億元,同比增長13.33%;非住宅物業佔比40%,非住宅物業基礎物業費收入1442.39億元,同比增長21.98%。非住宅物業以四成的面積佔比創造了超過六成的收入,且增速也快於住宅物業。

500強企業各業態的面積和收入佔比:

來源:中物研協

除了非住宅物業以外,其他業務的營收也較為可觀。2019年,500強企業多種經營服務收入突破700億元,增速達到30.03%。

3、其他行業專業壁壘較高,併購是捷徑

相比於住宅物業,像寫字樓,醫院、學校或產業鏈上下遊場景等,大部分物業服務都有其特殊的場景性,專業性較強,管理門檻也比較高。

比如寫字樓物業,首先,寫字樓不僅要面對業主,還要面對早晚間流動的員工以及訪客等,所以除了基礎的保潔外,在公共秩序、消防等管理方面壓力都會更大,所以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處置能力要求更高。

其次,寫字樓的智能設備比較多,維修難度也比較高,而且這些設備對寫字樓的運轉非常重要,所以物業管理人員要有更高的專業技術水平。

最後,機密性要求高。寫字樓涉及文件收發、會議服務、活動安排等,帶有一定機密性,所以對安全及保密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對於這些情況,如果物業服務管理公司貿然進入,原有的物業管理經驗無法複製應用,需要去培養和學習對這一業務管理和服務,其時間和成本較高,且不一定能競爭過原本布局這一領域的公司。所以,對於專業性較強的行業,大部分還是選擇直接併購進入這一領域。

4、可以與現有業務形成協同,降本增效

在生態為王的時代,單憑一項主營業務持續做大做強的公司已經越來越少了。尤其對於物業服務這種涉及方向比較多的業務來說,可能性更小。

全球五大物業管理巨頭,無一不是業務比較博雜。有的構建輕資產模式,將其外包;有的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服務質量,但終究都通過多元的業務構築了自己的護城河。

明源地產研究院製圖

物業服務公司在拓展其他業務時,尤其是產業鏈下遊場景,有利於與自己原有的業務形成協同,降本增效。比如廣告運營業務,碧桂園服務收購城市縱橫後,就相當於一手擁有終端投放點,一手擁有廣告業務源,原本外包的業務成本得以改善,公司可以實現統一管理,從而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併購的關鍵在於

做好併購後的整合管理

雖然併購是快速擴大市場規模的手段,但我國的併購成功率並不高。全國的併購成功率只有50%,對於不成熟的物業領域,這一數據還會更低。

對此,明源君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1、併購方要制定或整合形成清晰的戰略目標

目前,不少物業服務公司為了做大市場估值,以及股東的壓力,還有跑馬圈地的緊迫感,很多物業服務公司看到標的就去購買,並不會想清楚自己收購的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有物業併購的從業者告訴明源君,現在是甲方市場,狼多肉少,大多數時候就是看到標的就去拿了,即使溢價很高,但其實也沒想清楚拿來是要幹什麼。比如某物業上市公司接連七八起併購,PE值動不動就十幾倍,但股票聞聲下跌。

在這些情況下,即便前期不清楚戰略目標,但後期也要整合形成清晰的戰略目標,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後期的工作,提高併購的成功率。

2、併購過程中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在併購過程中,一旦發現好的交易方,又沒有更好的選擇空間時,想要讓對方最終同意,這就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了。

這時需要了解對方真實的訴求和真實需求,包括給對方滿意的資金,為對方發展前景考量,雙方的價值理念一致等。如果這些都是匹配的,那就要為交易作出較大的努力。比如,一路喜歡買買買的孫宏斌就說過,大家願意被融創收購合作,主要是他不太會算帳,看到合適的項目就馬上下手。所以融創能一路馬不停蹄地擴規模,拓領域。

