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輝:活出你自己的美術人生 | 菁至·隱性臺灣·大師藝文遊學 Day 2

2021-02-07 菁至

在臺灣有這樣一句話:「雅,不過林炳輝」。而他打造的隱世茶空間「食養山房」,成了很多人來臺一定要去的地方。

20年間,從一文不名到繁華落盡,林炳輝先生依舊單純地順應因緣,放下多餘,盡一事而無其他。

菁至「隱性臺灣」深度藝文遊學的第二站,我們來到食養山房,以分享和問答的方式,聆聽林炳輝先生對於美學的生命體悟,切身感受「隱性臺灣」著眼的生命態度——謙卑自處、善盡因緣角色、不浮誇不張揚

 

 

我從鄉下初來臺北時,認識一個學藝術的朋友,他剛好申請到獎學金可以去法國學美術,告別的方式就請我們在山上的一個空間擺茶席喝茶。

哇,我就覺得有人和我同年紀,怎麼我們就是每天吃飽飯工作,他們就用一種美術的感覺,可以過得很優雅很有文化。那時候我不敢有妄想,覺得我這輩子是不可能有這種生活的。

但是當你不小心去碰觸過這個畫面後,它就會一直在那裡。

之後的三年,在我安靜的時候,那個畫面有空就會來找我。有一天我去逛商場,買了一把民國初年的朱泥紫砂壺,就由這把壺開始,每個周末就去商場找周邊的茶具,一大早就去逛到收攤,每一攤都看過來。

那時臺灣的古董非常便宜。那你只是一個上班族就可以煮一套茶具,做茶空間,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會聚在一起。

那個時候我並不曉得自己是在學習美感,默默之中浸潤了中國的陶瓷、鬥彩,杯型質感的講究,後來我又跑去故宮看,連做夢都夢到進到老房子裡去那些老盤子。

不用人家教,我就自然而然地看得懂了。

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對這種美的感知是種天賦,它隱隱約約藏在自己裡面,終於被發現了。

當然,它出現的時候不一定叫天賦,反而叫缺點。

比如說,我小的時候在鄉下,在那個能吃飽飯就很好的年代,我就知道這個菜炒得怎麼樣,肉做的怎麼樣,魚燒得怎麼樣。我天生就是懂的,只不過會被大人罵,他覺得那個就是缺點,小孩就應該安安靜靜吃飯,認真讀書,努力工作,其他的就不要有非分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教育小孩的時候,要去發掘他藏在缺點裡的天賦,比如那種做美食家的特質。

食養山房美食

因為那個朋友的茶席,我開始喜歡喝茶,很多人說喝茶有什麼好玩,但是你從內在喜歡,就會認真往裡面走,看到裡面的風光,在別人看不到的世界裡如痴如醉。

然後我喜歡自然和空間,再就有了食養山房,30年後有了這次和大家會面的機緣。

所以很多事物的因緣很微妙,缺點裡面會隱藏著你的天賦。

 

 

美是需要消化沉澱的,這樣才能有養分。當你安靜下來,以一雙過美術人生的眼睛看待生活,很多不起眼的細微處就能感動你。

有一次我去印度菩提伽耶,我很早到達那裡,7、8個乞丐,其中有人彈琴,其他人就圍著跳舞唱歌,你就好像看到一個最精彩的表演。

他們在我們認為很卑微的人生裡面,在沒有遊客的時候,角色就不是乞討者,他們就在那很放鬆地跳舞唱歌。那個表演是多真實,那個生命力是多麼旺盛。

當看過很多的人事物,你懂得了美術的時候,你會明白有些東西不是一定要把它推到很高才可以,反而是把它降下來,一種美反而會出來。沒有強調特別表現什麼,那是一種適度感。

就像今天早課我去買花,經理和我一起去,在便利店買牛奶的時候,那裡的工讀生在給他找零時,看到鈔票比較舊就換了一張新的,看他買的牛奶保質期比較近了又給他換了一個保質期更長的。這個工讀生的服務裡面有溫度,他也贏得了客人的心。

其實競爭無論怎樣日新月異,人是最重要的,你內心有愛,才有溫度,那個美才好看。

食養山房的花

Q:請問怎麼樣把美學情懷和實際結合,讓情懷可以延續,而不是做一陣子就因虧損了做不下去了?

