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筆下的霍洛維茨

2020-12-12 澎湃新聞

畫家出身的陳丹青談起音樂,與村上春樹和小澤徵爾的對談類似,都是一個在藝術中,卻又異於音樂領域的人,從外往裡看,常常有通感的趣味。

文章來源: 美在高處 / 作者:陳丹青

轉載編輯:田藝苗的田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不僅有行雲流水的文字,更讓人感動的是,陳丹青對音樂帶有時代和生活烙印的理解,隔著時空,這種理解又像重重發酵,帶出厚重之感。

終日作畫,音響常開著。89 年冬初,是在遲午,紐約第 104 頻道古典音樂臺,正播放蕭邦。曲畢,是一條新聞:「演奏者,弗拉基米爾·霍羅維茨(Vladimir Horowitz),今晨在紐約寓所逝世,享年 86 歲。」

霍羅維茨!國中的愛樂者想必知道他。此間說起這名字,可謂「如雷貫耳」。唱片行每年推出他的新磁碟,我也藏有好幾枚。

琴藝不論,單看封面上的照片,老頭真是儀表非凡。便是在本世紀初,這樣的人物也不多見了:他兼有士紳、貴族和演奏大家的風度,當代各國演奏明星的賣相,比他可嫩得多了。

我一向自以為認識老霍。記錄他演奏生活的四部電影,我都看過。在熒幕上,他又是另一番風採。

第一次見到他,老霍已在七十八九的年紀,被人簇擁著步入錄音室。他笑逐言開,顫微微走向一位標緻的女提琴手,指著自己的襯衣領子問到:「這回的領結,你以為如何?」

一位大師,得活到這份歲數,上帝才會給他如此生動的老臉。看他早歲的照片,頭髮緊緊向後梳攏,斯拉夫人的修長鼻梁,頂光照下來,風流倜儻。如今老了,嘴唇象老太太那樣抿著,似笑非笑。

莫扎特協奏曲的慢樂章,被他彈錯一句,指揮叫停,重來,老頭嘟噥著,一臉委屈。在下一章樂隊行進時,他閒出雙手,側耳傾聽,忽而妙不可言笑起來,舉起左臂在空中打一響指。

製片人去他家拍片,老頭就像個孩子,聽任攝影師擺布。然後開始彈奏,漸漸忘記正在拍攝:「下一支麼?」他自言自語,「我還會彈舒伯特!」於是舒伯特。

他訪問莫斯科的那部影片,諸位真該看看。開頭是他坐在家裡,朗讀俄國表妹的來信,接著是工人託運他的鋼琴。鏡頭一轉,紅場、涅瓦河、音樂廳,掌聲雷動,老人出臺。彈到舒曼,座中俄國佬流下淚來……

片尾是他長時間在臺前傻站著,等候掌聲平息。終於,他用雙手移到耳邊——因掌聲使他說不成話——作出要去躺下休息的姿勢。

老霍彈琴的姿勢如何?去看一位行將打盹的老人便是。腦袋低垂,穩坐後,他周身極少擺動。手掌巨大肥厚,每個指端微微上翹。他並不由上而下地「彈」,十指只是輪番向鍵盤伸縮撩撥,狀如飛快的撫摸。

奇怪,他的著名的左手的力度,那排雷轟鳴般的低音,即處於如此這般。鏡頭移近了,移向他皮肉垂掛的老臉——一滴鼻涕,正凝在他巨大的、西方人才有的鼻孔邊緣。

全場肅靜。那一曲記得是彈奏李斯特,曲罷,他欠身取過琴面上的白手絹,笑吟吟拂拭了,這才起身蹣跚走到瘋狂叫喊的觀眾面前。

那是他 60 年前出亡蘇俄,頭一次重歸故園。60 年前,他說他絕不再回這個國家。

原來霍羅維茨先生就住在紐約。訃告過後,電臺又播出他彈奏的斯卡拉蒂,正是我最心儀的一首。由老霍彈來,是散漫遊蕩、停停走走的語氣。

忽然,老頭子本人在收音機裡嘮叨起來,結巴、咳嗽、夾著老人的乾笑,談起他年輕時,怎樣被引見斯克裡亞賓,又說拉赫瑪尼諾夫待他怎麼好:「是的,我想,他就是我的爸爸。」

收音機就在我右側,連他的喘息換氣,都聽的清清楚楚:今晨老先生不是去世了麼?隨即我想起這是他生前錄製的防談。接著,播音員換成女性:

