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2020-12-10 澎湃新聞
因為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館依舊處於關閉狀態,其網上項目則不斷推出,其中包括開放下載190萬張文物圖像。據悉,大英博物館原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開放文物圖像下載,但在全球範圍內博物館關閉、展覽取消的刺激下,決定提前推出發布該項目,以期為居家中的人們帶來文化的慰藉。

大英博物館資料庫搜索頁面

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推出在線目錄後首次可以讓用戶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訪問。這意味著,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內超過450萬個對象和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片均可以免費下載和用於非商業目的。在一些高解析度圖像中,即便在現場,觀眾也很難通過肉眼觀看到的角落和縫隙也可一覽無餘。

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Hartwig Fischer)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很高興能夠提前揭開這個重大項目的面紗,並希望這些重要的文物能夠提供給公眾靈感、反思,甚至只是在這個困難的時期分散注意力、並給予片刻的安寧。」

「允許下載、轉換和使用文物圖像,使公眾能夠更充分地與博物館的文物互動,使之成為文化史創作的參與者。正如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文化遺產法專家安德裡亞·華萊士(Andrea Wallace)今年早些時候在接受《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採訪時說,將文物資料轉化為「知識共享」,「將一部分權力轉移給了公眾」。這在目前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可能尤其受歡迎。

在開放圖像下載的文物中,包括有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和1600年歷史的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陳列的復活節島石像

《女史箴圖》找到「顧愷之」和千年的痕跡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藝術藏品,2013年,大英博物館邀請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書畫和修復專家,一起討論《女史箴圖》的狀態和保護方案。根據當時的討論,博物館於2014年為《女史箴圖》定製了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廳,每年限定展出約6個星期,上一次開放時間為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24日。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雖然《女史箴圖》每年均開放展出,但大部分人只能通過圖像和文字的描述了解其狀況。其中頗具爭議的是其裝裱方法,由於大英博物館在收藏《女史箴圖》初期,採用的是「日式折屏手法」的裝裱手法,導致畫面割裂,對此文物界一直頗有詬病。

《女史箴圖》修復裝裱時的狀態

所謂「日式折屏手法」,簡單的說就是將中國古代書畫割裂成幾個部分並且裝裱在木板上,此種裝裱與保護古代書畫的做法,中國的博物館是絕不可能這樣做的。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曾於2001年在大英博物館近距離觀摩《女史箴圖》,他在此後接受採訪時曾說:「英國人按照西方的形式來對這個作品進行了改造。它就是像油畫一樣應該是掛在牆上的,所以把《女史箴圖》一段一段就截下來了。」

雖然目前開放的圖像中並不涉及裝裱,但美術史中提到該畫的一些細節卻可以通過電腦屏幕看到。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根據晉代詩人張華於公元292年寫的《女史箴》所繪,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內容由右至左展開,畫心有九段單景式構圖,原文題在每一段圖像的右側。《女史箴圖》的開端原應另有三段圖文,以及第四段題字,但在乾隆時期已不存。

《女史箴圖》(局部)

顧愷之畫《女史箴圖》的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宋代。顧愷之(約公元345年-406年),今江蘇無錫人,曾為東晉散騎常侍,現傳作品為後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帶有顯著的六朝遺風,很可能來自5-7世紀,是難得的早期絹本畫作。

《女史箴圖》(局部),左下方有「顧愷之畫」 落款(疑為後人添加)

《女史箴圖》有大量題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偽尚有爭議,畫心左下方的「顧愷之畫」 落款疑為後人添加。拖尾部分有瘦金體楷書,現時學者認為是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的書法,而且應該是晚明時期才跟畫心裝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御筆題跋和畫蘭圖,以及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的題字。

《女史箴圖》拖尾部分(局部)

乾隆時期,《女史箴圖》成為清宮收藏,被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宮靜怡軒中。1900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京期間,作品流散宮外。1903年大英博物館從克拉倫斯•詹森手上購得此畫。

詹森於1870年出生於印度,後來加入了英國印度騎兵團,1900年被派到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之役。他於1900年的8月份抵達北京,並逗留了兩個月,他所屬的兵團曾駐紮頤和園。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可見絹本破損的痕跡

