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雲南旅遊,去倚邦,是沒在我的計劃之內的。
早就聽友人說過,倚邦是貢茶之山,也是普洱茶的源頭,只是後期由於戰亂和其他一些歷史原因,讓這個繁榮的貢茶之鄉逐漸衰敗起來。
但倚邦,還留有許多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去回味。
倚邦街的龍脊背
倚邦老街,原是倚邦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但是其道路也有一定的講究,看起來像龍脊背。據說,這種道路中間只能允許官員進入,而百姓需從兩旁走入。在倚邦聲名鵲起時,這條路就一直延續著清代的習俗,雖然時光流逝,但其厚重的歷史底蘊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以龍脊背出名的倚邦街也吸引了無數愛茶之人爭先恐後的前來拜訪,讓人們能在歷史的塵埃中找尋逝去的光陰。
改土歸流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從車裡宣慰司的轄地中劃出,歸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當齋因在改土歸流中協助清軍平亂有軍功,被清政府授封為倚邦土千總(子孫世襲降為土把總)。從曹當齋開始,曹氏家族世襲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冊、蠻磚茶山近二百年。 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以後為土把總)負責採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倚邦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不僅平定了戰亂,而且為倚邦茶的出名奠定了基礎,倚邦茶符合漢人追求口感細膩的特點,一經面世就獲得了大量追捧,成了當時的「明星茶」。
茶馬古道
隨著倚邦茶的出名,越來越多外來人進入倚邦開始了茶商生涯,那時交通不便,怎樣將茶葉運送出去成了當時的難題。這時,馬夫和馬就在其中扮演著交通工具的角色,於是,為了方便馬夫運茶,從倚邦街往外修了一條茶馬古道,方便馬夫們正常運茶。
茶馬古道時期,馬不能進入正街,只能在街外等候,所以有專門拴馬的地方。也在倚邦街下面設置了茶馬古道起點,所有的茶都要統一運到起點裝載,然後運往遠方。
貓耳朵
倚邦產普洱茶,主要以中小葉種為主。倚邦的茶不同於其它普洱茶山的茶,倚邦小葉種較多,人們稱其為「貓耳朵」。貓耳朵葉片較小,所以相比於大葉種,其在採摘殺青上面難度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採摘難,由於倚邦是中小葉種,所以在相同時間內,可採摘的茶葉產量是大葉種茶葉產量的三分之一。
其次是殺青難,炒制過程中,由於其更細嫩,葉片更小更薄,所以殺青過程中更難掌握炒制火溫和手法,倚邦小葉種古樹茶製作過程中,難度很高,成本很大。
雖然貓耳朵屬於倚邦山獨特的一個茶葉葉種,但是據資料顯示,倚邦古茶山現狀是,大約古樹茶中有40%左右的是中小葉種,60%左右的是中大葉種,在倚邦,小葉種和大葉種古樹混採比例較高,倚邦是整個六大古茶山中古樹茶產量最高的一個山。
崛起的倚邦茶價格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普洱茶的關注,倚邦茶葉逐漸走入大眾眼中。據普洱茶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倚邦茶從2012年的500元/公斤已經飆升到現在的3000元/公斤,四年六倍的上漲幅度足以說明,倚邦茶受重視的程度,所以對現在的茶友來說,邊喝邊存的新型喝茶方式是老茶友最喜歡的喝茶方式。
倚邦茶特點
以小葉種聞名的倚邦茶,芽頭小,條索細,湯色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入口時會感覺到微微的苦澀度,但苦中帶甜,苦甜交織,澀顯於苦,內含物質豐富導致湯質飽滿;而回甘生津猛烈長久也使其區別於其他茶種,由於長期長於山野,所以其山野氣韻很足,而且香氣明顯,讓人一喝便難以忘記。此次,我有幸喝到了正宗倚邦茶,其苦甜交織的口感也俘獲了我的芳心。
在如今混亂不堪的市場中,很難會出現倚邦好茶,如果茶友們能很幸運的喝到真正的倚邦古樹茶,那就真的是且喝且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