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提出「建立一個小康社會」,到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再到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德州市委、市政府帶領人民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隨著2020年的到來,宏偉藍圖即將變成現實。為見證德州市的巨大發展變化,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老鄉看小康」特別策劃,講述出行、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環保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變化,記錄德州市的小康畫卷。
大眾網·海報新聞 見習記者 宋海南 德州報導
小小窗戶眼兒,便能窺伺大世界,如同小小毛細管便能連通大動脈,在德州市德城區青年路的一處僻靜角落,一家「泰安火燒」店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上述比喻。從「身在異鄉為異客」到紮根德城有房有車,來自泰安市岱嶽區範鎮的「泰安火燒」雖是小小「外來燕」,但卻用20餘載的奮鬥折射出整個德州市脫貧奔小康的美好圖景。7月8日,大眾網記者來到這家小店探一探小鋪子是如何反映大城市生活的變遷。
泰安火燒店老闆王鋒正在給顧客裝燒餅
初為異客——一場意外,邂逅德城最初容顏
「泰安火燒」店老闆王鋒,泰安人,今年47歲,遙想當初青春年華,王鋒感慨萬千。「我20多歲就出來闖蕩了,因為家裡很多人都在做火燒,鄉裡鄉親的沒必要搞競爭,所以我就去其他城市找地方做生意。」王鋒對記者說出了背井離鄉的初衷。
原本打算一路向北,跨過黃河,在河北省找尋安身立命之處的王鋒,因為一場意外留在了德州市德城區。王鋒一邊揉面一邊說:「我是自己一個人出來『踩點』的,本來打算去河北,沒想到在高速上因為其他車輛出車禍堵了車,不得已繞行德州城區,發現這裡不錯就留在德州了。」
擇一城容易,真正站穩腳卻難。20多年前的德城,遠沒有現在繁華。「我們選擇青年路做生意是因為這裡學校多,學生放學都過來買火燒,但剛到這裡是非常不適應的。」王鋒笑著說出了當年的心酸。周邊都是莊稼地,城區全是低矮的平房,王鋒自家火燒店和自己的小屋全都在一個活動板房裡,中間只是用隔板界開,雖是創造了兩個世界,但卻一樣嘈雜、一般熾熱。
初來德城,門前的青年路根本沒有貫通。王鋒的火燒店以東是水泥路,為的是方便學生上下學;小店附近是羊腸小道,下雨時會變成汪洋大海;而最西邊則是死胡同,胡同附近的草有一人多高。
身在異鄉為異客,剛開始來的時候,周邊市民根本不認可,一天只能賣幾十塊。就像那一叢叢茂盛的野草擋住過往的行人般,開始的水土不服擋住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烤爐上的火燒
入鄉隨俗——泰安燒餅悄然演化成「德州火燒」
經歷了剛開始的「兵荒馬亂」,王鋒開始思索如何變被動為主動。起初做火燒的爐子是磚壘泥築的炭爐,這種爐子一來不安全,常常因為滴下的油遇火而發生爆炸;二來使用壽命非常短,因為來回抽拉篦子和過於追求高溫,燒餅爐子經常開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全家還未吃飽的情況下,王鋒果斷購買氣電兩用的烤爐,自此以後,安全、效率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泰安火燒,以油酥火燒的酥脆、噴香廣受泰安市民歡迎。但王鋒的火燒當初在德州並不吸引顧客,原因是周邊德州人很在意油酥火燒晾乾後留下的碎渣,以及用棉布蓋著油酥與水混合後的壞口感。特立獨行卻事與願違,王鋒又一次做出改變,他果斷放棄在麵團中加入會產生碎末的酥油,改成了更符合德州口味的火燒。
「有一次一個泰安老鄉過來買火燒,他就對我說:『你這哪是油酥火燒呀,一點都沒有泰安火燒的樣子了』」王鋒嘴上說著,手裡卻一直沒閒著。改良以後的火燒,在周邊廣受歡迎,尤其是附近學校的學生們,常常成群結隊前來購買,排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生意好時一天能消耗14袋面,而每袋面重達50斤。
王鋒正在把火燒放入篦子上烤
牢牢紮根——脫貧不忘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如今的王鋒以及他的泰安火燒早已在德州牢牢地紮下根,並開花結果。2013年12月份,打拼近20年的王鋒終於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剛來時租用的破舊腳蹬三輪也換成了可以拉更多貨物的大電三輪,原先的門店也由活動板房換成了更加寬敞的門頭房。「原先從早到晚都是站著從來得不到休息,就這樣一家子還吃不飽飯;現在好多了,中午可以回自己家洗個熱水澡、吹吹空調、刷刷手機。」王鋒的妻子說。
當初的毛頭小子,從學活時的青澀也開始漸漸桃李滿天下。王鋒在實現自家脫貧致富以後,也把自己農村種地的哥哥,親戚以及朋友都接到德州,他們在王鋒的帶領和指導下,從一無所有慢慢地在德州開了自己的火燒店。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州下轄縣區很多年輕小夥子也都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王鋒不吝賜教,像對待自己的孩子般,諄諄教導、循循善誘。原先的「無業青年」也能憑藉學來的技術實現脫貧致富的小康夢。
剛出爐的火燒
從初來乍到的「異客」到牢固紮下根桃李滿園,從面到餅,由生到熟,一路摸爬滾打,翻騰著、前進著。王鋒用20餘載的美好年華完美詮釋了從無到有、從溫飽到小康的美好圖景。面與餅依舊在他的手中翻騰著,小鋪外依舊車水馬龍、高樓已然鱗次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