《女史箴圖》進入大英博物館館藏時已相當脆弱,並且有多次修補的痕跡。1914至1923年間,為了讓作品能夠展出,同時避免開、收卷時所造成的磨損,博物館修復人員把《女史箴圖》的畫心轉移到鑲板上,又把天頭、引首跟拖尾一起裝裱在另一幅鑲板上。另外,18世紀的天頭和鄒一桂(1686-1772年)拖尾畫作亦分開保存。

《女史箴圖》天頭部分

《女史箴圖》天頭部分放大

目前,在大英博物館搜索「china」可獲得4萬餘條相關文物信息,除了古代繪畫、雕塑、器物外,還包括1980年代中國風景名勝的門票,以及當代藝術作品。

大英博物館藏五代紙本設色繪畫,約901-950,來自敦煌千佛洞

羅塞塔石碑上的三種文字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巖石碑,原本只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託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但由於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內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裡程碑。在大英博物館目前公開的圖像中,也可清晰地看到碑上的文字。

大英博物館展廳內的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在公元4世紀結束後不久,尼羅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古代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後有許多古代的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這些古人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古代神秘文字的結構與用法。

羅塞塔石碑上不同的文字

直到時隔1400年之後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了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石料研究者對羅塞塔石碑清洗修復

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埃爾·弗朗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羅塞塔石碑現存部分

羅塞塔石碑復原圖

除了

復活節島石像

(Hoa Hakananai』a)、5000年前

烏爾王族棋局

 (Royal Game of Ur)等公眾耳熟能詳的圖像外,一些博物館新入藏的文物圖像也在公開之列,其中包括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水彩畫

《皮蒂耶之死》

。大英博物館去年購入了這件作品,並很快對其進行了數字轉化。這件拉斐爾前派油畫曾在公眾視線中消失了67年,直到1993年才在一場倫敦拍賣會上重新露面,最終入藏大英博物館。

羅塞蒂,《皮蒂耶之死》

據悉,在未來幾個月,還會有更多的文物特寫鏡頭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的網站上,虛擬訪客也可獲得更多的探索。正如費舍爾在聲明中所說,「無論你是學生、藝術家、學者還是歷史和文化愛好者,這都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資源,可以探索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人類歷史的豐富性、多樣性和複雜性。」