 

在臺灣的習慣是,你喜歡一件事,有機會去上班學習是最好的。

比如你喜歡食養山房,你就去食養上班。遠觀時看的是美夢,進去才是實實在在做功,才知道滋味是什麼。到時候你就會明白是自己玩玩的還是做一個商業的。

如果只有情懷,少了功夫,就會一直虧。而那種做功的精神,好比是賭徒對賭博的完全投入,賭了三天三夜都要趴下去了還是要繼續。有這種精神,只要功夫到位,就一定會有觀眾。

Q:商業上有很多的誘惑,那很多生意人就抵制不了誘惑,賺錢去了,越來越膨脹。你是如何保持心態平衡,把這種美學融入事業中,把這種美持續帶給給多人?

 

當你一個月賺2萬塊錢時,生活的質感會過得不錯。當你一個月賺2000萬時,你會慌掉,有太多的選擇會把你拉走,你變得很匆忙,去管理很多的人事物,慢慢地生命的靈性靈感就會被磨滅掉,變得物化。

當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總會覺得我應該還可以再做點什麼。不過我把修行放在我生命很重要的位置,它給了我勇氣。

每當我面對選擇的時機,我就會問自己,你不是賺錢的人,你應該是找到一個很好的感覺去分享的人,那才是你的財富。所以當我一個起心動念起來的時候,我會去看自己,我適不適合做,是不是有時間去培養生活,用悠閒的心去生活去感受。

 

Q:當你的修行和商業行為發生矛盾時是怎麼平衡的?

我們選擇茶這件工作,人文性很強,如果沒有餐配合就會很辛苦。但是餐是細節最多,瑣事最多,在這過程裡面,會有疲倦感,產生不想做的念頭。但是你走到一半,回也回不去了。回去也20年,往前也是20年,這種窘境只能讓你繼續往前。

不過這種瓶頸也是我開始反省找出路的時候,對我來說它就是修行,以事來煉心。你如果沒有工作只有修行,就會變得空虛,因為你沒有用修行的態度去做一件事。

修行應該在你的生活的點點滴滴,與人事物的相處都是修行的道場。修行會讓你守著一個分寸,幫助你面對瓶頸,自利利他。

 

Q:夢想是受到時間年齡等限制的嗎?我們可不可以一直做一個有夢想的人?

其實有夢想很好,有夢想就是你還有希望。你看那些科學家、宗教家因為夢想而偉大,而我們不敢做夢就變成平凡的人。

不過夢想不一定要實現吶,因為夢想在你的心裡,讓你偷偷笑,有那麼10分鐘是消失在現實裡的。大家不要說不切實際,每個人都有白日夢。我們人的內在世界是非常大的能量場,接通整個宇宙,做一個頻率的交接。夢想是我們一種能量在釋放,在召喚著。

其實它已經變成一個種子在你的心裡,有一天當陽光雨水土壤都合適時,那個夢想就會發芽,變成一個很漂亮的花或者樹。

 

Q:那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夢想?

哦我的夢想太多了。(笑)

當你年輕的時候,你需要一個繁華去證明自己。當你繁華落盡的時候,會發現那都是空。如果你能在年輕的時候,很樸素很簡單安安穩穩過日子,在我看來是很幸福的人生。

我做的食養山房這個夢,是自己找自己麻煩。(笑)你要給大家看到美好,就要一直做功夫。但是在我這個年紀,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在山上或海邊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房子,早上醒過來,就把我的被子放在儲藏室,我的房間就變成一個茶室,喝喝茶。當我想打坐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個禪堂。當我想睡覺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床鋪。我希望它簡單到是多功能的,然後也沒什麼事情找我。我可以隨時隨陽光去散步。現在我在做這個夢。

 

Q:對於子女的教育,希望他做加法,能在社會立足,但是又希望做減法,覺得誘惑太多易迷失,希望做回自己。這中間怎麼找平衡點?

 

我們有句古話非常地好,叫「兒孫自有兒孫福」。在我小的時候,家裡人都沒有管過我。然後忽然有一天,我一個感覺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人生是要努力的是要學習的,都不是家裡人告訴我的,而且他們說了我也不相信。(笑)

年輕的時候一文不名是很辛苦,但是人生其實是來嘗這個滋味,什麼叫做走投無路什麼叫榮華富貴。酸甜苦辣都要嘗過之後,你就會懂得去體諒別人,你就不會怕失敗和挫折,因為這都是幫助你堆疊生命的厚度。

其實你不用想那麼多,只要把自己的行為做好給他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去經歷要去冒險,不是父母去指引他。因為你指的路可能不是他要走的,反而會障礙了他。他在冒險體驗的過程中,內在的特質才會出來,會找到他自己的出路,做完整的自我。人生不要最求所謂的完美,在所有的缺點裡面暴露的完美,才叫真正的完美。

