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奴麻展示「細可穿針」的化隆牛肉麵。 李培源 攝
中新網西寧2月11日電 題:青海「80後」拉麵匠16年磨一技 拉麵細可穿針
作者魯丹陽
「老闆,一碗毛細,不放辣油。」
「老闆,要兩碗二細。」
……
11日早上,不到8點,位於青海高原化隆縣群科鎮上的一家小牛肉麵館已人滿為患。穿過一間可以容納十多張餐桌的大廳來到後廚,31歲的回族「80後」拉麵匠馬奴麻正在給食客們做拉麵。
調製湯料、和面、揉面、拉麵、煮麵……「不要小瞧這一碗化隆牛肉麵,要經過『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的手工揉和才能拉制而成。」馬奴麻介紹,牛肉拉麵在化隆回族自治縣擁有百年歷史。
十多年來,馬奴麻練就了一手令人稱讚的絕活,一團普通麵團在他手中經過反覆揉搓、拉撐,對摺再拉撐後,就變成了一根根直徑只有0.5毫米的麵條,細可穿針。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16年前,年僅15歲的馬奴麻因為家境貧寒,還未成年的他來到叔叔開的牛肉麵館打工,不到3年時間,就掌握了製作拉麵的技能,但是他尋找機會繼續向更高水平的拉麵匠學習。
當時年僅17歲的馬奴麻隻身一人來到廈門,在拉麵店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在廈門的時候,我每天工作近15個小時,麵館通常晚上十一二點等食客都走了才關門,當時沒有和面機,都是純手工和面,每天和一袋50斤的麵粉,這是雷打不動的工作內容。」
說話間,馬奴麻舉起自己的雙手指著手掌根部和腕關節笑著說,「別看我年紀不大,因為長期從事這個職業,揉面的時候手掌和手腕需要很大的力度,所以這些地方時常會感到疼痛。」
在外行人眼中,一碗麵的差別大概只存在於澆頭和面的形狀,但是在馬奴麻看來,最重要的是和面的配方,「各個地方因為水土、氣候的差異,和面時水、蓬灰和麵粉的比例都是不同的,所以我結合化隆縣的氣候特點,經過千萬次嘗試,獲得了水、蓬灰和麵粉的最佳配比。」
午後,麵館裡的食客漸漸散去,而馬奴麻並沒有休息,他要抓緊時間把自己的技能傳授給徒弟。「每天早、中、晚師傅教我三遍,其餘時間自己練習。」來自甘肅省臨夏市17歲的馬進慕名從家鄉來到化隆,跟馬奴麻已學習了半年時間,現在可以獨立做一碗合格的化隆牛肉麵了。
化隆縣,作為拉麵產業大縣,每5個化隆人中就有2人做拉麵。在化隆縣有千千萬萬像馬奴麻一樣的年輕人選擇了這份職業,並把這碗「化隆牛肉麵」帶到全國、推向世界。
化隆牛肉麵經過30餘年的發展,拉麵匠的隊伍不斷壯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持續增長。據統計,化隆縣已在全國270多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麵館1.5萬家,從業人員近10萬。拉麵經濟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實現純收入30億元以上,勞務收入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3%。(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