「曼哈頓,上東城麥迪遜大道,81 街街口,某號,小教堂,周五周六,下午四至八時,霍羅維茨告別儀式向公眾開放。」

那麼,我去看他去。路是熟的,就在大都會美術館附近。

國中現在的規矩不知怎樣了,在我出國前,一位文化名人的殯儀,卑賤如我,可有幸前往?票是斷乎少不了的,且非有十二分背景的熟人。但周五午後我逕自去到上東城:我確知自己屬於「公眾」之一,除非演出,票一概無須。

不久前,帕瓦羅第在林肯中心的唱片行,為他的歌迷籤名 3 小時。我眼見幾百男女在寒風中排隊等候,甘之如飴。果然,剛向街口的增派巡警問出「霍羅維茨」,我就被引向一扇精,致但不起眼的小門。

入口處人不多,內廳亮堂。我移步進入,猛聽得老霍在彈琴。他不是死了麼?我詫異,隨即一眼望見廳堂盡頭,圍滿玫瑰花的他的棺木。棺的兩側,是一對揚聲器,叮咚琴聲就從那兒送出來。

我興奮莫名,仿佛來到音樂會場,優質的音響!我的那套哪裡比得,這時我才明白,自己從未親聆老霍演奏。因為電影,他的形象於我很熟悉了,好,過一會兒我就能面見大師本人了。

琴聲。人們排成一線,依次緩緩移向棺木。一對老夫婦正從花叢前退下,在隊伍兩邊的長椅陣中,與先前到來,拜謁遺容後,未曾離去的人們坐在一起。我環顧來者,這是每天在地鐵中見到的平民百姓。

天陰,有人持傘,大家顯然才下班,衣著紛雜,各自拎著皮包、購物袋,或抱著剛從幼兒園領回的小孩。

在我面前是一位肥胖的黑人婦女,她躡手躡腳走上前去,劃了十字,佇立著,背影象是俯看搖籃的母親。轉過身來,她神色平和,滿面淚水。巧呢,這時響起的曲子,又是那首斯卡拉蒂。其時花叢棺木距離我三兩步的樣子,琴聲近切而響亮,輪到我了。

退開時,我只在納悶,何以坐在棺木右側的霍羅維茨夫人,留心朝我打量。落座後這才注意到,當晚在我停留的半小時,人群中僅我一個是中國人。六點正我離開,來人增多,廳內漸漸擁擠。

下雨了,兩位警察在雨中,為絡繹趕來的車輛與人群安排秩序。下到地鐵車廂,起動後的轟響,便不容我專心回想靈堂裡的琴聲。那一對揚聲器想必價格昂貴,我從未聽過如此純淨良好的音質。

大家好,我是田藝苗,是古典音樂的副教授,也是作家和文藝青年。

2020疫情蔓延,很多人面臨失業、轉行、轉型,學校延遲開學,學生荒廢學業,整個社會被焦慮、失眠、抑鬱的氣氛包圍。到了下半年,大家一邊觀望,一邊為後面的生計打算。其實在全球疫情失控的時候,我們活著就已經是最大的成功了。

