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大元下村文化禮堂翩翩起舞。
水雲村文化禮堂「和文化」讓考察團成員眼前一亮。
在大元下村文化禮堂旁,「美廚娘大賽」正在進行,農村婦女大展身手。
村民在文化禮堂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
走在永嘉的土地上,只要深入文化禮堂,每個人感觸就會越來越深。
自2016年新年伊起,永嘉縣農村文化體育建設從提升年邁入深化年活動,在2674平方公裡熱土,119座以弘揚優秀文化、傳播文明新風為主的農村文化禮堂及其568個鄉村文體俱樂部,日益迸發出朝氣和活力,農民的視野、思想境界和鄉村精神氣質,也隨之發生了質的提升。
一群北大學生與村民英語對話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麼名字?)」
「My name's Chen Jie. (我是陳杰。)」
在永嘉珠岙文化禮堂,傳來了不太標準的英語對話聲。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們,在這裡開設了一個英語課堂,珠岙村村民們正在和北大學生進行英語對話。
去年,有著「溫州童裝第一村」聲譽的珠岙村,成為國務院參事室掛牌成立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中國東中西三個農村改革開放社會變遷跟蹤科研基地之一,珠岙村文化禮堂成為了這個科研基地的「基地」。16名北大學生來到這裡,撰寫以「體驗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等為主題的調研報告。
北大社會學系的本科生領隊徐亮迪來自上海,他對珠岙文化禮堂的第一印象是建設得很漂亮,有很多講座,每到周末總是熱熱鬧鬧的,村民們還有各種各樣的文化體育團體。他和同學們感受到了村民對優秀文化、知識的渴望和熱情,於是產生了教村民英語口語的想法。
文化禮堂既是村民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北大學生調研的一個重要窗口。北大學生抽空來禮堂給村民上英語課外,還跟村民聊天,了解珠岙村的村史村情。「村民很喜歡英語課程。」珠岙村黨支部書記餘章龍對學生讚不絕口,很多村民不僅自己學,還帶孩子來上課。村民出去都自豪地說,他們的英語老師很牛,都是北大學霸呢。
珠岙文化禮堂負責人說,文化禮堂傳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拒絕唯心的、庸俗的思想,但不排斥甚至歡迎優秀的外來文化,盡最大可能滿足村民的需求。
在永嘉,像這樣緊跟都市文化、追尋現代文明的活動還有很多,像大元下的農民「快閃」,也是鄉村文化與時尚的一種結合。當地農民和參加「新青年下鄉」的大學生們就編排了一個富有濃鬱鄉土氣息的「快閃」,大家邊唱村歌,邊跳舞蹈,進行短暫的行為藝術表演。
《求是》雜誌副總編黃中平說,永嘉農村文化體育深化年建設中,海納都市文明、現代文明,積極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既有傳承,又有開放和融合;既有鄉土味,又有新時代的氣息。
一場「岙運會」賽出「民星」
當然,英語課堂只是永嘉農民文化生活的一角,在更多的時間裡,永嘉農民紮根在本土文體活動中。每天清晨,文化禮堂開始熱鬧起來,村民們聚在文化禮堂裡唱國歌,也有村民們在門球場打球等等;到了晚上,廣場也開始沸騰,村民們跳廣場舞、排舞,不亦樂乎。
這不,今年,永嘉縣為了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農村文化體育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趁著奧運會的東風,在永嘉書院舉辦了一場大型「岙運會」,比賽項目有「春種秋收」、「財源滾滾」、「五穀豐登」等十多個,大多與村民們的農活勞作息息相關。村民們爭著參與角逐中,賽出了不少運動「民星」。
永嘉縣委宣傳部人士介紹,「2016年永嘉縣美麗鄉村岙運會」是該縣第一次以「岙運會」為名開展的縣級體育賽事。這次「岙運會」吸引了來自永嘉各鄉鎮的21支參賽代表隊,共500名農民參賽。
