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藥和仿製藥傻傻分不清楚,「藥」選哪個好?

2020-12-15 騰訊網

原研藥和仿製藥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仿製藥成本會低很多?醫生要給我開「仿製藥」,療效可靠嗎?

近期,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主治醫師胡洋醫生的抖音號上發布的一段科普視頻也提出了這一問題:

今天癌度來和大家聊一聊藥物研發的那些事,一款新藥的出現可謂是「長路漫漫」,這就要從原研藥說起。

什麼是「原研藥」?什麼又是「仿製藥」?

原研藥,即指原創性的新藥,經過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層層篩選和嚴格的臨床試驗才得以獲準上市。需要花費15年左右的研發時間和數億美元,通常大型跨國製藥企業才有能力研製。

進口原研藥受專利保護,當專利到期之後,其他公司就可以申請製造並銷售這類藥(仿製藥),因此「仿製藥」與「原研藥」其實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相同的規格,相同的給藥途徑,而且與「原研藥」有相同的通用名。

仿製藥僅複製原研藥的主要分子結構,省時省資省力,研發成本低,所以價格上一般會比「原研藥」便宜許多。「仿製藥」是與「原研藥」一樣要經過審批,是法律認可的藥品。

以肺癌靶向藥吉非替尼為例,2004年底全球首個肺癌靶向藥進口原研吉非替尼在國內獲批,作為治療既往接受過化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該藥在2016年專利到期。

仿製藥和原研藥的4大區別

原研藥和仿製藥的應用問題一直困擾著醫生和患者,療效和長期安全性,仍是廣大醫生和患者所共同關注的話題。應該說由於仿製藥的活性成分與原研藥相同,故原則上療效也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很多原研藥雖然活性成分的專利過期了,然而其製作工藝專利可能並沒有過期,因此國內很多廠家可以使用活性成分卻不能使用相應的製造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導致仿製藥在藥物的有效性上可能會打折扣。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01

藥物臨床試驗

原研藥需要經歷4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試驗在動物上進行,II期、III期都在患者人群中進行,上市後還要進行IV期臨床試驗。這整個流程往往要耗時十餘年時間,涉及數千名患者,才能全面地考察一種新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仿製藥則只需要進行一個規模較小的「生物等效性試驗」,考察它和對應原研藥的吸收速度、程度,只要為原研藥的80%—125%即可假設其與原研藥療效相同;試驗人群也大多為年輕的健康人群,而非病人。

圖片來源:攝圖網

02

生產工藝

不同晶型的同一藥物在溶解度、溶出速率、熔點、密度、硬度、外觀以及生物有效性等方面有顯著差異,從而影響藥物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療效的發揮。因此有的原研藥可以三年有效期,可以常溫保存,同樣的仿製藥可能只能低溫保存,有效期兩年,在這裡面就是晶型的穩定性起的作用,不同的生產工藝也會導致藥效起伏很大,穩定性差異很大。

03

輔料

藥用輔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藥物製劑的質量。不同劑型對輔料的要求不同,因而需要符合各種要求的優質輔料。雖然我國近年來對藥用輔料的研製、生產和推廣做了大量工作,對製劑工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品種上,規格上還比較少,質量還欠穩定,尚需進一步開發研究,並完善質量標準以滿足藥物製劑生產的需要。

04

雜質

藥物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雜質,而且會對藥的療效、副作用等產生影響。例如,青黴素的生產,在培養青黴菌的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營養物質,就會難免引入很多雜質,最後必須想辦法分離。而分離工藝的改進是很困難的,到最後可能一個百分點純度的提高,就需要幾千萬、上億的投入。(來自健康時報,孫忠實,原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價中心專家。)

原研藥漫長的研發過程

很多覓友也許會問,仿製藥價格低效果也不會差很多,為什麼不早點允許生產呢?

