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餐飲業「活」起來火起來

2020-12-15 金臺資訊

「現在每天進店吃飯的顧客有三四百人,生意比前段時間剛復工時好多了。」4月1日,穆爾齋牛肉麵總店老闆馬小榮說。當日17時許,記者在位於銀川市金鳳區的穆爾齋牛肉麵總店看到,有顧客陸續進店就餐。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餐飲業迅速回暖。截至4月1日,我區23389家餐飲單位恢復經營,復工率達81%。

「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採取告知、核查、幫扶等措施,讓我區餐飲單位儘快『活』起來、『火』起來。」自治區市場監管廳餐飲監管處有關負責人說。

餐飲業是穩就業、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的重要領域,也是最接地氣的經濟「晴雨表」。為推動餐飲企業復甦,自治區市場監管廳研究出臺支持復工復產14項措施,對復工復產餐飲單位提供便利登記註冊服務、延長行政許可期限、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減免技術服務收費、簡化審核審批流程和主動上門辦理復工手續等多項措施,降低餐飲經營戶經營成本,助推餐飲單位儘快復工復產。我區市場監管部門指導申請復工經營的餐飲單位做好進店顧客的測溫登記,監督落實店內清潔消毒、人員健康管理、經營場所環境衛生、從業人員穿戴工作服口罩等防控措施。對申請恢復經營的餐飲單位原材料清理、餐飲具的清洗消毒以及操作過程嚴格管控。

「市場監管部門督促我們在復工前做好相關防控措施,我們一一落實到位,確保顧客吃得安全放心。現在進店顧客不斷增多,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到以前每天八九百人消費的營業水平。」馬小榮告訴記者,該店3月19日恢復經營,剛開始每天進店的顧客只有一二百人,現在人氣越來越旺。

自治區市場監管廳餐飲監管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針對餐飲單位遇到的用工緊張、資金周轉困難、成本升高等問題,我區出臺了一系列務實精準的政策,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也推出了貼心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行業微信群、流動宣傳車等方式宣傳復工復產信息,鼓勵消費者進店消費,提振餐飲經營者信心。同時,我區市場監管部門全力支持第三方網絡訂餐平臺,鼓勵餐飲單位提供線上訂餐配送服務,線上線下同步發力,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記者 陶濤)

見證生活在「重啟」

王莉蓉在對餐箱進行消毒。

從過年到現在一直未休息的「餓了麼」平臺外賣騎手王莉蓉,見證了銀川市餐廳從「關門」到「重啟」的全過程。

4月1日12時許,王莉蓉剛接了一個外賣訂單送到自治區人民醫院後,返回「餓了麼」閱海新天地站點。「我今天11點開始接單,到現在接了8單。我算是站上接單量最高的,有時一天能接到40單。」而在2個月前,王莉蓉每天接到的訂單還都是給小區居民送蔬菜、生活用品等。「2月底就陸續有餐廳的外賣單了,如今接的基本都是餐廳訂單,逐漸恢復了常態。」

當天,王莉蓉的第一單來自金鳳區馬老三一品砂鍋店。「他家砂鍋很受歡迎,單子比較多。年前,最多一天有100多單,現在一天有70多單。」將該外賣送到京能天下川小區後,王莉蓉又將飯範兒金鳳店的訂單盒飯送往民生中心公寓。「飯範兒訂單現在已經70多單了。」拿著手機,王莉蓉邊查邊說道,「他家的訂單量跟以前差不多了,每天最多能有100多單。」

美味盒子中西式快餐店、福順祥漢餐……王莉蓉邊忙著,邊跟記者說,她所在的閱海新天地站共有38名騎手,春節前騎手們日均訂單量超過40單,現在每天訂單量普遍在20多單而且還在不斷上升,他們逐漸恢復到忙碌的狀態了。(記者 楊超 智慧 文/圖)

餐飲行業:重振活力 提振信心

春暖花開,銀川市餐飲業逐步恢復活力,大型餐飲店開始堂食、小吃店也人來人往……4月1日,記者走進銀川大街小巷及各大酒店,發現不少市民盡情釋放「吃貨」的熱情,隨著餐飲業一起「回暖」的不僅有客流,還有經營者的信心。

