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從普洱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思茅、倚象、勐旺過補遠江(小黑江)便進入倚邦茶山,是明清兩朝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經濟和普洱茶集散中心,至今在曼拱古茶園中還保留著基部徑圍1.2米,高6米,樹齡500年左右的古茶樹。
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裡,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鄰漫撒(易武)茶山。古倚邦茶區內有19個自然村,古倚邦茶區海拔差異大,最高點山神廟1950米,最低點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只有565米,是一個小葉種雜大葉種的生態型古茶園。倚邦茶區產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習崆、架布、曼拱等。
小葉種
倚邦茶芽頭較小,條索黑亮較短細,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淡,苦中帶甜,澀顯於苦,湯質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香氣顯,由於長於山野,環境好,山野氣韻好,杯底留香。
倚邦及其周圍各古寨出土的經過精心打磨的原始石器,表明大約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先民居住於此。《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中「舊傳武侯孔明遍歷六茶山……置木梆於倚邦」之記載,表明它興起年代不晚於蜀漢。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對「六大茶山」具體位置的記栽中有「倚邦」,證明它至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明代初期倚邦茶山已茶園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諾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亦稱倚邦,明代稱磨臘倚邦,傣語意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從明隆慶四年至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經過改土歸流置建普洱府後,六大茶山從車裡宣慰司的轄地中劃出歸入普洱茶府。
倚邦街
據《清實錄》記載,倚邦土弁曹當齋因在改土歸流中協助清軍平亂有軍功,雍正十三年,曹當齋被清政府授封為倚邦土千總,《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開始普洱貢茶由倚邦土千總負責採辦,倚邦的曼松茶因湯色清亮、苦澀味淡、清香回甜被指定為皇帝的專用茶,曹當齋是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位貢茶採辦官,是六大茶山的最高長官。
曹當齋擔任茶山土千總和貢茶官後,嚴格執行雲南省府的茶山管理條例,安撫夷民,打擊奸商,維護茶農利益,整修道路以利茶葉運輸,招募內地人進山墾荒建茶園,為六大茶山改土歸流後茶葉的發展創建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園至少已達2萬畝以上。興盛時倚邦街上有關帝廟、石屏會館、四川會館、楚雄會館等,還有曹家大院,還有鴻昌、慶豐和、慶豐益、元昌等著名茶號。倚邦正街東西向,長達250米,寬12~16米。正街東頭通向東北方向是石屏街,東南向是曼松街。正街西頭分別是通往普文、思茅和易武、景洪的茶馬古道。英國人克拉克在光緒十一年(1886年)寫的《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記載有「著名的普洱茶產自倚邦的茶山……有許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買賣,每年有大量的貨物從倚邦運往緬甸,有茶葉交易往來於仰光、撣邦、加爾各答、噶倫堡和錫金。」從克拉克的記載來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間已賣到印度和歐洲。
曹氏家族的記載
19世紀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六大茶山開始衰落,滇西發生戰亂,1856年發生在大清帝國雲南省的一次大規模回族穆斯林武裝反叛中央朝廷的起事——「杜文秀起義」,中斷了茶葉內銷通道,1937年法國人在越南阻撓雲南茶進入萊州,倚邦茶外銷受阻,隨之抗日戰爭爆發,所有茶號全部停業,1942年攸樂起義,起義軍攻入倚邦,倚邦在一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幾乎全毀,易武取代倚邦成為六大茶山的中心。熱鬧喧騰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蕭條,著名的貢茶之山曼松僅剩老茶樹一二百棵且以融入莽林中。現在古茶樹還保留較多的是麻粟樹村、倚邦、曼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