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袋裝鮮牛奶價格不斷上漲,直至每袋突破兩元,這主要緣於奶源緊張。近日,記者走進全國重要的奶源基地——我省雙城市。這裡也在遭受「牛之困」。養殖散戶因抗風險能力低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應是規模化牧場,規模化牧場受困於資金。優勝劣汰,一些產奶量低的品種退出市場,多種原因導致當地的奶牛存欄數出現下滑。如何進行品種引進繁育增欄,大力推進規模化牧場發展將是一段時期擺在雙城乳業前的主要問題。
百戶養牛戶村 如今就剩五戶奶農
李成剛所在的雙城市雙城鎮承恩村是雙城市重要的奶源供貨地之一。十幾年前,他奶牛存欄數只有十幾頭,如今他的存欄奶牛已達到370頭,養牛場6萬餘平方米,「我的目標是建千頭養殖場,目前迫在眉睫是要解決資金問題和技術問題。」
李成剛養牛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村裡很多養殖散戶都在競爭中消失了。「十幾年前,村裡養牛的多達百十來戶,基本上每家都有幾頭奶牛。」李成剛說,「現在村裡算我就剩五戶養牛戶了。我是其中規模較大的,其餘都是三四十頭的規模。」
一些散戶不幹了,將一部分淘汰下來的牛當肉牛賣掉,另一部分產奶量還行的牛都會轉賣給像李成剛這樣的養殖戶手中,於是規模較大的養牛戶存欄量迅速增長,一時出現了小型農場的氣勢。李成剛說,他這裡有不少牛是從別人手裡接管過來的,淘汰和轉賣的牛數量基本都是一半左右。
奶牛都是三年產奶,繁殖的數量終抵不上大批淘汰的數量。來自雙城市雙城鎮畜牧站的一項統計顯示,2000年雙城鎮奶牛存欄數約為1萬頭,2007年奶牛存欄數約為1.4萬頭,目前奶牛存欄數為1.2萬頭左右。雙城鎮畜牧站站長楊波表示,一些退出養殖行業者一致稱不掙錢,還不如到城裡打工賺得多。
「我現在僱了11個工人,每天餵料、清理牛糞,早晨四點和下午四點各擠奶一次,擠奶都用機器進行,這樣既省力又衛生。擠出的奶存放在製冷罐中,每天奶站來運一次。」李成剛介紹說,「散戶由於底子薄、奶量少,根本用不上製冷奶罐,所以每天必須開車往奶站送兩趟,多花不少運輸費不算,還折騰人,因此少有人幹了。」
牛奶行市好 牛價突破兩萬
在雙城市奶牛入戶科技實驗示範基地,記者見到了農場主薛英峰,「牛舍正在消毒,你們要參觀得等半小時以後。」這個已擁有1100多頭牛的農場和李成剛的牛欄有著完全不同的一套管理辦法。
牛糞處理幾乎是所有養牛戶最頭疼的難題,生牛糞撒到田裡會燒地,莊稼都活不了,堆起來漚肥則會佔很大地方。牛場土地有限,為此薛英峰花四五萬元買了一臺機器專門處理牛糞,晾曬到七八成幹的牛糞經過機器一壓,就變成了蜂窩煤狀的小塊兒,然後可以直接放進煤爐子裡當燒柴。「經過檢測,這樣的一塊牛糞有四五千大卡的熱量,比木頭柈子都好燒。」薛英峰說。
在薛英峰的牛舍中,記者看到上千頭奶牛排成兩列站在欄杆裡,擠奶機吊在棚頂與奶牛相連,按下按鈕牛奶就能源源不斷被吸入製冷奶罐中。
薛英峰指著牧場旁一片空地說,明年他將在這再建一座88000平方米的新牛舍,預計能容納280頭牛,通過牛場現在的繁殖進度來看,兩年後就能住滿新牛舍,現有36名工人恐怕就不夠用了,到時還得招人。
薛英峰算了一筆帳,以他牧場的荷斯坦優質奶牛為例,成年奶牛每頭能賣2萬多元,一頭6個月大的牛犢就能賣8000元,每個月奶牛飼料成本為57元,每年每頭牛的純收入能達到5000元。
薛英峰講,疾控和繁育是農場面臨的兩大問題。疾控是否做得好決定著農場抗風險係數高低,繁育水平高低決定農場發展速度。以繁育為例,目前繁育途徑有兩種:成牛引進和性控凍精,兩種途徑各有利弊。成牛引進運輸成本較大,但是投入生產較快,性控凍精繁育的牛犢兒一般成活率在90%以上,除去雄性牛犢兒淘汰為肉牛,奶牛犢兒需要三年後才能產奶。近年來,政府畜牧部門給農場提供了很大支持,常有技術員來農場指導品種引進。
規模化養殖還需多方扶持
在採訪中,很多養了十幾年奶牛的老奶農都表示,目前奶價是最好的時候,但各村的奶牛存欄量卻不是最高峰的時候,前幾年奶牛存欄量高,但行情不好,總是起起落落,於是很多奶農選擇退出。現在奶價雖然高了,養牛戶都想擴大生產,如果從牛犢養起,至少要三年才能產奶,規模化養殖投入少說也要幾百萬,如果沒有貸款支持,也難以做到。
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奶業市場正處於由簡單粗放的經營向現代奶業和質量效益轉型過渡時期,小散戶低產低效的養殖方式必然會遭到淘汰,從而出現階段性的奶源緊缺,而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場才能最終解決奶源問題。
據悉,近日哈市政府為解決雙城「牛之困」,確定專項政策、資金扶持計劃,將通過增加財政資金扶持,降低貸款利率,加速奶牛農業合作社與養殖基地建設,與企業聯手,強化培訓養殖戶規模化、精細化飼養水平,落實奶牛防疫工作,走活雙城市奶牛養殖規模化轉型一盤棋。(記者 羅彥坤/文 王鐵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