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與錢鍾書(一)| 春風十裡初相遇

2020-12-11 澎湃新聞
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之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錢鍾書《圍城》

有的愛情,始於初見。茫茫人海中,相遇已是不易,相守到老更是艱難。大多時候,人們肆意揮霍著緣分,等到緣分消耗殆盡,才生出緬懷之情,在高樓西風中,獨自吟唱「人生若只如初見」。

初見總是美好的,是心底最柔軟的存在,懂得珍惜的人們會將初見變成一生的相守。

1932年3月的一天,楊絳在清華古月堂前,第一次見到了錢鍾書。

3月的春風輕柔地吹拂,空氣裡儘是春花的香甜味道。那天,錢鍾書身穿一襲青布大褂,腳踏一雙毛底布鞋,還戴著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楊絳也恰是一位窈窕淑女,嬌俏玲瓏。

他們幾乎沒有說話,只是簡單地打了個招呼,便匆匆告別了,但這次見面在兩人心中的印象很深。註定要在一起的人,自會念念不忘。錢鍾書後來寫有一首詩,回憶他跟楊絳的初次見面:

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即使春風把花香吹遍整個清華園,也不如那個女孩薔薇般的嬌靨讓人心動。

很快,他寫信相約楊絳再次見面。

工字廳內,一向孤高清傲的清華才子說:「我沒有訂婚。」而楊絳則緊張地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原來,錢鍾書的表弟孫令銜對錢鍾書說,楊絳已有男朋友,是費孝通。他還對楊絳說,他表哥已經訂婚了。這樣的誤會讓兩人急于澄清,於是就出現了上面的對話。小小的誤會,讓愛情悄然萌發。這次見面後,他們開始鴻雁傳書。起初,他們只是在信件中相互介紹書籍,通信用的是中文。漸漸地,錢鍾書會把自己寫的散文寄給楊絳看。後來,他們一個稱讚對方的英文作品好,一個稱讚對方的英文信棒。

在對彼此的欣賞中,兩顆心越來越近,他們的通信也達到了一天一封的熾烈程度。有一天,錢鍾書對楊絳說,他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楊絳聽後,像是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她也是喜歡讀書做學問的。

初有好感的彼此,偶爾會相約在校園裡散步。

最初,他們去氣象臺散步,因為那裡太陰森,後來便改成了荷塘小道。荷塘的小道曲曲折折,時不時有清風吹過,吹得荷葉沙沙作響。恰逢月光傾瀉而下,整個荷塘清幽朦朧,為兩人的散步增添了幾分旖旎。雖然還未明確地說出各自的心思,但他們的相處,越來越像情侶了。

月老早已用紅線將兩人相系。他們同為無錫人,父親同被張謇譽為「江南才子」。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是一代國學大師,楊絳的父親則是著名律師,均出自書香門第,飽讀詩書。楊絳第二次回南到無錫時,跟著母親去尋租房子,恰巧路過留芳聲巷錢鍾書家。楊絳記得,那座房子,粉牆黛瓦,高高的牆上還有方形的鏤空。

註定相遇的人,無論錯失多少光陰,總會相遇。時光是最好的釀酒師,它恰到好處地醞釀,讓兩人在最美的年華相遇。

錢鍾書和楊絳對清華十分嚮往,兩人為進清華讀書,十分努力,卻都不順利。錢鍾書從蘇州桃塢中學畢業後,直接報考清華,但成績出來,數學只有十五分。那年,報考清華的學子有兩千多名,清華卻只計劃錄取一百七十四人。還好,錢鍾書國文和英文兩科極優,總成績排在第五十七名,引起了校長羅家倫的注意。羅家倫當年讀大學也是被破格錄取的,他本著不錯失人才的想法,力排眾議,錄取了錢鍾書。錢鍾書這才有驚無險地進入清華讀書。

楊絳遠沒有他幸運。她考大學那年,清華不在南方招收女生。之後有一年,她報名成功,臨考前,家中大弟不幸生病去世。楊絳在家一邊安慰傷心的父母,一邊幫助入殮大弟,錯過了考試。直到東吳大學鬧學潮停課,她才說服父親同意她北上借讀。

楊絳借讀清華時,錢鍾書已是聞名校園的大才子。楊絳的好友蔣恩鈿,也總是在她面前誇讚班上的同學錢鍾書如何博學多才,如何橫掃清華圖書館。這些都加深了錢鍾書在楊絳心中的印象。

錢鍾書就讀清華時正是二十歲左右,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他上課時從不做筆記,會帶幾本與課堂內容無關的書閱讀。老師提問,他卻可以很從容地回答上來,並且條理清晰,考試時也總是第一名。無課時,他就整日在圖書館讀書,是借閱書籍最多的學生。一本本書,像雪花般,輕輕地飄進他的腦海,再慢慢地融化,浸潤著他的思想。

