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比2018年減少58萬人,這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出生人口連續三年下降。
為維持我國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防止出生人口「跌跌不休」,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旅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細花建議「取消生育三孩以上的處罰政策」,之前還有人提議「放開三胎」。但是,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取消了我也不生。因為一個孩子都養不起了,根本不會考慮「二胎」,所以,要不要放開「三胎」,和我有什麼關係?
那麼,生了「二胎」的,都是家裡「有錢」的嗎?那些不願意生「二胎」的,僅僅是因為「沒錢」嗎?答案是否定的,要不要生「二胎」,從來就不是有錢沒錢那麼簡單!
一群寶媽的「討論會」
小區的廣場上,一群寶媽正在「溜娃」,她們一邊和旁邊的寶媽聊著天,時不時抬頭看一眼正在廣場上玩耍的孩子。
「通知說6月8號,幼兒園就開學了,我家的神獸終於要歸籠了。這段時間,我一個人看倆娃,差點要累死了。」一位寶媽(我們稱她為寶媽A)說。
「孩子開學了,你就能輕鬆一點了。今年這個假期實在是太長了。不過,現在終於快要熬出頭了。」另一位寶媽附和著(我們稱她為寶媽B)。
「開學了,我也愁呀。今年受疫情影響,寶爸的工資大幅縮水,大寶一個月的保教費、培訓費就要3000多,這可是一筆大開支。二寶今年下半年也該上幼兒園了,一個月最少也要2000多塊,這筆錢從哪來呀。」寶媽A發愁道。
「現在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了,一個孩子都快養不起了,你還生兩個,真不知道你咋想的?反正我是堅決不會生二胎的。」寶媽B不鹹不淡的「懟」了一句。
本來是想跟人訴苦,找一點安慰,沒想到反被「懟」,寶媽A有些不好意思,張了幾次嘴,都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時候,旁邊的另一位寶媽(我們稱她為寶媽C)就說了句「生不生二胎,哪裡是有錢沒錢那麼簡單呀。」
寶媽B見有人反駁她的意見,正想再懟回去,旁邊帶孩子的寶媽們倒是紛紛加入了討論:
「是呀,是呀,我家二寶就根本不在計劃內。當時想著還在哺乳期內,沒有那麼容易懷孕,所以,偶爾沒做安全措施,也沒在意。等到發現又懷上了的時候,都已經兩個多月了。再怎麼說,那也是一條命啊,怎麼忍心去打掉呢?肯定是要生下來的呀。」又有一位寶媽加入了討論(我們稱她為寶媽D)。
「我家大寶是個女孩,我還沒出月子呢,婆婆就催著生二胎了,說我不能讓她家斷了香火。後來,二寶出生了,是個男孩,公婆臉色才緩和下來,也願意幫忙帶孩子了。現在公公還把他的退休金一個月撥出來3000塊,補貼我們,我倒是覺得比以前一個孩子的時候還輕鬆寬裕些。」又一位寶媽說(我們稱她為寶媽E)。
「我和寶爸都是獨生子女,開始我們也覺得生一個就夠了。大前年的時候,我公公和娘家媽前後只隔了一個星期,都生病住院了,我們兩個既要上班,還要兩邊跑的照顧老人,根本就分身乏術。那時候我們就在想,這要是有個兄弟姐妹幫襯一下,情況就會好很多。所以,我們果斷生了二胎。現在,大寶可寵這個小了7歲的妹妹啦。兄妹倆相親相愛的,我感覺比我們這種孤零零的一個人好多了。」又一位寶媽說(我們稱她為寶媽F)。
「我家大寶是男孩,我覺得養男孩子壓力大,一個就夠了」,又一位寶媽(我們稱她為寶媽G)說,「但是,我家寶爸很喜歡女孩,把侄女看的比自己兒子還親。我想著,有寵別人家孩子的,還不如我自己生一個呢。二胎從知道是個女孩的時候開始,寶爸整個人都變了,包攬了全部家務不說,還提前準備了好多小裙子。現在整個兒子還沒見他怎麼管,倒是把女兒寵上了天,活脫脫的一個女兒奴。現在我倒也覺得,兒女雙全,才是最幸福的。」
「其實,讓我說吧,養兩個孩子的話,經濟壓力肯定是要大一些的,但那也只是暫時的。」又有一位寶媽(我們稱她為寶媽H)接話道,「不是有句話叫有壓力才有動力嘛,我家老大出生的時候,寶爸根本就沒有一點當爸了的覺悟,整天還是吊兒郎當的。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大寶是個女孩,才不那麼在乎吧。二寶剛出生的時候,家裡真的是捉襟見肘,孩子生病了,還是我從娘家借的錢交的住院費。但可能就是那次借錢的經歷,刺激到寶爸了,他知道自己當爸了,該負起一個父親的責任了,所以工作上開始發奮了,去年初升了職,現在工資比之前翻了一番。雖然現在也不寬裕,但我覺得這只是暫時的,等今年下半年,二寶也上了幼兒園,我也出去找份工作,多少也能補貼一些,日子慢慢的也就好起來了。」
寶媽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那位「懟人」的寶媽(寶媽B),這時候也插嘴道「其實,我也想要再生一個的。我家大寶是隨我姓的,因為我是獨生女。因為是個女寶,寶爸倒是無所謂,但公婆意見大的很,明明退休工資不低,身體也都不錯,就是不肯補貼我們一點,也不來幫忙。所以,我根本就不敢生二胎。
