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梵谷之路」荷蘭比利時深度遊全攻略(21)——梵谷森林公園(下)
上一篇我們在全球第二大梵谷作品收藏地——庫勒穆勒博物館盡情欣賞了一番梵谷的真跡(對梵谷感興趣的親可點擊《一篇文章讀懂梵谷,用靈魂作畫的人,成功的背後是這樣的》),這篇小娘子繼續帶親們看看海倫夫婦收藏的其他著名藝術家的經典之作,以及高費呂沃國家公園中自然和諧的美妙。
海倫不光喜歡梵谷,她和丈夫安東·穆勒是一對狂熱的藝術收藏家,從1907年到1922年,他們購買了上萬件藝術品,僅頂級藏品就達12件,這也使他們躋身於二十世紀最大的私人收藏之列,所以在博物館中也會看到畢卡索、莫奈、蒙德裡安等大師的傑作。
畢卡索的《Violon》(小提琴)1911年—1912年
與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谷正好相反,畢卡索是看著自己的名氣如日中天的,他更是史上為數不多的親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掛進羅浮宮的畫家。人人都知道畢卡索,但很少有人能看懂他的立體派,很多人覺得他的畫連五歲小孩都不如,但其實有著繪畫天才的畢卡索在7歲時就能把一個人或物畫得十分逼真。每位畫家的一生都經歷過不同的階段,畢卡索也不例外。
畢卡索在創立立體主義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從而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態綜合起來。在小娘子看來,其實這個時候大師的目的也不是用繪畫表達什麼了,而是自創一派。
《Woman in a Corset Reading》(穿束身衣看書的女人)1914-1917年
畢卡索除了在生前的成就上比梵谷幸運得多,女人緣也比梵谷好太多。作為熱情的西班牙人,畢卡索有三任妻子和眾多情人,他也畫過很多的她們。不過畢卡索和梵谷唯一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信奉共產主義,畢卡索還加入了法國共產黨。
蒙德裡安的《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紅黃藍的構圖》1927年
一看這種由不同「方格子」和紅黃藍三原色組成的畫一定就是蒙德裡安的,雖然很多人都說他的作品根本談不上「繪畫」二字,但他的作品對後期的建築、設計影響還是很大的,而且不管怎麼說,這位荷蘭畫家都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提倡藝術「新造型主義」,創立了「風格派」。他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純粹抽象」。
莫奈的《Portrait of a man》(一個男人的肖像)1860年
我之前在別的美術館中看的都是莫奈的風景畫,還是第一次看到他畫的人物肖像。這幅畫是他繪畫早期,在創造印象派之前畫的。
《Monet's studio-boat》(莫奈的工作室船)1874 年
這年是莫奈與妻子卡米爾住在巴黎郊外塞納河邊的阿讓特伊(Argenteuil)期間畫的。為了在河上作畫,他造了這艘小船。
高更的《The edge of the forest III》(森林邊緣之三)1885年
這位害梵谷割了一隻耳的法國畫家的一生也是相當作(zuo一聲)的,高更原本是個收入還不錯的股票經紀人,卻辭了職要當畫家。拋妻棄子去了大溪地(很多地方翻譯成大溪地)追求原始藝術,搞得窮困潦倒。
梵谷請弟弟提奧幫高更出了去法國南部阿爾的路費與他同住、作畫,他還總讓梵谷出錢去妓院,兩人因為作畫觀點不同經常吵架,搞得神經本來就脆弱的梵谷用刀子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因為生活作風問題,高更染上了梅毒,晚年悽慘不已。
著名的《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以高更為原型寫的,但主要體現的是主人公敢於打破原有穩定生活,「追求內心」的勇氣,但我是無法對高更產生一點敬佩與同情的。
雷諾瓦的《The clown》(小丑)1868年
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也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掛進羅浮宮的幸運兒,不同於大多數印象派畫家喜歡畫風景,雷諾瓦更喜歡畫人,而且喜歡畫女人,不過這幅《小丑》畫的是男人,這幅畫是雷諾瓦的早期作品,還體現不出來印象派的風格。