Q:食養山房是您年輕選擇的喜歡的一條路。那麼現在的年輕人喜好很多選擇很多,那怎麼樣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這好像沒有一個方法論。我喜歡喝茶,然後延伸出來一個食養山房。表面上看起來像一個桃花源,很多人說自己也要開一個,其實是把它當成一個逃避的地方。但它不是桃花源,這裡面有很多的功夫要做,不然它就會消失。

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剛剛有說到我們的天賦藏在缺點裡,它也可能在你的優勢裡。你也可以當一個平凡的人,當你的工作和生活不能合一時,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生活的時候好好生活。有一天那個理想意外地跑出來時,那會更加驚喜。

 

Q:是否有考慮過找一個接班人傳承食養山房這麼美好的東西?

有有有。(笑)其實食養山房是一個負擔很重的功夫,我不希望別人的人生過得像我這麼辛苦。呵呵。它需要很多的修為,比如文學、美術、建築、茶禪,其實我是個全能,我又會做菜又會美術又會泡茶又會講道理又會做空間,其實這個人生太辛苦了,因為會太多。

所以我不希望有人來學這個。找來的人如果不對路反而扭曲了別人的人生。如果是我的人生,就去學一件很簡單的事,我把這件事做好,過很單純的人生。

我希望食養最後變成一個修行的道場,因為積累了一些能量,就變成一個感覺,變成一種空間的美術的修行,單單純純。

好的空間需要好的人才進來,他們跟你有一種共識,共同去創造一個美好,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食養最後會怎樣我也沒有想過,它會走下去就走下去,它會關門就關門。但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我就變得很自由。

本團大合影

菁至團隊

About第二天的行程

來聽聽團員的分享


Lily 自由職業者

步入空間美到極致的食養山房,就像步入了修行者入禪的境界——-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食茶間細細品味著先生所言之「美是要你自己消化的」,一個不經意轉頭,遇見高僧到訪,就這樣近距離的和師父們相遇、交談,那是幾世的緣分呀!奇蹟的食養就是會有奇蹟發生!祝福食養「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苗苗 巢.咖啡掌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沒有太多的裝飾物有的就是落地窗外的山景,就像一幅幅風景畫,空間擺放著的是當季採摘的水果,感受到順著大自然法則滋養著我們!


茉莉 瑜伽修行者

聽林炳輝老師講述食養山房的前世今生,坐在正對面的我細細地仰望著林老師的滿面慈悲,有著超級耳朵的樣貌完全是一位智者,我有幸提問:如何將情懷與現實結合?林老師充滿慈愛的眼睛看向我,又將目光投向大家,仿佛想起什麼,語速緩緩地說:功夫!頓了兩秒又說:有些情懷不一定要去實現,那眼神裡滿是繁華落盡後的平淡從容。

魏同學 自由投資人 

打開視覺與美學的地方,以茶、美食闡述人生,那份對生命的理解在生活不同層面不謀而合。

王同學 圖森木業總裁

源自熱愛,至臻至美,茶、禪、道、美食一樣都不能少。

【 林炳輝的茶與生活美學 】

內容:林炳輝老師生活美學分享,Q&A

時長:2小時

@食養山房

若你也對本次遊學感興趣,

想了解更多信息,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也歡迎添加客服君詳詢

或許下一次,就有你一同前行

撰文、編輯=M

攝影=Mint、洽總

©️本文圖文及活動創意為菁至原創,著作權為浙江菁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所有,對圖文侵權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About 菁至精品女性社群

發源自杭州,前身為創辦於2014年6月的女性勵志社群Top lady勵媛匯,匯聚城市精英女性的榜樣「勵量」,分享女性的光芒一刻。

2015年推出同名自媒體《菁至》,為大都市有成長需求的女性,定期帶來全新體驗的線下精品課堂、知識產品和生活美學產品。以極致主義標準,為用戶提供有品質的時間投資方案。創辦四年來,連接和影響了上萬名都市精英女性。

在菁至看來,精緻的同義詞不是奢侈,而是不苟且。精緻不僅是精美昂貴的物質生活,更是從內心真正確認自己,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和存在。是嚴要求、不將就的生活態度。生活除了詩和遠方,更需要眼前的「菁至」。

