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朔良大師之仿青銅三足軟耳紫砂大鼎

2020-12-12 梁溪散人

人生之福,擇陶而業。江南特色的宜興紫砂陶工藝在近六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歷經各朝各代陶人的努力,形成的砂史長卷,紀錄著各個時期每個陶人的足印。同時反映著代表不同時期的造形和審美持徵,為我們後輩陶人可貴的學習楷模。從本人事陶的興趣和認知,活躍於清康熙年間的著名制陶大家陳鳴遠先生存世的紫砂仿青銅紋三足鼎便成了我事陶學習和臨摹的目標之一。

他以精湛的雕刻和粘貼之技,將青銅器之紋飾裝飾運用於紫砂陶,這種表現形式在紫砂陶歷史上是偉大的創造。由於整體裝飾和技藝的精湛在陳鳴遠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此技藝沒有傳承,形成一段歷史時期的真空。但陳鳴遠的砂器表現形式,在紫砂陶史上卻閃現著熠熠光輝,指引著後人去攀登。事陶多年,學習和探索砂史秘技,如何將這一古老而又輝煌的裝飾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幾乎成了我事陶人生追逐的目標和希望。帶著濃濃的興趣,從造形分割圖案組成的比例關係中去研究青銅紋飾的表達形式,從中學習商周青銅紋各種圖案的裝飾結構,層次,主體圖案在局部塊面中所佔的份量與整體裝飾的比例關係及層次間過渡與襯託,其間對如何表達好青銅紋的形式與內容,及雕刻技藝的線條精細,幾乎一直在每做一件作品,必須中形器造形定位中去細細品味製造青銅器的先輩們所付出的聰敏才智及精湛技藝而感動。此中制陶歲月把我的思維引向了一個穿越歷史時空,追蹤遠古的文化音符,忘卻了歲月的流逝,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吸吮無窮的營養。

直徑五十公分 高七十八公分

歲逝年增,心血的付出換來了對歷史知識的堆積,結合紫砂陶製作技藝的特徵,在無數的失敗和摸索中逐步掌握了適於表達的技能。器形上每片粘貼圖案單個面積就是一個獨立的美學比例設計,相同裝飾片的粘貼又必須須做厚薄度一致。還必須要掌握好在粘貼過程中不能有細小空氣留存於粘貼片之下,只要有稍許的空隙,在粘貼時是看不出的,但在器形燒結過程中,被關在貼片下的空氣,阻隔了與坯體本身的粘連,由於空氣澎漲而引起炸裂。一件付出多少個日夜而完成的器件因一個小小的疏忽而導致前功盡棄,此中在制陶歲月中,要求得一件完美的作品也謂之難中之難。也正因為此是挑戰歷史禁區,每一次的失敗為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制陶技藝和學養都是一次提升,知識和經驗的累積,讓我在朦朧的猜想概念中去求證那未知世界的形象,去一步一步探索和解決裝飾效果與制陶專業的結合,未知的問題多多,沒有現存的模式可仿,每當去探索一件新作品時,會常常碰到估計不到的問題,而一切的好與壞只有待開窯後才是試卷的答案。成了,心情愉悅,敗了,多少個日夜付出的心血和勞作付之東流。

制陶的樂趣也就是成與敗的驗證,人生在制陶遊戲中成長,閱歷在遊戲成敗中堆積,正謂人間滄桑是正道。關於紫砂陶表現青銅器效果的問題除了制陶技能,裝飾雕刻,粘貼,及完整表達整個器形的符合傳統美學的合度性,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形器色澤如何更好地反映青銅器的觀賞效果,就是涉及到一個陶工對土與火的關係處理上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選擇什麼士胎,色澤,顆粒狀態,配比,無不在還沒製作時,在腦海裡必須有一個心象效果,包括窯後養護後的陳設效果,與所做器物的大小,在配土,摻砂,調色,溫度點和燒結溫度帶,此間每一個環節都會在最後的作品中呈顯出作品老到與否,如果沒有數十年長期的經驗,很難做到仿青銅器效果。

