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天:丁香園從未放棄To B,將協同更多企業服務醫眾兩端

2020-12-12 艾瑞網

11月10日,火爆異常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式閉幕,新冠疫情讓今年的進博會顯得與眾不同,也讓醫療展區成為本屆進博會上的當紅炸子雞。

據了解,本屆進博會的醫療器械和醫藥保健展區規劃展覽面積6萬平方米,包括70多家世界500強及龍頭企業在內的展商近340家企業參展。

作為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展示新產品、新戰略的重要窗口之一,今年的進博會上多家跨國藥企發布數位化營銷轉型的重大戰略動作。新冠疫情催化下的醫藥企業數位化營銷轉型趨勢盡顯。

在此背景下,我們邀請了中國領先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醫藥數位化營銷轉型的新趨勢,和丁香園在該領域的戰略思考、業務布局。

丁香園近年在醫療健康領域不斷迎來品牌和業務上的迅猛發展,尤其疫情期間更是醫療健康行業中聚光燈下的佼佼者。李天天認為,在疫情的催化下,醫療行業產生了「線上化」和「院外化」的新趨勢,這要求行業的思維模式需要逐漸從「下遊」走向「上遊」。

新的趨勢讓丁香園更加堅定一貫的企業戰略和願景,未來希望協同更多醫藥企業、消費品企業共同服務好醫生用戶和患者用戶、大眾用戶。

以下是採訪實錄,有刪減。

問:這次進博會上,很多醫療企業在數位化轉型方面都有重要動作。數字醫療時代會給醫療行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李天天:進博會上我們看到很多知名的醫藥企業開始更頻繁、更開放地跟網際網路平臺合作,也看到他們更加關注患者體驗和數位化營銷,更強調用戶價值,這個現象非常有代表性。

在疫情推動下,我注意到醫藥數位化領域出現了兩個新趨勢:

第一個趨勢:「線上化」。

傳統的製藥企業或醫療機構,此前更多還是依賴線下,醫療機構在線下,醫生在線下,患者也是在線下。這次疫情,我們看到了「線上化」趨勢。包括醫生教育線上化、患者管理線上化、臨床研究線上化和市場活動線上化。

線上化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趨勢,在疫情期間丁香園的流量出現了暴增,我們的醫療學術直播產品「丁香播咖」服務量同比去年增長了十幾倍。我們的線上問診量,還有疫情地圖、科普文章在三個月內的流量高達近100億人次。在這個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對於線上化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

第二個趨勢:「院外化」。

疫情期間所有的醫療機構全都被叫停了,這個時候大家可以在線上問問題、開處方,甚至買藥。

原來的線下服務模式和場景快速地被複製到線上。這些「院外化」的新場景在疫情緩解,醫療機構復工之後,肯定會有一個回落。不過即使有回落,也還是要比疫情之前的頻次和影響力大很多

解決一些常見的小問題、小毛病的時候,人們開始更願意通過線上的方式,減少去醫院的頻次了。這個跟丁香園走向「上遊」的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一致的,越往上遊走,就發現「院外化」的場景就越豐富。

所以「院外化」跟「線上化」這兩個趨勢是我看到的機遇。

那麼挑戰在哪裡呢?

從宏觀來說,醫療行業的監管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事情。對於醫療行為的合規、處方的合法,還有對於服務質量和患者安全的要求,這是與普通的消費品行業不同的,在這個行業肯定是個挑戰。

第二個挑戰,建立信任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讓用戶非常信任地從線下遷移到線上,背後實際上比拼的是品牌對用戶心智的影響。

線下的公立醫院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牌子醫院,還有官方背書。我當然會願意相信醫院,雖然有時候服務態度不好,但是我也願意相信它。可是現在線上突然出現了一個你從來沒聽過的、號稱可以解決你的醫療問題的機構,用戶真的敢選擇嗎?