去年,永嘉實施「農村文化體育建設提升年」,以文化禮堂為陣地,縣、鄉、村三級層面的文化體育活動日漸豐富。今年,永嘉縣進一步實施「農村文化體育建設深化年」活動,在文化禮堂裡舉辦的活動,經縣、鄉、村三級層面篩選,精心策劃後作為縣級活動的「岙運會」、「農民達人秀」等,也成為了永嘉的品牌賽事。
橋頭鎮梨村村民毛女士笑言,現在打撲克、玩麻將之類的活動,在村裡已經沒有「市場」,村民沒了這個興趣。京岸村文藝隊隊長陳秀華對此也深有感觸,以往一些農村婦女閒來沒事要麼進教堂,要麼經常聚在一起閒聊,家長裡短說多了難免還會鬧矛盾,現在大家愛上文化禮堂,愛上文體活動,鄰裡關係也變得和諧與融洽。
永嘉縣自去年5月實施「農村文化體育提升年」主題活動以來,迄今已經舉辦30多項縣級大型賽事、400多場鎮街和社區預賽、1400多場農民「村晚」等村居文體活動。文化靠「演」,體育靠「賽」,文體活動在永嘉遍地開花,覆蓋了全縣所有鎮街,共有30多萬的村民參與其中。
一座古村成文化大禮堂
「迎進來」和「送出去」的活動多了,永嘉農民的眼界和品位也提升了。
永嘉蒼坡村的村民自豪地向記者說起了「村裡的故事」:蒼坡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幾年,村裡大力整治環境,弘揚永嘉文化,建起了文化禮堂,以及多個頗具特色的文化展館。如今,我們走進蒼坡村,沿著村裡小路漫步,能看到永嘉學派義學祠、崑曲館、象棋館,還有全國一流畫家林曦明、趙瑞椿、夏蕙瑛的作品展館……這座古村注入了文化靈魂後,生機勃勃,成為蒼坡村民的文化家園。
一有空閒,村裡的老人們便紛紛走進文化禮堂和各類文化展館,或研讀名家墨寶,或登臺學唱獻藝,歡笑聲不絕於耳。「我們整個村就是一座文化大禮堂,村裡許多地方都是村民的文化和精神家園。」村民笑著說,自從有了文化禮堂後,村民們變得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並以自己家鄉為傲。來到這裡的遊客也說,蒼坡村的每棵樹好像都在述說故事,每塊鵝卵石都充滿文化,每片磚瓦都哼著古韻。
《求是》雜誌副總編黃中平點讚:「蒼坡文化禮堂既有永嘉學派義學祠等鄉土味濃的內容,又有當代中國一流畫家的作品陳列館,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裡融合創新。」
蒼坡村村民文化生活的美麗蛻變,只是永嘉文化禮堂全域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大大小小的文化家園遍布楠溪江流域,文化禮堂也不僅僅只是有形的幾間房子,在永嘉不少地方,整個村幾乎成了一座文化大禮堂。
一面榮譽牆變「流動紅旗」
進了文化禮堂,經歷文化洗禮,永嘉農民從思想認識到言行舉止,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50歲的大元下村民陳光周無比驕傲,他穿著一身藍色衣服,戴著白色廚師帽,端出一欄豆腐,笑著對記者說:「我從二十多歲開始做豆腐,因為豆腐做得好,成為了村裡的明星呢。」陳光周說的,是指大元下文化禮堂推出的「我們的璀璨民星」榜,分別評選出村裡的技能之星、道德之星和文體之星。他的照片登上了這塊榮譽牆,是大家公認的技能之星。村裡的種植香柚大戶陳光劍的照片也在牆上,他種出的香柚在大若巖景區賣得火爆。「我種柚子十幾年了,從沒受過表彰,現在竟登上了榮譽牆,說明我的技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真的很開心。」陳光劍說。
永嘉自2013年開始建設文化禮堂,每座文化禮堂裡都設置了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等版塊,成為村民競相學習的一塊「榮譽牆」。誰在文化禮堂榮譽榜上有「一席之地」,誰就光榮。
大元下村文化禮堂曾出現這樣一幕。工作人員要重新裝修榮譽榜,一村民急切地上前阻止,生怕自己下榜。其實,改造是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上榜。永嘉縣委宣傳部有關人士說,因為原先的設計在實際操作中有遺憾,光榮榜採用了噴繪板,直接貼在牆上,「道德之星」、「技能之星」等天天「老面孔」,村民中新的先進人物得不到宣傳、表彰。為此,大元下村文化禮堂通過進一步改造,採用了掛照片相框形式,可隨時更新榮譽榜上的「民星」,使版塊內容「活」了起來,光榮榜成為了真正的「流動紅旗」,誰做得好誰都機會上榜。