聽你們這麼一說,我倒是覺得生個二胎,說不準問題還真就解決了。公婆是有能力出錢出力的,只要二胎隨寶爸姓,他們肯定願意幫忙。到時候一大家人齊心協力養兩個孩子,應該也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生「二胎」的7個常見原因
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有了新消息,為了調整我國的人口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二胎,這意味著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全面二孩」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雖然喊著「堅決不生」的人很多,但「願意生」的人也不少。以2017年為例,全國約有883萬對夫妻不僅僅是願意生,而是已經生育了二胎。
2018年2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是2000年以來歷史第二高值。其中,2017年的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這麼多生了二胎的家庭,難道都是因為「家裡有礦」嗎?顯然不是!其實,大部分生了二胎的家庭,比較常見的是下面7個原因:
1、想要拼個兒子
雖然「男孩女孩都一樣」的口號喊了這麼多年,但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還是覺得必須要生個兒子才行,否則就是「斷了香火」,愧對列祖列宗。
其次,很多人堅信「養兒防老」。如果生的是兒子,自己老了可以跟兒子住,將來死了,兒子還可以送終、上墳。而女孩子「嫁出去」之後,就成了「別人家」的人了,一年都回不了幾次娘家。
另外,在農村,沒有兒子的家庭,通常會被其他有兒子的家庭瞧不起,甚至受欺負的(我家只有姐妹倆,早些年老爸老媽沒少被村裡人奚落。甚至我和妹妹上了大學,村裡人還在說「女孩子念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遲早都是要嫁人的」。直到最近幾年,我和妹妹都工作順利,父母比村裡大部分同齡人都「享福」,他們才閉嘴了)。
所以,如果第一胎是個女孩,很多人就會考慮生二胎,希望能夠拼一個兒子。
2、想要兒女雙全
古人云:生兒子好聽,生女兒好命。在農村,誰家生了兒子,說出去比較「有面子」。但是,兒子通常比較「粗枝大葉」,甚至會「娶了媳婦忘了娘」。很多兒子結婚之後,為了避免婆媳矛盾,都不會和父母同住,老人老了反而孤單冷清了。
有句話叫「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女兒就算出嫁了,也還會時常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女兒一般比較貼心,家裡有事,女兒往往是最上心的那個。
所以,如果頭胎是兒子,很多人就想第二胎要生個女兒,湊成個「好」字。
3、想給孩子生個伴
現在的年輕父母一輩,基本上是80後、90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身邊連個「玩伴」都沒有,尤其是看到別的小夥伴有哥哥姐姐護著,或者身後跟著乖巧可愛的弟弟妹妹,都會特別的羨慕,覺得自己好孤單。
所以,很多家長「推己及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樣孤單,就想著生個二胎,兩個孩子有個伴。兄弟如手足,姐妹情似海,以後有事的話也能有個人可以商量。
4、多子多福
「多子多福」是中國傳統家庭家族倫理的核心組成部分。在農業社會裡,因為生產效率低下,資源相對於人口和生產力十分充沛,多一個孩子(尤其是「兒子」),對一個家庭而言,也就多了一個勞動力,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勞動回報。所以,孩子多的家庭,相對日子都過的比較富足。另外,古代把多子、人丁興旺視為福氣。這種觀念在很多現代人心裡依然存在。
5、孩子之間能相互幫助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說的就是團結的力量。我國古代的時候宗族意識特別強烈,人們認為家族成員越多,家族勢力就會越大。
即便是現在,也有很多家族以宗族為中心,從而形成自己的人際交往。這種宗族情感比地域情感更加濃重,無論是在生意場上,人情世故的處理上都會有所幫助。一般來說,如果你遇到了困難,也只有與你有血親關係的人才肯幫你。
所以,很多家庭都希望多生一個孩子,如果一個孩子遇到了困難,有個親人能夠幫扶一下。
6、分擔養老壓力
現在,第一代獨生子女(80後、90後)都已進入婚育年齡,「421」家庭模式開始呈現出主流傾向。而這種「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引發的最大問題就是4個老人的養老問題該怎麼解決?
