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地圖上的人情之美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談人情,往往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人情世故」,是規則之外不可見光的「曲徑通幽」,也是假借情感名義的一種利益交換。和諸多被汙損的詞一樣,「人情」所形容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簡單與美好的交往,以及「人情」本質上應該散發的溫暖味道、柔軟氣息,漸漸地都感受不到了。

    臺灣著名編輯丘彥明,以「人情」為主題,在大陸出版了一本名為《人情之美》的著作。丘彥明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總編輯。這本書記錄的是她在職期間與一些臺灣文化名人的交往。丘彥明身處臺灣文學黃金時代的現場,通過她的筆觸,除了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有關臺灣文學的一個側影,更可以近距離地發現臺灣出版創作界的人情味兒。

    編輯談作者,最好的切入點是文學與創作,這是職業與專業方面的事情。《人情之美》有一些訪談文章,的確是談寫作經歷和感受的,但主要篇章,都是在談編輯與作者的交情。1970年代末,丘彥明進入紙媒從事副刊工作,能夠有機會接觸到一群民國文人以及他們的弟子輩作家,除了約稿關係,丘彥明以朋友甚至親人的身份,所記錄的臺灣作家群像,為讀者了解這些作家的精神與內心世界,打開了一個獨特的通道。

    《人情之美》中有一些讀來震撼的文章,丘彥明記錄了一些著名作家在世最後幾天的狀況,當梁實秋、葉公超、吳魯芹生命垂危之際,丘彥明可以握著他們的手,送他們最後一程。當梁實秋剛剛病逝,醫院急著往外趕人的時候,丘彥明不禁為一代文學大師的遭遇憤慨,記錄下了這個細節,也唯有親人式的情感,才會對此如此在意。

    在書中,丘彥明還寫到了大陸讀者十分熟悉的兩位臺灣女作家張愛玲、三毛,張愛玲在寫作方面的雅致、細膩、規矩,經過編輯的視角呈現出來,令人印象深刻,而三毛在西班牙接待來訪的丘彥明,則還原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等書中那個多情、灑脫、浪漫的三毛形象……如此種種,讀《人情之美》,能大概知曉過去幾十年臺灣的文學地圖,也能領略被這幅文學地圖覆蓋的臺灣作家群的生活場景。

    讀這些被稱之為故事也好或者追憶文章也好的內容,感覺是熟悉而親切的。兩岸三地的文學形態各不相同,但文學傳承以及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在極大幅度上是相似的、重疊的。想到文人之間的人情,有兩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倪匡提攜古龍,古龍剛出道時並不被人重視,比他出名早的倪匡喜歡古龍文風,不但邀請古龍在他主編的《武俠與歷史》雜誌上寫《絕代雙驕》,還向香港著名大導演張徹、楚原推薦把古龍的小說改編為電影,據倪匡自己說,古龍被譽為佳話的酒癮,就是跟他一起不斷參加飯局養成的。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劉心武與王小波,劉心武寫了一篇著名的刷屏文章《王小波,晚上能來喝酒嗎》,每到王小波忌日就會被廣泛傳播一次。這篇文章說的就是成名已久的大家劉心武,拜訪文學新秀王小波的經歷,整篇文章都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兒。他們的友情,因文學而生,但在滋生之後,卻又拋棄了文學,成為一種人格上的吸引與欣賞,讀來令人擊掌,也為之產生一些淡淡的幸福的惆悵。

    《人情之美》之所以可讀性強,不僅是因為丘彥明文筆樸素、感情真摯,也不僅是因為本書的描述對象是讀者熟知並喜歡的作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吸引力是,它能夠喚醒讀者對於「人情」的了解與親近的願望。文人的「人情」擁有書卷味,普通人的「人情」擁有煙火味,兩者都同樣珍貴。人們旅行時喜歡某個地方,「有人情味」是不可或缺的理由,讀丘彥明《人情之美》時,如果想不到靜下心來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人情」的缺失,那會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相關焦點