3、利用平臺股東和業務合作優勢,提高併購成功率

不少公司會強者恆強的原因其實是懂得利用自身優勢,包括股東優勢,原有業務基礎上的優勢等。

比如彩生活通過母公司間接收購萬達物業,就是利用股東優勢,整個過程它先由母公司出面收購,再注入彩生活。這次收購收購完成後,彩生活的在管面積規模上升,達到3.95億平方米。此外,收購後,彩生活旗下開元國際對萬達物業的住宅部分提供服務,也使彩生活在高端物業承接能力上有進一步提升。

原有自身或股東業務較多的,也可以選擇此前合作較多的公司進行併購。比如今年融創服務在選擇併購文旅業務時,則選擇此前在酒店、房產等方面和母公司合作較多的開元酒店集團,由於雙方此前了解較多,且理念一致,整個併購過程也很順利。

4、做好後續整合工作核心在於前期全盤思考

併購的後續整合是併購過程的臨門一腳,而且做好併購整合還可以彌補前期併購在戰略和決策過程裡的不足,最終實現1+1大於2的效果。某機構的數據顯示,在併購失敗的案例中,有80%是因為併購後的整合沒做好而失敗。

具體而言,做好併購整合主要在於做好三點:

一是人才盤點,留住關鍵的員工。和房地產獲取土地的併購不同,物業管理基本是一紙合同。比如住宅物業這種業態中,很多物業小區負責人和公司領導與甲方、業委會等聯繫比較密切,掌握著物業的管理權。所以,在對標的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項目經理等進行人才盤點後,要和骨幹進行充分溝通,包括薪酬待遇,發展前景等。

二是留足充裕的管理資源、時間和資金。整個併購的整合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短的三個月,大部分三年左右。比如彩生活收購開元國際,即便這兩個公司的高管都曾來自中海物業,時任彩生活執行董事長的唐學斌在中海物業待了二十多年,開元國際也曾是中海物業的老班底創立,彼此觀念較為相近;且彩生活此前合作較多,但唐學斌當時也說要留足三年的時間進行整合。

三是及時開展對外公關工作。比如2018年時,某物業公司在收購標的後,新的領導團隊會分次拜訪房地局、街道社區、業委會、開發商等政府、甲方代表,來獲取政府及甲方的支持,因為做好前期的溝通和了解,這家物業公司後來開展業務也很順利。

結語

除了同類併購,藉此直接擴大規模。不斷將觸角伸到非住宅領域,產業鏈上下遊場景,甚至非物管業務,以此提高自身的增值服務能力,拓寬利潤點,構建企業自身護城河,這勢必成為未來5年物業併購的主流。

巴菲特說資本的本性不可能出現很多贏家,贏的終究是少數。再經歷三五年上市併購重組整合後,物業服務的集中度將會逐漸穩定,留給中小物業公司們崛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要把握時機,借風而起。