他讀書時,喜歡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悟,引得其他同學在後面跟隨評論。如果有同學找不到哪本書,只需要問錢鍾書,他就會指出那本書在書架上的第幾排第幾列,比管理員還清楚書籍的擺放。

許多年後,錢鍾書的同學許振德在《水木清華四十年》一書中寫道:「中英文俱佳,且博覽群書……餘在校四年期間,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鍾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這位許同學,便是錢鍾書在課堂上淘氣之作《許眼變化圖》的男主角。當時,許振德思慕一位女同學,上課時暗中觀察,眼神變來變去,這個場景被無聊的錢鍾書捕捉到,畫在紙上給全班傳閱。許振德也並未生氣。

另一位同學饒餘威也在《清華的回憶》中提及錢鍾書:「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畫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戲劇家曹禺也是錢鍾書的同班同學,晚年,他常對女兒誇讚錢鍾書學問淵博,是真正的學問家。

錢鍾書的才名不僅在同學中廣為流傳,也深受多位先生賞識。

第一個知音是羅家倫校長,如果沒有他,錢鍾書就不會順利就讀清華。但是,這位慈祥的長者在錢鍾書進入清華不久後,就調離到其他單位了。兩人之間只能靠書信保持聯繫,他們常常互寄詩文品評。

還有一位老先生,是錢鍾書在路上遇到的老者,便是「石遺老人」陳衍。陳衍先生見錢鍾書總是懷抱很多書往圖書館去,有一次便攔住他,隨手翻閱了書籍。翻閱完,老先生面露遺憾。他說,早就聽聞了錢鍾書的才名,可他為什麼只讀外國文學,不鑽研中古文學呢?這個問題,問到了錢鍾書的心坎上。錢鍾書早已在心中思考過很多遍,他得出結論:「東西方文化都是人類文化,沒有什麼高下之分,但中華文化在根骨上比西方文化高,西方也在邏輯、體系方面優於東方。」正是基於此思想,他在後來寫出了集各家之長的《談藝錄》,並在序言中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最後一位是錢鍾書的恩師吳宓。吳宓對錢鍾書十分偏愛,他不會責怪錢鍾書在課堂上不聽課。每次上完課,他都會請錢鍾書評講課堂內容的優劣,無論錢鍾書說什麼,也都不會生氣。後來,錢鍾書畢業,吳宓極力挽留他攻讀本校研究生,雖然未果,但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師生情。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在昆明成立,錢鍾書回國後曾短暫任教,與吳宓成了同事,兩人的師徒情誼更是傳為佳話。

才華是一把雙刃劍,它讓錢鍾書備受讚譽,也讓錢鍾書飽受非議。

錢鍾書有一句很有名的言論:「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才子正年輕,性格也幽默活潑,並未像父親給他起的字「默存」那樣沉默不言。有時,他心直口快,別人問他對某人的看法,他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能讓他讚賞的人不多,因此,他得罪了一些人,難免遭受非議。錢鍾書並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十分清楚自己要追求的讀書和做學問的境界。不過,他晚年評價自己:「人謂我狂,我實狷者。」狷者,有所為,有所不為也。

楊絳遇到的錢鍾書,便是這樣一個既滿腹才華又少年心性的錢鍾書。楊絳一定十分理解錢鍾書心中所想,兩顆心才能越走越近。

不過,也會遇到小小的插曲。

有一次,楊絳寫信告訴費孝通:「我有男朋友了。」費孝通很快從燕京大學跑來,找楊絳「吵架」。費孝通認為,他從中學起便與楊絳是同學,已做了多年朋友,更有資格當楊絳的「男朋友」。楊絳自然拒絕了他。費孝通從東吳大學轉學燕京時曾問楊絳:「我們做個朋友可以嗎?」楊絳回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換句話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楊絳對愛情是堅定的,不喜歡就絕不會給對方希望。接連碰壁,費孝通只得接受現實。後來,他與錢鍾書也成了朋友,還曾一同出訪美國。

時光在戀愛的甜蜜中,匆匆而過。離別翩然已至,可初見還清晰如昨。校園裡排排濃蔭的樹木和聒噪的蟬鳴,提醒著人們迎接炎夏時節。經過一個學期,楊絳在清華借讀結束,領取到東吳大學的畢業文憑,同時榮獲「金鑰匙」獎。她想考取清華外文系研究生,決定留校補習功課。錢鍾書下學期才升大四,暑假照例要回無錫老家。

自打相識,他們幾乎天天通信,也時常一同散步。面對即將到來的分別,兩人心裡都很悵然。

錢鍾書回家後,楊絳每次回到宿舍,書桌上再也不會靜靜地躺著信箋了。她心中十分失落,猛然間,她意識到,自己真的已經陷入愛河。

身在無錫的錢鍾書,心中也滿是難挨的思念。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世間始終你好:楊絳與錢鍾書》,作者林舟唱晚,聯合讀創 出品。