為什麼有大量的用戶,願意在丁香的平臺上去互動?這裡比拼的就是品牌是否能夠影響用戶的心智,而這其實就是丁香園二十年積累的專業優勢。

丁香園在這二十年間,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業醫生平臺,在中國醫生心智中建立起一個非常強的專業品牌要素。「丁香醫生」成立的時間雖然短,只有五年的時間。可是經過一系列的產品、內容和工具的應用,已經在用戶中建立了專業的健康心智。

問:丁香園從To B逐步轉向To C業務模式,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李天天:丁香園業務模式並沒有轉型,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放棄to B,他們是丁香園整體服務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必要一環。

丁香園從成立到今天,一共是二十年的時間。我們在這二十年間,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醫生社區。無論是從論壇、APP等自有產品看,還是各種外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來看,丁香園始終是中國最活躍的專業醫生社區。

二十年來, 我們始終堅定地圍繞「專業」這個定位,去為醫生服務,進而通過醫生去賦能和幫助患者及消費者。

丁香園的使命是「聚專業力量,做靠譜產品」。

這個「專業力量」首先就是指醫生。如果沒有醫生的持續支持和專業輸出,我們很難幫到大眾。所以丁香園一直不斷在強化醫生端的產品、運營和技術開發。不斷地開發出優質的內容和高效的工具,來助力中國醫生成長。

當醫生在這個平臺上不斷得到成長,得到幫助之後,我們會把醫生的經驗、能力、知識向C端輸出延伸,做出專業靠譜的產品,讓醫生的這些專業能力幫助大眾和患者獲得更優質的健康生活方式,所以這是丁香園整個公司層面的大戰略,我們稱之為「雙核驅動」。

「雙核驅動」是我們的戰略,戰略的落地就是去解決具體問題了。丁香園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發現,如果只聚焦於解決疾病本身,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當然也對。但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去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讓人可以不生病、少生病、或晚生病。

如果用一個比喻,解決疾病是處於河流「下遊」階段,而我們則是要具備「上遊」思維方式,協同聯合更多的專業力量和產業優勢,在上遊構建出健康開放的行業生態,進而解決下遊的問題。

在從「下遊」走向「上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人」、「貨」、「場」三者都發生了變化。

原來只關注患者,但是走到「上遊」的時候,我們不僅關心患者,也關心健康敏感人群和潛在的患者。用戶規模擴大了,人群也變得更加多樣化。所以大家會看到我們除了關注慢病、常見病患者之外,也開始關注普通大眾的健康問題。

我看到過一個數據,目前有1/3的處方藥患者有決策購買權(自主選擇廠商品牌),隨著大眾對自身健康要求的提高和健康素養的提升,自主權一定是在不斷擴大的,這種「消費者化」會給醫藥數位化帶來很大的機會。

其次,「貨」也發生了變化。在「下遊」的時候,能給到患者的就是藥品、檢查等產品。走到「上遊」的時候,我們發現還可以給到很多患者教育、公共衛生方面的產品。這些知識和能力可以讓用戶提升生活質量,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貨」也更加完整和豐富了。

第三,「場」也發生了變化。在「下遊」的時候,「場」更多是指醫院內。像門診、病房這些場景。當走向「上遊」的時候,我們發現不僅是院內,很多院外的「場」也出現了,包括工作、生活、出行、求學等等新場景。這些場景都是在院外發生的,更高頻,也更活躍。

當身處「上遊」環境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人」、「貨」、「場」都發生了變化。「人」更多樣化,「場」更高頻。「貨」也變得更豐富。

丁香園的戰略,不是在從To B轉向To C,更不是放棄ToB,而是我們一直堅持的B to D to C。丁香園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放棄B,因為B端企業同樣也是專業力量的重要來源,專業力量不光需要醫生,也需要製藥企業、醫療設備企業、消費品企業、醫療機構等眾多機構共同參與,很多企業和機構在「上遊」都有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儲備。我們希望把這些夥伴更好地協同起來,加上丁香園所有專業醫生的共同努力,在「上遊」打造供給側專業優勢。這就是「聚專業力量」。

我前幾天在進博會上和禮來中國的陳軍博士共同接受了「健康上海」的採訪,禮來中國未來八年會引入四十多種新藥(包括新適應症)到中國來。在這個過程中,丁香園也同樣關注這些新藥的受眾人群和潛在人群。在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也能夠得到連續整體的線上解決方案,包括患者教育、患者管理、甚至包括在疾病前期,已經出現危險信號的時候,就提前介入進去,幫助這些「潛在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共同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問:誠如您剛所講「聚專業力量,做靠譜產品」,專業力量包含醫生與企業兩方面。丁香園二十年的積澱,醫生優勢顯而易見。那在企業端的整合能力,丁香園又有哪些優勢呢?

