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海蠣肥美的季節
海蠣餅、海蠣煎、海蠣面線,碳烤生蠔
……
冬季嘗鮮,當屬海蠣最銷魂
當大家品嘗鮮爽甘甜的海蠣時
是否想過它們是怎麼來的?
從大海到餐桌
它們既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
也是漁民伯伯們勞作的成果
20日,記者從翔安瓊頭村漁民們那裡了解到,眼下這裡的牡蠣正值收成季。記者跟著漁民出海,探訪牡蠣收割現場,感受漁民收穫的辛苦與喜悅。
今年瓊頭牡蠣肥得快
提前進入收成季
20日早上7點多,記者驅車來到翔安瓊頭村。雖然海面還籠罩著一層白茫茫的霧氣,但海邊已是一番熱鬧的景象:
一艘艘滿載海鮮的漁船不斷靠岸,這其中最多的,當屬牡蠣。
心急的商販早早地來到岸邊,等待漁民上岸後收購海鮮。
漁民們向岸邊拋錨,將船停穩,然後將一袋袋牡蠣從船上拖入海水中。漁民林海建介紹,這是在清洗和分離牡蠣。由於剛收割下的牡蠣不僅身上有淤泥,而且好幾個粘在一起,因此必須先把它們分離開來。
「今年瓊頭的牡蠣肥得早,肥得快,本月初便進入收成季了。」林海建介紹說,本地牡蠣收割將一直持續到4月。他說,一串牡蠣毛重有十多斤,能剝出一斤多的牡蠣肉。今年瓊頭村的牡蠣收成普遍不錯,比去年產量高。目前,剝好的牡蠣肉一斤批發價在14元左右,到春節期間可能漲到20元一斤。
深夜趁著退潮時出海
臉被海風吹得發麻刺痛
林海建是瓊頭漁民隊伍中的年輕面孔。今年,他與舅舅林伯卿合作養殖牡蠣,兩人一共養殖了10萬串牡蠣。
「收割牡蠣要看潮水的『臉色』。」有20年養殖牡蠣經驗的林伯卿說,收割牡蠣必須在退潮後進行,有時半夜退潮,他就得連夜出海收割。有時候海風實在寒冷,他的臉被吹得發麻、刺痛。不過,不管出門時裹得多麼嚴實,開始幹活後不久,他就熱得不斷脫衣服,脫得常常只剩一兩件薄衣服。
兩人搭檔一人鉤一人割
有時一次收割三四千斤
漁民是如何進行海上收割牡蠣的?20日上午9點多,林海建趁著還沒漲潮,駕船帶記者一探究竟。漁船不斷前行,記者看到海上插著一排排整齊的竹竿,兩排竹竿之間,掛滿了一串串黑色的牡蠣。
在海上收割牡蠣的大多是兩人搭檔,或是夫妻,或是父子,一個用彎鉤鉤住牡蠣串的中點,另一人拿著刀迅速地割斷綁在竹竿上的繩子。「收割牡蠣要與潮水賽跑,因為一旦漲潮,海水淹沒牡蠣之後,就不能再收割了。」林海建說。
眼下正值收成季,除了收割牡蠣,漁民們要幹的活還有不少。有時候客戶訂單下得多,一次要收割三四千斤的牡蠣,至少要在海上連續作業4小時。
收割後開始新一輪養殖
10萬串苗一個月內放完
「一般到了4月份,前一年養殖的牡蠣就可以收割完,然後就要著手準備新一輪的牡蠣養殖工作。」林伯卿說,4月至6月要整理海域,將舊的竹竿拔掉,插上新的竹竿。夏至過後,也就是6月左右,就要著手將牡蠣苗放入海中。
「跟收割牡蠣一樣,放苗時也要等退潮後才能進行。」林伯卿說,放苗一般要在一個月內完成。
漁民們的一番勞作,才有大家餐桌上的美味,真可謂粒粒皆辛苦!
今天晚上,大家打算吃什麼?晚報君覺得可以來一盤海蠣煎喲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顏梅麗 編輯:林聿晶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