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桃園的地形地貌涵蓋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各種立地條件,栽植密度從每畝22株(株行距5×6米)至每畝333 株(株行距1×2米),整形方式有三主枝自然開心形、兩主枝自然開心形、小冠多主枝杯狀形、主幹形等,樹冠有高有低、樹形有直立有開張,可謂千姿百態。但是概括來講,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稀植大冠型、中密杯狀型、中密 V 字型和高密主幹型。
大高冠一般為平原或緩坡丘陵桃區,年降雨量相對較少,定植株行距4~5×5~6米。為較傳統的稀植大冠模式,主枝3~4個,主枝上再著生側枝,側枝上再著生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樹冠成形一般需要3~4年,4~5年進入盛果期。主枝開張角度多30~40度,樹體高度 3~4米以上。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生產出的果實果個大,品質好,盛果期產量在2000千克以上。不足之處是整形修剪較複雜,進入盛果期相對較晚。近些年這種模式在逐漸減少。
大低冠一般平原或緩坡丘陵桃區均有分布。採用5×5米或4×5米株行距定植,多採用3主枝自然開心形,幹高50釐米以下,主枝開張角度50~60°,甚至更大,樹體高度1.8米左右,修剪上採用短枝或長枝修剪,每棵樹約160個果枝,畝產1000~1500千克。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樹冠低,修剪、採果方便,但結果表面化,限制了產量的提高,且背上易萌發徒長枝,夏季修剪量大。
高冠:在黃河流域桃產區較多見,尤其是近幾年新發展的桃園。定植密度多採用3×4米或3×5米,主幹高度30~50釐米,樹體高度在3米以上,主枝延長頭與地面夾角接近垂直。因樹冠較高,行間有一定空間,行間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好,地面多採用小型機械耕作,部分果園採用自然生草。多採用3~4 個主枝,主枝上配備中小型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結果枝數量150~200個,盛果期畝產量3000千克左右。
低冠:是全國各山地桃園主要的栽培模式,也見於部分平原桃區。定植株行距多3×4米,依地勢地形稍有變化。多採用小冠開心形,主枝數3個左右,主枝上配有側枝或直接著生結果枝組,3~4年樹冠形成,4~5年進入盛果期。主枝開張角度50~60°,樹體高度約2米。產出果實果個、品質中等,產量一般2000千克左右。
小冠開心形株行距多採用3×3米或3×4米,這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栽培模式,在各桃產區均有採用,佔到露地桃栽培面積的85%以上,但在樹冠整形、修剪方面,不同桃園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V字形的主要特點是採用與行向垂直的2個主枝,沒有中心幹,沿行看群體結構呈「V」字形,是否培養側枝依株距不同而有所差別。目前在一些較新發展的桃園有所應用,株距多為1.5~3米,行距為4~5米,樹體高度多在3米。
主幹形的主要特點是保留中央領導幹,結果枝或小型結果枝組直接著生在主幹上。主幹形密度3~4 × 1 米。果樹成形後,行間能過車,增加機械化程度,株間能過人。高度 3 米,距地面 50 公分不留枝條。主幹形不僅很好地利用了光能,而且利用了高層空間,提高光合效率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優質高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