這就要考慮到藥物研發的宏觀經濟層面了。研製新藥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原研藥廠商利益得不到維護,他們就會失去研發動力,新藥的研發也將停滯,最終反而會損壞病人利益。

原研藥上市一般要經過以下階段:

1.立項:4個月以上

這期間要對新發現的藥品實體進行一系列市場調研工作來確定研發品種或治療某類疾病藥物上市後的市場潛力,從而選擇適合本企業的品種。

2.臨床前研究:9-24個月

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實驗室或動物身上進行的,以評估藥物的藥理作用,確定開發方案等。

3.臨床研究申請:大於1年

填寫《藥品註冊申請表》並向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申報,審查會非常嚴格,不符合的項目可能在申請階段就會被叫停。

4.臨床研究:3-5年不等

這時才真正進入了新藥研發的萬裡長徵,分別進行I、II、III、IV 期臨床試驗。

I期初步臨床藥理學評價及人體安全性評價並確定劑量;

II期對治療作用做初步評價以確定臨床給藥方案;

III期確證治療作用和安全性;

IV期,新藥上市後進行的應用研究並確定副作用。

5.監管審批

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為藥品上市進行註冊申報。美國向 FDA 申請,歐洲的審批單位是 EMA,中國則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申請。

6.新藥上市並接受監督

新藥生產申請獲批後,就可以進行試生產,新藥生產場所往往需要獲得藥監局的審批,符合生產質量與銷售管理規範才可以申報物價上市並進行銷售。在上市後會進入新藥監測期,在這期間,有些藥品還會要求進行臨床IV期試驗。

以第一代肺癌原研靶向藥吉非替尼為例,我們來看看原研藥物的上市之路。1980 年代,隨著分子生物學不斷發展,人們發現肺癌患者的 EGFR 信號通路存在激活現象。沿著基於靶點的研發思路,針對該蛋白開發出小分子藥物吉非替尼,於 2002 年在日本獲批上市。2003年,FDA正式批准原研吉非替尼在美國上市。

而在中國上市之前,進口原研吉非替尼已在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上市。

進口原研吉非替尼在中國的臨床試驗開始於2003年11月,於2004年8月份完成。

2004年底,進口原研吉非替尼在中國正式獲批上市。

政策支持,讓進口原研靶向藥物比「感冒藥」還便宜

進口原研藥價格之高,讓不少癌症患者望而卻步,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家政策的完善,讓「價格」不再成為患者抗癌路上的「攔路虎」,可及性大大提升。

2018年10月10日,國家醫保局文件《關於將17種抗癌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的通知》在中國政府網正式掛網。有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其中就包括進口原研吉非替尼等肺癌靶向藥物。

今年上半年,「4+7」帶量採購政策在 11個試點相繼開展實施,通過「打包」11個試點城市的採購量,實施帶量採購,按照談判25個中選藥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過90%,降價效應顯著。

中選的25個品種裡,有3個為原研藥,進口吉非替尼是唯一一款中標的進口原研肺癌靶向藥,試點城市價格由2280元降到了547元,降幅達76%,經醫保報銷後每盒只要二三百元,這意味著11個試點城市的百姓可以顯著減輕費用負擔。隨著「4+7」帶量採購政策在全國擴面下沉,將會有更多的患者可以用得上降價後的進口原研吉非替尼。

11月28日,2019年國家醫保談判藥品名單正式發布,22個抗癌藥被納入國家醫保,藥物價格平均降幅為65%!一輪又一輪的國家政策紅利持續為患者「減負」,惠及越來越多的患者。

不管是原研藥還是仿製藥,對於癌症患者來說,能有適合自己的病情的一款藥物是最幸運的事情。

文章來源:覓健

——————

參考資料:

1.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2. 新華網《除了大幅降價,靶向抗癌藥問題還有什麼值得關注?》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16/c_1124373553.htm

3. 虎嗅網《生命賭局:藥物研發的冒險歷程》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9169.html

4. 中國仿製藥的發展現狀分析

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3fa29251-5a59-43b5-b771-6a4105aa65b7