相關焦點

  • 物管企業IPO迎高峰,行業收併購頻繁
    證券時報記者 張達繼金科服務和融創服務正式上市後,近期又有4家房企旗下物業企業赴港上市有最新進展。業內人士預計,2020 年內港股物管板塊的上市企業有望超過30家,行業迎來IPO高峰,同時,收併購及整合在未來幾年仍是行業重大趨勢。
  • 市相| 物管行業上演併購潮 規模推高后是否高枕無憂?
    12月20日,新力物業併購武漢天貝青物業;12月18日,朗詩地產發布公告稱附屬公司及合營企業擬收購物業項目公司南京鑫輝盛;12月15日,藍光嘉寶服務擬收購上置物業60%股權;12月14日,時代鄰裡擬2.97億元收購成都合達聯行物業服務49%股權……據興業證券研報統計,截至10月30日,2020年物業管理板塊上市公司公告的針對物業管理服務的收併購活動已有26起,涉及金額達19.36億元。
  • 地產轉戰物業 趙長龍「閃送」恆大物業上市|2020樓市大事記
    2020年疫情致使全球經歷「黑天鵝」事件,愈發彰顯企業掌舵人肩負多重角色,既要對企業贏利負責,又是社會文明的推動者。   2020年10月26日起,《2020年中國房地產人物年鑑》正式啟動編纂。同步,樂居財經推出2020樓市大事記系列盤點:關注行業塔尖人物的年度動作,收錄推動行業發展和趨勢的典型實例。
  • 《2020年中國物業服務價格指數研究報告》發布
    原標題:《2020年中國物業服務價格指數研究報告》發布   由中國房地產
  • 新城悅吳倩倩:冷靜選擇,大膽嘗試,堅持積極並穩健的收併購策略
    ,在此背景下,收併購已經成為上市物業公司最主要的一項工作。2020年上半年,新城悅的第三方拓展團隊人數在2019年同比增加了一倍,在此推動下,新城悅2020年新增第三方合約面積達到1250萬平方米,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1010萬平方米。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城悅在管面積達到7122萬平方米。此前11月9日,新城悅還通過收購大連華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一口氣新增了1100萬平方米在管面積。
  • 乾貨分享|城市更新/三舊改造項目收併購稅籌技巧與實操
    /三舊改造項目申報/實施主體股權併購的稅籌技巧 四、總結——部分城市逐漸進入存量城市更新/三舊改造項目交易時代 筆者按: 轉眼就要進入2020年12月份了,今年「金九銀十」旺盛的市場仍舊火了一把營銷的小夥伴,
  • 「收併購」VS「新品牌」 後疫情時代中檔酒店的機遇在哪裡?
    //2020年6月23日,由商業空間產經研究媒體-邁點網、商業空間資產戰略研究諮詢機構-邁點研究院聯合數百家全國主流媒體舉辦的「2019-2020旅遊住宿業MBI頒獎盛典暨高峰論壇」在上海阿納迪酒店隆重召開。「遠見者,見未來」,基於邁點大數據夯實支撐,本次峰會從資本、物業、運營、消費等多角度剖析現實問題,共同探索未來的「遠見」。
  • 上市前,恆大物業的「真心話大冒險」
    7月弘陽服務歷時106天即完成上市已是今年排隊上市的物管企業中耗時最短,而恆大物業的周期相較弘陽服務又縮短了42天。8月上市前,恆大物業臨門一腳引入了紅杉資本、中信資本、雲峰基金、騰訊控股等14家戰略投資者,而今其身後的「親友團」陣容進一步擴大,據會上介紹,目前已有23家基石投資者確認參與恆大物業此次發行。
  • 2020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排行榜重磅發布
    5月13日,中指研究院在北京隆重發布2020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研究成果,發掘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服務品質高的物業服務企業,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引領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從2019年新上市物業服務企業募集資金用途來看,擬用於收併購及戰略投資的資金比例較之前上市企業的50%-60%提高至約60%-70%,約10%-20%的資金用於建設社區生態;約10%-15%的資金用於增值服務拓展或員工發展,其餘資金用於運營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物業服務企業上市之後,發展前景更好,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人才的吸聚力也更強。
  • 在房地產市場的增速開始放緩時 物業服務正成為新的逐利風口
    明源君注意到,在今年上市的14家物業服務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表示將募集的資金用於收併購等戰略擴張,使用資金比例的均值約為61.7%(折合併購金額均值約19.98億元)。據明源君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0日,2020年物業併購的案例達52,併購金額約為82.46億元,併購數量是去年的兩倍,物業併購已經起風。
