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環繞的一洞橋村。
採茶體驗。受訪者供圖
□實習記者 杜鎧兵
9月9日,在一片煙雨朦朧中,記者走進自貢市榮縣來牟鎮一洞橋村。茶山環繞,良田美池星羅棋布,令人心情怡然。
與眼下這幅景象不同的是,一洞橋村原是省級貧困村,村裡的產業發展一直不見起色。近幾年來,村裡通過不斷新增改良茶園,引進優良品種,吸引企業和經紀人參與生產和銷售,同時大力發展農旅融合,讓原本落寞的一片片綠葉子變成了「金葉子」,將老百姓的生活裝點得越來越美。
產業發展
綠葉子變「金葉子」
「原本這一帶都是雜樹,既不美觀,也沒有多少經濟價值。」站在生態茶園裡,村第一黨支部書記龍紹武指著面前的茶樹講起了一洞橋村茶產業的發展歷程。據了解,一洞橋村種植茶葉已有悠久的歷史,村平均海拔500~550米,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十分適合茶葉生長。
但由於生產方式落後,管理不完善,配套設施欠缺等原因,一洞橋村的茶產業規模一直較小,種植面積只有2000多畝,且經濟價值不高。那時的大家都還沒有想到,這普通的茶葉會成為日後增收致富的「法寶」。
為促進產業發展,一洞橋村用一套「組合拳」擂響了提質增效的戰鼓。籌措資金完善基礎設施,硬化村路實現戶戶通,家家接通自來水,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系統,生產生活便利高效;統籌規劃促進產業發展,引進黃金葉、安吉白茶、富選9號等優良品種,每年新增改良茶園;重視科技提升生產效率,通過舉辦農民夜校等方式對茶農進行技術培訓,大力推廣以機採替代手工採茶;積極盤活資源,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引進先進企業,拓寬銷售渠道,讓茶葉賣得更遠,賣得更好。
目前,全村已達到茶葉種植面積近2萬畝,茶葉機採摘率近80%,每畝經濟效益達5000元以上。
「現在茶產業的規模起來了,下一步我想把品牌打造得更加響亮,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品質。」但漢森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經營茶葉已有二十餘年的經驗。他創立的「牟芽青」茶葉品牌,已經成功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海外。
農旅融合
小山村成「大觀園」
王月芬在村裡經營一家農家樂,不僅有茶園、魚塘可以供休閒,還自己採購了茶葉加工設備生產茶葉,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王月芬下一步還有更大的計劃——建鄉村民宿。「不僅要遊客來了吃得好、耍得開心,還要讓他們留得下來。」與記者同行的來牟鎮工作人員高興地說。
王月芬的想法與一洞橋村的規劃不謀而合。據了解,一洞橋村堅持「文旅興村」為發展理念,著力打造集茶文化、歷史文化、民俗休閒、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文旅村。擬新建遊客接待中心,其中包含手工制茶體驗中心、遊客休閒娛樂中心,茶葉產品展示廳、「農家樂」一家、高標準觀景臺2處、停車場所1個。
在青山綠水之間,茶園連綿成片,一行「田園榮州·茶韻來牟」標語十分醒目。據介紹,這是榮縣茶旅文化節的主題,該文化節已經連續11屆在一洞橋村舉辦,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制茶大賽、文藝表演、產品展銷、農家體驗等一應俱全,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消費者,也讓來牟茶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行走在茶園便民道上,漂亮的農家小院點綴在茶園中,古樹鮮花散落其間,處處乾淨整潔,宛如一幅水墨畫。說起優美的人居環境,現場人員十分自豪。前不久,來牟鎮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便是對眼前的景象最大的肯定。
「等村上的遊客接待中心建成了,我要在周圍建一片科普茶園,還要移栽一批古茶樹讓大家欣賞。」但漢森激動地說。對於一洞橋村農旅融合的未來,大家都充滿了熱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