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復旦大學碩博連讀,發表論文23篇,其中21篇SCI,累計影響因子113

2020-12-24 科教頭條

侯磊,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2015級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獲2020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師從呂銀祥教授,研究方向為柔性可穿戴汗液傳感器的製備及人體實時健康信息監測研究。2015年進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17年通過轉博面試成為材料科學系材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並於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加州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 Ali Javey 教授課題組聯合培養。

在校期間,侯磊連續四年位列同年級綜合排名前二,共發表論文23篇(其中21篇SCI論文,2篇中文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累計影響因子113,申請中國發明專利5項,獲授權1項。曾獲「復旦大學泛海學者」,「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獎學金」,「復旦大學卓越博士生基金」,「復旦大學優秀團員」,「復旦大學優秀學生」,「復旦大學優秀助教」,「復旦大學博士生一等獎學金」,「香港大學傑出交換生」及「復旦大學研究生會優秀部長」等榮譽。

2020復旦大學新年迎春會代表發言

不忘初心,理想驅動科研

侯磊的科研之路,源於幼時的見聞。他的姥姥與奶奶因患有糖尿病而需要使用針刺式血糖儀測量,但這樣既不衛生也不能持續採樣,受試者也要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由此他萌生了想為老人家研究新設備的想法。這份赤子初心一直伴隨著他來到復旦,並最終促使他選擇了柔性可穿戴汗液健康監測器件這一方向,並嘗試研發出無創連續化的健康檢測設備。汗液中通常包含有葡萄糖分子等多種能夠反映出人體健康信息的代謝物,因而通過柔性可穿戴汗液傳感器就可以直接反映出受試者健康狀態的變化,目前這也是相關研究領域中比較前沿的方向。

在侯磊發表的多篇論文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加州伯克利交換時期所進行的「柔性可穿戴多通道汗液傳感器」研究,該研究主要通過構建柔性可穿戴汗液傳感器器件,探究汗液分泌速率以及汗液中鈉離子和總離子電荷之間的變化關係,實現對人體健康信息的實時連續化監測。簡單來說,就是以汗液分析血液,為人體健康信息提供一個無創、實時和連續化的健康監測方式,以實現真正的個性化醫療。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因為難以找到合適的志願受試者,侯磊自己承擔了受試者的工作,只為了獲得最可靠的第一手數據。他曾連續6個月在實驗室每天騎自行車4個小時以上,每周6次電擊輔助注射果香雲鹼,以測試汗液傳感器的靈敏性和服用性;也曾開展人體脫水實驗,利用鹽浴方式使得自己身體體重迅速減少4%以上以達到脫水狀態,探索傳感器性能的穩定性。

人體在短時間內強制脫水,對身體是極為嚴峻的挑戰,嚴重時會造成休克甚至死亡,侯磊完全是憑藉著他對於科研的熱情與對理想的追求才咬牙堅持下來。每每做完實驗之後胳膊上都會到處留有傷疤,雙腿也像灌了鉛一樣無法正常行走。「如今回想起來,自己都覺得很好笑的一次經歷是,有次騎自行車的過程中我太累了就睡著了,最後被別人叫醒。」不瘋魔,無科研,即使是身體接近極限的情況下,他仍堅持在受試後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在短暫修整後便又投入下一輪試驗。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侯磊拿到了理想的數據,他說:「我認為這些付出是值得的,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在未來個性化醫療系統中會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我現在受些苦,可能會幫助無數人少受些苦。」他的赤子初心伴他一路成長,從造福小家的小確幸,到造福萬眾的大理想,侯磊將在科研之路上不斷前行。

侯磊在進行運動可穿戴裝備測試

侯磊所獲授權的專利是一種高精端電子線路的高通量製備方法。利用高能量雷射直寫技術有利於高精度導電線路和傳感電極陣列的構築,進而能被應用於高性能生物傳感晶片之中。他和團隊先後探索了手寫、噴墨印表機等方式,但手寫方式的精度取決於筆頭且實驗隨機性比較大,而噴墨列印的噴頭容易堵塞且不適用於高精端電子器件的應用。最終,他們創新性地採取了雷射直寫的方式實現了超高精度電路的構建。

受今年新冠疫情影響,侯磊所在課題組也開始從事可穿戴溫度傳感雲端監測系統的研究。比如,現在同學們每天在平安復旦打卡、匯報自己的健康數據,但該系統目前只能識別定位而不能實時精準監測體溫,而通過集成化溫度傳感系統就可以實現。如今,該項目也有了卓有成效的進展,有望很快能夠進一步推進。

