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創始人自傳面市:如何戰勝原生家庭桎梏把命運抓在自己手裡

2020-12-18 東方財富快訊

「《從頭開始》是我迄今為止寫得最私密的書,鑑於我們所處時代的本質和需求,這也是我迄今為止所寫的最重要的一本書。」霍華德·舒爾茨在書中如是說。

近日,由磨鐵圖書策劃推出、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從頭開始》一書上市。這是「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的最新書籍,並且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美國國防部前部長羅伯特·蓋茨等推薦。

「我們的『原生家庭』、成長故事和經歷、與父母的關係,這些都將影響我們一生。」 霍華德·舒爾茨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他在書中講了兩個相互交織的故事,一條線是童年霍華德·舒爾茨艱辛的少年時代,通過直面原生家庭的回憶,展現生活的磨練如何賦予他同理心,教會他掌握自己的命運;另一條線是星巴克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講述作為一名企業家和公司CEO,在重新定義企業的社會角色的同時,如何打造出全球最受尊敬的品牌之一。

「門廳又矮又黑,牆板不隔音,到處充斥著一股難聞的廚房味道。這是政府投資的公共住宅項目,許多貧窮的義大利、愛爾蘭和非洲裔移民以及像我家這樣的猶太人都住在這裡。街道上永遠有垃圾,頭頂上不時有巨大的客機轟鳴而過,似乎要把窗戶上的玻璃震碎。」書中這樣描述。

對幼小的霍華德來說,最害怕的是看到父母因為經濟窘況吵架,尤其是父親對現狀表現出一種極為消極的狀態,每天都躺在沙發上萎靡不振的樣子讓他不敢面對,樓梯成為他的避風港。霍華德經常幻想著離家出走,努力要看透四周的水泥牆壁,想像著童年之外的人生。

「我在書中如此坦率分享我的童年經歷,是因為我想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那時的經歷深深影響著我在未來人生中的各種抉擇,包括我的個人夢想、建立星巴克的願景。這些經歷激發我要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擁有歸屬感的星巴克第三空間。」 霍華德·舒爾茨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困苦而焦灼的童年經歷讓霍華德有著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決心,尤其是有一天放學後他發現父親躺在沙發上呻吟。原來,父親的腳踝受了傷,並因此失去了工作。更慘的是,父親沒有醫療保險,家裡本就緊張的財務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段日子……因此我決不會讓它發生在我的僱員身上。」霍華德從那時起就下決心,讓以後的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過上平等有保障的體面生活。

「對於那些和童年時期的我一樣,出身貧窮還在與命運掙扎的年輕人,我懇請他們依舊向他們的父母致敬,因為父母已經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給了自己的孩子。我也鼓勵年輕人即使在困難時期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樹立目標,無論什麼時代都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打拼,永遠不要停止學習,並且與自己價值觀相同的人做朋友,努力進入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公司。」 霍華德·舒爾茨對《中國經濟周刊》如是分享。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相關焦點

