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80後」拉麵匠16年磨一技 拉麵細可穿針

2020-12-16 大眾網

  圖為馬奴麻展示「細可穿針」的化隆牛肉麵。 李培源 攝

  中新網西寧2月11日電 題:青海「80後」拉麵匠16年磨一技 拉麵細可穿針

  作者魯丹陽

  「老闆,一碗毛細,不放辣油。」

  「老闆,要兩碗二細。」

  ……

  11日早上,不到8點,位於青海高原化隆縣群科鎮上的一家小牛肉麵館已人滿為患。穿過一間可以容納十多張餐桌的大廳來到後廚,31歲的回族「80後」拉麵匠馬奴麻正在給食客們做拉麵。

  調製湯料、和面、揉面、拉麵、煮麵……「不要小瞧這一碗化隆牛肉麵,要經過『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的手工揉和才能拉制而成。」馬奴麻介紹,牛肉拉麵在化隆回族自治縣擁有百年歷史。

  十多年來,馬奴麻練就了一手令人稱讚的絕活,一團普通麵團在他手中經過反覆揉搓、拉撐,對摺再拉撐後,就變成了一根根直徑只有0.5毫米的麵條,細可穿針。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16年前,年僅15歲的馬奴麻因為家境貧寒,還未成年的他來到叔叔開的牛肉麵館打工,不到3年時間,就掌握了製作拉麵的技能,但是他尋找機會繼續向更高水平的拉麵匠學習。

  當時年僅17歲的馬奴麻隻身一人來到廈門,在拉麵店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在廈門的時候,我每天工作近15個小時,麵館通常晚上十一二點等食客都走了才關門,當時沒有和面機,都是純手工和面,每天和一袋50斤的麵粉,這是雷打不動的工作內容。」

  說話間,馬奴麻舉起自己的雙手指著手掌根部和腕關節笑著說,「別看我年紀不大,因為長期從事這個職業,揉面的時候手掌和手腕需要很大的力度,所以這些地方時常會感到疼痛。」

  在外行人眼中,一碗麵的差別大概只存在於澆頭和面的形狀,但是在馬奴麻看來,最重要的是和面的配方,「各個地方因為水土、氣候的差異,和面時水、蓬灰和麵粉的比例都是不同的,所以我結合化隆縣的氣候特點,經過千萬次嘗試,獲得了水、蓬灰和麵粉的最佳配比。」

  午後,麵館裡的食客漸漸散去,而馬奴麻並沒有休息,他要抓緊時間把自己的技能傳授給徒弟。「每天早、中、晚師傅教我三遍,其餘時間自己練習。」來自甘肅省臨夏市17歲的馬進慕名從家鄉來到化隆,跟馬奴麻已學習了半年時間,現在可以獨立做一碗合格的化隆牛肉麵了。

  化隆縣,作為拉麵產業大縣,每5個化隆人中就有2人做拉麵。在化隆縣有千千萬萬像馬奴麻一樣的年輕人選擇了這份職業,並把這碗「化隆牛肉麵」帶到全國、推向世界。

  化隆牛肉麵經過30餘年的發展,拉麵匠的隊伍不斷壯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持續增長。據統計,化隆縣已在全國270多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麵館1.5萬家,從業人員近10萬。拉麵經濟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實現純收入30億元以上,勞務收入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3%。(完)