這在人生砂陶遊戲中,需要做到的是了解歷史,熟悉專業,也就陶工專業技術的熟煉和文化修養的積澱。因這裡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傳統工藝技能根植於傳統民族文化,離開了這個根脈,何談繼承和創新。砂陶遊戲的創新,促使我作為一個當代陶人必須去學習和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其中每一件好的作品離不開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和演繹。砂陶學問離不開擇土,配土,火工,製作。這是制陶學中的一根鏈條,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完美的。個人從業的經歷驗證了,一個陶者必須具備熱愛專業的熱情和智慧。因此制陶學光靠技能還是不夠的,制陶過程中乾燥,升溫及適應每配的不同陶土的溫度點及最佳溫度帶的時間掌握都會對所制器物之產生不同尋常的影響。直徑五十公分,高七十八公分特大仿青銅紋軟耳三足鼎,是我人生涯藝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仿青銅器紫砂代表作,因它的特大而滿工仿青銅紋而成了我砂陶藝術的重器,此器的製作成功,標誌著對制陶技藝的成熟和突破,如此大的物件,從選土,配比,摻砂,調色,製作,燒成。圍繞以青銅龍紋所展開的一系列裝飾,移植著商周青銅紋以紫砂為材質既大又複雜的雕刻和粘貼技藝,此中要克服的技術難題是薄薄的面積較大的每塊飾片,成型時的貼片與胎體必須要做到乾濕度的一致性,同時在粘貼時既要排卻飾片的空氣,做到無任何空氣在連接飾片與胎體連接時泥漿的乾濕度與做到恰到好處,飾片面積愈大,粘貼難度愈高,如飾片溼度偏爛,就會影響到紋飾的清晰度不清而成為敗筆。偌大的滿工紋飾表現要在龐大的器形上既要保證每個單位面積的圖案清晰,又要保證每片飾片的不存空氣,這對陶者是一個用高超技能和極細心智駕馭能力的考驗。

只要一絲的不小心,就會導致因此而帶來的前功盡棄之白忙乎。歲月見證了制陶事業的不二法門,人生制陶悟陶過程解秘著每一個環節,和土與火的前因後果,一顆想得正果而必須責無旁貸不二之心始終克守著對砂陶的忠誠,以每一刻,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用嚴謹的心態和科學的態度去追循歷史的面貌,穿越時空,順著古賢的足跡。站在當代陶人認識歷史,繼承傳統,繼往開來,以民族圖騰龍為題,龍的精神,龍的故事,屹立於當今世界之林,開創新的盛世之氣象。

有詩為證:萬代陶事印春秋,古與今朝琴續弦,長記炎黃無相道,青龍隨處可遊走。

路朔良大師:字逸雲,號北辰,1949年七夕生於陶都宜興,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其名朔字,北方也,取自《爾雅》。其名良字,取自《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其作品獨樹一幟,堪稱三絕:青銅器,堆彩,朱泥。神交古人:將青銅器時代的紋飾工藝成功地移植到紫砂陶器上,讓失傳270多年的高超工藝得以復活。人文情懷: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完美繼承楊季初堆彩特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破不立:突破朱泥無大器的技術瓶頸。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紫砂藝術作品先後被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門寺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星雲大師等眾多博物館、文化單位及名人名家收藏,成為當代中國一代制壺名家。

