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根大學王少萌課題組發現EED小分子抑制劑EEDi-5285

2020-12-14 健康界
Polycombgroup(PcG)是一個蛋白質家族,通過轉錄抑制作用誘導細胞分化。在哺乳動物中,PcG蛋白是兩種主要的轉錄抑制複合物PRC1和PRC2的一部分。PRC2複合物由三種蛋白質組成:催化亞基EZH2(Zeste基因增強子同源物2),EED(胚胎外胚層發育蛋白)和SUZ12(Zeste12同源物1抑制因子2)。PRC2充當轉錄的表觀遺傳調節劑,並在多種生物學過程(例如幹細胞維持和DNA修復)中起主要作用。
EZH2是最廣泛研究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可以催化H3K27的甲基化,而EZH2的催化活性需要另兩個PRC2組成部分EED和SUZ12的參與。而EED可以通過結合到三甲基化的H3K27增強PRC2的酶活性,SUZ12或EED的缺失將完全廢止PRC2的功能。
PRC2的失調與多種人類癌症密切相關,抑制PRC2活性成為治療癌症的重要方法。抑制PRC2活性的其中一個方式是發展EZH2小分子抑制劑,如處於臨床研究的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2(Tazemetostat)於2020年被FDA批准用於上皮樣肉瘤的治療(該小分子在20200502推文中有更加詳細的介紹)。

但由於EZH2的繼發突變致使耐藥性的發生,因此靶向EED的變構位點提供了可替換的PRC2活性抑制方法。目前代表性的抑制劑如4-6,但僅諾華發現的MAK683進入了臨床I/II期實驗。

密西根大學王少萌課題組近日報導了EED小分子抑制劑EEDi-5285的發現,這是到目前為止報導的體外活性最高,臨床前體內最有效的EED抑制劑。 
共晶結構:小分子的設計基於EED226與EED的共晶結構。共晶結構顯示,EED226的呋喃嵌入四個芳香殘基形成的疏水口袋,並與Arg367的胍基形成陽離子-π相互作用,和Tyr367形成邊對面堆積作用,而缺電子的母核與富電子的Tyr148和Tyr365殘基形成π-π相互作用,母核另一側的甲基磺醯基苯暴露於溶劑區,其中甲基與Pro95形成疏水相互作用,苯基與Phe97形成邊對面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連接至母核的NH(5位)及呋喃與Asn194的羰基氧形成氫鍵相互作用,母核的N2與Lys211側鏈也形成了另一個氫鍵。
第一次優化:王少萌課題組將缺電子的三唑並吡啶母核替換為更加富電子的咪唑並嘧啶,因此首先在母核上引入吸電子基團以增強與富電子的Tyr148和Tyr365的π-π相互作用。得到的化合物8活性最佳。選擇其作為先導化合物以進一步優化。
第二次優化:呋喃是主要的代謝部位,因此將呋喃替換為系列芳香環,並且為了更深入的探索呋喃嵌入的較深的結合口袋,將苯環替換為富電子的雙環系統。得到活性進一步提高的化合物18。
第三次優化:基於化合物18,將吸電子基團乙酸乙酯替換為甲基碸得到活性繼續提高的化合物21。
第四次優化:基於化合物21,研究者也進一步修飾了暴露於溶劑區的甲基磺醯基苯,並且為了提高化合物的溶解性,將苯環替換為吡啶,吡唑及飽和非芳香性的脂肪環,發現替換為非芳香脂肪環後活性有所下降,而吡啶取代最佳,其中28(EEDi-5285)和32(EEDi-1056)最具代表。
PK數據顯示EEDi-5285和EEDi-1056在小鼠中就有傑出的PK性質,在KARPAS422小鼠異種移植模型中,EEDi-5285和EEDi-1056均以口服50/100mg / kg的劑量實現了腫瘤的完全消退。值得注意的是,在停止治療72天後仍未觀察到腫瘤的再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兩種化合物均未致使小鼠體重減少。


總結

今年1月份,全球首個EZH2抑制劑Tazemetostat獲FDA批准上市,用於不適用於手術切除的轉移性或晚期的上皮樣肉瘤,一時間,EZH2,這一表觀遺傳抗腫瘤領域研究的熱門靶點被再推風口,但EZH2的繼發突變不容忽視,因此EED這一可替換的PRC2活性抑制靶點有望成為一個新的熱點。

參考文獻

Rohan Kalyan Rej, etal. EEDi-5285: An Exceptionally Potent, Efficacious, and Orally ActiveSmall-Molecule Inhibitor of Embryonic Ectoderm Development. J.Med. Chem. 2020, 63, 13, 7252–7267.