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並不完善,廣大的農村老人養老主要還是靠子女。身處「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層的獨生子女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對於絕大多數的80後、90後來說,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恐怕也給不了父母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所以,很多家庭會考慮生兩個孩子,這樣等自己老了,養老的問題由兩個孩子分擔,壓力也能小一些。
7、意外懷孕
除了上面提到的6種,育齡夫妻主觀上願意(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默認接受了)生二胎的,還有1種情況,就是夫妻倆主觀上並不打算生二胎,但是,沒有做好安全措施,或者避孕失敗,意外懷孕的。
既然已經懷上了,很多人都是不捨得或者不忍心打掉的,最後就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索性就生下來了。
不生「二胎」的3個主要原因
當然,有人選擇了「生」,也有人選擇了「堅決不生」。放開二胎後,原本以為會有一個「補償性」的生育高峰,覺得新生兒數量會升上來。但事實是與2016年相比,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下降了88萬人。2018年全年度新生兒出生率下降15%。也就是說,自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以來,我國新生兒數量不升反降,所謂「補償性生育高峰」並沒有出現。
在二胎政策放開之前,不少家庭為了多生孩子想盡辦法,不惜支付大額的罰款也要生。而現在國家讓生了,大家卻又不願意生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大家缺乏生育意願,不願響應國家二胎政策的號召,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1、養孩子真的太「費錢」了,經濟壓力大,「不敢」生。
都說「生娃容易養娃難」。很多人都表示,不想生二胎,主要是「經濟問題」。生一個孩子容易,而養一個孩子卻不簡單。孩子順利出生之後,要想將他撫養長大,可不容易。
從小時候的奶粉、紙尿褲等嬰兒用品,到長大之後上學的費用,每一筆都是很大的開銷。除了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具有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以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迫使家長不得不花錢上各種課外培訓。在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養育一個孩子的平均每年的花費約3萬元,從出生到18歲就需要50多萬元,讓許多想「多生」的夫妻望而卻步。
目前,大部分的家庭都還是"421"的結構,一對夫婦可能要養4個老人和1個孩子,不僅要考慮老人的養老問題,還有日常生活的支出、車貸、房貸等等,經濟能力的不足,削弱了絕大部分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2、養孩子真的太「費神」了,精力跟不上,「不想」生。
在中國養育孩子,除了需要承擔高昂的直接經濟成本,還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我們小時候的「散養」不同,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會「精養」。0-1歲孩子的健康基本知識、1-2歲孩子的智力啟蒙、2-3歲孩子大動作的引導、3-4歲孩子習慣的奠基、4-5歲孩子繪本的選擇、5-6歲孩子升學的提前準備... ...在這方面,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真的不是我們的父母輩們養孩子的時候可比的。
另外,現在養孩子,還面臨越來嚴重的看護困難。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的託兒機構普遍稀缺。所以,如果夫妻雙方在小孩兩三歲前都必須參與工作,通常擺在他們面前的選項只有兩個:
一是由家中老人來幫助看護。可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們,現在已經越來越不願意或者說沒精力來幫著帶孩子,尤其是「二孩」,更難獲得來自祖輩的幫手。
二是長時間僱傭保姆。可近幾年,月嫂工資薪資猛漲,與香港的菲傭薪資相差無幾,很多年輕人一個月的工資都請不起一個保姆。
這一系列的問題,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家庭認為養孩子太累了,養一個都耗去了大半條命,哪裡還會再生一個。
3、女性的生育價值被低估,生育意願低,「不肯」生。
生兒育女,是上天賦予女性的天職,它對人類的生息繁衍、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多年來,千萬、上億女性在生育這件事上創造的價值、付出的代價一直是被無視的。
尤其是在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女性的生育價值被嚴重低估,一個中國女性如果要生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生育成本,這還不僅僅是撫養孩子的經濟支出和自己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掉自己的職場機會、甚至一部分的自我,卻得不到絲毫的認可,導致女性的生育意願降低,不肯生孩子。
首先,女性的職場隱形歧視嚴重。中國的整個職場環境本身就不容女性多生孩子,從應聘到晉升,生育都是女性職場發展的絆腳石。尤其二胎放開之後,很多公司(哪怕是體制內企業)更不敢輕易要女員工。
其次,女性生孩子影響職業發展。作為一個接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女性,如果把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投入在個人職業發展上,職業階梯的攀升一定是火箭式發展。但是,一個孩子的出生就意味著媽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來陪伴孩子,甚至她們還可能會因為生育而丟掉了原本屬於她的"職場地位"。
最後,女性在生育方面的付出,得不到認可。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家庭還是認為生孩子、養孩子是女性的責任,家人和丈夫都不肯幫忙,只有女性自己單獨承擔。一個人帶孩子,真的是心力交瘁,從早到晚,誰也指望不上。但是,只要孩子有點磕磕碰碰,小傷小病的,或者哪方面不那麼盡如人意了,哪個人又都能跳出來指責:不就是帶個孩子嘛,還做不好,你到底能幹點啥?
這樣,生孩子、帶孩子,實際是被劃分到無報酬且無地位的「私領域」工作——比不上「賺錢養家」來得重要。於是,女性付出的生理代價、時間、精力、情感勞動、孩子對母親自我的吞噬、職場歧視、專業發展機會、社會地位……一直被視而不見,仿佛空氣和水一樣理所當然。
因此,對很多女性來說,生孩子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中國女性承擔了數代的「廉價母職」,如今只是默默地「罷工」、乃至「辭職」了。
全面二胎政策放開已經4年多了,有的家庭說「生兩個好」,也有的說「還是生一個好」。到底要不要生「二胎」,這不是一件小事。孩子的出生,也意味著我們要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要對孩子負責任。所以,即使國家鼓勵大家生二胎,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中,在做決定之前必須要三思而後行。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故事、想法,以及對要不要生二胎這件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