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主題:讚美耶和華為神
一、認識對神的讚美(1-4節)
1、讚美的成員(1節)
2、讚美的地點(2節)
3、讚美的原因(3-4節)
二、認識神祂的作為(5-7節)
1、認識神的自己(5節上)
2、認識神的超越(5節下)
3、認識神的管理(6-7節)
三、認識神對待列邦(8-12節)
1、對待埃及國(8-9節)
2、對待其他國(10-11節)
3、對待以色列(12節)
四、認識神慈愛真實(13-18節)
1、記念神的名(13節)
2、記念神的愛(14節)
3、記念神的真(15-18節)
五、認識神配受敬拜(19-21節)
1、以色列家要認識(19節)
2、利未家的要認識(20節)
3、耶路撒冷要認識(21節)
詩篇一三五篇,主題是,讚美耶和華為神。分五段:第一段,認識對神的讚美,1-4節;第二段,認識神祂的作為,5-7節;第三段,認識神對待列邦,8-12節;第四段,認識神慈愛真實,13-18節;第五段,認識神配受敬拜,19-21節。
1-4節是,認識對神的讚美。1節講到讚美的成員,2節講到讚美的地點,3-4節講到讚美的原因。
1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的名。」「你們」是指神的百姓。
2節,讚美耶和華的地點,「耶和華的僕人站在耶和華殿中,站在我們神殿院中的,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一三四篇1節講到,「耶和華的僕人,夜間站在耶和華殿中的」;一三五篇2節也講到,「耶和華的僕人站在耶和華殿中,站在我們神殿院中的,你們要讚美祂。」要在哪裡讚美神呢?在神的殿中,在神殿的院中讚美祂。詩人沒有說在任何地方,因為舊約比較強調在聖殿裡,不是強調用心靈、誠實在任何地方。
3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耶和華本為善,歌頌祂的名,因為這是美好的。」為什麼讚美神呢?第一個原因,因祂本為善;第二個原因,要歌頌祂的名。因為祂善,你歌頌祂的名,是美好的。
4節說,「耶和華揀選雅各歸自己,揀選以色列特作自己的子民。」因為以色列人是歸於神的,是神的子民,所以他們要讚美神。
第二段,5-7節,認識神祂的作為。5節說到,認識神的自己。「原來我知道耶和華為大,也知道我們的主超乎萬神之上。」(5節)雖然不知道詩人是誰,但他對神有很深的認識。他說:「原來我知道耶和華為大。」你覺得誰大呢?詩人說,他知道耶和華為大,而且是超乎萬神之上。萬神都是假神,我們的神是獨一的。獨一的神是我們的神,祂名為耶和華,超乎萬神之上。獨一的神是三位一體的,三位一體的神是獨一的。前兩天有人問我:「獨一的神」怎麼理解?很簡單,獨一的神就是聖父、聖子、聖靈。你問:聖父、聖子、聖靈怎麼還是獨一的?我們用這句話來解釋,最容易明白:獨一的神是三位一體的,三位一體的神是獨一的。有人說父變子、子變靈,怎麼可能這樣解釋?父是父,子是子,靈是靈。子是父的兒子,父是子的父,靈是父的靈,也是子的靈。你讀了聖經,你就信,一目了然。要記得,「耶和華為大」,這是認識神祂自己。然後,認識神的超越,就是祂「超乎萬神之上」。
第三點,認識祂管理一切。6-7節,「耶和華在天上,在地下,在海中,在一切的深處,都隨自己的意旨而行。祂使雲霧從地極上騰。造電隨雨而閃,從府庫中帶出風來。」這說明我們的神是創造宇宙萬有的神,也是掌管一切的神。風從哪裡來?我們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閃電是怎麼回事,還有雲霧、降雨,一切都奇妙無法測度。就像詩篇說,「我受造奇妙可畏。」(參:詩139:14)人的受造奇妙可畏,天地萬有的和諧,都是奇妙的。
第三段,認識神對待列邦,8-12節。8-9節,對待埃及國。「他將埃及頭生的,連人帶牲畜都擊殺了。埃及啊,祂施行神跡奇事在你當中,在法老和他一切臣僕身上。」這是神對埃及人。10-11節是對待其他的國家。「祂擊殺許多的民,又殺戮大能的王,就是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並迦南一切的國王。」這是對待列國。12節,對待以色列。「將他們的地業賞賜給祂的百姓以色列為業。」你看,作為以色列民,你怎麼能不敬畏神呢?神刑罰了埃及,擊殺了列國,把地賜給了你;你是不列在萬民中的,神特別揀選你歸於自己,作祂的百姓。
從讚美神,神的百姓要讚美,在聖殿裡要讚美,講到讚美的原因;再講到神的偉大,祂本為大,超乎萬神之上,管理一切。詩人寫得非常有邏輯。然後講到,認識神對待列邦,祂怎樣對待埃及,怎樣對待其他的眾王,怎樣對待以色列。好大的恩典、慈愛。
第四段,認識神慈愛真實,13-18節。第一點是記念神的名。13節,「耶和華啊,禰的名存到永遠!耶和華啊!禰可記念的名存到萬代!」要記念神的名。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信仰侍奉中,把神忘到九霄雲外,要記念祂的名。「耶和華」是自有永有的意思,「耶穌」是救贖的意思;「基督」是彌賽亞、受膏者的意思,就是王的意思。要記念祂的名,直到萬代。「萬代」是個形容詞。從亞當到現在,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代。到耶穌基督降臨,人類不生孩子,就結束了嗎?不是。直到萬代,是說直到永永遠遠。
