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哀而不傷,溫情滿滿,帶你感受人這一生的生老病死苦!

2020-12-15 稻禾羊

電影講述香港一家人給傭人送終的故事。一個從小就是孤兒的女主角,在收養她的家中做傭人,做了一輩子。一天,女主角突發中風被送進醫院,家中唯一在香港生活的男主角知道後馬上回來照顧。女主角出院後,提出到養老院居住。男主角仔細詢問後,讓女主角在舊相識朋友開的養老院中住下。就這樣,女主角與養老院中的老人以及主管融洽的相處起來。同時,男主角經常來看望女主角,並告訴大家他是女主角的乾兒子。一段時間後,男主角的母親回到香港看望女主角,並為女主角的生活分憂。又過了一段時間,女主角再次住院。雖然出院,但身體越來越不好,可是男主角依然悉心照料。最後,女主角離世,男主角一家人以及她在養老院的朋友都來參加她的追悼會。

皮膚光鮮飽滿的我們,可能永遠沒辦法想像自己長滿老年斑的那一天。每一口飯菜都無法精準地塞入嘴巴,落了滿桌,還要被退休的老校長揪耳朵,蒼老的身體裡裝著稚兒的靈魂。手永遠是哆哆嗦嗦的,需要洗腎還讓比自己更老的母親來照顧自己,變著法兒地說自己掉了錢包問人借個永遠不會還的三百塊,比起女兒更喜歡兒子但來看望自己的永遠是那個看似兇巴巴的女兒。那時的我們,狼狽又潦倒,是一種寂靜的觸目驚心。而桃姐,算是變老大軍中最有尊嚴的一位。她深切的知道第一次中風後必然會有第二次,因此她變得非常坦然,雖然落寞卻不慌張。

許導的片子總是用平淡得近乎透明的瑣碎細節,從真實平凡的生活裡,滲出濃濃文藝味。這種文藝,不是那些現代派的文藝,愛恨糾葛死去活來,而是矜持穩重的老派頭,香港灰灰的天,密集的居民房上格子防盜窗冷峻的鐵鏽條,窄窄的巷道,煙火味濃厚的菜市場,甚至仿佛可以穿透屏幕而出的老火湯的誘人香味。

桃姐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樂滋滋地登場。從13歲被賣到梁家幫傭,本名鍾春桃的桃姐在影片故事開始時,已在梁家服務了六十多年,現在唯一要伺候的是梁羅傑這個從小被她背著長大的現已事業有成年近不惑的第三代少爺。日子很平淡,也很循規蹈矩。桃姐總要一早去市場挑各式新鮮蔬菜海鮮,因為精挑細選的習慣讓菜販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她進冷庫揀蒜頭時把溫度調低,逼她快走。回到家,梁先生一餐普通的午餐,湯品周到,魚蟹齊全,飯後水果隨餐附好,桃姐才開始自己的進食。梁羅傑同學一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理所當然,甚至話也沒幾句,仿佛時光自走它的,我們的日子自有規矩。

葉德嫻的演技真是爐火純青。挎著菜籃,邁著顫巍巍的步子,陪著笑抖抖索索地摸出老花眼鏡、穿上外套,一隻一隻仔細地挑選海鮮……看不出表演痕跡,最普通不過的家常老太太。

起先不過是主僕而已。葉德嫻一盤盤端上菜來,劉德華獨坐吃飯,自顧自的。吃完葉德嫻也並不上桌,只在廚房盛碗飯夾點菜。劉德華飯後坐在沙發上看報,葉德嫻端上切好的水果。沒有什麼交談。葉德嫻問劉德華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來,劉德華眼也不抬地應兩句。只在劉德華說「好久沒吃牛舌了」,葉德嫻回應「沒吃就別說咯,又想搭橋啊?」的時候才透出幾分家常的熟稔。是在葉德嫻中風入院後,劉德華才發現「原來她在我們家已經六十年了。」