村幹部陳久敢說,村裡共1400多名村民,只有30多人能上這些榮譽榜,這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榮譽榜在農村傳遞了一股崇德向上的正能量,引領鄉風文明。
一場婚禮進了文化禮堂
永嘉縣委縣政府通過一系列舉措深化農村文化體育建設,讓文化禮堂「活」起來,也火起來了,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永嘉,村民婚禮進禮堂開始成為一種時尚。自大元下村文化禮堂建造以來,已有5對新人在這裡舉辦婚禮。今年1月,伴隨著婚禮進行曲,新郎陳偉、新娘陳茴茴攜手經過鮮花拱門,走上紅地毯,站在了文化禮堂正中央的舞臺上。這對新人在司儀的主持下,互換戒指,喝交杯酒,還向父母行感恩禮,並進行了「改口送孝」、敬茶等傳統禮儀。他們在村民們的共同見證下,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
村民李先生今年也在巖頭鎮蒼坡文化禮堂內舉行了一場婚禮。他說,他在文化禮堂辦婚禮,是因為文化禮堂成了年輕人的精神家園、幸福殿堂。溫州大學一位社會學專家認為,村民婚禮進禮堂,說明文化禮堂在新人和他們的家人心目中,已是很重要的地方,甚至是神聖的殿堂。
文化禮堂不僅是娛樂場所,還是一個村莊歷史發展、文化記憶的傳承場地。像一場婚禮、一場活動等都會被記錄在村史檔案中,成為村莊的一段故事,而每個村民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村民感慨,過去很多年輕人不了解村裡的歷史,甚至很少參與到村裡的活動中,而文化禮堂恰恰改變了這一點,它讓村民正視自己的家鄉,重視自己的家鄉文化,驕傲自己的根生在永嘉。
在永嘉,充滿著鄉情、親情的婚禮,進了文化禮堂;歡聲和笑語,充滿著文化禮堂;激情的汗水,流淌在文化禮堂。文化禮堂成為村民身有所棲、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園。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資深評論員劉雪松認為,永嘉的文化禮堂從搭臺的那天起,就是來唱對臺戲的。「我們」搭臺,「我們」唱戲,唱「我們」的戲,「我們」在文化禮堂這個舞臺上實實在在地品味獲得感,「我們」贏了!
一個「村吧」火了線上線下
在網際網路時代,永嘉縣委縣政府還敏銳地意識到光靠「大眾化」的宣傳教育手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群眾的需求,永嘉縣委宣傳部因勢利導在文化禮堂推出「掌上村吧」。今年,「掌上村吧」全面入駐文化禮堂內,村民們利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便能進行服務點單,從而享受心儀的文化服務。
在水雲村文化禮堂裡,一村民正在擺弄一個遙控器,按一按,禮堂舞臺上的大屏幕出現一個主頁面,分別顯示了六個欄目:禮堂展播、微電影、戲曲節目、綜藝節目、求是論壇和求知論壇。村民介紹,「禮堂展播」欄目裡是全市各縣(市、區)已建禮堂的視頻展播;「微電影」是一些優秀微電影作品,全是永嘉村民拍攝、剪輯製作而成;「戲曲節目」是放映本土的甌劇、鼓詞等,「綜藝節目」裡則是歷屆「我們的村晚」等文娛活動。「這個平臺裡內容豐富,對於一些不熟悉移動網際網路的村民來說,很容易操作。而且我們的活動在線下開展,在線上不久就能看到。」村民驕傲地說。
「掌上村吧」裡還有黨報閱報屏、電子圖書借閱機、便民二維碼三大版塊。村民只用拿出手機掃一掃或用手輕觸划動屏幕,便能第一時間知道政務信息、瀏覽最新新聞,以及讀到數位化圖書等。
並且,永嘉縣委宣傳部還分析了村民閱讀大數據,進行「分眾化」策劃,定製個性化的線上線下項目,使相關活動廣受歡迎、蓬勃開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