菁至產品菜單


🍃女神朗讀會

高端文化雅集產品

經由朗讀喚醒詩意,經由詩意找回詩心,

讓生命和文字相遇。

🍃 大師課沙龍

大師課程體驗產品

走近全球各領域大師,

享受同頻共振的精神盛宴。

🍃 九人行

分享社交類沙龍產品

每次僅9位同行者+1位神秘嘉賓,

一同經歷一段未知的體驗之旅。

🍃 女神下午茶

精品學習類沙龍產品

精神與感官並重,甄選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

豪華五星酒店和大咖導師,

帶來時節風物、美學設計等主題沙龍。

我們深信,對於女性來說,

活出自我的獨立性,

是解決所有生命的問題的終極答案。

入會垂詢:請添加菁至客服君👇

有愛,有趣,有態度

菁至の時空任意門

相關焦點

  • 4月去臺灣聽劉若瑀、林炳輝說禪,感受雲門舞集的律動 | 菁至臺灣遊學Vol.2
    草長鶯飛的4月(4月15日-20日),愛自己攜手女性精品社群「菁至」,將以探訪臺北文化名人&在地飲食文化為主線,串聯多堂以藝入道的藝術禪修大師課,開啟為期6天5晚的深度藝文遊學。作為愛自己的友好合作品牌,菁至也是一家高端女性用戶體驗設計專業機構。這次臺灣遊學,如您想靜一靜,禪心與美目,放鬆與自由,可走一遭。一路都是華文世界得道之人靜候著您。
  • 林炳輝先生把臺灣茶道帶來重慶
    ▲茶  攝影/鄒樂曾經聽過一句話,「去臺灣,一定要去食養山房。」深受茶人喜愛的食養山房,主人就是林炳輝。林炳輝先生深愛茶道,當時四十三歲的他,離開都市歸隱山林,向自然低首學習。常常待在小小的一個泡茶空間,慢慢的就想讓這個空間有美感,等它衍生出美感時就變成了茶室,久而久之就會吸引到同好之人,我們在一起就會討論茶葉、器皿.那就要開始研究中國的陶瓷、翻閱文學、美術.
  • 初夏懷石之夜,於湖山風月之間,邂逅有趣的靈魂 | 菁至九人行Vol.5
    菁至九人行Vol.5特約分享嘉賓:清可在5月底的菁至與優人神鼓創始人劉若瑀老師的大師課沙龍中,相信不少人都已被清可的攝影作品美哭▼清可攝於5月菁至大師課沙龍她曾行攝川西、臺灣,是臺灣知名藝術劇團「優人神鼓」指定攝影師,目前也是菁至籤約攝影大咖。在當天下午的沙龍分享環節,清可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攝影經歷,以及很多她曾經的攝影作品及背後的故事。
  • 【遇見大師】見行貳班·臺灣修行開啟報名
    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出自 陸羽《茶經》身為無垢茶活主人的陳念舟大師,醉茶賞壺近四十年,因了強烈的求知慾,他借鑑傳統金銀器鍛造工藝,將金銀與竹木玉石完美搭配,綜合人體工學、流體力學等原理,研發了中國當下第一隻金銀茶器。從玩物之人起心動念去探究茶生活,創作茶器物。
  • 習茶•明心|臺灣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親臨廈門萬仟學堂開講
    4月20日,應萬仟堂邀請,臺灣「食養山房」創意人、東方空間美學大家林炳輝先生來到廈門萬仟學堂,開展為期兩天的「習茶·明心」課程講學。在兩天的課程裡,茶友們或靜坐聆聽,或動手布席,或興至歌一曲,或舉杯與老師對飲。由一碗薄茶而展開的相遇,如同舊時文人雅集,心歸自然,率意真摯。作為「食養山房」創意人、東方美學空間大家,林炳輝老師對空間的體察與設計細緻入微,使臺灣「食養山房」成為禪意空間的代表,也成為無數人嚮往的原鄉遺夢。
  • 人生至美境界:不羨慕不嫉妒,活出最好的自己
    可是,假如你是一粒種子呢。一件衣服即使再雍容華麗,如果穿起來不合身,不舒服,它也不適合你;一份工作,即使工資再高,你沒興趣做,沒能力做好,做不出成績,它也不適合你。人生從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一個人只有在適合自己的環境裡,呆在適合的人身邊,才能最大限度激發自己的潛力,生活才舒服。
  • 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學習雕馬,先開始是儘量模仿形態,後來開始刻畫馬的神韻,到更高層次又會回到追求簡單、靜止的馬匹。」在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眼裡,學習雕刻就好比禪宗提及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何一不斷挑戰自己,活出屬於自己的閃耀人生
    何一時刻適應這個社會的變化,創造出奇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好結果,把管理思維上升至管控思維,不僅要管理好,更要控制好。去年11月,正值中國監管再次針對數字貨幣行業展開大規模整治的起點,提供買賣服務的交易平臺是此輪摸排的重點,才一個月,何一的微博就被封。
  • 茶人林炳輝 :茶是人情上的溫潤 我只是要過一種生活
    林炳輝,臺灣食養山房主人。很多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食養山房。」食養山房,臺灣茶道著名的新式空間。雖地處偏僻,卻聲名遠播。5月21日下午,著名茶人林炳輝在同裡隱廬酒店與茶道愛好者們共同分享「發現生活中的美學」之道,帶領大家領悟禪意的生命哲學,指引大家將美融入生活之中。