是呀,老年題材是沒法歡樂起來的;即使如《飛越老人院》,似乎很勵志,其實那是一種更加深刻的憂思:你能荒誕地飛越老人院,可是你卻無法飛越你的老年。《桃姐》直面每個人必經的對生命最後階段的存在形式的恐懼,儘管在藝術表現方面很節制,但還是用一種白描方式展現了它的殘酷。即使有兒女的環伺,老人內心的孤寂依舊如洪荒一般籠罩著自己灰暗的人生。桃姐會本能地拒絕來自他人的關照,即使是與自己情同母子的羅傑,這與很多父母的心態是一樣的,既留戀著天倫之樂,又不甘成為兒女的負擔,死亡的恐懼埋藏在內心,獨自面對……一篇影評深刻地指出:「每個人的歸宿都是一處荒冢,而沒有一處荒冢中的靈魂不是孤獨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歸宿的途中彼此攙扶而已。」而現在連這種「攙扶」也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了。

不知道為什麼,看了這部電影,有一種沒來由的感覺就是,香港人生活的很都市:又體面又孤單。羅傑的母親,應該是很早就喪夫,甚至受不了晚上睡前隔壁房間有翻報紙的聲響。羅傑也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行走,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發呆。羅傑的姐姐莎倫也是給我這樣的感覺。還有秦海璐。

最贊的是,秦海璐和劉德華沒相愛,桃姐和花老頭也沒產生感情,劉德華最終也沒把桃姐從老人院接回家,桃姐中間恢復了一陣最終還是去世,劉德華也沒有守在她身邊直到她合眼。因為太真實,所以裡面的感情很容易就取得觀眾的信任,一絲絲都很珍貴。不濫情,不亂煽情,是對情之一字的尊重,才是真情。

她一定年輕美麗過,伺候一家人那麼多年,她是如何完成的這種事情,是什麼力量讓她如此執著。羅傑家人對她很不錯,她的老人院的費用,包括每次手術等等,羅傑待她,或者和她的感情勝似和羅傑媽媽的感情。這個女人,一生的心血就在這個家庭裡,而這個家庭似乎於她永遠不是對等的關係,別人對她的好,她都感覺是恩賜。