鏡頭一:4月1日8時許,金鳳區寧安西巷內的一家拉麵館,七八名顧客正在店內用餐,期間還有顧客陸續進入。「中午比早上人要多一點。」該拉麵館老闆說,「我們剛復工一周,最開始每天十幾名顧客,現在每天差不多有近百名顧客,相信顧客會越來越多。」

鏡頭二:同樣在寧安西巷,一家早點鋪門口的顧客已排起隊。該早點鋪9名工作人員忙碌著。「我們19號恢復營業,顧客人數逐步上升,每天早上7點到9點是銷售高峰期。」該早點鋪工作人員說。

早點鋪隔壁的一家包子店門口,爐子上熱騰騰的籠屜向過往行人「發出」營業的信號。該包子店老闆介紹,他們剛開始營業,顧客每天都在增加。

金鳳區新華西路南側的回香姐小吃店,店主馬雪敏正忙著製作水煎包,今天是該店恢復營業的第20天。「從早上4點多我們就開始準備材料、包包子,每天10點多就賣光了。包子銷售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應該很快就能恢復到年前的水平。」馬雪敏說。

鏡頭三:當天11時許,興慶區王府井百貨海底撈餐廳門口,並沒有出現上周末排長隊的現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需要等位,廳內有空位。該工作人員說,恢復堂食後,餐廳營業額比以前少了,「按照規定,四人桌現在只能坐兩名顧客,減少桌子就造成長時間排隊,目前銷售額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12時,因為還沒有到吃飯時間,銀川市興慶區德鼎逸品餐廳稍顯冷清。「3月21日,我們餐廳恢復營業,最初每天只有四五桌客人,這幾天能有十幾桌。」該餐廳運營總經理張渲楠說。「我們餐廳有1萬多平方米,員工人數多,運營成本較高。特殊時期我們的菜品品質一點沒降,但按照目前每天十幾桌的上客量,保本較困難。」張渲楠說,她們採取了降價、打折等促銷方式帶動消費,「我們要努力把丟了的損失找回來,希望有關部門能給予幫助,助力餐廳儘快恢復正常」。(記者 智慧 楊超)

興慶區電子消費券上線 10天超6萬人領取

4月1日,記者從美團點評獲悉,美團與銀川市興慶區聯合推出的電子消費券上線後,銀川市整體城市餐飲訂單交易額周同比增長655.53%。

3月21日,在停業50多天後,銀川市興慶區吉吉烤肉店恢復堂食。為吸引客流,吉吉烤肉店將最受歡迎的158元秘制肥牛招牌四人套餐打了六九折。同時,顧客在美團App上領取銀川市興慶區發放的電子消費券,還可以減免40元,原價158元的套餐最終下單價格僅69元。3月28日,該店營業額提高了60%,而客人們大都使用了消費券結帳。「這是復工以來生意最好的一天。」吉吉烤肉店老闆溫海華表示。同樣,3月17日恢復營業的興慶區御上夏川日式料理店是銀川第一批恢復堂食的餐飲店。剛恢復營業時,該店每天營業額只有幾百元,後來該店負責人王建東在微信群、朋友圈宣傳電子消費券。數天後,該店單日營業額達到上千元,恢復到疫情前的三成,「電子消費券的發放,至少為店裡帶來了20%的客流。」王建東說。

自3月20日起,銀川市興慶區政府與美團聯合推出優惠券免費領活動,共投放500萬元餐飲電子優惠券。截至3月30日,累計已有超過6萬人領取了電子消費券。但記者採訪發現,還有很多消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電子消費券。其實。消費者打開美團App首頁,就可以看到「安心優惠券免費領」的活動入口,點入即可領取電子消費券。消費券面額分三種:滿200元減60元、滿100元減40元、滿50元減20元。領取後,消費券會自動記入帳戶。消費者在興慶區轄區範圍內參與活動的餐廳到店消費時,可以直接減免抵扣。

「餐飲行業的復甦,是各行各業全面復甦的強心劑。」興慶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發放500萬元餐飲消費券,希望鼓勵市民主動到店堂食消費,推動餐飲店全面復工復業,增加消費信心,帶動各行各業全面復甦。」(記者 楊超 智慧)

