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科學家回國創業,開發光量子極限傳感器,性能提升數萬倍

2020-12-12 DeepTech深科技

近二十年來,隨著矽微機械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得到了廣泛應用。一個典型的產品就是 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即慣性測量單元),它可以捕獲一個物體的加速度信號和相對於導航坐標系的角速度信號,由此便可解算出物體的運動姿態。

因此,IMU 也常和 GPS 聯合使用,當機器處於城市樓宇中、商場內、地下車庫等 GPS 信號失效的環境時,IMU 就可以發揮輔助作用,獲得相對位置信息幫忙導航,在如今的智慧型手機、汽車、自動駕駛設備、無人機以及可穿戴電子、遊戲設備等產品中,這種元器件幾乎不可或缺,在軍事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消費級到航天級等不同精度性能的 IMU 產品,價格區間能從幾美元到十幾萬美元不等,但核心追求的都是更高的靈敏度和測量精度。

現在,新型光量子極限慣性傳感器的誕生,有望用極低的成本實現優於現有 IMU 數萬倍的性能,同時可以更好地控制噪聲幹擾和信號解釋,進而給終端應用帶來新一輪變革。

「我們現在做的矽基晶片光量子極限傳感器及其背後積澱的基礎物理原理研究,算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加之一。」 青年科學家羅傑非常自信地對 DeepTech 說道。

羅傑今年 29 歲,曾在香港大學取得數學與物理學雙專業學士,後在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讀完博士、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量子計算晶片開發。現在,他正和自己的老同學任恆江搭檔,試圖將這項傳感器研究成果從實驗室推廣到商業化市場。

把引力波天文臺技術概念,縮小到晶片上

2010 年,羅傑通過國內高考被香港大學錄取,因為從小喜歡物理,在大學期間依然選擇了物理專業,尤其對基礎物理研究比較感興趣,同時兼修了數學專業,最終獲得雙專業學位。

2013 年本科生階段,他作為交換生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學習,期間,恰逢行業中一件重磅大事件,UCSB 的知名物理學家約翰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教授被 Google 高薪聘用,幫助谷歌 Quantum AI Lab 展開在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科技應用方面的相關研究。

「那一年對我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意識到的一點就是我最喜歡的物理、數學,包括量子計算等基礎科學研究,是能夠跟產品應用結合起來的,這對我很有吸引力。」 之後,羅傑的科研重點便逐漸從基礎物理開始轉向了應用物理。

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應用物理量子工程博士期間,羅傑結識了任恆江,兩人是在同一屆進了同一個科研組,之後一起工作了近 5 年時間。任恆江先後在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並從事應用物理博士後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矽晶片上利用光 - 機械耦合處理量子信息。

他們所在的研究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是矽基晶片上做光 - 機耦合。2012 年,該研究組的應用物理學教授奧斯卡彭特(Oskar Painter)及其團隊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論文中描述了一種新穎的基於光 - 機械耦合與雷射幹涉的加速度測量原理,這種高解析度微晶片光機械加速度計不是使用電路來測量運動,而是使用雷射,儘管設備尺寸很小,但它對運動的測量極其敏銳和精準,被譽為 「下一代微傳感器」。

圖|發表於 2012 年的關於新一代微傳感器的研究論文(來源:Nature Photonics)

這類技術最高端的應用之一,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該設施由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頂尖物理學家共同領導創建。

雷射幹涉儀的靈敏度極高,長達 4 千米的幹涉臂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的相對運動),都能夠被精確記錄察覺。正因為對 LIGO 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麻省理工學院萊納魏斯(Rainer Weiss)教授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史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巴裡巴裡什(Barry C. Barish)一道,共同榮獲 2017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LIGO 探測器(來源:維基百科)

無疑,雷射是測量位置變化的最靈敏的方法之一,其固有噪聲幹擾小,受光本身的量子特性加持,使得檢測細微運動變得更加容易。

羅傑表示,「把這種大型光學幹涉儀的概念縮小到納米級的晶片上,我們組在 2012 年就已經完成了技術驗證,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將其推向產品化。通俗來講,這種傳感器是利用雷射幹涉的原理,將機械的位移轉化成光的相位變化,然後通過用光幹涉測相位變化,我們就能很精確地獲得位移信息,然後就可以反算出加速度了。」

雖然不及 LIGO 天文臺的那種超高級別的精度,但這種光量子慣性傳感器的精度也能達到飛米級的解析度,飛米通常用來描述原子級別的尺寸,1 飛米相當於 10-15 米。而且,在實現這種超高精度的同時,它用較低的成本,即可實現傳統慣性傳感器難以比擬的性能。