相關焦點

  • 錢鍾書和楊絳:有一種愛情叫「世間始終你好」
    01.初相逢,原來你也在這裡那一天,春風十裡吹正好,清華園裡,一襲青布大褂、戴老式眼鏡的錢鍾書遇到了清秀可人、嬌俏玲瓏的楊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那一面,兩人都彼此難忘,錢鍾書寫信約楊絳再見面。「我沒有訂婚。」一向清高孤傲的清華才子如是說。「我也沒有男朋友。」彼時,楊絳才貌雙全,追求者眾,被同學戲稱為「七十二煞」。這次見面,讓兩人的感情飛速升溫,錢鍾書有詩云:「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 錢鍾書與楊絳:你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
    晚上,孫令銜來古月堂找阿季同回燕京大學,阿季見到了孫令銜的表兄錢鍾書。「這是楊季康。這是錢鍾書。」孫令銜簡單地為雙方作了介紹。未曾想,驚鴻一瞥,兩心相吸,竟一世相隨,也許這就是緣分來了。多年後,錢鍾書曾經寫過一首詩,記下他第一次見到阿季時的感受:「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 費孝通對楊絳念念不忘,可是楊絳心有所屬,一生只愛錢鍾書
    文/馮玄一楊絳先生高壽,塵世心願也了了,去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我們來說,多讀一點兒先生的文字就好。非從楊絳先生跌宕的人生和完滿的婚姻中提煉出一碗碗濃鬱的雞湯就失了趣味。一次,楊絳去看望老朋友孫令銜,孫要去清華看望表兄,這位表兄不是別人,正是錢鍾書。就這樣,錢鍾書和楊絳第一次見面。據說兩個人當初連話都沒說一句。可這並不妨礙愛情之火的燃燒。這一見,兩人迅速墜入愛河。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新居四間屋,一間是錢鍾書和楊絳夫婦的臥室,一間女兒錢瑗的臥室,一間餐室,頂大的一間用作書房兼客廳。客廳東頭是錢鍾書的大書桌,西頭有一張楊絳先生專用的小書桌,兩人日常便在家對坐讀書。大半生坎坷之後,這是錢、楊夫婦首次擁有了一個安妥的居所。錢鍾書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
  • 錢鍾書、楊絳兩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誼
    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隆重推出一部重要的新書《錢鍾書選唐詩》,以此表達我們對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深深的懷念。《錢鍾書選唐詩》由人文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以下簡稱「古典部」)承擔整理、編輯,這是古典部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善緣的續篇。錢、楊兩位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有著深厚的友誼,回顧歷史,這段友誼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50年代《宋詩選注》的編輯出版。1952年,錢先生受鄭振鐸先生之邀加入新組建的文學研究所,並承擔選注宋詩的工作。
  • 錢鍾書在上海的最後住所
    楊絳在她的《我們仨》中曾經寫道,一九四九年,錢鍾書「叔父命錢鍾書三弟媳攜子女三人來上海,住辣斐德路。適傅雷夫人之友有空房,在蒲石路蒲園,錢鍾書與我及女兒錢瑗即遷居蒲石路蒲園。」當時只有14歲的龐濤稱楊絳、錢鍾書的女兒錢瑗為「圓圓頭」,她記得:「倒是多次見到錢瑗笑眯眯地、不聲不響地默默站在外面那扇經常敞開著的客廳大門外,只要我或弟弟龐均看到她,立即高興地喊:『圓圓頭快進來!快進來!』她總是很斯文地進來看看,和我們玩一會兒,不會超過一小時就回家了。
  • 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人中之龍」錢鍾書
    1932年春,楊絳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級本科生的錢鍾書的赫赫大名了。那時,錢鍾書名氣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會知道他。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級的學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訪他,所以許多新生都覺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風採。不久,在一個風光旖旎的日子,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楊絳結識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同鄉才子。楊絳初見錢鍾書時,他穿著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錢鍾書的個頭不高,面容清癯,雖然不算風度翩翩,目光卻炯炯有神,閃爍著機智和自負的神氣。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錢鍾書致楊絳:你是我幸福的所有...
    他們只是在清華大學古月堂門口偶然相遇,便都覺得對方是那個自己要找的人。楊絳覺得他眉宇間有一種「蔚然深秀」之氣,看著便入了迷;錢鍾書則被她那如水的眼眸、似花的紅頰所吸引。她身上那股清新脫俗的氣質,令他久久無法忘懷。他為此寫下了「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這樣美麗的文字,以銘記心中滿溢的驚豔之感。
  • 新街巷32號劃歸國有 錢鍾書故居終於"合璧"
