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正宗濰縣朝天鍋入駐龍口了! 龍口龍港街道振興中路通海街小添香朝天鍋將於公曆6月2日盛大開業,開業期間凡是連續五天轉發此文章到朋友圈,就可免費品嘗一葷一素兩卷朝天鍋,開業期間吃一卷肉的送一卷菜的,美味無限歡迎來嘗!!!
朝天鍋是山東濰坊地區漢族名吃,屬魯菜系。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流傳至今。濰坊朝天鍋經過不斷改進,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2013年朝天鍋製作技藝入選山東省級非遺名錄。濰坊朝天鍋與北京的鍋燒餅(即雜碎燴火燒)、西安的葫蘆頭(即雜碎燴餅)、長沙的火宮殿(即雜碎湯加辣椒)等都是異曲同工的中華飲食文化。朝天鍋以「逢二排七大集間,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聞名,朝天鍋肉肥而不膩,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卷食,其味無窮。 朝天鍋起源於清代中期,產生於濰縣大集之上。濰縣大集乃山東第一大集,號稱有「十萬之眾」,人多吃飯就成了問題,朝天鍋應運而生。最早的名字叫雜碎鍋子,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還叫雜碎鍋子。據《濰城政協文史資料》第三輯上介紹:「設於集市,露天支鍋,圍一秫秸箔,名朝天鍋。」以鍋臺為桌,食者圍鍋而坐,吃餅卷肉(各種肉品)、肉丸子、雞蛋,用木勺喝湯,佐以疙瘩鹹菜和蔥白。後發展到室內,漆光圓桌,改木勺喝湯為舀到小碗內,再用小勺喝,並增添日本產佐料「味之素」、醬油、香菜。由於就餐時消費者參與性強,加上價位適中,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朝天鍋自然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坦率地講,板橋宴起自濰坊的朝天鍋,保留了地方風味的傳統基調,但整體宴席並不拘泥於朝天鍋,它以濰坊菜系中的其他成分為添加劑,將路邊小店的民間風味改造成高檔宴席的主題,從而把一種鄉土吃法送入了文風披瀝的大雅之堂。說起朝天鍋,業內人士都很清楚,這原是濰坊地區的一種大眾化烹煮模式,早年出現在沙灘集市上,人們露天支鍋,鍋內煮一些價格低廉的豬下貨,人稱「頭蹄下水」,濰坊老百姓稱其為 「雜碎鍋子」,由於土鍋無蓋,所以人們戲稱為「朝天鍋」。雖說朝天鍋在室外烹煮,然而當其湯沸肉爛之際,香氣迸發之時,趕集者圍鍋而坐,就以鍋臺為桌面,吃著餅卷豬下貨,喝著老湯,也蠻有滋味。據說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在濰坊出任知縣,看到朝天鍋的吃法,雖欣賞其鍋的創意,但感覺格調不雅,於是提倡移於室內,在門市內掛牌待客,從此,濰坊店面中多了一道名吃風景。從野外進入室內,這是朝天鍋在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這次飛躍得益於鄭板橋親臨指點。自晚清到民國,濰坊城區的門市朝天鍋始終保持數十家的規模,解放前夕較有影響的有蔡風鳴在東關五道廟街開設的「鳴鳳居」、胡智廷(或胡秩亭)在南下河街地瓜市開設的「朝陽居」、胡羲培在縣城南門大街北段路西開設的「雙盛號」。他們經營的朝天鍋餅大肉多,物美價廉,曾經在濰坊魯菜幫派中獨樹一幟。在20世紀六十年代初,濰坊有四家食堂,各開一家朝天鍋,每天60斤麵粉,兩人擀出240張麵餅,一斤面四張餅,每家食堂分配四套下貨,煮熟後50多斤肉,2角錢、2兩糧票一卷。每天要排隊挨號,很多人只好站著吃,老人們回憶起來那段困難的歷史,還是記憶猶新。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經濰坊市三產辦和山東省貿易廳推薦(此前已獲「山東名小吃」稱號),十笏園賓館帶著「朝天鍋」參加在杭州舉辦的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特有的原料取材特點,廣泛適用於大眾消費等條件,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朝天鍋」這一濰城飲食文化的成果,迅速傳遍了全國。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天鍋已遍及全市,如今已發展成為「朝天宴」。此宴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麵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菜。食客們坐在一張特製的餐桌周圍,桌中央有一口直徑50釐米,深65釐米的大鍋,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製燃料。圓桌有一缺口,服務員在缺口處,根據客人的要求將鍋內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嘗。「朝天鍋」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配用,其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