在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鍛鍊身體,好好吃飯,多讀書。

你要學會戰鬥,也要擅長等待。

原標題:《陳丹青筆下的霍洛維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霍洛維茨吃蘑菇談起
    在那麼多鋼琴家都追求演出合同的年代,霍洛維茨這麼做,自然是因為人們永遠對他趨之若鶩。可如果單單認為,霍氏「無魚不演」的做法是在耍大牌,那也是不對的。魯賓斯坦與霍洛維茨這兩個人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前者十分達觀,用現在的話說,他的心很大。而霍洛維茨的性格,就總是有某種緊張和神經質的成分。
  • 鋼琴家:霍洛維茨
    3,霍洛維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生於烏克蘭基輔, 1921年畢業於基輔音樂學院 40年代霍洛維茨與託斯卡尼尼合作錄製的協奏曲唱片(RCA),迄今仍為愛樂者珍視。 除1965和1968年兩度於紐約卡內基大廳、80年代重返前蘇聯在莫斯科舉行獨奏音樂會外,自1953年起霍洛維茨基本上只為唱片錄音而演奏。 他是20世紀最令人矚目的大鋼琴家,技巧高超,舉世無雙。
  • 霍洛維茨: 是歌唱,還是讓鋼琴咆哮
    霍洛維茨在演奏。 ◎ 賈曉偉 霍洛維茨的觸鍵十分獨特,有獨一無二的方式與感覺。不知其間有沒有嫉妒的成分,攻擊霍洛維茨的,多是一流鋼琴家。席夫在談及霍洛維茨等以技巧徵服世界的大師時說:「他們有思想,能製造使人像對朋克搖滾樂手那樣毛髮直豎的鋼琴色彩和效果。不過,我不屬於那一路。他們是了不起的器樂家,但不是了不起的音樂家,因為他們讓作曲家變成次要的。」魯賓斯坦也認為,霍洛維茨在音樂會上的演繹,讓莫扎特、舒曼與舒伯特這些偉大的作曲家成了他華彩片段的提供者。
  • 外國樂迷如何點評霍洛維茨和魯賓斯坦
    霍洛維茨和魯賓斯坦——在霍洛維茨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裡,他與魯賓斯坦一直是競爭對手。霍洛維茨無疑略勝一籌,魯賓斯坦深知霍洛維茨掌握著他永不可及的技巧。然而,儘管魯賓斯坦確信自己在技術上永遠無法與霍洛維茨相提並論,但魯賓斯坦卻斷言自己是更好的音樂家。
  • 音樂的魔性:霍洛維茨彈奏舒曼(圖)
    霍洛維茨賈曉偉2012年3月,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德語作家託馬斯·曼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的譯本。迄今為止,彈奏舒曼作品最好的鋼琴家是霍洛維茨。他生於烏克蘭,年輕時動身前往美國,經過多年奮鬥,成為二十世紀首屈一指的鋼琴大師,一生得過二十多次格萊美大獎(韓國曾拍電影《為了霍洛維茨》,借其大名另做文章)。與舒曼一樣,霍洛維茨的人性也有異於常人之處,他是一位有聖潔童心的演奏大師。霍洛維茨彈奏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獨特的節奏、表情以及理解,被人概括為「霍式美學」。
  • 霍洛維茨鋼琴蘇州鳳凰薈旗艦店盛大開業
    當下,霍洛維茨鋼琴致力於為品質負責,為每一臺鋼琴傳遞完美音質,讓全球所有的音樂愛好者及演奏家,都能從霍洛維茨鋼琴的琴鍵中享受到指尖的愉悅。延續品牌一貫的簡約美學,店鋪內部以霍洛維茨標誌性的灰白色作為主調。從店鋪櫥窗到品牌故事展示牆再到貴賓尊享區域,每個細節均體現出霍洛維茨鋼琴品牌追求極致的精神。
  • 霍洛維茨鋼琴:95年打造完美音色的秘密
    浪漫主義音樂不再循規蹈矩演奏,被稱為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後一個巨人的霍洛維茨演奏更是激情奔放。鋼琴皇帝——霍洛維茨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被譽為鋼琴皇帝,在許多鋼琴家的眼裡,是大師中的大師。然而在霍洛維茨面前,他們才會發覺這個理解上的錯誤是多麼的想當然。他的演奏會讓你豁然明了:原來浪漫的本質是「激情」。霍洛維茨的激情與他的音樂渾然天成,這和很多鋼琴演奏者用形體的誇張動作表現出的激動有著雲泥之別。
  • 陳丹青:退步原來是向前
    陳丹青多次對來訪的記者稱,他要說的話都在《退步集》裡,但是媒體的焦點,始終在他「這個人」身上,少有人認真地去讀一讀《退步集》,這本陳丹青深懷厚望的書。因此,在《退步集》裡,陳丹青到底說了些什麼?關於辭職這件事,他是怎麼說的?陳丹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正是我們力求解答的。
  • 這很簡單,我親愛的霍洛維茨!
    這很簡單,我親愛的霍洛維茨!令人疑惑的姓氏:霍洛維茨(Horowitz);名字:安東尼(Anthony);年齡:55歲;國籍:純英國人;職業:編劇和作家;作品:曾為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幾部電視劇編劇並寫過幾部兒童小說。
  • 霍洛維茨品牌系列鋼琴,卓越品質,高端之選
    大師之道 極致美學提到霍洛維茨,學過鋼琴的朋友一定對其不陌生,它與著名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同名。霍洛維茨鋼琴不僅僅是一種美學,更是完美構造與卓越音質的生活藝術品。霍洛維茨堅持用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理念,創造現代鋼琴生產製造的新標準。
