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福,擇陶而業。江南特色的宜興紫砂陶工藝在近六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歷經各朝各代陶人的努力,形成的砂史長卷,紀錄著各個時期每個陶人的足印。同時反映著代表不同時期的造形和審美持徵,為我們後輩陶人可貴的學習楷模。從本人事陶的興趣和認知,活躍於清康熙年間的著名制陶大家陳鳴遠先生存世的紫砂仿青銅紋三足鼎便成了我事陶學習和臨摹的目標之一。
他以精湛的雕刻和粘貼之技,將青銅器之紋飾裝飾運用於紫砂陶,這種表現形式在紫砂陶歷史上是偉大的創造。由於整體裝飾和技藝的精湛在陳鳴遠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此技藝沒有傳承,形成一段歷史時期的真空。但陳鳴遠的砂器表現形式,在紫砂陶史上卻閃現著熠熠光輝,指引著後人去攀登。事陶多年,學習和探索砂史秘技,如何將這一古老而又輝煌的裝飾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幾乎成了我事陶人生追逐的目標和希望。帶著濃濃的興趣,從造形分割圖案組成的比例關係中去研究青銅紋飾的表達形式,從中學習商周青銅紋各種圖案的裝飾結構,層次,主體圖案在局部塊面中所佔的份量與整體裝飾的比例關係及層次間過渡與襯託,其間對如何表達好青銅紋的形式與內容,及雕刻技藝的線條精細,幾乎一直在每做一件作品,必須中形器造形定位中去細細品味製造青銅器的先輩們所付出的聰敏才智及精湛技藝而感動。此中制陶歲月把我的思維引向了一個穿越歷史時空,追蹤遠古的文化音符,忘卻了歲月的流逝,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吸吮無窮的營養。
直徑五十公分 高七十八公分
歲逝年增,心血的付出換來了對歷史知識的堆積,結合紫砂陶製作技藝的特徵,在無數的失敗和摸索中逐步掌握了適於表達的技能。器形上每片粘貼圖案單個面積就是一個獨立的美學比例設計,相同裝飾片的粘貼又必須須做厚薄度一致。還必須要掌握好在粘貼過程中不能有細小空氣留存於粘貼片之下,只要有稍許的空隙,在粘貼時是看不出的,但在器形燒結過程中,被關在貼片下的空氣,阻隔了與坯體本身的粘連,由於空氣澎漲而引起炸裂。一件付出多少個日夜而完成的器件因一個小小的疏忽而導致前功盡棄,此中在制陶歲月中,要求得一件完美的作品也謂之難中之難。也正因為此是挑戰歷史禁區,每一次的失敗為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制陶技藝和學養都是一次提升,知識和經驗的累積,讓我在朦朧的猜想概念中去求證那未知世界的形象,去一步一步探索和解決裝飾效果與制陶專業的結合,未知的問題多多,沒有現存的模式可仿,每當去探索一件新作品時,會常常碰到估計不到的問題,而一切的好與壞只有待開窯後才是試卷的答案。成了,心情愉悅,敗了,多少個日夜付出的心血和勞作付之東流。
制陶的樂趣也就是成與敗的驗證,人生在制陶遊戲中成長,閱歷在遊戲成敗中堆積,正謂人間滄桑是正道。關於紫砂陶表現青銅器效果的問題除了制陶技能,裝飾雕刻,粘貼,及完整表達整個器形的符合傳統美學的合度性,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形器色澤如何更好地反映青銅器的觀賞效果,就是涉及到一個陶工對土與火的關係處理上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選擇什麼士胎,色澤,顆粒狀態,配比,無不在還沒製作時,在腦海裡必須有一個心象效果,包括窯後養護後的陳設效果,與所做器物的大小,在配土,摻砂,調色,溫度點和燒結溫度帶,此間每一個環節都會在最後的作品中呈顯出作品老到與否,如果沒有數十年長期的經驗,很難做到仿青銅器效果。
這在人生砂陶遊戲中,需要做到的是了解歷史,熟悉專業,也就陶工專業技術的熟煉和文化修養的積澱。因這裡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傳統工藝技能根植於傳統民族文化,離開了這個根脈,何談繼承和創新。砂陶遊戲的創新,促使我作為一個當代陶人必須去學習和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其中每一件好的作品離不開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和演繹。砂陶學問離不開擇土,配土,火工,製作。這是制陶學中的一根鏈條,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完美的。個人從業的經歷驗證了,一個陶者必須具備熱愛專業的熱情和智慧。因此制陶學光靠技能還是不夠的,制陶過程中乾燥,升溫及適應每配的不同陶土的溫度點及最佳溫度帶的時間掌握都會對所制器物之產生不同尋常的影響。直徑五十公分,高七十八公分特大仿青銅紋軟耳三足鼎,是我人生涯藝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仿青銅器紫砂代表作,因它的特大而滿工仿青銅紋而成了我砂陶藝術的重器,此器的製作成功,標誌著對制陶技藝的成熟和突破,如此大的物件,從選土,配比,摻砂,調色,製作,燒成。圍繞以青銅龍紋所展開的一系列裝飾,移植著商周青銅紋以紫砂為材質既大又複雜的雕刻和粘貼技藝,此中要克服的技術難題是薄薄的面積較大的每塊飾片,成型時的貼片與胎體必須要做到乾濕度的一致性,同時在粘貼時既要排卻飾片的空氣,做到無任何空氣在連接飾片與胎體連接時泥漿的乾濕度與做到恰到好處,飾片面積愈大,粘貼難度愈高,如飾片溼度偏爛,就會影響到紋飾的清晰度不清而成為敗筆。偌大的滿工紋飾表現要在龐大的器形上既要保證每個單位面積的圖案清晰,又要保證每片飾片的不存空氣,這對陶者是一個用高超技能和極細心智駕馭能力的考驗。
只要一絲的不小心,就會導致因此而帶來的前功盡棄之白忙乎。歲月見證了制陶事業的不二法門,人生制陶悟陶過程解秘著每一個環節,和土與火的前因後果,一顆想得正果而必須責無旁貸不二之心始終克守著對砂陶的忠誠,以每一刻,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用嚴謹的心態和科學的態度去追循歷史的面貌,穿越時空,順著古賢的足跡。站在當代陶人認識歷史,繼承傳統,繼往開來,以民族圖騰龍為題,龍的精神,龍的故事,屹立於當今世界之林,開創新的盛世之氣象。
有詩為證:萬代陶事印春秋,古與今朝琴續弦,長記炎黃無相道,青龍隨處可遊走。
路朔良大師:字逸雲,號北辰,1949年七夕生於陶都宜興,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其名朔字,北方也,取自《爾雅》。其名良字,取自《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其作品獨樹一幟,堪稱三絕:青銅器,堆彩,朱泥。神交古人:將青銅器時代的紋飾工藝成功地移植到紫砂陶器上,讓失傳270多年的高超工藝得以復活。人文情懷: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完美繼承楊季初堆彩特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破不立:突破朱泥無大器的技術瓶頸。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紫砂藝術作品先後被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門寺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星雲大師等眾多博物館、文化單位及名人名家收藏,成為當代中國一代制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