    中國江蘇網4月9日訊 位於新街巷30號、32號的錢鍾書故居,連日來雙喜臨門:一方面始於去年9月的故居閉館修繕工作已經完工,正等待驗收;另一方面,市政府近日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將新街巷32號房屋劃歸錢鍾書故居管理中心,協調相關資產移交事宜。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11月21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華書局聯合舉辦的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新書發布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在會上,王水照教授分享了他寫作《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以及研究錢鍾書多年的心得體會,並回憶起當年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交往的點滴往事。
  • 讀錢鍾書楊絳錢瑗作品,送別這家人
    楊絳作品欣賞
  • 範旭侖︱楊絳對錢鍾書筆記的襲用
    《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14年5月出版楊絳學術文章的論點論據大多源自錢鍾書的筆記。楊絳的襲用是雙重的,襲用錢鍾書的筆記,襲用錢鍾書筆記裡的引據。這裡列舉刊登於《文學研究》1957年6月號的《斐爾丁在小說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和《文學評論》1964年6月號的《堂吉訶德和〈堂吉訶德〉》的襲用。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1948年,學術專著《談藝錄》也在上海出版,這更讓錢鍾書名聲大噪。那時候,楊絳在上海很有名,她不僅教書還寫劇本,有三齣戲已經公演。以前別人介紹錢鍾書時,都會說這位是楊絳的先生。而《圍城》和《談藝錄》面世後,他們夫婦的社會地位就倒過來了,大家都會介紹楊絳是錢鍾書的太太。兩次「錢鍾書熱」之間,他沉寂了將近30年。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秋季,我在第一蒙養院學前班畢業,在闢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上一年級。當時我國學制,一學年分兩學期。秋季開始為第一學期,春季開始為第二學期。10月17日,二姐在上海廣慈醫院病亡,年十五。我母親攜七妹從北京趕到上海看望二姐,後攜大姐七妹同回北京。這年張勳復闢。1918年秋季始業,升初小二年級。
  • 《錢鍾書選唐詩》:一份「錢選楊抄」的獨特唐詩選本
    原標題:《錢鍾書選唐詩》:一份「錢選楊抄」的獨特唐詩選本今年為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最近,一部由錢鍾書選定、楊絳抄錄的唐詩手稿,經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四十年來未對外公布的一份「錢選楊抄」的文獻,同時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唐詩的獨特選本,目前該書已全面上市。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因為錢鍾書的伯父沒有兒子,按照習俗,錢鍾書從一出生就被過繼給了他的伯父。周歲「抓周」的時候,因為他抓到一本書,因此才有了「鍾書」這個名字。而事實也證明,日後的錢鍾書真的與文學創作有著割捨不掉的緣分。11歲的錢鍾書,上了東林小學去學習。然而不久之後,養育他的伯父便去世了。
  • 錢鍾書選詩、楊絳抄寫 這本唐詩集大有來頭
    2020年11月21日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一部由錢鍾書先生選定、楊絳先生抄錄的唐詩手稿,經過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40年來從未對外公布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唐詩的獨特選本。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楊絳得償所願,和錢鍾書都分到新成立的文學研究所,「我們當然願意研究文學」。  成立之初,鄭振鐸、何其芳分別擔任正副所長。研究員只有寥寥幾人,錢鍾書、楊絳、餘冠英、羅念生、繆朗山、賈芝等,他們被稱作「老先生」。楊絳剛過40歲,對這個稱呼很不習慣,後來這位「政治系畢業生」就琢磨明白了:「老先生」是對「老朽」的尊稱,跟「同志」是不一樣的。
  • 學者陸建德談《圍城》: 錢鍾書的語言功夫對現代漢語有貢獻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被譽為「新儒林外史」。小說塑造了抗戰開初一類知識分子的群像,生動反映了在國家特定時期,特殊人群的行為操守以及困惑;從另一個角度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氛圍。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
  • 流寓者的感傷與焦慮:錢鍾書的「上海書寫」
    時年25歲的錢鍾書,清華大學畢業後,任職滬上,而彼時,尚未成婚,還是其戀人的楊絳,還在清華大學讀書,二人一南一北,兩地分離,只能靠鴻雁傳書,奈何楊絳女士不愛寫信,於是折磨得詩人焦灼不堪、思念不已。流寓上海第一時期:錢鍾書「上海印象」管窺無論是文學批評還是舊體詩創作,初居滬上的青年錢鍾書,寄予紙間的感傷與焦慮,更多的是個人情感層面上的心緒體驗,或是個體生發出的生命體悟與感受,與社會、時代的關聯性並不顯見,滲透其間的更多是個人情志與心理的呈現。尤其表現在其所建構的「上海印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