李天天:丁香園在走向上遊的時候深刻地意識到,面對這麼一個龐大的產業,光靠丁香園一家是不行的。我想引用一句諺語,「要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那就一起走」。

所以我們一定是希望能夠跟更多的生態內、具有優秀專業能力的製藥企業、醫療器械企業、保險公司、消費品企業、醫療機構形成深度的協同效應。把各家的專業能力,通過丁香園和丁香醫生「雙核驅動」的平臺更好地展示出來。

我們在今年7月底的DHC大會上也講,要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我們非常願意開放更多的組織能力和行業洞察給到這些機構,讓「聚專業力量」的範圍更廣,讓大家在線上生態環境中共同健康成長。

問:藥企紛紛成立自己的Digital marketing部門,與傳統營銷部門協同工作。在具備與自己產品「強關聯」的醫生基礎的同時,也在做和丁香園相同或相似的事情。那麼在與企業自己的Digital marketing部門相處中,丁香園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李天天:丁香園是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專業平臺,規模最大,活躍度最高,成立時間最久,能夠給醫生傳遞更加真實、客觀、準確的信息,這是第一點,也是我們二十年來一直堅守的價值觀。

第二,在網際網路的大生態圈中,丁香園是產品和運營能力最好的夥伴。我們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深耕多年,更熟悉網際網路的味道,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

第三,丁香園能夠通過聚集行業和醫生的專業能力,不斷做出優秀的產品,進而建立和提升用戶健康生活方式的心智。

藥企和機構更多介入到「治療」環節中,丁香園可以協同企業與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前介入,進而參與到更高頻、更活躍的院外場景中去。企業和機構也需要丁香園這樣的專業夥伴。一起去為患者服務。

我們在醫療健康行業和網際網路行業深耕二十年,二十年積累的不僅僅是方法與經驗,更是品牌和信任。我們非常期待與B端企業一同構建新的線上生態環境,共同打造「供給側」的上遊優勢,進而幫助更多的「下遊」用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

