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實習生 鍾笑玫
2018-07-03 14:08 來源:澎湃新聞
針對「河南南陽市南召縣抗日烈士陵園遺址遭企業破壞」一事,南召縣7月3日給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來聯合調查組的最新情況說明顯示,調查組在走訪時,當地群眾反映此處荒涼偏僻,是亂葬墳場。部分老人說此處原為國民政府抗日將士烈士陵園。經現場勘察,經歷史變革,多次遭到破壞地形地貌發生巨大變化,當年的「陵園遺址」已無從辨識。現場共有11處發現遺骸,現暫存縣殯儀館。下一步將確認是否為國民黨抗戰死亡人員遺骸。此前,該縣已責成企業停止施工,保護現場。
企業在現場挖的排水溝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圖6月30日,有網友發布題為《南陽一抗日將士烈士陵園遭破壞》的文章,稱陵園被政府賣給私企做廠房,烈士墓碑被挖倒,並配上「被丟棄的烈士墓碑」、「挖出的烈士遺骸」、「施工現場出土的烈士服、帽飾」等圖片,引發網民熱議。
7月3日,龍越基金會負責人餘浩告訴澎湃新聞,2017年他由志願者帶領前往此「烈士陵園」。當時此處為荒地,旁邊房屋牆體上嵌有英烈墓碑。調研後,該團隊欲申請立項,進行遺骸收斂、DNA鑑定、修繕墓碑等工作,但事情一直拖延未果。2018年該處遭企業破壞後,他與鄭州大學考古教授前往現場,目睹多處遺骸。目前該地已被保護,該團隊計劃進行現場保護,走訪當地居民獲取更多信息,與跟政府協調。
7月3日,
南召縣雲陽鎮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烈士陵園的設立需要相關手續,經考證,沒有解放後此處被設立為烈士陵園的資料。當日,南召縣相關負責人發來的情況說明顯示,事發當天,南召縣委縣政府連夜召集相關單位專題研究,成立專項聯合調查組。
情況說明。圖片來源:南召縣官方情況說明稱,7月1日上午,聯合調查組進駐雲陽鎮,在鎮政府的配合下,趕赴現場實地查看,走訪村組幹部和群眾張敬賓、趙基、李新民等人,並邀請研究南召歷史文化和熟悉當地抗戰歷史的有關人士高天順、張明旭等人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介紹情況。同時,安排縣史志辦查閱縣誌文獻資料,了解歷史記載。
調查組在走訪時,當地群眾反映此處荒涼偏僻,是亂葬墳場。部分老人說此處原為國民政府抗日將士烈士陵園。1947年解放初期,劉姓、王姓等村民在此處開荒種地,墳塋遭到嚴重毀壞。六十年代初期,老城社區又把此處設為集體林場。「文革」期間,紀念碑因建設紅旗學校需要磚料被拆毀,碑刻下落不明。經現場勘察,經歷史變革,多次遭到破壞地形地貌發生巨大變化,當年的「陵園遺址」已無從辨識。
針對網友反映的「三千烈士遺骸」問題,調查組查到《南召縣誌》記載,「1938年,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十五後方醫院移駐南召接受前方運送下來的傷病員,其中20多人在醫院死亡。」常興明所寫的《抗日戰爭時期後方醫院見聞》中描述,「僅重傷未能治癒發生死亡的約有兩千人之多,大多埋葬在雲陽城南外兩河口天爺廟至南石廟一帶」。目前所查閱的文獻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此處埋葬三千國民黨抗戰亡故士兵的佐證,有待進一步考證。
情況說明表示,經實地查看現場未出土照片顯示的帽徽、石碑等物品。經調查座談,保管者不能證明石碑直接來源於此處。鑑於此前雲陽鎮政府已經責成企業停止施工、保持原狀,調查組要求鎮政府指派工作人員和村組幹部駐紮現場維護現狀,並責成其告知企業積極配合調查。
此外,民政局已對現場的零星骸骨進行了拍照、編號和收集,共有11處發現遺骸,現暫存縣殯儀館。
收藏石碑人的證明。下一步,將邀請有關機構和專家對遺骸進行鑑定,以確認是否為1938-1944年死亡人員,並查證史料以確認是否為國民黨抗戰死亡人員遺骸。
文化局已向市文物部門匯報,邀請市文物和考古專家進行實地勘察。由於目前無法認定為文保單位,準備先期對民間保存的墓碑進行登記拍照,了解出處來歷,與民間人士籤訂保存協議,妥善保管。對其它失落的墓碑,加大力度逐步查找。縣委統戰部也向上級部門做了情況匯報,並通過市統戰部門向民革南陽市委通報了相關情況。
情況說明還表示,由於事發突然時間緊迫,很多事情仍需核實清楚,該縣將會組織相關部門持續深入調查,也會邀請相關機構和專家進行考察論證,按照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採取必要措施,對此處予以妥善處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抗日烈士 陵園 遺址 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