相關焦點

  • 青海「拉麵匠」在廈門的幸福生活
    5月16日,中午11點半,位於廈門市嶼後北路的大鬍子拉麵館如往常一般開始忙碌起來,食客們絡繹不絕,頭戴小白帽的馬佔海在店裡跑堂。馬佔海來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家裡3個兄弟在廈門打理拉麵館多年。如今,像他這樣在廈門打拼的青海籍「拉麵匠」不在少數。跨越2500多公裡的他們,早已紮根廈門,融入當地。走出山門 走向廈門「拉麵匠」與廈門結緣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8年,化隆縣一名年輕人隻身到廈門開辦了第一家清真拉麵館,靠早上賣油餅、牛羊雜碎,經營牛肉拉麵,年利潤5萬元。
  • 寶雞民間「拉麵達人」拉麵細如髮絲能穿針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趙堤涵 武志龍)在咱陝西面種類可是不少,但是您見過細如髮絲六米多的瀑布面嗎?在寶雞就有這樣一位做面的民間高手,這就帶您見識一下。張新民42歲,咱寶雞隴縣人,在這裡他將會給我們帶來一系類的麵食絕技你可要睜大眼睛了(展示)張新民說他的面能拉六米多,而且細如髮絲又如瀑布分流直下,還能穿針,您信不信。張新民:現在第七扣,這就是你們在街上吃的,蘭州牛肉拉麵的細度。這個不止六米,最起碼有八米吧,穿針的話能穿十幾根呢。記者:這是肯定能穿過去,這個沒問題。
  • 拉麵穿針引線「一帶一路」 青海海東驚豔亮相杜拜
    圖為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云為嘉賓演示拉麵穿針。 李增兆 攝中新網杜拜6月13日電 (胡友軍)拉麵可以穿針引線,味道更是美妙不凡,青海海東讓杜拜驚豔,眾多杜拜民眾豎起拇指點讚!圖為拉麵師傅現場展示拉麵穿針技藝。 李增兆 攝當日活動現場,18位青海拉麵人搭起了面案和湯鍋,陳設了製作青海拉麵的10多種原料,他們和面、拉麵、煮麵、撈麵,為前來參觀的嘉賓表演青海拉麵技藝,美味的青海拉麵讓現場嘉賓迅速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當嘉賓看到三十根細如髮比的拉麵穿過同一針眼時,紛紛舉起大拇指,連連稱讚。
  • 拉麵人的拉麵情
    新華網 魚昊攝  「面一代」:走出大山「鋪路子」  在位於化隆縣群科鎮的青海省扶貧拉麵產業培訓服務中心,拉麵師傅正在表演拉麵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群眾嘖嘖稱讚。  「我們化隆拉麵一碗麵有九種選擇,毛細、細面、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稜、韭菜葉、薄寬、大寬。」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說。
  • 青海化隆拉麵:從「脫貧面」到「致富面」
    青海化隆拉麵人韓海明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揉好後上下左右三拉兩纏就抻扯出一把毛細拉麵。   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青海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位於青海省東部乾旱山區,山大溝深,當地村民生活艱苦。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落後的第一代化隆拉麵人決心走出去闖一闖。1988年,廈門首家化隆拉麵店開張營業。從此,化隆拉麵人親幫親、鄰幫鄰,化隆拉麵在全國各地出現。
  • 濱海加快駛入「地鐵時代」年內濱鐵3號線啟建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年內濱鐵1號線、2號線部分車站實現封頂,徵拆及管線切改全面展開,加快駛入「地鐵時代」。  濱鐵1號線(原B1線)  部分站點已經開建  線路北起黃港欣嘉園以東,途經津秦客專濱海站、濱海新區核心區、于家堡商貿區,終至南部新城。
  • 總書記今天聊到的青海拉麵和「拉麵經濟」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審議過程中,有代表談到精準扶貧,介紹了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麵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麵的由來、與蘭州拉麵的區別、經營拉麵人員的情況等。聽說現在青海有2.8萬家拉麵店,有18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拉麵經營,不少人都由此成為了企業家,總書記對此表示肯定。
  • 【河湟美食】青海拉麵
    「青海拉麵」起源於西北地區的「家常拉麵」,是4000年前「喇家面」的傳承。「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是它的精髓,出面靈動,似有生命,入口爽滑,易於消化。
  • 青海拉麵館裡的「百萬富翁」「造夢記」
    早在20世紀80年代,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紛紛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拉麵館謀出路。如今,該省近20萬名拉麵從業人員,在中國數百個城市經營著近3萬家青海風味拉麵館,每年產值達上百億元(人民幣,下同)。  韓索力麼乃經營的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青海品牌示範拉麵館,主打「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拉麵。