相關焦點

  • 路朔良大師之仿青銅紋宣德爐
    人們一提起,就馬上會聯想到,扁扁的圓腹三足軟耳之造形。因其歷史原因以底款落大明宣德年製最為有名,圓腹穩重下部略向內轉與底部三個乳丁足之線條柔和而微微之曲線所產生的流動舒展若行雲流水而綿綿不斷與穩重的器形組成了一幅靜中有動,動中兼靜的圖畫。
  • 雍華富麗的蟠壚壺——路朔良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一詞可能是對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路朔良大師最好的詮釋。如果說大明是雍容華貴的中國歷史的一個頂峰,那麼路朔良老師的紫砂壺風格同樣也將紫砂壺的雍容華貴表現得淋漓盡致。
  • 紫砂名人坊~「琺瑯彩-三足寶鼎」
    【琺瑯彩 - 三足寶鼎】作者:民間紫砂藝人泥料:家藏原礦墨綠泥.三足承起壺身,增添了縱向的空間感,更古雅清秀。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銜接不見痕跡,通體化為一粒圓珠,雅致靈動中又多了些許可愛。壺嘴與足相似,短且有勁,壺把曲線簡潔優美;壺鈕似葫蘆狀,高高聳起,如燈塔般立於高處,指引遠方歸途遊子,提攜壺之神韻,變化中求統一,以求完美。
  • 宜茶亦酒 歷代罕見紫砂酒具賞析
    ,柄飾獸首;深腹微鼓,飾以饕餮紋;刀形足,三足向外略微伸展,典型的商代晚期爵杯風格,泥質細膩挺拔,尤其足部乾淨利落,表現出青銅器之質感,精細端莊。壺身一側於腹部作三彎式流嘴,其上仿作竹節造型,宛若竹竿主枝,流嘴根部外接細小竹枝嫩葉,雕繪於壺身腹部。
  • 紫砂大師蔣蓉
    後留在上海標準陶瓷公司供職,曾經為古董商虞仁恩仿製紫砂古壺。由於紮實的基本功,技藝精湛,所制產品與萬曆年間時大彬、陳鳴遠、陳子畦等名家作品相比幾可亂真。這個時期,除蔣蓉外,到上海做仿品的紫砂名匠還有蔣燕亭、王寅春、裴石民、顧景舟等。有據可查的是,這個時期二蔣和裴氏三人,都曾仿清代以制像生器著名的大家陳鳴遠的作品。
  • 汪寅仙大師紫砂作品集
    汪寅仙研究員級高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肥東漢青銅三足焦鬥 煮飯打更兩不誤
    原標題:漢青銅三足焦鬥:煮飯打更兩不誤肥東縣博物館藏有一件文物——漢青銅三足焦鬥,1993年在肥東縣闞集窯廠出土。聽名字,它有點兒像現代人用的熨鬥,可看樣子,又有點兒像現代人用的帶把炒鍋,只不過鍋底多了三隻「腳」。那麼,這個距今已有千餘年、長相奇特的青銅老物件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 為什麼寶雞人愛在單位大堂放一頂青銅大鼎,幹什麼用的?
    大家有沒有在寶雞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如果你去一些政府單位、或者事業單位辦事,很多時候會在他們單位的大廳,看到一個「青銅大鼎」。還有時,你會在一些企業領導的辦公桌上,同樣看到一個小型「青銅鼎」。各地諸侯為了表達對大禹的敬重,紛紛進獻青銅,大禹將各地進獻的青銅,鑄造成九個大鼎,這九個大鼎分別代表九州。小夥伴們要注意,當時天下被劃分為九個州,分別是:雍州、冀州、青州、梁州、豫州、荊州、揚州、徐州、兗州。值得我們寶雞人驕傲的是,雍州就是現在的鳳翔,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地位之重要。
  • 淳化出土西周最重的大鼎,苦心研究的專家,就是搞不清此鼎的主人
    這其中,就有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大鼎。這個青銅大鼎實在奇特,它不僅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意思的是,多少年來,無數專家們不斷反覆研究,卻始終連鼎的主人是誰都搞不清楚。這隻西周時期最重最大的鼎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呢?它又為何連主人是誰都說不清楚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紫砂大師顧景舟紫砂壺存世量
    點擊題目下方的紫砂藝術,一鍵關注本帳號顧景舟大師一生制壺總存世量大約3000把左右,其中近50%流到港臺地區和海外,大陸存量2000把左右。  紫砂大師顧景舟的作品近年被愛壺的人瘋狂收藏,價格陡漲。其原因主要是顧老的壺確實製作上乘、自成一家,無人可比。另外的原因就是市場上很難見到顧壺了,尤其是早期紫砂壺很便宜時候的老壺,損壞散失所剩無幾。顧壺究竟存世多少?
  • 紫砂茶壺之鄉宜興,工藝大師蔣芬紫砂壺 大師作品欣賞
    其紫砂作品造型優美、泥料純正、線條分明、珠圓玉潤、做工精細且形神具備。,泥胚為凳的紫砂工藝世家。自幼對紫砂文化耳濡目染。其他同齡人是「玩泥巴」長大的,而她是「玩」高級的紫砂原料泥長大。1992年破瓜之年,如願進入宜興錦達公司學習紫砂壺製作,師從紫砂名人宋寶娟老師,練就了紮實的制壺基本功。其後又受到紫砂名人王蓮芳老師的點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老師的指點。在「談笑有鴻儒」的氛圍中,其制壺技藝日益精湛。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他的名字會總是會被和紫砂壺聯繫在一起甚至還能夠把「天價紫砂壺」聯繫在一起他是公認的紫砂大師!有機會看到古董商提供的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時又與當時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競爭,對於年輕氣盛的顧景舟不失為一段技藝突飛猛進的時光。據他自己回憶,這一段時光大約三年多(23—27歲)。在臨摹與仿製中,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紫砂光素之圓形、方形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對於砂壺各家流派風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鑑賞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 上虞大舜廟---石頭+青銅=藝術 大師的傳世之作