感受銀川餐飲業「暖」春氣息

4月1日,銀川雪小樓大院的主廚小李正在炒菜。

4月1日,記者走訪銀川餐飲行業時發現,那些讓大伙兒朝思暮想的各色早點、小吃、菜餚等美食茶飲在春暖花開中陸續回歸,銀川市的大街小巷也日漸熱鬧起來。

「外賣一天能接30多單,進店消費的顧客每天大概有300多人。」上午9時許,在銀川市興慶區佑民巷,楊四牛肉餡餅店的老闆老楊忙個不停,煎鍋裡的牛肉餡餅飄出撲鼻的香味,不時有顧客來購買餡餅。楊四牛肉餡餅店是一家以早餐為主的餐飲老店,已經開了27年,「餡餅店3月21號復工,生意還不錯,收入和去年同期差不多。」老楊告訴記者。

「我們餐廳3月1日開始外賣,黑魚打邊爐、醬香雞、鐵鍋大公雞幾款菜品點單率還不錯。」在石油城的雪小樓大院,餐廳經理張雪正忙著往餐盒裡擺放準備外賣的食品。她告訴記者,餐廳3月20日開放堂食,但現在訂餐的客戶不是太多,受疫情影響今年餐飲業商業模式有一定改變,堂食實行分餐制,實行公筷公勺。張雪說,為了讓顧客吃的放心和舒心,餐廳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消殺,每天7時,她都去冷鏈市場批發蔬菜和各類食材。

雪小樓餐廳後廚,主廚小李正忙著炒菜。小李告訴記者,自己3月1日到餐廳上班,目前他的不少同行都恢復了工作狀態,待遇也沒怎麼變。「目前,餐廳最缺的是服務員。」小李說。

在銀川市文化東街的一休茶舍,經理齊敏告訴記者,茶捨去年用了幾個月時間裝修,投入較大,受疫情影響直到4月1日才開業。為了順利開業,她和員工用了一周時間進行消殺和各項籌備工作。「目前,茶舍接到的訂單雖然不多,但政府各項復工復產的政策給了我們信心,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齊敏說。(記者 張濤 文/圖)