  • 青海拉麵 從街頭小攤登「大雅之堂」
    準備食材現場和面上演拉麵「秀」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雙手上下翻飛,麵團如水袖飛舞,一拉一扯之間由粗變細;晶瑩剔透的湯汁11月1日早上,「金芒果地標會」剛剛開幕,青海拉麵展廳的拉麵展臺前擠滿了人,熱情的拉麵人招呼著來自各地的客人。韓鼎記犛牛肉拉麵是此次「金芒果地標會」上海東市篩選參展的企業品牌之一,展位前,韓鼎記餐飲公司負責人韓福忠忙著給出鍋後的拉麵舀湯,再撒上配料,將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麵端給了排隊等候的食客。
  • 拉麵達人:細到能穿針 韌到拖車走(圖)
    極細的龍鬚麵  合肥拉麵達人吳斌被稱為「中華拉麵第一人」,曾赴杜拜交流,只有高中學歷的他,還因此成了安徽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  吳斌是六安人。吳斌最先展示在公眾面前的絕活是「龍鬚麵穿針」。 2011年,他參加央視四套的節目,表演蒙著眼睛踩著高蹺拉麵。他現場拉出的麵條直徑為0.011毫米。  2011年12月,他參加央視《正大綜藝》,用麵團吹出氣球。吳斌34秒71就吹出了一個氣球。吳斌笑稱,這得感謝學生們在課堂上吹泡泡糖。後來,他又研究在麵團氣球上切蔬菜,也成功了。
  • 「青海年·醉海東」拉麵精英雲集青海化隆爭霸演繹中國拉麵英雄匯
    如今,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化隆拉麵店現遍布全國271個大中型城市,數量達到1.5萬家,全縣從事拉麵行業的人數近11萬,「拉麵經濟」年產值100億元。已成為青海化隆縣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據悉,此次比賽由中共化隆縣委和化隆縣人民政府主辦,拉麵爭霸賽分為拉麵專業組、業餘愛好者組、幹部職工組等三個組別。」
  • 廚師做拉麵比頭髮絲還細 一個針孔穿39根麵條(圖)
    一塊面在他手裡「登峰造極」  最長相當於珠峰133倍,最細可39根同時穿過針眼  厲恩海是江蘇南京人,青年時學拉麵手藝。為了練出這稀世絕活,厲恩海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麵條極有筋力,別人拉幾扣就汗流滿面,厲恩海拉十幾扣仍輕鬆自如。不久,厲恩海即聞名於國內同行。
  • 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面一代」:走出大山拉出「脫貧面」  8月的高原風和日麗,在青海省化隆黃河綠洲生態園內,「90後」拉麵師傅馬傑正在表演拉麵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的食客一陣陣稱讚。
  • 《拉麵拉出了異國愛情》開機看青海拉麵匠如何贏得日本姑娘芳心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崔永燾報導) 7月8日,微電影《拉麵拉出了異國愛情》開機暨第五屆全省攝影大賽頒獎儀式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舉行。《拉麵拉出了異國愛情》是根據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李成虎所著小說《寄掛在別人屋簷下的愛情》改編的一部愛情創業題材微電影。影片講述了從大山走出的拉麵青年馬亥亞在上海邂逅復旦大學日本留學生惠子,因拉麵而相知相戀勵志創業的愛情故事。化隆拉麵創世30年,彈指一揮間,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
  • 今日視點:「拉麵經濟」拉動18萬青海人富起來
    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有代表談到精準扶貧,介紹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麵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麵的由來、與蘭州拉麵的區別、經營拉麵人員的情況等。
  • 青海拉麵走上品牌加盟之路
    11月2日,青海拉麵「伊麥佳」品牌加盟籤約現場火熱,來自全國各地的拉麵人近五百餘人參加,這是我省拉麵行業首次舉辦的品牌推薦加盟活動,為青海拉麵擴面、提檔和升級,推動拉麵經濟品牌化、特色化和連鎖化發展提供動力。
  • 拉麵技藝驚豔外國嘉賓
    在西寧拉麵技藝演示活動現場,拉麵師傅向各國嘉賓展示「麵條穿針」技藝。本報記者 李興發 攝圖為參加西寧拉麵技藝演示活動現場的各國嘉賓,在拉麵實體店進行參觀。青羚網訊 (記者 李興發) 7月19日,2019西寧城市發展投資洽談會上,絲綢之路沿線國際友城峰會西寧拉麵技藝演示活動,讓來自尼泊爾、新加坡、斯裡蘭卡、日本等國的嘉賓,近距離感受到了青海拉麵精湛的技藝。
  • 一碗拉麵「拉」活一個貧困縣
    上世紀80年代,化隆超過六成的農戶為貧困戶,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如今變了。靠著一碗拉麵,昔日「食不果腹」的化隆農民,走出大山,進城創業,帶動就業。1988年從廈門起步,化隆人把拉麵館開遍全國,目前達1.2萬餘家,其中多數打「蘭州拉麵」牌子。去年近8萬拉麵大軍「拉」回5.7億元,是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5倍多,佔農民務工收入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