相關焦點

  • 《桃姐》:天水圍的情與路
    從「日與夜」裡哀而不傷的隱忍,到「夜與霧」中暴虐的幽暗,再到「桃姐」中的樸實的溫暖,如果把三部曲比作一個孩子,則他經歷了成長的困惑、中年的對抗和暮年的和解;如果把三部作品比作一個樂章的話,「日與夜」是一個暗流湧動的開端,「夜與霧」是一個激烈的高潮,而「桃姐」就是一個寓意綿長的尾聲。這就像白天、夜晚與清晨,生與死、情與路,在此間周而復始。這裡的死亡不是終結,而是悟道後的又一個新的輪迴和希望。
  • 南懷瑾老師:人類的一生,又有幾人能真正跳出生老病死苦的圈子?
    點擊閱讀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已經吃下一顆藥師佛的消災延壽丸了。第六大願是藥師佛十二大願的中心。他說將來成佛時,一切眾生身體下劣的,若能聽到我的名號,便能得毫無缺陷的端正色身。比下品還可憐的眾生是諸根不具,這個世界充滿了這種人。這一代青年沒有看過苦,更沒有吃過苦。請問臺北市郊有個麻瘋病院,幾個人去過?你去看看!那就可以看到痛苦。殘疾病院誰去過?有些學佛的人說不要去管他,那是業障,活該受苦,這是學佛人講的話?我聽了心裡就打顫,說這個話真是,果報不可思議啊!
  • 豆瓣8.3,劉德華這部電影老人看不得,把生老病死說透了
    有網友表示不敢看:人老了後好可怕啊,我不要中風,不要大小便失禁,不要滿臉老人斑,不要生活不能自理,不要住老人院啊!為什麼有人如此抗拒,只因為影片把生老病死說透了,建議老人不要看。 01、桃姐與羅傑 桃姐是羅傑家的傭人,伺候過羅家幾代人,照顧羅傑長大成人,電影的開頭就表明了兩人的關係。
  • 佛說,人生四苦並非「生老病死」,而是這四件事,很多人不懂裝懂
    人一生下來,便是哭著來到這世上的,也註定了人這一生要經歷種種痛苦,才肯歸去。有的人無法釋懷,至死都不能明目,而有的人卻能從容應對,在快樂中死去。而對於修行之人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
  • 面對生老病死,胡可選擇讓沙溢先走:半路上留下的那個人,最苦!
    兩人溫情地四目相對,雖然時間流走,容貌被歲月帶走了,但是你還是那個你,仍是我心中最愛的那個人。胡可的內心像這一幕,擊中,戳到了淚點,淚流不止。「不知道為什麼,自從當了媽媽之後,我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就是一年一年又一年,我無法想像。
  • 大家念佛的時候要觀想:生老病死苦!
    文:夢參老和尚 大家念佛的時候要觀想:「生老病死苦」。 生老病死苦,這四種是根本。我們這幾天盡講行,行的時候應常念:人終究是會死的,不一定活到八、九十歲才死。你們這年齡也會死的,可能一害病就死了,死是沒有規定的。大家都活到九十歲?不可能。這幾天講的開示都是從正面講的,現在是最後了,我就跟大家講講反面,你得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來。 你在用功的時候障礙會很多,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要想我這一天很安定,這樣會出魔障的。
  • 把智慧帶回家,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過程,這是誰都不可避免的
    禪的智慧帶回家,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過程,一個人生下來,然後長大,成人衰老,最後到死亡,這是誰都不可避免,是無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千變消失,也就是我們說的,成,祝,甩,空。公司要讓員工永遠的凝聚在自己的身邊,那就要給她所需要的東西,他需要工資,他需要展現自身的價值,它需要和睦的氛圍,這些東西更能滿足的時候,即便要把他趕走,他都不願意離你而去,我們的家庭也是如此,當一些家庭支離破碎的時候,很多人都把這樣的一種結果,歸咎為別人和社會的原因,他們很少去想一想自身的問題,真的,就是這樣,禪修就是讓我們的。
  • 《桃姐》取景深水埗 遇見香港老味道
    「這是不為人所熟悉的香港,我覺得這地方的居民與商戶之間充滿溫情,很有人情味。有些人會覺得這裡節奏懶散,但我偏愛它的人性化。」———許鞍華  電影《桃姐》《桃姐》講什麼  電影由許鞍華導演,葉德嫻、劉德華、秦海璐主演。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與自幼照顧其長大的家傭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一段溫暖人心的主僕故事。
  • 人的思想如能穿越今生來世,便不會對生老病死看得如此沉重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離不開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過程中,人人都有過笑與哭的時候,但是真正去思考、理解這些問題的人為數不多。笑與哭,是客觀存在。中外的先哲們對「存在」進行過深入的思辨,然而真正存在世上的是我們的軀殼或是思想?是先哲、聖人和各教派,一直探討研究的問題,可是對於多數人來講考慮的是笑與哭的感受。
  •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的苦,每一種,你都要苦中作樂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的過程,總有一個「苦」字相伴左右,活著就要把人生的「苦」,嘗遍嘗盡,你才會珍惜人生的「甜」,苦盡才能甘來,只有苦中作樂,人生才能成長蛻變。人生實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活得不容易,每一個人活著都會有壓力,有煩惱,有種種的痛苦,可是每一個人都努力地活著,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這世界上的每一種快樂和幸福,都要付出相應的一種「苦」,才會換得。