掃碼諮詢癌度劉老師

基因檢測

臨床招募

就醫服務

aidu

相關焦點

  • 生病了,吃原研藥好,還是仿製藥好?
    劇中,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原研藥貴比黃金,一瓶售價超過2萬元。主人公程勇為了讓患者們吃上藥,去印度買來大量平價仿製藥,被白血病患者奉為「藥神」。 隨著影片的熱映,網友們除了關注源自真實案例的故事情節外,圍繞「原研藥」和「仿製藥」的討論亦熱火朝天。
  • 《我不是藥神》:原研藥的「血」,仿製藥的「淚」
    「法裡容情」,雖令人動容,但也透露出巨大的心酸,尤其是那些吃不起原研藥的「癌症病人」。那究竟什麼是原研藥,什麼是仿製藥?為什麼海外代購抗癌仿製藥是違法?還是讓我們先從歷史讀起。原研藥研發艱難,成本投入巨大所謂原研藥是指製藥公司花費大量科研經費研發生產的專利藥品,世界各大製藥廠像瑞士諾華、德國拜爾、美國輝瑞等公司研製一種特效藥的投入都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投入為何如此之大?這主要是其研發的複雜性決定的,畢竟是跟「生命」在博弈。
  • 齊魯製藥骨髓瘤靶向藥齊普樂成功上市 價格僅為原研藥三分之二
    對齊普樂的開發,公司嚴格遵循與原研藥一致性原則,按照高於美國藥典標準(USP)和國家進口藥品註冊標準的內控標準,嚴控雜質數量及含量,專業打造國產硼替佐米精品。經第三方權威部門檢測數據顯示,齊普樂比原研品質量更優,雜質數量更少,雜質含量更低。質在高義,經典致遠。
  • 第三次帶量採購原研藥價格堅挺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輪帶量採購報價中,多個外資原研藥企業不是棄選就是報價遠超最高有效申報價,最終僅3個品種中選,為歷次國採最少。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輪大部分原研藥企業報價堅挺,基本沒有降價中標意願,有「陪標」「看熱鬧」之嫌,針對這種現象,國採將如何應對或是未來考慮重點。
  • 創新藥難解近渴 廣生堂募投加碼仿製藥
    4月2日,廣生堂公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集資金5.5億元,投入到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江蘇中興製劑車間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廣生堂自2015年就強調要從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但在此次募資項目中資金佔比最多的項目仍為仿製藥相關產品。
  • C肝患者買國外仿製藥續命
    醫生給開的藥「假不了」趙麗手裡的「非法」仿製藥,是河南信陽一家醫院感染科的醫生開給她的。幾年前,趙麗再婚,從村裡搬進市裡,家靠近醫院。有鄰居建議她去附近醫院感染科看看,「有國外的仿製藥賣」,「有不少人都給治好了」。
  • 比原研藥便宜90%,企業稱仍有利潤!
    齊魯製藥的枸櫞酸西地那非片25mg*12的中標價為24.98元,這意味著每片枸櫞酸西地那非片的價格約為2.08元/片,降價幅度超90%。枸櫞酸西地那非片的原研藥為跨國藥企輝瑞製藥旗下的萬艾可。記者在京東大藥房平臺查詢,萬艾可的售價優惠後為每盒198元,其規格為25mg*7,平均每片價格約為28.3元/片。
  • ...國內仿製藥246項,小分子新藥37項,生物大分子26項,新型給藥系統...
    目前科倫重磅在研品種中有20個進度為國產第一,32個進度為全國前三,均具有首仿機會。   近期,科倫的好消息頻頻。1月初,科倫依託其全資子公司伊犁川寧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抗生素菌渣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中心獲國家環保部批准,將進一步推動其抗生素全產業鏈的發展。   在創新藥方面,科倫近日也有了新進展。
  • 專家為您解讀什麼是生物類似藥?
    李志銘教授:大家會經常聽到生物類似藥、化學仿製藥、小分子藥物、大分子藥物等稱呼,這些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相對來說,小分子化學仿製藥通常是化學合成的,而大分子生物類似藥則通常是生物合成的。化學藥分子結構比較簡單,大部分可以通過仿製得非常好。而生物類似藥不同,這類藥品是經過基因克隆轉到有核細胞,最終經過翻譯後修飾改造而成。
  • 他汀藥,十幾元一片的和幾毛錢的區別有多大?如何選擇?來看此文
    什麼叫原研藥,就是最早開發出來的藥,在開發一個新藥的過程中,需要從藥物化學合成,藥理藥效評估,藥品質量控制,體外細胞實驗,動物藥理實驗,一二三期臨床等多個方面去弄清楚這個藥應用於相關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對於開發一個真正的「新藥」來說,原研藥開發企業的研究程度是最深入的,而其資金投入也是巨大的。
