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2.28億年!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被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作為...

2020-12-13 人民網

人民網訊 9月27日,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正式亮相三亞,作為「鎮館之寶」被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當天上午,王者「龜」來— —中國始喙龜特展暨新聞發布會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召開,現場展出了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以及復原模型。據介紹,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地層中,比半甲齒龜還要古老,是已知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

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正式亮相三亞。

據悉,此次公開亮相的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原本就是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藏品,於2015年被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發現並認為是「疑似原始龜類的化石」。 隨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李淳帶著課題組成員進行化石修復和野外調查,最終確認這是一種更加古老龜類,來自關嶺,產於半甲齒龜化石層位之下7.5米處。

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作為「鎮館之寶」被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

李淳介紹,2015年發現德國2.4億年前羅氏祖龜標本極為殘破,很多關鍵特徵無法被觀察到,與半甲齒龜之間存在重要空白地帶。中國始喙龜介於羅氏祖龜和半甲齒龜之間,在龜類早期演化中承上啟下,為龜類系統發育補上了「缺失的一環」。

據透露,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全部重要原始龜類化石材料,並確定了這個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新標本在龜類歷史長河中的位置——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

中國始喙龜特展暨新聞發布會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召開。

據悉,此次永久收藏中國始喙龜骨架化石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是以海洋古生物為主題的博物館,致力於世界範圍內史前海洋爬行動物化石的收藏和展示,並以我國的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化石為特色。該館不僅收藏有包括中國始喙龜和半甲齒龜在內的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早期龜類化石,還擁有一系列全面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收藏,包括魚龍類、海龍類、鰭龍類、楯齒龍類、主龍類等各類海洋古生物標本數萬件,是我國海洋古生物標本收藏最多、品質最好、科研成果最顯著、發展潛力最大的專業海洋古生物博物館。(陳美桃)

(責編:李浩蓉、蔣成柳)

相關焦點

  • 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在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
    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在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 2018-尹海明 攝   中新網三亞9月27日電 (記者 尹海明)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27日在三亞舉行的中國始喙龜特展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與公眾見面。  據主辦方介紹,中國始喙龜集多種原始特徵、進步特徵和過渡特徵於一身,顯示了龜類演化初期的高度複雜性。
  • 到三亞,看兩億年前的海龍
    、指導下,經多位專家、學者、藝術家精心策劃,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孫振元和海南花梨木栽培企業家陳運忠歷經五年努力,籌備創建以海洋古生物文化和海南黃花梨生態文化為主題的「三亞花梨穀神秘地球村」文化旅遊項目。
  • 億年古生物化石「花落」上海自然博物館
    億年古生物化石「花落」上海自然博物館 2017-08-15 15:    遼西滿洲龜(國家三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1995年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地區,生活在大約1.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期。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我們都知道,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早期的地球也是一個煉獄世界,環境比金星還要惡劣。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種種的巧合之外,地球的環境逐漸變好,在40億年前成為了一顆美麗的生態星球。完美的生態系統形成之後,地球也就具備了生命誕生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於是在38億年前,第一個生命從地球的原始海洋中誕生。
  • 展現1億年前生命 三亞將建古生物博物館
    新華網海南頻道訊:據海南日報報導,1月31日,計劃投資2.8億元的三亞古生物化石自然博物館籤約儀式在三亞銀泰酒店舉行。三亞南山大小洞天發展有限公司與三亞卓越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籤訂了合作意向書。
  •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撰稿:李海君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被譽為化石王國的明珠,它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傳奇路一號,坐落在國家重點化石保護區內,交通十分便利,緊鄰高鐵城市花園,與朝陽環城水系相連。博物館館藏標本數量之多,物種豐富、保存完整,國家一級、二級和三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數百件,這裡有世界最早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世界第一朵花——遼寧古果,最早的哺乳動物「始祖獸」、「神獸」「仙獸」;模式標本:李氏朝陽獸,朝陽傳奇甲龍、遼寧李氏木,李氏中國蘇鐵等;飛進北京鳥巢的帶冠孔子鳥,多次飄洋過海巡展的顧氏小盜龍等化石
  •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讓遠古生命「活」起來
    2008年,王朝林從事化石收藏十年之際,豐寧的化石資源保護終於邁出了重要一步。當年4月,省政府批准建立豐寧古生物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10月23日,我省批准的首家非國有博物館——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正式開館。
  • 中國規模最大的私人博物館落戶三亞
    新華網三亞11月25日電(記者王英誠)中國規模最大的私人博物館三亞卓越天涯古生物化石博物館25日落戶海南省三亞市。博物館館長、中國著名民間收藏家李躍卓表示,博物館將建成一座集科研價值、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於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
    原標題: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央視網消息: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我國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圖)
    貴州省古生物籤定中心研究員尹恭正(前)和同事一起研究美麗瓦窯龍頭部化石。 貴州省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在該省獨山縣的一條山村小道上發現一塊被用作路石的海洋古生物化石。  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 石家莊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最大角石化石長20釐米
    第1頁:化石被專家畫上了圈,這可要重點保護喲 第2頁:你看這個角石化石,多像一隻大蝦  抱犢寨的石頭會說話 欒教授聽了仨月才聽懂  說石家莊4.4億年前是一片大海  「這是角石化石,它們生活在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
  • 古生物化石隨處可見!專家:堯龍山就是一座地質博物館
    據了解,堯龍山位於素有「黔北門戶」之稱的桐梓縣堯龍山鎮境內,北距重慶主城170公裡,車程約2小時,南距遵義主城120公裡,車程約1.2小時,處於重慶、遵義2小時核心經濟圈內。210國道、黔渝快鐵、崇遵高速、在建G75複線貫通境內,交通十分便捷。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起免費開放
    來源: 現代快報、現代快報網、現代畫報、快報官方微博群、快報官方微信群、首次展出大量珍貴化石、可以趴在地上看化石、新增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今年年初閉館改造,計劃自2021年元旦起以嶄新的面貌向公眾免費開放。
  • 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原標題: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李先生介紹,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21日下午,和家人散步走到環湖路邊,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
  • 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資料圖 和冠心 攝 圖文無關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根據化石的肢骨判斷,恐龍體型較大。「化石的長度還是很長的,約有1.1米左右。」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博物館的科研情況簡介博物館現有化石和地質專業人員2人,幾年來與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國地質博物館、首師大、沈師大、遼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為科研提供研究平臺和化石材料其中所珍藏的1200多件恐龍和2200多件古鳥類化石為世界同類收藏之最。另外還有新生代的各種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魚類,昆蟲,植物等等。天宇的化石收藏不僅種類豐富,時代跨越全,而且保存精美,數量更是可觀。為此,2010年7月天宇博物館被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化石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內模式標本共有28件。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2.23億年前體型數據:體長約3米,體重約80千克噬顎龍的化石發現於2014年,地點位於巴西南部城鎮聖若昂-杜波萊西尼附近,其化石非常完整,包括了大量重要的部位。1.65億年前體型數據:?2.09億年前體型數據:體長超過3米嵌徵盜龍的化石發現於瑞士,化石在2006年於格魯哈爾德黏土層(Gruhalde clay)中被採集,化石保存了連結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