  • 感悟臺灣之美
    人文之美都說「臺灣最美的不在景色,而在於人」。對於「看慣大山大水」的大陸人民來說,這話大抵不假。在臺灣一路行走,對於各個景點的感受遠不如臺灣人民濃濃的人情味兒來得印象深刻。以「細微」的視角觀察臺灣「人文之美」,其獨特風景值得細細品味。
  • 《一入再入之紅》繪製日本文學「私人地圖」
    《一入再入之紅》繪製日本文學「私人地圖」 成都女作家潔塵在過去十年裡,專門去了十餘次日本展開她的人文之旅。她或者每天遷徙輾轉於各個城鎮鄉村,也曾經租住當地的公寓民宿安駐一段時間,進行相對深入的探尋。  作為一名日本文學藝術的資深愛好者,潔塵對日本文學已有著20多年的閱讀、涉獵和賞析式寫作。為了把這些紙上所獲的內容儘量地做一些實地的對應,潔塵多次踏上東瀛之行的旅行之餘,也將自己的實地行走與閱讀所形成的思想火花,記錄成文,出版成書。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之美 美在人心
    總是在不經意間回憶起臺灣之行的那些時光,雖相隔數日,但那裡的一切仍讓我記憶猶新。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臺灣有多少感人的細節,就擔得起多少溢美之詞。」當我親身感受到這一切時我很認同這個說法。不得不說,細微之處盡顯臺灣的人本理念。
  • 蔣方舟: 臺灣,浮遊在中國大陸上的一張地圖,想像的祖國!
    1947年,一個叫鄭定邦的建築師奉命為臺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把一張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中軸線對準中山南北路,然後把中國地圖的地名,一條一條畫在臺北街道上。所以熟悉中國地圖的人很難在臺北迷路,因為一抬頭就是「溫州路」、「西藏路」、「武昌路」。65年後,「反攻大陸」的說法仍時常被提起,卻往往是被大陸人提起,半開玩笑地期待著臺灣早日統一大陸。
  • 蔣勳作品集合,小編力薦《中國文學之美(有聲書)》
    蔣勳﹙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今天,小編為喜愛蔣勳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1.
  • 倫敦文學地圖
    上世紀30年代的艦隊街  英國18世紀傳記作家詹姆斯·鮑斯威爾曾說:「倫敦之於政客,是政府所在地;之於牧民,是牲畜交易市場;之於商賈,是一個巨大的證劵交易所;之於尋歡作樂的人正因為如此,如果一位文學愛好者訪問倫敦,他就會發現,倫敦活躍著一顆文學的靈魂;在它的領地上,你可以把熟悉的文學作品當作地圖,在作家們的引領下重溫捧讀書本時的神遊。  第一站,我們不妨到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劇場尋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足跡。環球劇場始建於1599年,出資人是莎士比亞所就職的宮務大臣劇團。
  • 《最後的黃埔》:臺灣文學中對大陸的執念
    講到臺灣作家,講到臺灣文學,你清楚的又有幾個?除了林清玄、白先勇、林語堂等等有名的作家,其他的臺灣文學你又看過幾本?我的大學海外文學老師是臺灣人,他的第一堂課給我們講的就是臺灣文學中的鄉愁和民族意識。臺灣相當一部份老中年作家多受過日本殖民教育,對日本文學非常熟悉,因而在創作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吸收和運用日本文學的某些思想觀念和表現技巧。臺灣光復以後的五十年代初期,臺灣當局驚魂未定,政治危機感嚴重困擾著他們,他們切斷臺灣與大陸文化思想上的聯繫,加強對文藝的控制,與此同時,西方現代思潮隨著美援的進入也大量湧入,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對臺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 《紐約文學地圖》:城市窗口閃過的百年不孤獨的美國文學
    出於個人的愛好,我對其中的《聖彼得堡文學地圖》最為感興趣,因為我一直對俄蘇文學較為嗜好,用王蒙的說法是,中國文學是喝著俄羅斯文學的奶長大的。但《聖彼得堡文學地圖》的一個不足,就是它的時間下限,僅僅到了白銀時代的文學,之後的俄羅斯文學的重點,可能隨著蘇聯的重點的偏移,而並沒有膠著在蘇聯時代已經改名為列寧格勒的彼得堡地域,從而使得這本反映俄羅斯城市與文學的一冊圖書中的資訊稍顯陳舊。而《紐約文學地圖》卻沒有《聖彼得堡文學地圖》那樣的時間限制,它一直將它關注的眼光,掃描到了當代的紐約。
  • 酒店丨遇見福容讀懂臺灣人情
    這家酒店的名字叫福容,取義福心笑容,是來自臺灣本土的酒店品牌。在臺灣有客從遠方來,臺灣人習慣端來一碗熱茶,溫熱來客的心,同時也送上一份濃濃的臺灣人情味。從前的人把茶葉當做珍貴的糧食,所以臺語稱茶葉為茶米。福容集團市場傳媒處公關關係經理林方雯表示,福容用最好的茶款待遠道而來的賓客,見面即是緣分。
  • 臺灣文學地理風物敘述中的閩臺文學親緣
    在歷代王朝的臺灣經驗中,積累較為豐富的是駐軍與行政管理,一個具體的臺灣進入士人的文學敘事時,更多的要依靠建立在福建沿海生活經驗基礎之上的大膽想像。  如宋代大詩人陸遊任福州決曹之時,寫有「嘗記早秋雷雨後,柁師指點說流求」的詩句。調任四川華陽後,他在《步出萬裡橋門至江上》一詩中回憶海景時有詩道「常憶航巨海,銀山卷濤頭。一日新雨霽,微茫見流求。」
  • 倫敦手繪文學地圖