侯磊認為,只要內心很渴望做成一件事,心裡就會有強大的驅動力。也正是因為有著堅定的理想和目標,他才有如此激情投入科研學習當中。

熱愛公益,興趣點燃生活

研一時,侯磊看到復旦大學青年志願者服務中心在為楊浦區失學兒童募集捐款,他不禁納悶:「我沒想到在大都市上海的老城區,還會有貧困失學兒童。」在加入志願者隊伍之後,侯磊和大家一起拜訪了楊浦區失學兒童家庭,看到失學兒童的情況後,他決定要出一份力量為失學兒童爭取受教育的機會。他與志願者們在復旦南小食門口進行資金募集時,很多人也懷有他當初的疑問,於是他為大家展示了失學兒童的家庭情況,介紹他們的生活狀況,不少人聽完之後都積極參與捐款。

這次活動讓他體會到為失學兒童們爭取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平臺的快樂和滿足感,他作為青年志願者連續參加了兩屆「1+1」相輝堂兒童基金募捐活動,為貧困兒童募集善款共計2萬餘元。此外,侯磊還多次參加五角場愛心義賣活動,將募集得到的舊物品進行義賣,為其它地區的失學兒童提供資金支持和物資援助。在侯磊眼裡,參加公益是除科研外的另一種報效社會的方法。在他的努力下獲得資助的失學兒童裡,或許能誕生出各方面的社會人才,這可能遠比一兩項專利要來得更有價值。有這麼一絲「念想」在,侯磊對於公益活動注入了更多的關注與熱情。

除了積極參加公益,侯磊還是一名發燒級體育運動愛好者。「我平時也會積極分享自己的運動經驗,希望更多的同學能夠感受到這份力量,從這些活動中獲得更多動力和熱情,從而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學習和科研工作之中。」不同於本科生,研究生的活動範圍相對狹窄,且主要集中於實驗室中,為此他平時儘量多地和系裡同學一起參加不同的體育活動,摸清每位同學所擅長的體育活動類型,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組織系裡同學參加校級賽事。同時,他還建立和維護不同的運動微信群,與專業健身機構合作,定時邀請專業體育運動人士指導動作要領與策劃運動方案。

侯磊認為,組織和帶領同學參加體育活動的第一宗旨是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和友誼,因此他組織的活動都以團體運動為主,例如「周周跑」、「螢光跑」、「cp跑」、「趣味運動會」等。其中他最引以為豪的一個活動是「男神女神養成計劃」,他聯繫了6家專業健身機構提供技術支持,每周會有3-5個教練來指導學生健身,通過設置不同的運動關卡以及四周一期的健身測評,活動範圍輻射整個學生生活園區。通過不斷增加和改善宣傳途徑、對產生健身效果的同學進行採訪、與復旦語馨社合作等方式,使得這一活動的參與人數大幅增加,甚至吸引了許多留學生,充分激發了研究生學子們的運動熱情。

侯磊覺得擁有豐富的業餘生活、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十分重要。他說:「因為大家都會有焦慮和迷茫的時候,遇到問題應該多和信任的人溝通,復旦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平臺,要好好珍惜和把握機會。」

侯磊(左一)參加學校籃球賽

牢記使命,信念照亮未來

當被問及在學業和興趣之間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時,侯磊回答他每天會列出大概的任務表,明確自己要完成的事項。他一般會在早上閱讀文獻,因為他覺得清晨能夠靜下心來去學習和思考;下午時間會留給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規劃實驗方案和購買實驗藥品等,而下午4點到6點是身體機能狀態最好的時期,也是鍛鍊身體的最佳時間,他會選擇一些無氧器械和自重訓練。他將實驗集中安排在晚上,一方面是運動完之後會有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是因為晚上實驗室人比較少,能夠有相對獨立的空間。「雖然我對時間安排掐得沒那麼精細,但是每天要完成的事情都會完成。建議大家還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規劃。侯磊如是建議道。

同時,侯磊還提到:「我本身就屬於精力比較充沛的,可能是因為我熱愛運動的生活方式吧。運動保證了我的精力,曾有一段時間每天我會累計運動3小時以上。」雖然他也時常有沮喪的狀態,但都能夠通過運動得到舒緩並在此過程中汲取解決問題的靈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今很多同學會在埋頭苦學的過程中出現身體上的問題」,侯磊說道,「我個人認為最好的運動是遊泳,可以鍛鍊心肺功能和改善關節的靈活性。運動之後精力充沛,會更有效率去完成學習和工作。」

