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畝中山杉林 守護長江45公裡江岸
萬州
央媒關注萬州長江清漂。都市傳媒記者 李斌 攝
消落帶的生態治理是世界級難題。三峽建庫後,冬季蓄水發電水位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形成了漲落幅度30米、總面積達300多平方公裡的消落帶。消落帶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淹死,耐淹植物則會在枯水期乾死。
在萬州境內,大約有24平方公裡的消落帶。為讓消落帶復綠,萬州林科所的科研人員花了9年時間,反覆嘗試,成功種植了總面積超過1500畝的中山杉,守護45公裡的長江兩岸,也為解決消落帶生態治理提供了「良方」。
9年前,萬州區沱口福利院外側的長江消落帶是一片荒蕪的灘涂。時任萬州林科所所長的任憑在這裡種下了200餘株中山杉,如今已長成茂密的杉林,守護著這片消落區。
任憑介紹,中山杉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用雌性落羽杉母本和雄性墨西哥落羽杉母本雜交而成的。「中山杉為半常綠高大喬木,樹幹挺拔、樹形優美,具有耐鹽鹼、耐水溼,抗風性強,病蟲害少,生長速度快的特點。中山杉的根系非常發達。通過調查,樹根根幅範圍可以達到冠幅的3倍。」任憑說,中山杉根系發達,可深入3米以下土層,通常有數條主根和大量細根,能起到良好的固土防沙的效果,有效緩解降低消落帶的水土流失。
回憶起當年種植中山杉的過程,任憑至今仍記憶猶新。「2009年2月份,我們在沱口福利院外側的消落帶種了208株中山杉,都是三指粗、高2.5米左右的苗子。」任憑說,栽種結束後,他一直很擔心,一方面林科所人手緊缺,無法派專人來管護這208株中山杉;另一方面,到了蓄水期,這些樹苗會被全部淹沒,「至少有4至5個月的時間,從樹根到樹梢都浸泡在水中。能否經得住考驗,大家心裡都沒底。」任憑說,第二年江水退至160米水位,杉林浮出水面,208株中山杉竟有204株長出了新芽,存活率超過98%。
2012年,在萬州區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任憑帶著團隊在新田鎮、瀼渡鎮等地的江邊消落區165米至175米範圍內又種植了近500畝中山杉試驗示範林,苗木平均存活率達到80%以上。如今,長江萬州段江邊消落區內,已累計栽植了中山杉試驗示範林逾1500畝,綠化消落區岸線長度45公裡,逐步形成了消落區綠色生態長廊,有效緩解了消落區水土流失,並逐步形成了沿江水上森林的壯美景觀。
任憑還介紹,由於試驗的成功及良好的經濟前景,除了萬州,江西鄱陽湖、湖北荊州近兩年也引進了中山杉,進行消落區的治理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