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臘製品的顯著特點,一是在較為簡單的條件下也可製作,易於加工生產;二是不同產品具有消費者喜愛的傳統醃腊味和獨特風味;三是在其加工中一般都經乾燥脫水,因此重量輕,易於運輸;四是可貯性佳,即使在非製冷條件下也能較長期貯存,有的產品貨架期達6個月~8個月。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試驗用原輔料
原料:飼養期10個月~12個月、體重大、大腿肉比較發達的番鴨;輔料:食鹽、白砂糖、八角、豆蔻、花椒、桂皮、草果、紅辣椒、小茴香、砂仁、香葉、生薑、蔥、料酒、亞硝酸鈉、異抗壞血酸鈉等。
1.1.2主要設備
不鏽鋼鍋;不鏽鋼桶;真空包裝機(DZ-500/2S型):南通騰通真空包裝機械有限公司;鼓風乾燥機(C-0844型):上海大良不鏽鋼設備有限公司;液化氣灶等。
1.2方法
1.2.1工藝流程
選鴨→取腿整形→幹醃→清洗→溼醃→清洗、瀝乾→整形→幹制→包裝→殺菌→冷卻檢驗
1.2.2操作要點
1.2.2.1選鴨
新鮮或冷卻的白條鴨或鴨腿。
1.2.2.2取腿整形
分割切取兩側鴨腿,從股骨下去掉脛骨、腓骨及趾蹼,整形成柳葉狀,並修割整齊。
1.2.2.3幹醃
按配方取食鹽,花椒粉等香辛料在鍋內炒至無水氣,與0.015%亞硝酸鈉混勻,均勻塗抹鴨腿入缸醃製,保持溫度在10℃以內。
1.2.2.4清洗
幹醃3h~4h後,出缸用流水衝洗鴨腿,保持鴨腿表面清潔。
1.2.2.5溼醃
按溼醃配方將食鹽加入水中,使食鹽溶解,再加入其他輔料,先大火煮沸,再小火熬製30min,冷卻備用。此過程及時補充蒸發掉的水分。醃過鴨腿的滷液可反覆使用,每次用後煮沸,除去浮沫,並補足輔料,成為老滷。幹醃後的鴨腿,放入到裝有滷水的醃製缸裡浸泡,蓋上蓋子。溫度在10℃內,醃製適當天數。
1.2.2.6清洗、瀝乾
溼醃好的鴨腿取出,用清水洗淨,掛在陰涼通風處晾至無明水為止,5h左右。
1.2.2.7整形
在瀝乾明水之後,修齊邊皮,並揉搓使腿面飽滿呈柳葉狀,以使鴨腿形狀美觀漂亮。
1.2.2.8幹制
整形後,用棉繩將鴨腿懸掛在木架上,保持一定的距離,轉入香腸乾燥機中,進行間歇式乾燥,55℃/16h→室溫(15℃左右)/8h→45℃/16h→室溫(15℃左右)/8h→55℃/16h→室溫(15℃左右)/8h。
1.2.2.9包裝、殺菌及冷卻檢驗
是將幹制完的鴨腿裝入蒸煮袋內,經真空包裝機真空包裝封口。然後再經100℃/30min常壓加熱殺菌,冷卻檢驗合格後,能貯藏一年不變質且食用方便的食品。
1.2.3指標評價及測定方法
1.2.3.1感官指標評價方法
將產品切成兩半,將其中一半放入清水中浸泡2h,取出用溫水衝洗,再用電飯煲蒸煮45min,取出切分。未蒸煮的產品與已經蒸煮的產品,依次對應放置供感官評價用,按照表1對外觀、色澤、組織狀態、滋味氣味的各項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每項滿分分值為25分,產品感官總分滿分為100分。感官評價人員一共15人,3人一組根據表1的評分標準對產品進行評分,每組給出評分,最後各組評分相加求平均得出一個綜合評分。
表1感官評分標準表
1.2.3.2水分
常壓乾燥法[6]。
1.2.3.3含鹽量
將肉灰化後,採用標準硝酸銀溶液滴定測定(GB5009.44-2003)。
1.2.3.4酸價
按GB/T5009.44中14.3規定。
1.2.3.5過氧化值
樣品處理按GB/T5009.44規定的方法操作,按照GB/T5009.37規定的方法測定。
1.2.3.6亞硝酸鹽
按GB/T5009.33規定。
1.2.3.7三甲胺氮
按照GB/T5009.202規定。
1.2.3.8細菌總數的測定
按《中國食品檢驗手冊》中雜菌總數的測定。
1.2.4試驗設計
重點針對醃製和幹制兩個主要的工藝設計試驗,其中醃製環節設計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幹制環節設計9個平行試驗。
1.2.4.1醃製環節試驗設計
採用混合醃製法,在不超過10℃的醃製溫度下,從醃製配方(見表2)、幹醃鹽用量、溼醃鹽用量、溼醃時間四個主要因素,設計四因素三水平試驗(見表3),共9組試驗(見表4),探討其對醃製鴨風味影響。
表2醃製配方法
表3醃製因素水平試驗設計表
表4醃製正交試驗表
1.2.4.2幹制環節試驗設計
採用鼓風乾燥機對產品進行乾燥,從幹制方式(連續式、間歇式)、幹制溫度、幹制時間三個方面設計8組試驗,見表5。
表5幹制試驗設計表
2、結果與分析
2.1醃製試驗結果分析
本試驗四個影響因素,幹醃時間較短,溼醃時間較長,相對其他因素,幹醃對試驗影響較小,所以把幹醃鹽用量當做空列處理,比較其他三個因素,考察對試驗的影響。
表6醃製Lg(34)正交試驗設計與結表