在加州伯克利的交流學習與國內校園生活相比,侯磊覺得有很大的不同。他認為國內導師給學生的指導會更多一些,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走,不讓學生把有限的時間耗費在未知的試錯上。而國外老師會給一個非常大的方向,讓學生自己發掘問題、制定方案並完成實驗,學生在此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堅持到底,把結果拿給老師看,再計劃下一步。他認為這對於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探索精神、科研素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裨益,但缺點是比較耗費時間。此外,外國研究生把學業當成工作,很享受工作過程並尋求自我充實的感覺,大家更像同事關係;在復旦,同門更像一個大家庭,侯磊更多地是把師弟師妹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

侯磊在加州的生活照

他覺得大家需要提前作出合理的學業和職業規劃。侯磊說:「在研究生階段,大家應該明確自己要做什麼,過程中不要忘了多向前輩請教經驗。」他認為,初入科研門檻的低年級學生應該先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鍛鍊自主科研的能力;而已經具備科研經驗的研究生,要明確科研的目標,思考研究的應用價值。

對於未來的規劃,侯磊說自己更傾向於投身電子製造領域的科研工作,也希望能有機會出國深造。目前,他已經拿到了新加坡國立博士後的offer,計劃學成回國後在高校繼續從事科研活動,服務於國家的發展。在今年疫情爆發期間,他對「要把論文真正寫在祖國大地上」這句話感觸頗深。他認為科學研究應該要與應用價值緊密聯繫,如果做的研究沒有特別大的價值,只是為了發文章而寫文章,其實是違背了科研信念。這句話正可說是他在復旦這些年的真實寫照。

「在學習科研中一定要有信念,即一種內心驅動力。我的研究領域是柔性可穿戴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屬於高精端製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祖國需要強力發展的核心領域,希望日後能為祖國的強盛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復旦大學 復旦研究生 撰稿 劉 甜 排版 朱柳霖

