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歲的孫峰穿著一件簡單的藍色休閒衫,戴著一副黑色半框眼鏡,說起基地的銷售情況,他的臉上顯現出笑意:「雖然受疫情影響,今年中山杉從3月下旬才開始銷售,啟動比往年慢了一拍,但市場供應依舊喜人,上半年基地銷售各種中山杉累計有70多萬株。」
耐溼耐旱 一戰成名
如今,作為全國最大的中山杉繁殖基地,靖江市國家中山杉良種基地生產銷售紅紅火火。然而,在其成立之初,發展卻不盡人意。
雖然優良雜交種中山杉早在1987年就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並於1996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九五」林業科技成果推廣一百項之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一種「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狀態。基地成立初期的銷售範圍大多局限于靖江及周邊地區。它的優良性能還沒有被更多城市認識,不少地方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沒有大批量接納。中山杉基地很難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加量生產,回流技術研發。
2018年4月,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直播長江》一場對重慶市萬州區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長達6分多鐘的報導改變了基地的窘境,這場報導的主角正是靖江中山杉。
萬州消落帶中山杉長勢良好 圖源溼地中國
三峽庫區消落帶是三峽最低枯水位145米和最高蓄水位175米之間的坡岸部位。萬州有23平方公裡的消落帶,這裡土壤貧瘠,水位落差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淹死,耐淹植物則會在枯水期乾死,植物無法生長,導致整個消落帶每年被帶進長江的泥沙有1億多噸,對長江生態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2009年,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在水位170米的消落帶裡嘗試種植了200多株中山杉。第二年三峽庫區蓄水飆升至175米,中山杉遭遇了將近3個月的「沒頂之災」,其他植物幾乎全部枯死,而中山杉只死亡了兩株。
隨後幾年,萬州繼續從靖江國家中山杉良種基地引種了上萬株中山杉,用於消落帶治理、長江防護林和城區綠化。目前,消落帶栽植的中山杉已達1500畝,一年中有3到5個月泡在水裡,成活率超過85%。
在長江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難題中的突出表現和中央電視臺的重點報導使靖江中山杉名聲大振,享譽全國。自此,靖江中山杉良種一戰成名。
綠色銀行 增收致富
炎炎夏季,走進靖江市西來鎮豐產村高大蔥蘢的中山杉林,樹蔭蔽日,清涼宜人。
近年來,豐產村在農業發展中全域流轉發展中山杉良種培育產業。連綿的中山杉不僅是當地的「天然氧吧」,更是帶動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302中山杉園圃 攝于靖江中山杉國家良種基地
2019年,豐產村通過向靖江中山杉良種基地提供扦插、養護、挖苗、裝車等工作服務,帶動村民增收500多萬元。
階段性的成果並沒有使豐產村自足止步,他們還有著更大的藍圖。除了傳統訂貨渠道,他們也在探索通過電商平臺宣傳銷售中山杉,以期獲得更高覆蓋度的客戶群體。除此之外,村裡還利用成片的中山杉樹林打造「杉林小道」,計劃開發休閒觀光業。2020年,豐產村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目標定在了100萬元。
收入增加不僅僅是體現在數據上的,個體村民的生活質量也隨著靖江中山杉良種基地的持續發展大為改善。
豐產村村民李榮明的妻子身患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過去他靠打工和捉魚摸蝦養家餬口,但是隨著年齡增大,身體衰老,逐漸心有餘而力不足。2016年,豐產村將他安排到村基地保潔員崗位。如今,李榮明每月拿到保潔工資1300元,並享受村保潔員福利,生活有了保障。
誠信經營 行穩致遠
靖江國家中山杉良種基地的容器苗按規格定價在每株17至40元,土球苗按幹徑定價在每株21至28800元……相較於市面上其他中山杉的價格,基地產出的樹苗普遍貴出10%左右,卻仍然不愁銷路,這與樹苗過硬的質量和基地工作人員對樹苗持續的回訪關注密不可分。
一位二次購入中山杉樹苗的私人農場主打電話給總經理施建中,他覺得第二批樹苗的生長速度明顯比不上第一批,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基地立刻派技術人員前往檢查,發現是他前後兩次訂購的樹苗型號不同。第一批為初代雜交種,第二批則是雜交種的後續雜交種,具有優勢消弱,特性逐漸回歸未雜交品種的現象。
這次回訪不僅解答了客戶的疑惑,給出了解決方案,也讓基地技術人員意識到在不同地域品種優勢衰退程度不一的問題。這為基地後續育種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有利於優化基地內樹種型號結構,給訂購樹苗的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進一步堅實靖江中山杉這塊金字招牌,穩固「走出去」戰略。
產業升級 不斷探索
在基地總經理施建中將其研究成果引入靖江之前,本地農業一直很難有跨越式的進步,始終局限在小規模作物種植和其衍生的傳統手工業之中。
靖江有句老話:一粒米九斤四兩力。早年收割機未普及前,收割是一等一的苦差事。畢飛宇在長篇小說《平原》中對此有過精彩的描述:這樣的工作就是螞蟻啃骨頭,就是愚公移山,就是水滴石穿,就是繩鋸木斷。早年間靖江人手植水稻、小麥和棉花,以此飽腹製衣,卻難以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改善生活質量,主要從事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
靖江也曾被稱為淡竹之鄉,家家戶戶屋後有竹園,村民大規模地從事手工藝生產。《靖江縣誌》載:「民國5年(1916年)創辦乙種工業學校於學宮內……翌年增設藤竹科。」靖江竹編工藝品曾登堂入室,甚至遠銷海外。如今,隨著產業結構優化,竹器廠這種手工作坊已經成為了歷史名詞。
而現在,雜交樹種中山杉正煥發勃勃生機,為靖江人帶來發展高技術含量農業的新機會,這對於提升農業產品利潤,保障農民收入,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意義。這不僅僅是水土的恩賜,更是人們的勤勞帶來的機遇與可能。
在「走出去」戰略下,中山杉基地不僅可以拉動靖江相關全產業鏈進一步升級,助力鄉鎮完成全民小康建設任務,而且能夠輻射全國,協力各地防災減災,涵養水土,持續穩固生態。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奚靜涵 夏繁
指導老師:高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