喬治·修拉的《Le Chahut》(康康舞):1889-1890年
生於巴黎的修拉是點彩派的創始人,梵谷去巴黎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也受了很多修拉畫風的影響。修拉的畫是用無數的「色彩點」完成的,所以他畫一幅畫的時間特別長,基本是按年計算的。
但不同於其他畫家的感性創作,修拉認為作畫完全可以通過理性的歸納方式完成,比如每種顏色都代表了一種情緒,畫面的結構也可以通過規律總結出不同情感的傳遞,總之他的觀點就是繪畫可以總結成數學、物理似的理論,人們學會這些理論人人都可以畫的很好。這幅畫是修拉的代表作,康康舞最早出現在1830年的巴黎人工階級,之後風行於歌舞廳。
保羅·西涅克的《Mantes》(芒特)1899或1900年
看畫風就知道他也是點彩派,這位學建築的保羅·西涅克因痴迷繪畫當了畫家,在認識了修拉後深受影響,成為了點彩派的創始人之一。
馬克西米利恩·盧斯的《Region of Paris,view from Montmartre》(從蒙馬特俯瞰巴黎)1887年
這位法國畫家與上面的西涅克並稱為法國新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看這畫風也知道肯定是受了修拉的影響。雖然他現在的名氣上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畫家出名,但他當時可是法國藝術家協會的主席,1932年法國政府為了表彰他在藝術界的貢獻,還為他在巴黎大皇宮辦了名為「藝術30年」的個人展。他是個多產畫家,所以如今的很多博物館、畫廊裡都有他的作品。
庫勒穆勒博物館中還有很多當代藝術
雖然我對當代藝術看不出個所以然,但這簡潔的布局看著還是很舒心的。
還有專門供小朋友塗鴉的畫室。
除了博物館,5500公頃的高費呂韋國家公園還是全歐洲最大的雕塑公園,但陳列方式依舊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它們都被散落在公園的各個角落,每件雕塑都不是單獨的作品,而是融入到大自然中,共同表達,也這是人類的創造力與大自然最謙遜的對話。
公園裡還配有很多白色自行車,可供遊客在園中免費騎行,擦肩而過的陌生騎行人會揮手打著招呼。草地上,零星躺著帶狗的單身漢,或與狗狗嬉戲的孩子們。即便是個陰天,心情一點也不憂鬱。這裡樹木總是蔥鬱,這裡空氣充滿寧靜,騎著自行車在小路上,藏下心中最深處的秘密。我邊騎邊想,如果梵谷能看到這樣的景象,恐怕也會被治癒吧。
其實不光是藏品,整個高費呂韋國家公園的領地當時都屬於庫勒穆勒夫婦,他們購買了這片土地作為住宅和狩獵,還聘請了荷蘭最有名的建築師設計。海倫的夢想是建一座博物館,能夠讓所有人一起來分享她對現代藝術的熱愛。可惜後來因為生意出現問題,經濟危機,海倫將所有藏品捐獻給了荷蘭政府,條件是要建一座博物館,完成她的願望。
如果你喜歡繪畫,尤其是梵谷的,在這座博物館中至少會花費半天時間。博物館中有個雅克先生餐廳(restaurant Monsieur Jacques),食物種類雖不多,但非常好吃。
夏天的時候坐在戶外,邊呼吸著園中的新鮮空氣、邊吃著美食、邊回味著剛才所欣賞的那些佳作,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這裡唯一的缺點就是偏,如果不自駕,交通上要倒幾次車,但誰讓我愛梵谷呢。因為周末下午106路車很早就結束運營了,要走上2公裡才能坐上108路去火車站,不過好在一路上草木蔥鬱,好像郊遊一般。
這張描繪梵谷帶著畫具走在田間的畫作不知道是不是當地村民的傑作。
當地人的房屋,看著很溫馨。
小羊們在路邊吃草
一路上都能看到紀念梵谷的作品。如果梵谷在另一個空間能看到這些,一定會感動的哭出來。
小貼士:
門票:19.9歐公園+博物館;如果有博物館卡,只需買公園門票9.95;如還想參觀海倫夫婦住的聖胡貝圖斯狩獵住宅聯票是23.9歐
參觀時間:周二-周日10:00-17:00(1月1日閉館),有中文語音導覽
交通:火車至埃德-瓦赫寧根站(Ede-Wageningen)後換站外公交巴士108路(40分鐘一班,算好時間,否則要等很久),到Otterlo Rotonde下車後換106路,可到公園西門下車或坐到裡面的博物館下車。周末下午106無車,要走2公裡去坐108。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