  • 解決收併購溢價問題的「五大對策」
    陌爺地產圈房地產收併購中,常見的兩個老大難問題——「債務」、「溢價」,對於交易結構的設計,風險的閉合緊密相關上一篇文章中已詳細闡釋了收併購實操中,在收購前和收購後的債務處理方式,本篇文章將緊密圍繞「溢價」
  • 2020年最大的企業技術併購交易
    以下是記者總結的2020年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一些最重大的併購交易。Salesforce.com將以277億美元收購Slack與企業聊天工具Slack的集成越來越被視為是SaaS應用程式在會議、票務、日曆或項目管理方面的一項關鍵功能。
  • 小區物業要收摩託車停車費,合理嗎?答案真的很簡單!
    朋友在一個小區住了3年了,每天騎著摩託車上下班,最近他們小區的物業說是要收摩託車停車費,朋友有點想不通,他停車都是在自己樓下,又沒佔別人地方,憑什麼要收停車費,這不是扯犢子嗎?朋友對我吐苦水,小編回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物業的這種做法還真不能說他不對,得分情況看!
  • 物管企業「跑馬圈地」提速,智慧物業或成「新寵」
    據中信建投數據,截至12月10日,今年物業服務行業的併購案例達到52例,較去年的20例翻了一番。值得注意的是,激烈的市場「爭奪戰」使得物管企業的併購模式開始悄悄發生改變。倘若此次收購事項最後達成,招商積餘將成為物業板塊首家實現「A+H」布局的企業。對於這一情況,嘉和家業研究院院長唐卓表示,「物管企業之間的股權收購在行業內並不是首例,2020年綠城服務已經對中奧到家實施過股權收購。但跨交易市場的收購確實是首例。」唐卓認為,此次收購更多的是招商積餘對自身業務發展布局的考量。
  • 擴大試點範圍 2020年「一店一策」加快實體商業轉型
    傳統商場再迎政策利好,「一店一策」 試點範圍將持續擴大。1月20日,在2020年全市商務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閆立剛提出,2020年將擴大「一店一策」試點範圍,同時推動老字號在原址進行改造升級。
  • 永旺永樂:打造亞洲物業服務企業標杆
    導讀 近年來,國內物業管理行業正處於風口之上,資本、技術持續賦能,行業變革加速。面對競爭的白炙化,越來越多的物業服務企業開始升級自身業務,通過收併購、跨界整合等手段不斷向綜合性服務企業轉型,謀求更大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2020年中國美容美髮行業投資兼併重組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 兼併重組...
    近年來,美容行業近年來競爭不斷加劇,收併購事件更可謂此起彼伏,由此實現企業規模擴大、帶來資源充分整合、搶佔市場份額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力,競爭與機遇並存,行業整合趨勢將更加明顯。企業通過併購具有確保快速進入新市場、形成新生產能力、整合產業鏈資源等優點,因此美容美髮行業併購重組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企業兼併重組規模上升隨著美容美髮行業核心市場的有機增長趨勢放緩,收併購便成為了企業擴大投資組合、獲取盈利的又一主要方式。
  • 「廣告、門店、併購」三架牛車 能否讓途牛持續好聲音?
    圖5:2014年以來途牛旅遊網各季度運營利潤對比  2015年第二季度,途牛仍舊處於虧損狀態,且虧損額度連續持續擴大,季度運營虧損達破紀錄的2.921億元。  隨著途牛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帶來的議價能力的增強以及手握40億現金,途牛的策略逐步從「韜光養晦」到「想唱就唱」,形成了依靠廣告、門店和併購為主的三駕「牛車」拉動增長的發展模式。
  • 透市|物業公司掀起更名潮 新訴求之戰一觸即發
    據中國網地產不完全統計,從2017-2020年7月,先後共有12家物業公司更名。其中,不乏保利物業、龍湖智慧服務等頭部公司,以及佳兆業美好、新城悅服務等上市新貴。跟隨物業管理行業大勢,物業公司的名稱紛紛向「服務」、「智慧」、「城市服務」等字眼靠攏,這也折射出物業公司在新形勢下發展的新訴求。
  • 走在併購或被併購的路上
    據CSA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6月,中國大陸LED照明企業共完成11起併購交易,交易總金額約為35億元,平均每起案例資金規模約3億元。  隨著整合事件的頻發,一時間,行業好不熱鬧。真可謂是,在卡位的特殊時期,LED企業不是走在併購別人就是被別人併購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