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界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岱山古菩提樹群(淨土九祖蕅益大師道場)

2021-01-12 智慧文明心時代

根據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對漳州岱山院遺址所進行的考古挖掘,一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所立《大山廣巖禪寺碑記》重見天日!此外,位於漳州市北郊蓮花池山南麓的岱山院(古稱大山廣巖禪寺)已有數百年歷史的五株古菩提樹群也再次引起人們的注目!這些樹高10多米,樹幹粗壯,需數人合抱;其中一棵樹莖逾10米,高近30米。

漳州岱山古菩提樹

蕅益大師與岱山。中國佛教淨土宗九祖、明代高僧蕅益大師與漳州的因緣頗深,據《蕅益大師傳》所記「其後歷住溫陵(晉江)、漳州、石城(今江西石城縣)、晟溪、長水(在今河南洛寧縣)、新安(今河南新安縣),廣弘臺教,而歸老於靈峰(在今浙江安吉縣)。」其中四十二歲(崇禎十四年),住漳州,述《金剛破空論》、《蕅益三頌》、《齋經科注》。另據蕅益大師《靈峰宗論》所記,有一年的夏天,蕅益大師來到漳州,正在漳州開元寺結夏安居的衍如禪師得到消息後,立即解夏出來迎接蕅益大師,並陪同蕅益大師一起到「岱山」結夏安居。由此推測,大山廣巖禪寺很可能就是蕅益大師在漳州的常住道場。

菩提樹是聖樹,是覺悟和智慧的象徵。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就是在印度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並嘆曰:奇哉!一切眾生皆俱如來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在佛教中,釋迦牟尼成佛所在地——菩提迦耶被尊為佛教八大聖地之一;而菩提樹也被尊為聖樹。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等,菩提樹都被視為「神聖之樹」,印度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根據《大唐西域記》所載: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異花隨跡,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舍,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為此,信眾們常常帶著鮮花等物品來供養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說法,信眾有時遇不上世尊,他們很掃興。後來阿難陀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正佛果。」

漳州岱山菩提古樹群所在地,原是薌城區岱山村地界,是著名古剎「大山院」的遺址。據《漳州府志》記載,大山院始建於北宋崇寧甲申年間(1104年),是朝廷賜建的。後被拍賣為開發商所有。這塊承載、蘊含著漳州佛教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地,曾經引起過前輩們的重視,例如莊宗沛老師就曾呼籲:漳州僅在這裡有古印度菩提樹群,估計有400多年樹齡,保護起來很有意義;還有的人建議,在這裡建成菩提樹公園等。但至今無果,仍是一片荒涼,雜草叢生,前幾年還倒了一棵菩提參天大樹,極其可惜!

菩提樹是聖樹,是覺悟和智慧的象徵,蘊含著佛教深厚的文化;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菩提樹群,不要說是漳州唯一,就是在全國都少見,它已經不是普通的古樹名木,而是承載有深厚文化的古樹名木——由上所述,漳州古菩提樹群不僅是佛教文化覺悟和智慧的象徵,而且還承載著中國佛教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等佛教大德所培植的傳統優秀文化!

正是:崇聖尋往跡,未忍息祖德!漳州佛教界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岱山古菩提樹群!