相關焦點

  • 文化「活起來」·旅遊「火起來」
    文化「活起來」·旅遊「火起來」 2021-01-12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要讓文物活起來,首先不能「火」起來
    原標題:要讓文物活起來,首先不能「火」起來 開欄語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 程青梅:建設河南非遺博物館 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線上線下聯動 建非遺博物館有利於非遺「活起來」程青梅告訴記者:「河南省非遺博物館的建設,可以通過傳承人現場演示,觀眾親身體驗,以獨特生動的方式讓非遺活起來。」2020年12月,非遺數位化建設邁出重要一步,首個河南非遺數字館小程序「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上線,手機屏幕方寸之間,觀眾便可感受「科技+文化」帶來的體驗,但仍需再努力。
  • 「活」起來,就能火起來!來看看江蘇這些博物館的新玩法
    中秋、國慶雙節在即,不少博物館官宣將延長閉館時間,讓遊客有機會身臨其境「博物館奇妙夜」,而這只是讓博物館「活」起來的方式之一。交匯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將博物館作為出遊「必打卡地」之一,而博物館自身為了更契合當下遊客的口味也不斷推陳出新。
  • 精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 讓文化名片活起來火起來
    許昆林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形成聯動格局、強化綜合施策,精心策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望亭是京杭大運河進入蘇州的第一鎮,傳承了4000多年的稻作文化,擁有古長洲苑、月城、皇亭碑等古址遺存。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在走心走新中讓憲法精神「火起來」「活起來」
    全國第三個「憲法宣傳周」期間,安徽省稅務系統全面營造氛圍,創新活動方式,凸顯稅務元素,在「開放式」「互動式」的活動中,推動憲法精神「火起來」「活起來」「落到實」。
  • 兵馬俑「抖起來」與文物「活起來」
    文物「活起來」是有專業考量的,任何方式的「活」,都不應讓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嚴受傷。同樣,「活起來」也有高下,也有雅俗。在中國大眾娛樂生活的範圍內,「活起來」的代表有廣場舞,但國家大劇院不能因為「活起來」而把廣場舞請進國家殿堂。毋庸置疑,科技讓文博長上了騰飛的翅膀,但科技的用法同樣有高下之別。
  • 京胡拉抖音神曲:只有「活」起來,傳統藝術才能「火」起來
    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充分證明:傳統藝術要「活」起來,才能「火」起來。所謂「活」,在表演內容上要鮮活,不斷吸收時代與生活的「源頭活水」;在表現形式上要活潑,勇於嘗試以跨界、混搭等方式開拓創新,實現審美時尚化;在傳播場域上要活躍,善用最新的媒介手段,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更頻繁的亮相,吸引年輕觀眾的目光。
  • 2020廣東省考面試熱點:「火」了的博物館直播,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2020廣東省考面試熱點:「火」了的博物館直播,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2020-08-11 14:12:15|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讓文物活起來
    其實,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與利用,曾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提出了「讓文物活起來」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如「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等。眾所周知,山西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省。我國文物保護單位4295處,其中山西佔據了425處,相當於全國文物單位總數的10%。
  • 龍海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如何讓傳統非遺在當代商業社會「活下來」,並且「火起來」?龍海主動搭好臺,讓非遺傳承人唱「好戲」,同時適應時代需求,藉助文旅融合,用好電商等市場力量,為非遺打開一片新天地。文旅融合 非遺進景區夏日的午後,在位於龍海龍江文化生態園的古窯陶藝文創園內,一件件精美的素三彩藝術品令遊客嘆為觀止。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國家文物局「讓文物活起來座談會...
    為進一步盤活文物資源,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9月10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專家座談會,交流研討讓文物活起來的理論深化、實踐創新和政策突破。現將部分專家發言摘編刊發,以饗讀者。再次,讓文物活起來需要處理好科技與文化的關係。當今的科技前沿至少包括四大門類,即材料科學、生物科學、信息科學、認知科學。這些年我們一談起科技和文化的結合,基本上談的都是信息科技,我認為這還不夠,特別是在讓文物活起來的大前提下,更要促進多種科學的跨界融合。
  • 讓體育場館「火」起來(體壇觀瀾)
    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文體服務,滿足人們的觀賽需求、激發人們的健身熱情,體育場館就能「火」起來「現在外地朋友來保山,有點空閒時間,首選就是去永子棋院。」雲南保山,青華海畔,永子棋院在當地頗有口碑。棋院樓閣建起來,如何用好有講究。免費開放,大量遊客慕名前來,一邊領略青華海的湖亭風光,一邊體會保山永子的歷史韻味,相得益彰;若是圍棋愛好者,還能在樓內的專業棋桌上對弈一局,意趣十足。當地不僅有一流的場館和美麗的湖光山色,還精心選擇國內、國際品牌圍棋賽事落地,讓棋院成為全國圍棋愛好者的關注焦點。
  • 「寶貝」總動員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與科技的融合發展,讓靜態文物「活」了起來,安靜的博物館也變得熱鬧了。 高科技介入,讓「寶貝」動起來   用手機對著一張印有金沙面具的明信片一掃,一個三維模型就出現在記者的手機上,同時伴隨有動聽的語音講解。「這種魔幻明信片是以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為原型,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展現的。」
  • 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要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改變,進行科文統籌、跨界融合、學科協同。」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   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單霽翔:讓澳門文化「活」起來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可以用動態的視角來理解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就是——要讓文化活起來。我們要讓文化在產業中活起來,讓穿越時空的澳門文化為澳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我們要讓文化在地理空間中活起來,以澳門文化作為紐帶,充分聯通內陸,並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我們要讓文化在時代中活起來,讓歷史傳統文化擁抱不斷湧現的信息技術,迸發全新的文化生機,用儘可能多樣、儘可能貼近普通百姓和普通遊客的技術手段提升文化的表現力
  • 讓非遺資源動起來活起來
    羌繡羌歌、白馬舞蹈等非遺項目進景區本次活動的另一主題非遺進景區活動同時開展,羌繡、羌歌、白馬舞蹈、梅餞製作、剪紙、織花腰帶、擀氈帽、曹蓋等非遺項目的現場製作、展示,讓非遺資源在景區動起來、活起來、亮起來,讓遊客大飽眼福口福,為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和開闢了新的途徑。
  • 汪華東:讓旅遊火起來 群眾富起來
    日前,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領隊汪華東接受採訪時表示,山南這片淨土「養在深閨人未識」,正在等待人們發現,要把山南的旅遊培養成支柱產業,持續讓旅遊火起來,群眾富起來。精彩觀點:「發力旅遊援藏,打出『組合拳』, 讓旅遊火起來,群眾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