相關焦點

  • 丁香園獲新一輪融資,創始人李天天:醫療健康是主打心智的長賽道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表示,該輪融資所募資金將用於發力「上遊」,即從關注下遊的疾病向上遊的預防延伸,從而挖掘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景中更高頻的商業化機遇;同時繼續鞏固醫生端專業能力的核心壁壘,協同醫生、企業、醫療機構等專業資源,並通過旗下品牌丁香醫生提供專業可信、連續整體的系列產品。天眼查App顯示,丁香園曾於2010年獲得一筆來自DCM的A輪融資。
  •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12年前到杭州 就再也不想走了
    1月9日,一篇關於「丁香園從哈爾濱到杭州的故事」的文章在網絡上熱傳,作者正是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作為一名「外鄉人」,李天天在文章中感慨道:在杭州創業十多年,工商、稅務等政府機構人員,幾乎一個都不曾相識,但我又感覺和他們非常熟悉,一點都不陌生。杭州市政府給了企業家一個自由、開放、平等的軟環境,平時幫忙不添亂,需要服務時出現。
  • 丁香園疫苗服務平臺覆蓋全國18城,為百家診所提供免費預約服務
    11月25日,「丁香園·丁香醫生疫苗服務平臺生態共建發布會」在上海舉辦,正式宣布默沙東、GSK、科興控股、華蘭生物等國內外知名疫苗企業將與丁香醫生、丁香園診所發展聯盟共建疫苗服務平臺,實現非免規疫苗接種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通路,同時為大眾提供權威疫苗科普、接種預約、接種後不良反應處置等服務。
  • 杭州網絡人士聯誼會成立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當選會長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當選網聯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會上,阿里中心杭州濱江園區、上峰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六個園區還被授予「網絡人士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榮譽稱號。省委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處處長張蓉、市委統戰部知工處副處長張軍等出席會議,來自網易科技、Babycare、二更視頻等網絡產業的60餘名代表人士參加了本次大會。
  • 丁香園完成5億美元融資 將持續鞏固專業壁壘、加強「上遊」布局
    動脈網採訪了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進行詳細解讀。走向「上遊」,持續鞏固專業力量回溯丁香園20年發展歷程,從服務醫生出發,逐漸延伸至服務大眾、服務企業,歷經了業務布局的多次迭代。2000年,丁香園創立之初主要為醫生和醫學生提供文獻檢索、學術交流平臺;2006年起,丁香園開始為醫療機構、醫療健康企業提供人才招聘服務;2014年起,丁香園正式布局C端,通過新媒體矩陣、丁香診所、網際網路醫院等,為大眾提供醫療健康服務,並通過數位化營銷助力健康消費品企業;2019年,丁香園正式將「健康更多,生活更好」作為新願景,更多地關注C端健康需求。
  • 丁香園李天天:警鐘如何長鳴?一個網際網路醫療人的思考
    網際網路醫療老兵、丁香園創始人和董事長李天天,將從疫情、政策、技術、市場四個維度,分享他的思考。 李天天 李天天,丁香園的創始人和董事長,丁香園是中國最大的專業醫生社區,始建於2000年,2006年正式成立公司
  • 在世界愛滋病日前夕,藍城兄弟耿樂對話丁香園李天天
    李天天稱,愛滋病患者是丁香園關注的人群之一,尤其是老年愛滋病患者群體,丁香園幫助他們學習知識、解答困擾,提供問題解決方案,並呼籲和動員全社會去幫助他們。「丁香園不斷從下遊走向上遊,關注到的有健康需求、特別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弱勢人群。
  • 融資5億美元,丁香園做網際網路醫療的思路是什麼?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融資5億美元,丁香園做網際網路醫療的思路是什麼?醫療行業最後拼的,還是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 12月28日,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丁香園宣布,已於近期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摯信領投,騰訊、高瓴創投跟投。據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透露,融資資金將用於強化專業壁壘,探索醫療健康行業的更多場景。
  • 武田中國與丁香園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探醫藥數位化營銷生態範式
    丁香園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天天、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等高層共同出席了本次籤約儀式。在籤約儀式上,武田中國宣布其自主打造的面向醫療衛生人士的一站式數位化服務門戶——「吾醫空間」微信服務號正式啟動,並將代表武田中國以機構號身份入駐丁香園,在微信生態之外,拓展武田學術品牌在域外的影響力,進一步打開醫生線上教育的新生態。丁香園機構號是連接醫生和企業,以內容為基礎,互動為核心,協作為紐帶的全新生態,是醫藥企業數字營銷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
  • 整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都在「向下」,丁香園卻選擇「向上」