14節,「耶和華要為祂的百姓伸冤,為祂的僕人後悔。」這是記念神的愛。有時候我們覺得好冤枉啊,神怎麼還不給我伸冤?慢慢來,時候還沒到,不要自己伸冤,聽憑主怒。因為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參:來10:30)你有冤屈,你自己伸冤,你就是以惡報惡,你就是犯罪;你不自己伸冤,聽憑主怒,你就是把主權交在神的手裡。我們都是罪人。如果我們得罪人了,要認罪,也要向人認錯。我們需要得著神的赦免,我們也要悔改;如果不悔改,當然也會受懲罰;最終不悔改也會受報應、受審判。別人得罪我們,如果他信神,他認錯,神會赦免他,我們不饒恕他,是枉然,神會赦免他;如果他不信神,他苦害你、逼迫你,你不要自己伸冤,審判的權柄在神的手裡。神是公義的,凡作惡的都要受到報應,凡行善的都會得到神的賞賜。「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5:29)那是神公義的審判和賞賜。
前幾天有位同工問我,基督臺前的審判和白色大寶座的審判。記住,教會的弟兄姊妹現在信耶穌了,就是耶穌替你受審判;你接受神話語的光照,也是接受審判,就是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還有,聖靈光照你,叫你悔改,叫你做的你去做,不叫你做的你不做,那就是跟隨聖靈。因為我們的罪被基督擔當了,當然,死亡和審判也就被擔當了。耶穌替猶太人釘十字架,當然,律法的咒詛也被耶穌擔當了。所以,耶穌釘十字架,擔當了罪、死亡,敗壞了掌死權的魔鬼,也賜下了醫治釋放的恩典。耶穌基督釘十字架,解決了我們所有的問題,並且差遣聖靈來光照我們,又賜下祂的話,來潔淨我們。所以,耶穌基督再來之前的大災難,對基督徒而言,不叫審判、刑罰,而是受熬煉;對外邦人而言,叫審判。在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對基督徒來說,那叫賞賜;對外邦人來說,那叫審判。
什麼叫基督臺前的審判?就是耶穌降臨的時候,所有不信的要受刑罰,所有假信的都要被撇下,那就是審判。所有信的,死裡復活,活的改變,那叫賞賜。就是山羊、綿羊的比喻所講的。(參:太25:31-46)你千萬不要認為,人都復活了,再弄到天上審判;如果是這樣,審判以後,往哪兒擱?所以,你要明白,不要讀得糊裡糊塗的。既然升天,都改變成靈體了,還要受審判嗎?審判了往哪兒擱?對基督徒而言,那是賞賜,然後,千禧年與主一同作王。千禧年以後,所有不信的人都要復活受審判。所以,我們基督徒今天就接受了耶穌替我們受審判的救恩;接受了聖靈的光照,神話語的審判。
審判從神的家起首,將來,真信的、假信的都要分別開。以後,越真信越難,越假信也越信不下去。濫竽充數的,以後不是跌倒,就是賣主賣友,或被異端迷惑,沒有別的路。只有好好信,才能信到底。耶穌降生的時代,約翰傳道了,耶穌傳道了,彼得傳道了,你要信,就得悔改,接受基督;你要不信,就跌倒,天天逼迫教會。耶穌再來之前也是這樣的。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4:17)很多人解釋基督臺前的審判,都解釋得糊裡糊塗的。受審判的人都是不得救的;也就是說,不得救的人叫受審判,得救的人不叫受審判,叫得賞賜,是綿羊,進入父的國,然後千禧年與主同作王。千禧年之後,白色大寶座是審判所有不信的人。基督徒的是不會經歷基督臺前的審判,和白色大寶座的審判的。基督降臨的時候就叫基督臺前的審判。基督降臨對你來講,不是審判,是賞賜,叫你進天國。
三位一體、靈魂體、三種性質的樹、聖殿分三層、靈程道路怎麼走,每一個真理都是清清楚楚的。
15-18節,記念神的真。「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口中也沒有氣息,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投靠他的也要如此。」這四節聖經本來不是講真神的,是講假神的。我是反過來寫題目的。神是有眼可以看,有耳可以聽,有口可以說,有手可以拿,有腳可以走的神。神是靈,神不是金的、銀的、木的、鐵的、泥的、石膏的,祂也不是橄欖木的、皂莢木的,祂也不是畫上的。千萬不要對著十字架禱告,不要對著耶穌的像禱告。耶穌在地上長什麼樣,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想像的,因為那時候沒有錄像。神是真神。你對偶像禱告,他沒有回應。但是你信神,常常有感動,聽道、讀經、禱告、敬拜都有感動;而且讓你覺得喜樂、平安。沒有聖靈,沒有邪靈,你就是普通人。你被邪靈充滿,要不然出問題,要不然行法術,搞得玄乎其玄的。你被聖靈充滿,就正常了。我們的神好真,太真了。
第五段,認識神配受敬拜。19-20節,「以色列家啊,你們要稱頌耶和華!」這是以色列要敬拜神;「亞倫家啊,你們要稱頌耶和華!」這是亞倫家要敬拜神;「利未家啊,你們要稱謝耶和華!」這是利未家要敬拜神。其實他講了四個方面,我只寫了三個方面。第一個講以色列,第二個講亞倫家,第三個講利未家。20-21節,「你們要敬畏耶和華的,要稱頌耶和華!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和華,該從錫安受稱頌。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這是說,耶路撒冷城裡的人都應該敬拜神。其實,耶路撒冷就是指著以色列的亞倫家、利未家、以色列百姓,所以我寫了三點。因為這是舊約,它指的就是亞倫家、利未家、以色列人、住在耶路撒冷的,都要敬拜讚美耶和華。
本文原載自作者公眾號「毗努伊勒」,基督時報蒙允轉載,不擁有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