    扎迪·史密斯1975年生於英國倫敦西北,1994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98年獲英國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扎迪的處女作《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英國文壇注意,出版後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小說以其詼諧幽默的文風、錯綜複雜的故事、漫長的歷史跨度和對移民生活的全方位描述,堪稱「當代英國多元文化的代言書」。
  • ...潔塵《一入再入之紅》:旅行對照閱讀,繪製日本文學「私人地圖」
    成都女作家潔塵在過去十年(2008年至2018年)裡,專門去了十來趟日本展開她的人文之旅。她或者每天遷徙輾轉於各個城鎮鄉村,也曾經租住當地的公寓民宿安駐一段時間相對深入的探尋。作為一名日本文學藝術的資深愛好者,潔塵對日本文學已有著20多年的閱讀、涉獵和賞析式寫作。為了把這些紙上所獲的內容儘量地做一些實地的對應,潔塵多次踏上東瀛之行的路途上。
  • 《臺北小吃札記》:人情之於食物,正如靈魂之於文化
    淡泊的人,也唯其簡單生活的態度,才能深入挖掘尋常巷陌小吃的簡單之美。觸摸這城市的細微脈搏,是需要耐煩心緒和散淡審美關照的,喜歡遊蕩隨遇而安的舒國治不啻是極佳的人選。路邊的清粥小菜、燒餅油條、擔擔麵、胡椒餅、炸醬麵、大腸面線、旗魚米粉、牛雜麵、冬瓜茶、水煎包、滷肉飯……雖然模樣平實,但卻開了幾十、甚至上百年,沒有夜市花哨的佐料,卻保留了食材的原味。
  • 地圖會說話23張地圖看懂臺灣
    不過還是覺得臺灣有股莫名的魅力,今天地圖會bb就用23張地圖來展現一下臺灣的各個方面。(說得不全您見諒。)1億多年前,臺灣只是海面零星形成的一些小火山島。(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推薦之旅-臺灣》) 臺灣登上世界舞臺是在航海大時代時,葡萄牙人航經臺灣時,看見了當時地圖上並不存在的島嶼,島嶼上林木蔥鬱,船員脫口而出「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音譯就成為了福爾摩沙,此地名後來漸為歐洲人所知,並記載於地圖上。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鴉片戰爭後1843年上海被開闢為商埠,1845年先後設立英、美、法租界,殖民者在上海引入了許多與西方接軌的文明設施。於是,既在喪權辱國的陰影籠罩下,又獲得得天獨厚的歷史機緣,上海從一個位於長江口毫不起眼的小縣城,一躍而起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這裡既有歐風美雨浸淫下的現代西方文明,又有老中國積澱而來的傳統文化,交融碰撞,互相滲透。
  • 茶人林炳輝 :茶是人情上的溫潤 我只是要過一種生活
    林炳輝,臺灣食養山房主人。很多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食養山房。」食養山房,臺灣茶道著名的新式空間。雖地處偏僻,卻聲名遠播。5月21日下午,著名茶人林炳輝在同裡隱廬酒店與茶道愛好者們共同分享「發現生活中的美學」之道,帶領大家領悟禪意的生命哲學,指引大家將美融入生活之中。
  • 文學與啤酒怎麼結合?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啤酒」體驗夜
    國立臺灣文學館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推出年度商品「樂園漫步」啜飲共享組,包括2款精釀啤酒「細水」與「鯨波」,2款雙層玻璃杯「澄秋」 與「沐月」,從啤酒口感到包裝設計,展現豐富的文學意涵,邀請民眾一同共「飲」文學。
  • 《發現那麼美的臺灣》臺灣自由行指南
    《發現那麼美的臺灣》 海豚飛 等 著 南海出版社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跟著娜娜一起遊臺灣吧!對於臺灣你了解多少呢?阿里山,日月潭……但是與眾人摩肩接踵,在交錯的擴音喇叭聲中,你能發現什麼美?真正的美不僅在山河大川,更蘊藏在青石小巷與人情溫暖之中。本書是12位「娜娜」親身走訪臺灣12個最美鄉鎮的體驗心得。除了介紹觀光景點,也有各地必吃必訪的特色小吃,以及鄉鎮的典故軼聞、風土文化。保證私房、絕對深度,是走上臺灣自由行的你必備之寶典。我們的口號是「花最少的錢,看最美的臺灣!」
  • 聽見文學的聲音——臺灣圖書館舉辦朗讀夜活動
    這是臺灣圖書館為迎接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而專門舉辦的活動之一,也是圖書館首度突破固定表演舞臺的框架,在書籍環繞、充滿書香氛圍的讀者閱覽大廳,邀請知名作家、無伴奏合唱團、中學生一起朗讀歌曲、古典詩詞戲曲、散文和現代詩等文學作品。
  • 美國防部報告將正確的中國地圖中的臺灣抹掉
    據臺媒4日轉引《日本時報》報導,報告的初版中國地圖是包括臺灣省的,但其後沒國防部又將臺灣部分去掉,五角大樓發言人還聲稱,「報告印有一出錯誤」。日媒稱,在原版報告中一張介紹美、俄、中、朝鮮核運載系統的表格,呈現各國國名與地圖,中國地圖中包括臺灣省。其後,在3日美國防部一度將報告自官網撤下,數小時後修正版重新上線,這時,中國地圖中已不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