光量子慣性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羅傑打比方說,傳統的微機電慣性傳感器系統內部可以看作是一個微觀的 「彈簧秤」,它能基於牛頓第二定律去測定數據,通過測慣性力的方式去測加速度,也可以通過其他的設計,「彈簧秤」 去測其他種類的力的效應。

但絕大多數智慧型手機、手錶裡的 「彈簧秤」,都是通過電容來測位移,電容在室溫下有一個問題就是有比較大的電子噪音,這是一種客觀物理現象,基本無法克服它。當這類傳感器被放進一個複雜的電磁環境中時,電容測繪的方式很容易被環境的電子噪音所幹擾,所以你就會發現很難測得精準的位移數據,而且在內部的 「Proof-Mass 質量塊」 給定的情況下,越微小的加速度越難測到。

這就是我們在手機或者說一些可穿戴設備體驗中,經常感覺運動數據測不準、測不到的根本原因所在。

圖|光量子慣性傳感器的原理示意圖

業內的解決方案之一是逐漸增加 「 質量塊」 的大小,增加它的質量,讓它晃動時的位移幅度變大,但隨之而來的是系統需要做得越來越複雜,進而導致傳感器的成本越來越貴,從實用性角度來說,就不是很容易持續擴展應用,位移數據的確精準了,但可用帶寬也隨 「質量塊」 的增加而變小,價格也增長得很快。

目前市場上的慣性力傳感器主要分為三大類:雷射陀螺儀、壓電式加速度計、以及 MEMS 微機電慣性測量組件。前兩類慣性力傳感器精度較高,但是受限於技術原因,其尺寸偏大,功能單一,同時生產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在民用市場中的應用。

而微機電慣性測量組件擁有尺寸小、功耗低、成本低的優勢,但是其精度、測量範圍和頻寬都無法滿足未來更細緻的應用需求。

圖|IMU 傳感器產品的市場瓶頸

這種新型的光量子慣性傳感器,在晶片設計部分運用了一個經典的光 - 機械耦合系統,該系統是一個光腔,光腔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也是通過 MEMS 結構懸浮,終端位移產生一丁點微小變化就可以改變光腔內的光學共振頻率,讓光腔裡面的光子發生相位的偏移,通過讀取這些微小的位移數據,獲得更靈敏、更精確的加速度或角速度,理論上可實現比現有 MEMS 傳感器數萬倍的性能(測量精度與有效測量帶寬等)。

「現在的消費級 MEMS 傳感器只能幫你記個步而已,但如果把測量精度指數級提高,就可以幫你勾勒出整個肢體的細微運動方式。」 羅傑說道。

值得關注的是,在生產工藝方面,羅傑表示這種新型的光量子慣性傳感器無需引入新的材料,仍然是基於矽基的設計,保留了矽基 MEMS 和矽基光電晶片的材料統一性和製作工藝的兼容性,所以成本可以保持非常低的水平,採用成熟的 90 納米 CMOS 工藝即可大規模生產,性價比會有幾何指數的變革。

把實驗室成果商業化

現階段,羅傑和任恆江已經註冊了一家名為 Anyon Computing 的公司,兩人分別擔任公司的 CEO 和 CTO,他們計劃在未來 5 年內,推動產品的商業化量產。羅傑透露,目前正在跟多家投資機構洽談第一輪 500 萬美金的融資,來完成團隊人才的擴充,推動商業訂單的生產。

超高性能的光量子慣性傳感器能給終端應用帶來哪些改善?羅傑認為,市場想像空間巨大。

比如 VR、AR 類產品,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消費級設備普遍都有這些問題:你想做的運動或者當動作過快時,它們無法跟蹤上,此外測量精確度很差,難以跟蹤你的準確運動方式,因此很多附屬解決方案都涉及增加攝像頭、部署紅外傳感器等,在某個指定區域裡綜合判斷定位問題,這樣的體驗不僅過於局限,而且需要比較大的計算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設備仍需要連接到主機進行計算,如果慣性傳感器能提供足夠高的精準度,那麼單憑這種傳感器就能測出人的位移,大幅提升終端體驗。

同樣原理,光量子慣性傳感器能實現更低成本的室內複雜環境下的高精度導航。典型的應用場景比如在商場中,手機上的 GPS 信號基本上就沒用了,購物路線很難達到商業效率最大化,很多解決方案需要在商場內部署很多外源的信號發生器,單純的基建布置成本就不低,而高精度的慣性導航能力可以輕鬆克服這類障礙。