  • 回顧經典《風之谷》,展望宮崎駿大師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樹上長出更多孢子繼續擴散,蔓延無法阻止,人類的生存空間極度縮小,最後只剩下風之谷。在現實世界裡,看不見的新冠肺炎病毒,也在空氣裡飄蕩,尋找一個個適合它們生存的土壤。幸運的是,人類已經找到了對付它們的辦法,相信不久就會把它們趕出我們的生活。
  • 十月之約丨《行茶萬仟·食養之旅》邀您一同感受臺灣禪意美學空間!
    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老師走進食養,深入茶道,簡單的去體悟當下一杯茶,將自己的能量和領悟注入茶湯中,帶著對茶的傳承的了悟進行品味,紅透海峽兩岸的茶界大師林炳輝我們或流連臺南老街,感受其間最古早的味道;或徜徉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聽大師將臺灣故事娓娓道來...在臺灣人眼中,紫藤廬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大陸人眼中,紫藤廬是一處文化的地標;在紫藤廬,你會有一種「客舍似家家似寄」的奇妙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
  • 結伴趣旅行|6月去臺灣 跟隨生活美學大師體驗高格調文化之旅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今夏上映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今夏上映 時間:2020.01.07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筱麗 分享到:
  • 秋冬肌膚缺水,丸碧雪蓮水活菁粹凝露擊退乾燥肌
    也有很多女生為了能讓自己在秋冬季節裡依然無懼出門,就在護膚品的海洋裡尋找屬於自己的產品,但往往是效果不明顯,錢也花了,臉也沒有保護好,到頭來是一場徒勞。有沒有一款能解秋冬季節肌膚乾燥無色煩惱的產品呢?當然有,丸碧雪蓮水活菁粹凝露就是一款針對亞洲女性肌膚特質的產品。
  • 海波書房|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
    「人生三百歲」的這一理念倡議,早在先前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寺的往來中,就常有聽聞。但是大師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以此自勵,在讀過這本充滿人情味的傳記後,給我帶來了更多感悟和啟發。大師的執著與堅韌,及其為人處世之道、弘揚佛法的智慧,都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鑑。何為「人生三百歲」?
  • 一次深度的臺灣遊學丨臺北故宮 食養山房 紫藤廬 春餘園子……
    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老師走進食養,深入茶道,簡單的去體悟當下一杯茶,將自己的能量和領悟注入茶湯中,帶著對茶的傳承的了悟進行品味,紅透海峽兩岸的茶界大師林炳輝將一同品茗論禪,並針對茶道的多個方面進行深入講解,將生活美學
  • 當你的人生充滿了事故時,你會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嗎?你準備好...
    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或多或少增加了「2020」這一筆獨特的色彩。 也許我們都沒有看到自己人生中的2020獨特色彩,但我們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那些獨特色彩,不信,你看他們。 2020年11月1日,卡羅酒窖 · 活出人生故事 第四屆能量盛典順利舉行。
  • 人生更應該,活出真實的自己
    人生的困惑,人是多種思維的,每個人都會在一生中經歷過很多很多,體會很多很多,這也是為何每個人都不想死,害怕死的原因,應為《他,她,》覺得還有很多事,很多話沒說完和辦完。《真的再想多活五百年》這首歌,其實是唱出了人性的渴望,人性的不甘心,但誰又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呢,主宰自己的生死呢。
  • 從10歲讀到70歲,《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影響了宮崎駿的一生
    在講了無數次要退休之後,他又一次重新策划起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七十五歲的宮崎駿把一份新的企劃書拿到桌前,告訴老搭檔鈴木敏夫,他還想再做一部電影。鈴木敏夫開玩笑說:「想像一下,你剛完成分鏡就去世了,那可是巨大的打擊。」但是最終,這部影響了他一生的作品還是被投入了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