  • 星巴克創始人自傳面市:如何戰勝原生家庭桎梏 把命運抓在自己手裡
    這是「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的最新書籍,並且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美國國防部前部長羅伯特·蓋茨等推薦。「我們的『原生家庭』、成長故事和經歷、與父母的關係,這些都將影響我們一生。」 霍華德·舒爾茨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 將心注入:一場與咖啡的相遇,一本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的自傳
    一次,他在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館被手磨的、現調配的咖啡所吸引。幾乎在一瞬間,舒爾茨就決定與神奇的咖啡籤下終生契約。舒爾茨加盟星巴克後成為市場與零售部經理。到1987年,舒爾茨買下了星巴克,然後將其調教成全美「領先的零售商、美味蛋糕的提供者及獨具魅力的咖啡品牌」。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父母這些不經大腦的情緒性語言,嚴重傷害了女兒的自尊,她變得越來越自卑,開始無限否定自己,在最該奮鬥的年紀,把自己憋在了家裡,30多歲不僅一事無成,也成了恨嫁女,是父母毀了他們的女兒。看得出來, 這位女性既然選擇站在鏡頭前控訴自己的父母,就表示她也很想掙脫父母的桎梏,只是找不到辦法。
  • 「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的經營哲學
    在初中的咖啡店中,我最早認識的和印象深刻的,莫非星巴克莫屬。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樣,接觸咖啡最早也是從星巴克開始的。但是最早的星巴克,不是一家咖啡店,他的業務僅局限於銷售袋裝咖啡豆,並且也向老客戶提供郵寄服務。使星巴克發生轉變的關鍵人物,就是被稱為「星巴克之父」的霍爾華德.舒爾茨。
  • 把星巴克帶上巔峰的人,曾為維持學業,窮到去賣血
    現在準確的說,應該叫星巴克咖啡的前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因為2018年霍華德·舒爾茨已經從星巴克辭職。他是如何做到的?星巴克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都是《將心注入》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一、原生家庭霍華德是在卡西納的廉租房裡長大的,這裡是紐約的布魯克林東區,是貧民區。父親是藍領工人,做過卡車司機,車間工人,計程車司機,母親為照顧他們三兄妹,辭了前臺接待的工作。等於說,一家五口人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手停口停的家庭。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專訪星巴克創始人:無論誰當美國總統,都應以人文視角領導國家
    根據財報顯示,在上一財季,星巴克在中國內地市場史無前例地開出了259家新店,創下了季度開店總數的新紀錄,並將在2021財年承諾新開600家門店——星巴克正在以「中國速度」適應「新常態」。《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回顧他今年對疫情的思考,展望星巴克在中國的理念和願景,以及了解他對當下中美關係的看法。
  • 《將心注入》--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自述
    這也從某種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最具創新性的公司——比如英特爾、微軟、蘋果、西南航空、耐克和星巴克——的創始人或CEO都不是MBA畢業生。他們通常都是創造案例而不是學習案例的人,他們的「商業模式」都是事後總結而不是事先規劃出來的。當28歲的霍華德·舒爾茨第一次走進星巴克位於西雅圖的店面時,吸引他的是星巴克咖啡豆的香氣。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真正成長起來?
    其實我想說,原生家庭不是原罪,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不接受這種輕視,更不可以自己輕視自己。人類的第一個原生家庭就是亞當與夏娃生下該隱和亞伯和組建的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沒有成家,即兒女沒有組建自己家庭之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一但子女成家,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新生家庭」。
  • 從郭巨埋兒的故事看中國傳統文化對原生家庭的束縛
    生活在夜郎國的夜郎國民終於看到了夜郎國王的自大,無需在配合演出、盡力表演,我們終於不再以敝帚自珍的態度去看我們的原生家庭了。越來越多討論原生家庭的作品湧入中國市場,今天推薦的這本書由國際著名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和影視編劇克雷格·巴克撰寫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一場代代傳承的背負,我們最深刻的模樣,都來源於此
    原生家庭,你有多恨它,就會有多愛它,它始終是你心裡揮之不去的痛。很多人說,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是一輩子的功課。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原諒誰,而是懂得與自己和解,放過自己,世界才會放過你。我們不太清楚他們之間發生過怎樣的事,作為局外人,確實不好評說什麼,我們唯一清楚的一個事實是,他們都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不能自拔,原生家庭的問題成了他們內心無法逾越的高山。
  • 十個原生家庭,九個都傷痕累累。原生家庭究竟可以有多傷人?
    ,可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究竟可以有多大?今天的推文,就講述了一個被原生家庭不斷傷害、又不斷尋找出路、企圖自我拯救又不斷迷失在路途的故事。表面上,她很乖,認真讀書、成績優異,從不讓父母操心。但她的內心,卻想要毀掉這一切,她想要逃離這個乖乖的自己,逃離這個乖巧卻傷痕累累的世界,切斷與家庭之間的聯繫。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願意著手改善就不算晚。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去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是對過去的傷痛念念不忘,還是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
  • 毀掉孩子的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的傷,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人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帶有原生家庭的印記,幸運的人被原生家庭成就,無論在生活中遇到多大風多大雨,背後都有一個溫暖的港灣,而不幸的人,被原生家庭傷得體無完膚,活在這個世界,只有自己是自己的避風港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把原生家庭的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正是這位大山女孩,這本自傳,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通過教育重塑自我。 這本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讀者票選超越前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為》,榮獲年度最佳圖書,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 毀掉一個人的從來都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
    上《家庭治療》這門課的時候,老師說既然無法擺脫原生家庭,那你自己就要學會去改變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原生家庭是什麼?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又該如何去做才能將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降到最低呢?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宋丹丹說,我生了個廢物:談原生家庭為什麼會傷人
    可以說吳謝宇活得就像是他母親手裡沒有自我、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操控原本不是貶義詞,畢竟初出世界的孩子難免有思想偏頗的時候,然而過度的操控卻讓一個原本的天才,因對操控的反抗心理不斷堆積,成為了反偵察能力超強的弒母惡魔,這便是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一書中所描述的,原生家庭之罪的一種:操控型父母。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文|繼芳翎馨最近看了《心靈奇旅》,感覺與本書《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之妙。很多時候,我們在成年之後感覺到自己一無所成,是因為自己一直都生活在父母安排、控制的人生之中,我們好像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此刻的遭遇,並不斷地為父母加注在我們身上的鎖鏈束縛著前行的軌道。
  • 「天使」與「魔鬼」的根源,原生家庭的愛與痛
    一個人一生至少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出生時的家庭,這裡有爸爸媽媽,有兄弟姐妹;而另一個則是與自己的伴侶組成的家庭。第一個是我們的原生家庭,第二個則是我們成為了孩子的原生家庭家庭完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根基,不管長大後,他去了什麼地方,家庭總會跟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