    飛簷龍頂等能工巧匠之絕作。廟前有重華石,擊之有聲。廟北有舜井,東西各一,均有湧泉。照這樣的話,大舜廟古時應該是舜後代的家廟,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公祭的廟。就像大禹陵,有大禹的後代祭祀變成了全國的公祭場地一樣!這個古廟現在不存了。今天我遊得是新世紀修建的大舜廟!全是現代大師仿古建築。與王壇舜王廟決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 紫砂傳奇:呂俊傑大師的藝術歷程|百家故事
    他有良好的美術功底,且文治武功,習武健身,將武學之道融於紫砂藝術。近年來,呂俊傑將書畫藝術融合到紫砂壺中,再次拓寬了紫砂藝術的道路。這一切,緣於他與南通籍書畫大師範揚的相識相知。兩位藝術大師深度聯手——呂俊傑創作紫砂壺,範揚在壺上創作書畫,刻制燒成後,再使用中國傳統的神奇的全形拓之技製作成拓片,範揚再在拓片上題跋,每把壺與每份拓片都一一對應,一壺一拓片,合而成為兩大藝術大師共同創作的藝術珍品。
  • 關於紫砂壺筋紋器
    人們取法於梅、蓮、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態和青銅、玉器的造型來仿製陶瓷器皿,這種源於自然的優美的「點、線結合」,「面體切割」在紫砂創始階段,就得到人們的青睞和讚賞。數百年來,對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藝人和壺友間強烈的共鳴,製作者刻意求新,欣賞者推敲玩味,促進了筋紋效果與製作技巧的日臻完美。
  • 紫砂藏傳第一人,他的收藏成就香港茶具文物館
    ▲時大彬 仿供春龍帶壺 香港茶具文物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收集紫砂茶具文物。20世紀70年代中期,羅桂祥接受蘇富比前主席朱湯生的建議,在蘇富比一個宜興專拍中拍得一批紫砂宜興茶壺。▲顧景舟 此樂提梁  香港茶具文物館羅桂祥在收藏紫砂茶壺的基礎上,由宜興紫砂逐漸擴展到產自不同地方的中國茶壺,從明清上溯到唐宋。羅桂祥收藏的紫砂茶具,以其整體性、系統性與無言之美享譽遐邇。
  • 青銅之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國寶之后母戊鼎
    2013年,《收藏》副刊將推出欄目「國寶華光」,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逐一評介國寶級文物重器,展示國寶之美和重器之重,讓深藏於博物館中的國寶華光,熠熠閃亮,照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件被譽為「青銅之王」的商代銅鼎——后母戊鼎(見圖),它通體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壁厚6釐米,重達832.84公斤,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的銘文而得名。 鼎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青銅鼎器制沉雄、厚實,紋飾莊嚴、神秘,是中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 紫砂四小龍之一丨國大師陳國良
    紫砂四小龍之一丨陳國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16 第三屆)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當今「薄胎第一人」紫砂界四小龍之一>從藝經歷1954年生於江蘇宜興1972年進紫砂工藝廠隨大師何道洪學藝,之後從事花盆、花瓶製作1982年始學習茶壺製作1985年在江蘇陶瓷公司職校學習1986年擔任藝徒培訓輔導和技術總監等職
  • 這個城市中心公園,景美人多,露天大鼎永不積水,明城牆半遮半掩
    龍潭公園的標誌之一——春秋大鼎。春秋大鼎的原型是1988年太原金勝村春秋大墓出土的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銅鑊鼎,其原型也是目前所知春秋時期最大的鼎。眼前的春秋大鼎,口徑6.25米,高5.497米,重20.03噸。是2003年太原市政府為慶祝太原建城2500年而鑄造的。春節秋大鼎也是遊客來龍潭公園的打卡點之一。
  • 訪溪山居主人紫砂大師吳志強「藝術是對情懷的展露」
    紫砂大師吳志強透露自己作為宜興人,深深為家鄉的這張紫砂名片揚名世界感到榮耀,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在收藏和推廣紫砂文化,吳老師說,紫砂經歷了明清兩代幾度沉浮之後,到了當代更是適逢國運昌盛經濟繁榮,直接帶動了茶文化的高速發展,從而帶動了紫砂壺需求的爆發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