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連平縣傳統賞燈習俗中的忠信花燈是一種以紅色調為主的民間燈彩藝術,已有200多年歷史,清雍正年間的《連平州志》即有「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之記載,民間尚存有清代的花燈紋樣印版。
忠信花燈以竻竹、苗竹和紅、綠、白等彩紙為主要材料,以扎、鑽、刻、剪、印、畫、糊、裱等手工技藝製作而成,有繚絲燈、參燈、狀元燈、秀才燈、五福燈、磨燈、龍鳳燈、寶蓮燈、伯公燈、紫燈、廊燈等。
與其他地方花燈的小巧玲瓏不同的是,忠信花燈雖大卻很精緻,其最大的直徑有12米,最小的也有40釐米,其基本結構多呈柱形,多用竹編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
以繚絲燈為例。繚絲燈高五尺,寬三尺,為八角柱式造型。結構有內外兩層,外層有角柱和古樓式環形迴廊,為花紋的主要裝飾區;內層分八面,有矩形和方形花格,為圖案主要裝飾區,內核還置有帶旋轉風車的走馬燈。
從燈蓋、燈身到燈裙,均以刻剪的圖案花紋裝飾為特色,有大花、青頭龍花、彩門花、花角花、鉗口花、花盤花、柱墩花等,圖案有嫦娥奔月、八仙過海等神話傳說,花紋有金童玉女、龍鳳呈祥、梅花芙蓉等象徵喜慶吉祥的紋樣。每個角上還飾有紅色燈帶,上題詩詞和對聯。晚上點亮轉動的走馬燈,燈身即呈現一格一景,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忠信花燈集多種手工技藝於一身,融神話、傳說、詩詞、對聯、書畫於一體,在咫尺方圓之間構建出一個多彩的藝術空間,既具觀賞性,又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是民間元宵活動的一道絢麗景觀,也是當地客家人生日禮吊燈習俗的主要載體。
忠信花燈已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