    從國務院發布的2020年下半年醫改重點任務看,醫務人員的收入增加,將從依靠大處方、大檢查徹底轉向依靠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上來。 這輪5億美元融資,也將圍繞「心智」二字花出去。對正在中國醫改浪潮中奮勇數位化轉型的醫藥企業而言,這個思路同樣適用。
  •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對話劍橋科學家、MitoQ分子發現者墨菲教授
    面對這一話題的時候,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學教授、MitoQ 分子發現者墨菲教授,以及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不由給出了同一個答案——預防疾病的理念會更深入人心。所謂預防是相對於治療而言,是一個上下遊的關係。
  • 丁香園完成5億美元E輪融資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溫婷)丁香園28日宣布完成5億美元融資,由摯信領投,騰訊、高瓴創投兩家機構跟投。公司此前已經完成四輪融資,投資方包括DCM、順為基金。公司表示,此次獲得融資後,丁香園將繼續鞏固醫生端專業能力的核心壁壘,進一步協同醫生、企業、醫療機構等專業資源,探索更多醫療健康場景;並通過旗下品牌丁香醫生提供專業可信、連續整體的系列產品,實現「健康更多,生活更好」的願景。今年疫情期間,丁香園—丁香醫生率先推出「新冠肺炎疫情地圖」,並向醫—眾兩端提供科普闢謠、線上義診、新冠公開課等公益產品。
  • 再獲5億美元融資,丁香園內容變現之路能否走到上市?
    跳出「賣藥套路」12月28日,丁香園宣布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由摯信領投,騰訊、高瓴跟投。據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介紹,目前丁香園已實現規模化盈利,並處於逐年穩健增長中。本次融資,主要用於深度布局供給側和產業側,主打健康生活定位,同時強化專業壁壘,包括服務醫生的能力、協同其他專業機構共同服務下遊的能力等。
  • 丁香園:在學術網站做生意
    2006年,兩個創始人正式註冊了公司,打算將丁香園商業化。夏志敏記得論壇上曾經就能否商業化有過一場激烈的討論。他現在是杭州中醫院骨科的一位醫生,也是丁香園論壇的資深用戶。儘管李天天和一些資深版主並不把帶有公益性質的論壇和商業化當做一組難以調和的矛盾來看,但反對方仍然堅持商業化會影響討論的學術性和質量—而這是丁香園能吸納和黏住用戶的關鍵。
  • 丁香園發布企業業務戰略,打造醫藥數字新生態
    丁香園創始人及董事長李天天、波士頓諮詢董事合伙人陳白平發表演講,講述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醫藥行業數位化趨勢及啟示;丁香園副總裁初洋正式發布全新升級後的丁香園企業業務戰略;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數位化與商業創新部負責人徐晶、諾華製藥(中國)副總裁、眼科事業部負責人張茂嵩、雅培消化及感染事業部總監周勤共同出席圓桌論壇,探討醫藥數位化營銷的機遇和挑戰。
  • 丁香園創始人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近日,現總部位於杭州的知名醫學分享平臺——丁香園的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撰文講述了他從哈爾濱一路南下杭州的故事,以及他對營商環境和創業氛圍的相關看法。我在看到毛振華的視頻後,第一時間將連結轉發給了丁香園的創業夥伴們,我的感受是:在東北出現這種事情,一點兒不奇怪——我在哈爾濱出生、長大,還在那裡讀書、創辦了丁香園,對於那裡的一切,我太熟悉了。
  • 網際網路醫療20年|網際網路醫療|移動醫療|醫保|丁香園|-健康界
    網站有了熱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通過好大夫獲得醫生的「預約加號」服務。但好大夫在線的盈利並不明朗,運營的前五年,王航也並不著急賺錢。雷軍和聯創資本的300萬天使投資幫助團隊擴大到了20多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前一周,DCM的300萬美元A輪投資款到帳。2008年,卻是丁香園和李天天最困難的一年。兩年前,李天天放棄了北京協和醫科大的博士學位,到杭州全職創業。
  • 丁香園對話藍城兄弟:用網際網路思維創造愛滋防治新思路
    日前,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李天天與藍城兄弟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淡藍公益創始人耿樂就企業如何「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進行了深入探討。一問:丁香園、藍城兄弟在抗艾/防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何亮點成果?
  • 「網紅」醫學科普專家丁香園是如何走紅的?
    最近,網紅數字醫療健康科技企業丁香園宣布獲得5億美元融資。丁香園董事長李天天表示,本輪融資資金主要用於繼續鞏固醫生端專業能力的核心壁壘;進一步協同醫生、企業、醫療機構等專業資源,探索更多醫療健康場景;並通過旗下品牌丁香醫生提供專業可信、連續整體的系列產品,提升大眾健康生活品質。
  • 丁香園為何要共建疫苗服務平臺 高管承諾兩年內不靠疫苗平臺盈利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一帆 11月25日,丁香醫生、丁香園診所發展聯盟宣布將與默沙東、GSK、科興控股、華蘭生物等國內外疫苗企業共建疫苗服務平臺,實現非免規疫苗接種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通路。同時為大眾提供權威疫苗科普、接種預約、接種後不良反應處置等服務。據了解,這是首家由疫苗企業、診所接種點等疫苗產業鏈角色直接參與共建的疫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