  • 首個國產抗風溼仿製藥「廣州」造 定價或遠低於進口藥
    首個國產抗風溼仿製藥「廣州」造 定價或遠低於進口藥金羊網  作者:丁玲、陳澤雲  2019-11-13 百奧泰董事長易賢忠在接受羊城晚報等媒體採訪時透露
  • 為什麼說生物大分子類藥物沒有仿製藥
    當重大疾病來臨的時候 治病吃藥也算得上一種「奢侈消費」 很多人主觀上會覺得進口原研藥價格一定「高」 轉而選擇價格更低的仿製藥" 不過,對於當下已經成為藥物領域頭羊的生物藥來說, 仿製藥其實是個完全錯誤的概念。
  • 東陽光藥擬收購27種仿製藥所有權 公司稱正破解一品獨大局面
    2月25日,東陽光藥(01558,HK)發布公告,稱與關聯公司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稱廣東東陽光)訂立收購協議,擬約16.26億元收購27種仿製藥的相關產權、所有權。幾乎在同一時間,東陽光藥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向其全資子公司宜昌東陽光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稱宜昌東陽光製藥)增資5.9億元。
  • 又一批降價藥惠及百姓
    從2018年12月開始在11個城市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以來,越來越多的好藥通過集採降價,惠及全國患者。由於中選藥品大多是高血壓、精神病、病毒性肝炎、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用藥,患者長期用藥負擔很重。通過帶量採購,患者負擔顯著降低,藥品可及性大大提高。同時,帶量採購以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作為仿製藥入圍標準,提高了群眾用藥質量水平。
  • 印度產降壓藥又發現致癌物 哪些降壓藥?什麼致癌物?|降壓藥|致癌物...
    1月15日晚間,華海藥業公告稱,公司於近日接到EDQM(歐洲藥典委員會)的通知,因受厄貝沙坦原料藥數批產品檢出NDEA超標的影響及對沙坦類原料藥產品的風險評估後,EDQM委員會經綜合考慮,決定暫停公司厄貝沙坦原料藥及氯沙坦鉀原料藥出口到歐洲。國家藥監局發布通告稱,上述的問題藥都已經全部召回。從此次的氯沙坦事件來看,印度產的仿製藥也存在問題。
  • 甲類藥?乙類藥?傻傻分不清楚
    那麼,大家對於醫保的認識,停留在哪個階段呢?看病可以報銷?藥店買藥可以刷醫保卡?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嘮嗑嘮嗑甲類和乙類。一、在醫保裡,什麼是甲類乙類?說到甲類和乙類,可能大家最熟悉的是甲類藥和乙類藥,那麼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甲類藥和乙類藥。
  • 仿製藥迎來大考 創新藥剛剛上路 輔仁藥業兩條腿走路前景如何?
    仿製藥則不需要臨床試驗,創新藥的專利保護期到期以後,其他國家和製藥廠即可生產仿製藥。我國是仿製藥大國,資料顯示,我國已有的藥品批准文號總數高達18萬個,其中化學藥品有12萬個,95%以上為仿製藥。而在國外,美國和印度也都是仿製藥大國,其中印度仿製藥水平與創新藥十分接近,質量高,價格低,這也是《我不是藥神》中主人公為何選擇在印度購買藥品的原因。輔仁藥業一直認為仿製藥現在乃至未來都是藍海市場,所以傾盡資源加碼仿製藥,一是進口註冊藥,把已經在印度生產、在歐洲和美國市場銷售的藥,通過進口註冊引入國內。
  • 石藥「尼達尼布」首仿報產!特發性肺纖維化靶向藥
    5 月 7 日,Insight 資料庫顯示,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尼達尼布軟膠囊」仿製藥首家報產,該藥原研為勃林格殷格翰的乙磺酸尼達尼布(Nintedanib Esylate,Ofev),2018 年銷售額 11 億歐元,同比增長 28.7%。
  • IMS:這些年,FDA批准的中國仿製藥Top5
    儘管如此,氨氯地平作為國內10大抗高血壓藥物之首,地位不可謂不重要,而華潤賽科作為作為國內企業在氨氯地平市場的老大,又有在美國上市的先天優勢,肯定會早作打算,搶先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來迅速佔領市場,另外,輝瑞製藥的原研地產化產品通過本次評價應該也非難事
  • 【口述】我所知道的印度仿製藥代購亂相
    而在百分之一數字背後,是大量活躍在在監管灰色地帶的印度仿製藥代購。從《我不是藥神》的原型陸勇,再到山東聊城醫生案,仿製藥也從神壇走下,無法監管的龐大市場催生出了大量真正意義上的假藥。與此同時,國內抗癌藥降稅、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審批速度、醫保目錄談判又讓國內原研藥市場迅速放量。從長遠來看,能夠加速這個灰色地帶的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