  • 電影鑑賞:《桃姐》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長知識了!
    下面就以電影《桃姐》為例,分析音樂是如何塑造片中人物形象的。二、《桃姐》的音樂《桃姐》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是一部充滿溫情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相比於當下商業大片中音樂的氣勢輝煌,繁複絢爛。
  • 人在這一生中,從早到晚,累了,到底是什麼?
    人在這一生中,從早到晚,累了,到底是什麼?有人說「人活著,為了體驗人生百態,生老病死」,是為了讓明白人活著?其他人說「人活著,為了實現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標、欲望以及價值」。生活是不容易的,而且有一種方法「人生苦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人的生活不會一帆風順,他必須經歷太多的事情,你不能去改變人生,你必須適應他。
  • 人這一生有三苦,熬過了,福氣就來了
    人生長路漫漫,會經歷許多的苦與樂,沒有哪個人會一直順風順水,也不會有人一輩子的都陷入低谷,走不出去。生活的跌宕起伏,命運的飄忽不定才是人生最大的魅力以及它最大的特點。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有所成就,有所建樹,我們厭倦了困難,我們討厭挫折,但這又是我們不得不去面臨的,去遇到的。
  • 跟著《桃姐》遊香港 小巷中尋香港老味道
    「這是不為人所熟悉的香港,我覺得這地方的居民與商戶之間充滿溫情,很有人情味。有些人會覺得這裡節奏懶散,但我偏愛它的人性化。」--許鞍華《桃姐》海報《桃姐》講什麼電影由許鞍華導演,葉德嫻、劉德華、秦海璐主演。
  • 世間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也叫八苦,人沒有辦法離開生老病死這四種苦,加上有求不得苦,有愛離別苦,有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第一個是生苦,生苦有五種。(一)受胎。神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親腹中,居處不乾淨。母親喝口涼水,他在裡面感受如同寒冰地獄;母親喝口熱湯,他就如同在八熱地獄。(四)出胎。離開母體時,冷風、熱風交加,又嬰兒肌膚柔嫩,受衣物摩擦如同針刺。為什麼小孩一出生就哭,因為他太痛苦了。第二個是老苦。老苦有兩種,增長與滅壞。第三個是病苦。有兩種,一是身病,二是心病。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傳說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等苦
    接續上篇《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繼續討論苦諦中的八苦。對凡夫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苦苦,對壞苦和行苦,常人難以覺察到它是一種苦。菩薩在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所緣境,所謂悲能拔苦,故而需要苦的對境。
  • 佛說人有三苦,除此之外再無苦,那三苦是什麼苦?
    佛說人有三苦,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這三種苦。什麼叫「苦苦」?佛家常講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是六道凡夫欲界裡沒有法子避免的。我們有個身,身它就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你不能避免。
  • 龍貓明明是個悲傷的故事,宮崎駿怎麼就營造出了溫情感?
    一個四歲的孩子,若不是因為家庭沒能給她帶去安全感,沒有得到溫馨的母愛,她又怎麼會擔心房子會倒呢?房子是家的象徵,房子倒了,是不是意味著家也要破碎了?而搬到新家時出現的黑小鬼(煤球精靈),更是暗示出她們內心的慌亂。人死了才會出現鬼的痕跡,躺在病床上的母親要離開她們了嗎?小小年紀的她們,時刻都能聞到不該屬於她們的死亡氣息。
  • 《香蜜》錦覓下凡歷劫,命數被天后操控,人生七苦,這一苦虐哭了
    >這個人生七苦分為,生苦,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苦;老苦,體會人的生老病死,面對死亡的苦;病苦,生病的時候人是最脆弱的時候,精神上的苦;死苦,這一苦不像老苦那樣這是對看著自己的身體上的創傷,以及不想死卻不能不死的苦其他三種就是為情苦,愛恨別離,相愛不能長相廝守;怨恨之苦,兩個人相愛卻彼此怨恨;求而不得,想要得到他卻往往得不到,一生都在求而不得
  • 樂而不執,哀而不傷。—《鎌倉物語》
    這是愛真正的黃金時刻——發現離開對方之後的自己無法坦然生活下去,繼而在對結果一無所料的前提下,執著在一起的那一刻。始終覺得,當胸中充滿這種感受的時候,才可以做「一生都在一起」的決定吧。最動人的愛,只能發生在兩個完全獨立的人中間。當代人最喜歡的說法是:現在的婚姻已經從依附式變成了合作式。但問題是:到底是強強聯手的合作,還是「用你有補我無」的合作,後者還是一種變相的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