相關焦點

  • 新發現!我校科研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
    我校科研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揭示雄性七鰓鰻吸引異性的秘密》近日,PLOSBI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我校水產與生命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的合作研究論文「Spermineinsemenofmalesealampreyactsasasexpheromone」(五年平均影響因子IF=9.311),報導了精胺(Spermine)作為一種高效的雄性性外激素能夠特異性的吸引性成熟雌性海七鰓鰻
  • 分子所汪陽明課題組發現控制FGF/ERK通路和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的長...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汪陽明課題組與南開大學楊娜實驗室合作,發現抑制FGF/ERK信號通路的長非編碼RNA,並解析了其促進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的功能和機制。Trincr1抑制FGF/ERK通路,促進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神經幹細胞分化「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ENCODE)發現哺乳動物和人類基因組中約80%的區域都轉錄成為RNA,但是只有約2%左右用於編碼蛋白質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除此之外,結構比較發現RPP1的C末端有一個新的結構域C-JID(C-terminal jell roll and Ig-like domain)也直接參與ATR1的直接識別。進一步分析表明,C-JID幾乎存在於所有的TNL中,暗示該結構域可能對TNL識別配體具有廣譜作用。RPP1識別ATR1引起自身構象變化,從而解除分子內自抑制,形成四聚體的激活狀態。
  • 楊玉榮課題組:徵服複雜而優美的分子結構
    原標題:徵服複雜而優美的分子結構 近年來,科研人員發現燈臺鹼具有顯著抗腫瘤活性,使其備受關注。 楊玉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由於燈臺鹼的獨特結構,合成困難,傳統研究集中在結構鑑定和活性測試等方面,對其結構修飾和構效關係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最近幾年,我國化學家在燈臺鹼全合成方面走在了國際前列。四川大學秦勇教授的研究組於2009年首次報導了燈臺鹼vincorine的全合成。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
  • 重慶大學黃川課題組揭示ASO技術對靶基因轉錄活性的影響
    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是一種脫氧核苷酸類似物,長度通常在15~20 nt,能夠通過鹼基互補配對與其靶標RNA結合,並使得靶標RNA被RNaseH切割引發基因沉默,進而降低或抑制靶標RNA的生物學功能。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論文原連結),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吳方課題組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抑制劑可增效抗生素
    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患者蛋白質分子...
    近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描繪出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這張圖片「看」清了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時出現了哪些分子的改變。北京時間1月9日,這項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布。
  •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鐵死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著名國際學術雜誌《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題為《LKB1-AMPK信號通路通過抑制脂肪酸合成而阻斷鐵死亡》(LKB1-AMPK Axis Negatively Regulates Ferroptosis
  • 研究發現觸發肝臟炎症的分子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現了一種可觸發肝臟炎症,促使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的分子機制
  • 密西根州立大學
    所在城市:密西根州蘭辛市 所在國家:   學校類別:大學   學校網址:http://www.msu.edu/   學校LOGO:   學校簡介:   密西根州立大學始建於1855年,是美國最早根據贈地法建立的大學,也是一所著名的公立大學。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合作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 日本團隊發現糖尿病治藥SGLT2阻滯劑 能延緩抑制非酒精脂肪肝炎及...
    日本九州大學與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等高校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臨床上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阻滯劑SGLT2坎格列淨能延緩抑制非酒精脂肪肝炎及肝癌的發病及惡化。此前,該課題組已經發現坎格列淨能抑制肥胖小鼠脂肪肝的生長,但是其能否控制脂肪肝向肝炎及肝癌轉化則不明朗。於是,課題組獨自開發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小鼠,對坎格列淨在防治NASH及NASH肝癌中的功效進行了研究。    課題組通過餵食的方式給模型小鼠施用坎格列淨,發現其對NASH及NASH肝癌的發病發揮了延遲及抑制作用。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梨果實石細胞形成的表觀調控分子機制(圖)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以封面論文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題為 PbrmiR397a regulates lignification during stone cell development in pear fruit 的研究論文。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揭示了GPCR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第一作者為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級碩士生鄧京昊,武漢大學張晨棟教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崔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的合作者還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振宇教授。
  • PNAS:新型抗炎藥物可有效抑制炎症凝血反應
    激活的蛋白C(APC)是天然的抗凝血劑與抗炎分子。目前常被用於治療嚴重的血液感染以及手傷現象,然而由於其在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同時會英系那個血液正常凝結的過程,從而提高流血的風險,因此臨床上的應用範圍受限。
  • Nature|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
    責編 | 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但我們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幹預措施,神經退行性疾病(ND),比如阿爾茲海默症(AD)和漸凍症(ALS),有幾個重要的病理特徵:一是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神經炎症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經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然而,Ras和Rap蛋白在序列和結構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可以被相同的上遊信號激活也可以激活相同的下遊效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