此外,光量子慣性傳感器也能讓自動駕駛技術更上一層樓。自動駕駛的計算主機很依賴於多種傳感器來提供精確的外在數據,然後通過多傳感器數據融合算法,把相機、LIDAR、RADAR、GPS 以及 IMU 的信號融合在一起進行互相的修正。

很多外源信號容易受到環境的幹擾,比如說天氣條件、光照條件、樓宇建築遮擋 GPS 信號等,高精度的 IMU 則不依賴任何外界的輸入信號,在其他傳感器受到幹擾或失效的情況下,仍可保障車輛的位置和姿態控制精度,提高整個系統的可靠性,但就目前而言,IMU 傳感器仍是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中的一大短板。而光量子慣性傳感器可以兼顧性能和成本控制,延伸可以應用到無人機、機器人等領域。

另外,光量子慣性傳感器在地震監測、機械震動檢測維護、影視製作中的姿態捕捉和監測等方向都有用武之地。

「理論上來說,所有通過電容去測量位移的 MEMS 傳感器,如果對精度有更高需求的話,都可以改成用光來測。」 羅傑表示,在接下來的研發中,考慮到實際應用需要,團隊還需把核心部分之外的電路和光路設計完善起來,然後封裝成一個完整的產品。

而這個產品應用底層的量子光電信號轉換基礎技術,是當前構建量子網際網路的一大熱門研究方向,也是團隊更長線的發展目標。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玩「旋轉木馬」,把量子態相干性提高了上萬倍
    當一臺量子設備問世時,我們總是會去關心它的量子比特數量、連通性、門的測量誤差,相干時間等,因為這些相關參數決定了量子計算機的性能。其中,相干時間便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8月13發表在《Science》[1]的一篇文章,使用了一個簡便的方法,讓量子態的相干性提高了上萬倍。相干時間是「魂」所謂相干時間,指的是量子比特保持其疊加狀態的持續時間的長短。在進行量子計算實驗室,所有的量子操作要在量子退相干之前完成,才能保證量子操作的保真度。
  • 科學家提出量子隨機數的最快生成方法
    俄羅斯國家量子中心(NUST MISIS)與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開發出最快和最容易獲得的量子隨機數發生器,以每秒8.05GB的速度生成隨機數,並實時確認其隨機性。該技術為用於密碼學和複雜系統建模的商用隨機數發生器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 英特爾詳解計算趨勢:量子計算如何商業化?神經擬態計算如何提升性能?
    談量子計算商用:需要至少數百萬個量子位,面臨4大挑戰量子計算是用量子比特相互糾纏實現性能的指數級提升,可以實現並行的大量計算。這也讓量子計算可以解決很多經典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開發加速製藥研發、設計新型材料等。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馬蘭·史高麗、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斯文·霍夫林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形式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把原子放大5000萬倍後,科學家到底看到什麼?
    人類從農耕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後,科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久之後人類開始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很快就把地球所有區域都探索了一遍,接著就把目標放到了天宇宙之上,但當人類真的進入到太空之後,卻不知從哪裡開始探索,因為宇宙真的太大了。
  • 中科大出身,28歲青年用量子技術立志「為國造儀」,公司估值30億
    那次報告中提及的科學儀器叫做 「電子順磁共振譜儀」(EPR),它在材料學、化學、物理、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有廣泛用途,是進行物質結構與成分分析的不可或缺的科研設備,這也是後來國儀量子創業研發出的第一款商業化產品,它打破了過去幾十年間,這類儀器一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並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實現了超越。
  • 攻堅下一代計算技術:17家典型的量子計算創業公司
    以下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17家創業公司:在上述公司中,高達11家公司目前僅獲得種子/天使輪融資,佔比65%;除此之外,僅4家獲得A輪融資;進入B輪及以上輪次的僅2家企業。總體來看,量子計算創業投資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從所處的應用領域來看,量子計算目前主要應用於複雜的大規模數據處理與計算難題,以及基於量子加密的網絡安全服務。
  • 創造兩項發光效率紀錄,浙大科學家有望改變OLED技術格局
    為了測試量子點矽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他在電池兩端加上電壓。暗室裡,電池發出了紅色的光。「亮起來的太陽能電池」,這讓他感到意外而又有趣。 按理說,矽是發光禁阻的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通常不會發光。因為這個實驗,他發表了一篇 LED 領域的論文《矽納米晶 / 單晶矽異質結 LED 的電致發光》,報導了基於納米矽 / 晶體矽的發光二極體。
  •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2-23 11:27:13
  • 歡迎來到量子世界