相關焦點

  • 蕅益大師是明朝高僧,是淨土宗第九祖,通曉經律論三藏,影響最大
    蕅益大師是明朝高僧,是淨土宗第九祖,通曉經律論三藏,影響最大蕅益大師【己巳除夕白三寶文】菩薩戒比丘智旭,第三閱律藏畢。敬然臂香三炷,供本師釋迦牟尼三劫三千諸佛、一切批柰邪為首、及一切尊法、彌勒菩薩、優波離尊者及西天東土宏律大師。又三炷,代同學某等,供養三寶。伏念諸佛滅後,以戒為師。唯有如說修行,名為正法住世。丁茲末運,競騖虛名,別解脫經,罕知端緒,秉羯磨法,罔識範模,文字法師,狂妄禪客,同為師子身蟲。形服沙門,羺羊持律,並致魔軍侵侮。爰發勝心,誓勤守護。仰願諸佛菩薩,應世聖賢。
  • 蕅益、弘一等諸佛大德談《地藏佔察懺儀》,懺悔佛弟子不可不知!
    如果是犯性罪,那這個裡面懺悔就有事懺、有理懺,比較上要麻煩。那要真正發自內心悔過,後不再造,求佛菩薩加持,求瑞相、求感應,這些懺悔方法在經論裡面很多。在過去明朝末年,蕅益大師就依「佔察懺法」,那是依地藏法門,修這個佔察法,這個方法的確很有效,地藏三經裡面有一部就是懺悔法,《佔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裡面有教給你懺悔的方法,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用這個方法來修懺悔門,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 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蕅益大師要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
  • 佛教常識:淨宗十三祖都是誰?
    淨土思想和念佛法門,雖然在古印度就一直弘揚傳播,但並未建成一體獨具特色的淨土宗。淨土傳入中國以來,也一直表述為蓮社或者蓮宗。淨宗這個名稱,一直到宋、元、明時期才開始出現。淨宗立祖之說開始於宋代,淨宗的祖師不像其他宗派那樣,有前後傳承的關係,而是後人根據其修持成就以及弘揚淨宗的貢獻而推選出來的。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永明:永明延壽大師。應吳越王之請,遷永明大道場,住十五年,故稱。2. 施餐、餓鬼:指延壽大師曾日夜布施食物於餓鬼和堅牢神等。3. 有淨有禪:延壽大師四料簡偈之三: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 佛教宗派—淨土宗
    其後,三祖承遠大師承慈愍慧日三藏之說,專修淨土,營立 「彌陀臺」,遠近皆附。四祖法照大師於南嶽般舟念佛道場勤 修般舟三昧,禪定中感應彌陀親授五會念佛方法,乃創「五會 念佛」法門。五祖少康大師於烏龍山建念佛道場,率眾日夜行 道唱贊。六祖宋永明延壽大師,撰《萬善同歸集》,主張理事兼融、禪淨雙修,又作〈四料簡〉,宋代僧俗的禪淨雙修皆承其遺風。
  • 第三等人,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淨宗經典,念個幾十部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提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經訓,可見專修的重要。至於「專」,前面說過,就是身口意全部攝在阿彌陀佛的境界上。而發菩提心呢?蕅益大師在要解中告訴我們說:「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無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淨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副其實的「即身成佛」。可以說,西方淨土所成的是圓教「無上正等正覺」,可見蕅益大師的話恰到好處,一絲毫都沒有疑惑。從前的人、社會比我們現在單純太多了,還得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現在我們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
  • 聖跡:淨土十三祖印光大師道場 蘇州靈巖山寺_佛教_鳳凰網
    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智積菩薩「化身開此伽藍」為靈巖開山祖,粱武帝賜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成為全國有名的大叢林。 唐代改稱靈巖寺,信奉律宗。北宋元豐年間,郡守把靈巖寺闢為禪院,改律宗為禪宗,圓照法師晚年在此住持。南宋初賜韓世忠薦先親,名「顯親崇報禪院」,由佛海法師住持,明洪武年間賜額「報國永祚禪寺」。弘治年間毀於火災,清代順治六年,三峰弟子弘儲來寺擴建,稱為「崇報禪寺」。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顏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顏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古代的聖賢他安排一個禮法,這個禮法是說人和人之間的接觸有一個規矩、有個章法,那麼在儒家當中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分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層的關係。這五層關係每一層關係在互相應對的時候它有個章法,比如說父親跟兒子的關係——父慈子孝,兄弟的關係——兄友弟恭,父親所要遵循的是慈,兒子是要孝。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看見二祖化導文,字裡行間放光明,我與淨土確有緣,劫石可滅願不變。渡化愚頑實在難,兒童念佛給一錢,衝破難關就好辦,渡化眾生萬萬千。大師每念一聲佛,一尊化佛從口出,大師臨行放異光,彌陀接引生西方。大師一生為二祖,萬善同歸一起修,日行一百八佛事,四料簡偈傳永古。淨宗七祖省常尊,七歲出家為僧人,十七大發菩提心,具足大戒很精進。集有識有德之士,續慧遠淨業遺風,振蓮社念佛旗鼓,專修專弘極樂土。
  • 日本友人踏訪山西太原 拜望淨土宗早期道場
    數年來不斷探尋淨土宗早期道場的日本富山縣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光明寺住持慄三直隆先生率代表團一行5人19日來到太原,專程會見了西山大佛發現者、現已83歲高齡的王劍霓老人,並在王劍霓老人的帶領下,拜望了距今已有1456年歷史的西山大佛。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圖說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建議收藏!
    到了清朝中葉,才將宗曉法師、志磐法師的蓮社七祖和淨土宗的名稱相提並論,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其為十三祖。這樣,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
  • 世界名勝古蹟、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 - 蘇州靈巖山寺
    至民國十五年,淨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解放後,認真執行黨和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靈巖山寺加意保護。僧眾淨業和農林生產,並行不懈。靈巖淨土道場之名,聞於中外。靈巖山寺名勝古蹟很多。明朝詩人王鏊曾在山頂題字刻石"吳中勝跡"。
  • 聖凱法師:佛教界人才輩出 祖庭後繼有人
    其中,阿育王對佛教的變革和對中國佛教政教關係起到的影晌,菩薩思想在印度形成和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原始佛教的禪法與中國禪宗的比較等探討,皆是非常有意義的。佛教中國化的最重要成果即宗派的建立,其建立因緣需要經典依據、制度化組織和宗風的創立,而祖統法脈的建立則是宗風傳承的關鍵,祖庭是集宗風、文化、組織體系於一體的寺院。
  • 阿彌陀佛名號巨大功德,有情相續中的一切煩惱和痛苦就會頓然消失
    之前蕅益大師有一位同參,他長期在山頂結茅獨居生活,每日一心一意念佛。蕅益大師曾問起:為什麼一天到晚僅僅念佛,沒去學教參禪?那位修行人說,這與他出家的因緣有關。原先,他剃度前是個生意人,一次與一位朋友搭伴出門,中途朋友悲劇過世,由於那時候異國他鄉,他就將朋友的遺體在本地埋藏了。回到故鄉後,他將的遺物交到朋友的妻子,但那女人卻猜疑他暗害了自己的老公。
  • 聞其名號丨善導大師直顯彌陀本願,讓眾生專稱名號
    蕅益大師所說的角度是怎樣的呢?我們列幾條法語來說明。雖然在讚嘆念佛,但還是一種方便。怎麼叫方便呢?還是照顧到參禪、修觀的人的那種情緒,所以他說話是語帶保留:「不勞觀想」,「不必參究」。其實,這兩句話說出來也是很不容易的,還是有很多人不滿意。據說,現在有修禪的人,在禪堂裡把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地上用腳踢,他不喜歡印光大師講的話,因為他參禪。
  • 續篇:淨土宗的發展與傳承。《印光法師嘉言錄》16
    從那以後像曇鸞大師、智者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清涼大師、永明大師等,無不是自己修行淨土法門,並以淨土法門度化他人。曇鸞大師著《往生論注》妙絕古今。智者大師作《十疑論》極力陳述得失;善導大師著《觀經四帖疏》深明諦觀。道綽大師講解淨土三經將近二百多遍。善導大師為淨土三經註疏立說,力勸眾生專修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