註:本文編譯自《史密森尼雜誌》和大英博物館網站,圖片均來自大英博物館資料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近日,大英博物館上線了30萬張館藏藝術品圖像,包括擁有1600年歷史的《女史箴圖》、復活節島雕塑《Hoa Hakananai』a》,以及館內在2019年9月購得的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勃魯茲無盡之死》(The Death of Breuze Sans Pitié)。此外,博物館為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諸多藝術品提供高解析度圖像,在線資料庫的訪問也更快、更流暢。
  • 大英博物館開放新項目:190萬張珍貴文物圖像免費下載
    ,190萬張的珍貴文物圖像在保證不用於商業用途的情況下可以供公眾免費下載和使用,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推出在線目錄後首次可以讓用戶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訪問。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內超過450萬個對象和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在一些高解析度圖像中,即便在現場,觀眾也很難通過肉眼觀看到的角落和縫隙也可一覽無餘。
  • 大英博物館試水虛擬遊覽 4500件藏品纖毫畢現(圖)
    大英博物館試水虛擬遊覽 4500件藏品纖毫畢現(圖) 2015-11-23 13:39:02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大英博物館190萬+藏品高清圖,一次看夠!
    近期,因為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館依舊處於關閉狀態,其網上推出10多種不出門了解博物館的各種項目,其中包括開放下載190萬張文物圖像。高清晰度圖像可以放大仔細查看。
  • 大英博物館更新升級線上觀展 足不出戶近450萬件珍貴藏品細細看
    觀眾能夠免費「參觀」近450萬件珍貴藏品,圖檔共計190萬張,搜索更直觀,圖像清晰度更高——包括《女史箴圖》等眾多珍貴中國藝術藏品在內。  希望藝術能夠在這個困難的時期  提供靈感、反思與片刻安寧  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 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你最期待見到哪件中國藝術品?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經歷了五個多月的沉寂後,大英博物館將重開,其中的中國藝術藏品也將再次與公眾見面。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商代晚期羊尊青銅器、漢白玉佛像、唐劉廷荀墓三彩俑……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藝術品類之豐富,數量之繁多(共計2.3萬件),即便放在國內,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提其中曠古絕倫的稀世珍品了。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女史箴圖》局部。   實際上,大英博物館在1759年對外開放之初,也是需要門票進入的。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一張1790年的門票,票面上印有「大英博物館」的字樣,寫著參觀者的姓名和允許進入的時間。200多年後,人們手持帶有條形碼的「電子門票」進入博物館。雖然門票介質改變了,但大英博物館的初衷從未改變:向求知好學者免費開放。   目前,博物館僅將位於一層的展館開放,並設計了一條單向線路。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女史箴圖》局部。資料圖片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一張1790年的門票,票面上印有「大英博物館」的字樣,寫著參觀者的姓名和允許進入的時間。200多年後,人們手持帶有條形碼的「電子門票」進入博物館。雖然門票介質改變了,但大英博物館的初衷從未改變:向求知好學者免費開放。  目前,博物館僅將位於一層的展館開放,並設計了一條單向線路。這條路線的起點是著名的羅塞塔石碑。
  • 大英博物館,「霸佔」多少「中國國寶」?
    2008年2月,「大英博物館」幹了一件極為難得的事,那就是,向公眾公開展示了館內珍藏的中國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據了解,斯坦因密室約20平方米,而且常年恆溫、恆溼,並存有數百件中國古畫。其實,「大英博物館」共有10座儲藏室存放中國文物,當然,很少請外人參觀瞻仰了。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拯救《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女史箴圖》現存於世的最早摹本,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而《女史箴圖》能夠重見天日,回到公眾視野,要完全歸功於邱錦仙的巧手匠心。邱錦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女史箴圖》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當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英國軍官克拉倫斯·詹森獲得了這幅作品。1905年,詹森將《女史箴圖》帶到大英博物館,想要賣掉畫上的玉扣。在博物館工作的歷史學家西德尼·考爾文等人意識到這幅畫的價值,用25英鎊買下了這幅《女史箴圖》。
  • 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圖)
    原標題: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圖)   《女史箴圖》 現在,在大英博物館中,收藏了800萬件來自不同地區,代表不同文化的珍貴文物。進入大英博物館,就像進入了一條人類歷史的長河,你可以通過館藏的文物追根溯源,一點一滴地了解文明的演變和時代的變遷。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書畫,令人心碎!
    同時,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其中就包括不少精品書畫,如顧愷之《女史箴圖》、敦煌壁畫等。《女史箴圖》 局部《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3段已佚散,現存僅剩9段。此畫根據晉代詩人張華於公元292年寫的《女史箴》所繪,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
  • 多圖實拍:打卡大英博物館,裡頭的中國珍寶,美
    博物館,是最接地氣的藝術課堂。有統計稱如果大英博物館每年把展出的藏品更換一遍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全部展完古希臘式主樓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明亮的大中庭據統計,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所有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裡的極品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到底應該如何評價大英博物館呢?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 一周觀展指南|《女史箴圖》倫敦再現身,一年僅展六周
    在近期的展覽中,繼遼博「又見大唐」特展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與河南「二里頭夏都文化展」等古代文物展覽成為焦點外,在法國巴黎,「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紀念展」已在羅浮宮開幕;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展示了一年僅展6周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 大英博物館裡必看的稀世寶物!
    大英博物館我已經去了很多次了,館藏豐富有很多的看點,有很多的藏品在不同的時期會不定期地展出。我上一次去是因為當時舉辦了一關於祖國江南書畫的展覽,去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一睹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的風採!我第一個就先直衝《女史箴圖 》展區,可是又最遠,在展廳的最後方的正中央,果然是我們的壓軸國寶。那個小房間沒有燈很是昏暗,只有陳列《女史箴圖》的玻璃櫃開著幾盞小燈。看著旁邊的幾個老外拿著放大鏡細細地隔著玻璃櫃放大來看,我真後悔,我怎麼就沒帶放大鏡來?
  • 大英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沉睡的木乃伊和中國《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共有近八百萬件藏品,精品眾多。從埃及的木乃伊到中國的古董,大英帝國最鼎盛時在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寶貝,全都可以免費參觀,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如果你有時間,在這裡泡上一天也不會覺得無聊,如果你只有10分鐘,就直殺木乃伊的展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