  • 有爭議的畫家,是意見領袖還是嘴炮憤青-當代藝術家陳丹青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這位頗有爭議的當代著名油畫家陳丹青,介紹身為畫家的他。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陳丹青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畫家的感覺,畢竟"丹青"是繪畫的代稱。但當初陳丹青的父親為他取這個名字則是因喜愛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他自幼喜歡繪畫,父親是他在文藝道路上的引導者。
  • 霍洛維茨在莫斯科:一個關於藝術、人性以及政治的故事 [查爾斯...
    40年代霍洛維茨與託斯卡尼尼合作錄製的協奏曲唱片(RCA),迄今仍被許多愛樂者奉為經典。除1965和1968年兩度於紐約卡內基大廳、80年代重返蘇聯在莫斯科等處舉行獨奏音樂會外,自1953年起霍洛維茨基本上只為唱片錄音而演奏。 春天的某個上午,一張內容簡單的海報出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淺黃色的牆壁上。上面稱「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美國)」將在此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
  • 優越感正是陳丹青的「敗筆」
    獨立書評  優越感正是陳丹青的「敗筆」  ——我讀《荒廢集》、《退步集》  從《退步集》、《退步集續編》到《荒廢集》,陳丹青作品的弔詭之處在於:不是以西方的觀點批判國人的保守,而是以一個既土生土長又漂洋過海的明白人
  • 謀殺之謎,不一定非黑即白 | 專訪偵探小說家霍洛維茨
    這讓霍洛維茨在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所有人的最終結局都不過是白骨一具」。大學畢業後,霍洛維茨走上了偵探小說的創作道路,成為知名的福爾摩斯專家,繼續將古典推理模式與邪惡的犯罪故事續寫下去。當越來越多的作家們試圖打破規則,創造推理小說的新模式時,英國小說家安東尼·霍洛維茨依舊堅持在古典推理模式中尋找創新的途徑,為此,他在《喜鵲謀殺案》一書中耗費了整整十五年的心血。
  • 陳丹青廈門「開炮」:許多私人博物館是圈地運動
    人物名片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著名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出版文學著作十餘部。  「中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博物館」  陳丹青還是一如既往的「敢說話」。
  • 陳丹青《局部》特集《線條的盛宴》上海首映
    陳丹青《局部》特集《線條的盛宴》上海首映 2020-11-06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丹青:我頂多能被稱為「寫家」 非常討厭遊記
    陳丹青(右)與蔣方舟對話   (特派記者歐陽春豔)昨日,3年未出書的陳丹青在京首發3部新作——訪談錄《談話的泥沼》、雜文集《草草集》、遊記《無知的遊歷》。  文學刊物拿來  我立刻扔掉  陳丹青在新作《談話的泥沼》一書中,收錄了自己與王安憶之間的一場對談。這是「非典」時期,王安憶與陳丹青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圍繞著影視與小說進行的一場深入對話,對談文字稿長達5萬餘字,曾連載於《上海文學》。
  • 陳丹青的看法,不及老梁一針見血
    在筆者看來,陳丹青的評價不及老梁的一針見血。陳丹青也是出了名的「嘴炮」,眼裡揉不得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會毫不客氣的批評。陳丹青對於餘秋雨的評價倒是令人回味。陳丹青還是比較看重餘秋雨的,覺得他的散文寫的好。可陳丹青表示,餘秋雨在汶川地震期間做的一件事,讓他失去了對餘秋雨最後的尊敬。
  • 謝飛、陳丹青、萬瑪才旦跨界對談
    10月9日晚,圍繞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創作及新片《氣球》,導演謝飛、畫家陳丹青與萬瑪才旦本人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來了一場對談。謝飛執導過《益西卓瑪》《世界屋脊的太陽》兩部藏地題材影片,陳丹青憑藉《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而萬瑪才旦作為本土創作者,一直創作藏地題材的小說和電影。藏地題材作品成為三位對談方在創作上的共同點。
  • 陳丹青:成年後的閱讀趣味 來於小時候看的書
    作為藝術家,陳丹青是有脾氣的,當年從清華憤然出走的事跡至今還歷歷在目。作為讀者,陳丹青也是挑剔的,但是一旦讀到自己喜歡的書籍他會全情投入。陳丹青喜歡讀朋友推薦的書,卻不喜歡給別人推薦書,更不願意勸人讀書,他說:「多數人的好惡、選擇,我都沒意見;極少數人的選擇,極少數人自己會調理,不需要他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