相關焦點

  • 鍾南山團隊梁文華斬獲阿里百萬大獎,累計影響因子超650分
    能夠成功斬獲青橙獎的醫學第一人,他的履歷可以說令人嘆為觀止!梁文華——畢業於中山大學,臨床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就職於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橫跨醫學、大數據兩大學科。今年2月,鍾南山、梁文華等合著的論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這也是鍾南山團隊發表的首篇新冠肺炎文章。2012年進入腫瘤研究領域,也就說僅僅8年時間。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
    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
  • 他把論文當「故事」,獲中國電信獎學金!發表國際SCI論文19篇
    在導師陳白楊教授的指導下,他確立了研究方向為管網用戶端消毒副產物去除技術的研究,致力於研發高效率、低能耗以及高節水率的消毒副產物控制技術,為實現管網用戶端自來水直飲奠定基礎。攻讀博士的道路上離不開論文閱讀與寫作。「每篇論文都是一個『小故事』。」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可否代寫代發一篇材料學方面的SCI論文?」 8月24日,記者以高校研究生身份求購SCI論文,相關詢問很快得到店主「論文寫手」的回應。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槍手店主稱論文買賣「不違法...
    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
  • 23歲保送進清華碩博連讀,從未出國留學的女學霸,如今怎樣了?
    5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女學霸白蕊,是一位內蒙古女孩,畢業於武漢大學,23歲被保送進清華碩博連讀,如今碩果纍纍!2018年,27歲的她便完成了人家用5年才能完成的學業,還獲得了清華大學特等獎;攻讀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一、從小對科學感興趣的女孩1992年,白蕊來出生於內蒙古,她對科學研究的痴迷,喜歡知道生活中各種現象的科學原理。
  • 皮膚科SCI論文都發表在這些期刊
    所以,有了這篇。這篇推文,我們主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排列了皮膚科最新1萬篇論文的發表期刊;同時,解析出研究熱點、最活躍的研究者,以及最有影響力論文。皮膚科論文概況全球已經在皮膚科領域發表了214,648篇Medline收錄的文獻。2000年,皮膚科發表了3,393篇論文;到2020年,就達到了23,196篇論文;二十年增長了6倍。
  • 發表13篇SCI論文 浙大女學霸更是科研牛人!
    讀研兩年期間,總共發表 SCI 論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5篇;申請了3項中國發明專利和3項國際發明專利;參加了華為中央硬體工程院的實習,獲評優秀實習生;今年,又斬獲竺可楨獎學金。
  • 復旦大學物理學院5名青年教授發表CNS主刊論文
    12篇CNS主要刊物的論文,後來幾年,老牌院校每年不發表CNS主要刊物的論文,就連對外宣傳都做不到,打破8年的歷史記錄,發表了CNS的本雜誌論文,一直到2018年復旦大學發表了CNS雜誌8篇論文,領先於華東五校。
  • 93年學霸5年發表第一作者TOP期刊14篇,他引110餘次…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校報,圖源 張程本人, 獲當事人授權發布  第一作者TOP期刊14篇,一區期刊6篇,  五年他引110餘次,ESI高被引論文1篇,  SCI源刊物6個期刊的審稿人,
  • 他獲得博士國家獎學金,共發表論文3篇:在實驗中一定要勤於動手
    在sci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影響因子4.833)和Chemistry & Biodiversity(影響因子1.449)共發表文章3篇。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根據期刊官網,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是一本義大利的藥理學和藥劑學期刊,發表醫學和藥物研究相關內容,包括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新的治療靶標、流行病學,臨床試驗,藥物安全性和薈萃分析等,2019 年的影響因子為 3.024,5 年影響因子為 2.451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學術論文影響因子(IF)的前世今生
    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不過IF怎樣計算,SCI又是由哪個機構創建並且維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發表過SCI論文的人都不了解。在多數人認知裡,這樣一個權威的論文收錄評價機構,應當是一個非盈利的學術組織。然而,事實是,SCI以及IF的運營機構卻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商業公司。
  • 中國首份SCI收錄藥劑學期刊,影響因子已超5分
    在過去的2020年,Asian J Pharm Sci致力於發表更多全球優秀的藥劑學科研成果、一批高國際影響力的優秀論文脫穎而出,AJPS副主編高建青教授撰寫的有關藥物穿透血腦屏障納米系統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發表之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地關注,截止2020年12月在Scopus資料庫上被引用27次,WOS資料庫上被引用22次,施引文章的作者分布於美國、中國、印度、義大利、韓國和巴西等18
  • 三本南通大學學生王子恆發表14篇SCI論文,真牛!比大學教授還牛
    因為他兩年內發表14篇SCI論文,這可是大學教授都望而生畏的成績,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按照常規,碩士研究生一篇SCI論文即可畢業,博士生3篇SCI論文即可畢業。副教授級別的教師一年一兩篇SCI論文,教授最多也不超過五六篇論文。所以,王子恆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就不足為怪了。
  • 他是中科院院士,年過7旬發表700多篇論文,被稱為「光能轉化探索者」
    那一年,他和全國570多萬考生一起走進了考場。雖然高中畢業已11年,但李永舫的知識積累並沒有減少,加上充分的備考,最後四門科目總分超過350分,其中,數學考了99分、理化考了94分。就這樣,他被當時的華東化工學院錄取。1978年2月,29歲的李永舫辭去了微生物農藥廠的工作,告別父母和自己農村家裡的妻兒,懷揣錄取通知書登上了商丘開往上海的火車。
  • 南通大學本科生王子恆以第一作者發表14篇SCI論文,還自主創業
    不過最近江蘇省的這所三本高校南通大學火了,更火的是南通大學的王子恆學生。王子恆,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腫瘤班2020年優秀畢業生,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一名本科生怎麼有這麼多榮譽?這就是他火的原因。
  • 北京工業大學本碩博的90後博士後入選德國「洪堡學者」計劃
    杜睿(右一)杜睿於1991年出生,2008年考入北京工業大學,2012年本科畢業後在學校碩博連讀,師從彭永臻院士,2018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繼續在北京工業大學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跟隨彭永臻院士繼續開展DEAMOX脫氮工藝及控制策略方向的科研工作
  • 保研快訊:人大漢青研究院2020年春/夏令營(碩博連讀)活動說明
    漢青研究院碩博連讀項目以學術科研為導向,以培養未來真正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經濟金融人才,和培育中國經濟金融的國際化專家為目標,借鑑世界頂級經濟金融類院校博士生培養經驗與做法,搭建廣泛的國際學術合作,採用精英化培養模式,專注於學生個體發展,是漢青研究院重點打造的優勢學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