    在科學家們眼中,這一撲朔迷離的量子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  上世紀初,歸功於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等眾多傑出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又一扇科學之門徐徐打開。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牛頓力學的基本觀念?其中一個就是量子力學。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所有人們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的一種表現形態。
  • 擊碎谷歌「量子霸權」美夢,這群中科大科學家不簡單
    擊碎谷歌「量子霸權」美夢,這群中科大科學家不簡單。在相關論文中我們發現,潘建偉、陸朝明成功構建的這一量子計算機原型,具備高效率、高全同性、極高亮度以及大規模擴展能力的量子光源,並且能夠滿足相位穩定、全連通隨機矩陣、波包重合度達到99.5%並且通過率在98%以上的100模式幹涉線路,鎖相精度更是達到了10的-9次方,所有性能指標在世界上處於絕對碾壓態勢。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裴建英吳一萍,楊海峰上海師範大學P7基於聚合物納米粒子修飾碳納米管構建化學傳感器與性能研究基於功能化β環糊精—二茂鐵主客體識別複合物構建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謝西月袁亞利,袁若西南大學P91:一種構建電化學傳感器的新策略王興濤趙明崗,陳守剛中國海洋大學P112石墨烯量子點-核酸適體生物傳感器的製備及其用於癌胚抗原檢測研究
  • 超越「量子霸權」!中國科學家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中國科學家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2020-12-04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但是按照量子力學的規律:當被測量時,原子振蕩的行為就像拋一枚硬幣,只有在多次翻轉中取平均值才能給出相對穩定的數值,這被物理學家稱為標準量子極限。因此,今天的原子鐘被設計用來測量由成千上萬個相同類型的原子組成的氣體,以便估算其平均振蕩頻率。儘管原子鐘的類型有多種,但其背後的原理大致相同。目前最常見的原子鐘使用的原子包括氫、銫、銣等鹼金屬原子。
  • 量子保密通信迎新突破 隨機數發生器速率刷新高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領域迎來又一突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4日晚間發布了一款新型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量子隨機數實時產生速率大於5.4G比特每秒,極限值突破117G比特每秒,刷新了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68G比特每秒的記錄,成為目前世界上產生速率最高的量子隨機數發生器。
  • 你好,歡迎來到量子世界!
    在科學家們眼中,這一撲朔迷離的量子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  上世紀初,歸功於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等眾多傑出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又一扇科學之門徐徐打開。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牛頓力學的基本觀念?其中一個就是量子力學。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所有人們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的一種表現形態。
  • 九章「問世」了 你知道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嗎?
    舉個例子��:如果經典計算機是蠟燭,量子計算機就是電燈泡,二者都是為了發光,但是點亮方式不同、照亮範圍也有區別。即使你不斷改良蠟燭,也做不出來電燈泡。只不過計算機比我們的手指頭更快,但它的一個比特位,仍然只能存儲一個二進位數。但是,如果換成量子計算機,那表達數字的方式立即就被顛覆了。再比如,一隻手能表達出10個數字。但手伸出來之前,會表示哪個數字,是不確定的。
  • 九章「問世」了,你知道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嗎?
    只不過計算機比我們的手指頭更快,但它的一個比特位,仍然只能存儲一個二進位數。但是,如果換成量子計算機,那表達數字的方式立即就被顛覆了 。再比如,一隻手能表達出10個數字。但手伸出來之前,會表示哪個數字,是不確定的。這正是量子計算機的存儲單元——量子比特, 的存儲方式。
  • 首次利用量子態,單原子探針測量超冷氣體的溫度
    圖片:Koziel/TUK 傳感器能夠收集某些參數,例如的溫度和氣壓。來自凱澤斯勞滕和漢諾瓦的物理學家們首次成功地將單個銫(cesium)原子用作超冷溫度的傳感器。為了確定測量數據,他們使用了量子態 - 原子的自旋狀態或角動量。通過測量自旋狀態,他們測量了超冷氣體的溫度和磁場。該系統具有特別高的靈敏度。
  • 開餐廳、做飲品:「90後」海歸創業不以「業小」而不為
    開餐廳、做飲品:「90後」海歸創業不以「業小」而不為 趙佳雯/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10-30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