表7醃製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表顯示,A、C兩項的F值顯著,B的F值不顯著,表明醃製配方和溼醃鹽用量兩個因素對試驗影響較大。尤其是溼醃鹽用量的影響較大,溼醃時間對產品影響不顯著。
2.2幹制試驗結果分析
幹制環節感官評價得分表(見表8),並繪製成柱狀圖(見圖1)。
表8幹制試驗感官評價分值表
圖1幹制感官評分結果圖
從柱狀圖顯示8號試驗產品的感官分值最高,6號次之;1號試驗產品的感官分值最低。1號,2號出產後的含水量都比較高,在35%左右,指標達不到要求,且1號產品在儲存15d後,出現了腐敗的現象,且有些發臭,1號由於採用的溫度低,幹制時間也短,所以還有相當部分水分沒有揮發掉,極易發生腐敗現象,2號雖未發生腐敗現象,但是水分含量同樣很高,這一因素決定它的保質期不長,也是不合格的;3,4號質感比1,2號稍好,水分含量相對少些,質地相對緻密,但是腊味不濃鬱;5號質感硬,香味濃鬱,但是表皮緊縮,影響外觀美,5號在55℃下在鼓風乾燥機中連續乾燥48h,可能因為溫度一直持續55℃較高的溫度,引起表皮幹縮,使產品外表粗糙;同時7號也與6號存在同樣的問題;6號各方面感官都比較好,但是與8號相比,組織狀態不如8號緻密,腊味都很濃鬱。綜合看來,8號的產品質量是最好的。試驗以及相關資料證明,幹制溫度不能太低,溫度太低,影響產品水分的移出,且容易腐敗變質,在較低的溫度下,欲使水分含量達到標準,需延長幹制時間,但這降低了生產效率;持續維持同一較高溫度,會使產品表皮幹縮加劇,所以採用間歇式乾燥法,有利於減輕表皮幹縮,保持美觀。
2.3感官指標測定結果
產品在存放過程中未出現黴變、酸敗、脹袋等現象,表面有白色固體油凝固覆蓋在上面,略微印象美觀,產品的切面肌肉呈現暗紅色,脂肪呈現白色或米黃色;組織緻密,有彈性,無汁液流出;產品香味濃鬱,具有醃臘肉製品獨特的風味。
2.4理化指標測定結果
中式醃製鴨的理化指標檢測結果見表9。
表9理化指標測定結果表
根據表9的檢測結果,測得水分,過氧化值,酸價,三甲胺氮,亞硝酸鈉都符合國家標準,國家標準雖未對含鹽量作規定,此試驗也對其做了檢測。
2.5微生物指標測定結果
本工作研製的中式醃製鴨產品微生物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0。
表10微生物指標檢測表
按《中國食品檢驗手冊》中雜菌總數的測定方法檢測,菌落總數20000cfu/g;大腸菌群60MPN/100g;致病菌均未檢出,對照國家標準均沒有超過國家標準。產品採用了幹制技術,水分含量小於25%;在溼醃中,為了去腥壓羶,使用了一些香辛料,大部分具有殺菌防腐的作用,比如:生薑、蔥、小茴香等;況且產品採用真空包裝。這些使產品的儲藏環境乾燥、缺氧、衛生。有效地防止了微生物的增長,所以產品在真空包裝下,貨架期至少達6個月。
3、結論與討論
3.1醃製試驗設計的四個因素
在一定的範圍內對於產品質量的影響大小依次為溼醃鹽用量>醃製配方>醃製時間>幹醃鹽用量。經驗證試驗,並對個別工藝參數做了微調,最終確定臘鴨腿的最佳工藝參數和配方為:幹醃鹽用量6%,溼醃鹽用量為15%;幹醃配方:豆蔻粉0.1%、花椒粉0.1%、亞硝酸鈉0.015%、異抗壞血酸鈉0.05%;溼醃配方:八角0.06%、桂皮0.2%、草果0.1%、紅辣椒0.03%、小茴香0.02%、砂仁0.02%、香葉0.06%、生薑0.5%、蔥0.5%、料酒0.1%。醃製時間:幹醃時間3h~4h,溼醃時間7d。
3.2幹制試驗對產品質量影響主要是三個方面
幹制方式、幹制時間和幹制溫度。三個因素相作用在一起影響著產品的質量。經過感官評價以及相關資料,確定本產品的幹制方式為間歇式乾燥,產品在55℃(乾燥)/16h,15℃(停)/8h,45℃/16h,15℃/8h,55℃/16h,15℃/8h條件下間歇乾燥。
3.3問題與改進
存放一段時間,表面會凝結一層白色的油脂,對產品的外觀產生影響。醃製環節在醃製時間方面,水平設計梯度不大,造成分析時醃製時間對產品影響不顯著。幹制環節中,只是單一的使用了鼓風乾燥機進行乾燥。
參考文獻:
[1]趙政,李旭.風味臘兔肉香腸餅加工工藝及關鍵控制點的研究[J].食品工業,2009(4):18-19.
[2]董寅初.現代肉類科技對中國傳統風味肉製品的影響[J].肉類研究,1999(1):3-5.
[3]葛長榮,馬美湖.肉與肉製品加工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45-66.
[4]鄭堅強.臘肉的加工工藝[J].肉類工業,2009(8):14-15.
[5]金波.禽肉醃臘製品加工操作要點[J].中國禽業導刊,2005(20):29.
[6]楊秀林.醃臘及風乾肉品的衛生檢驗[J].內江科技,2010(6):104.
資料來源:《食品工業》2012年4期
閱讀原文獲取更多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