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感受宋朝的繁榮景象的,通過宋朝人的市井生活,呈現出這個時期在食品烹飪方面的成就。這時趙宋王朝的都市裡酒樓、茶坊、小吃店等飲食店肆遍布。汴京城有「正店」72家,「腳店」、「分榮」不能遍數。正店指大型酒店,其建築雄偉壯觀,裝飾富麗堂皇,環境優美典雅,主要為上層顧客服務。腳店在規模上小於正店,「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
這種酒店多為特色經營,著名的有王樓包子、曹婆婆肉餅、薛家羊飯、周家南食、梅家鵝鴨、曹家從食、張家乳、萬家饅頭等等。這些小店各家製售的食品品種不多,但都有特色,各有絕活。再就是沿街串巷流動叫賣的零售熟食推販,他們出沒於夜市廟會,頂盤提籃,直到偏僻場巷,比比皆是。這樣,東京汴梁由正店、腳店和流動食商組成一個繁榮的分等劃級的飲食市場。
清明上河園是按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建造的。集中展現宋代諸如酒樓、茶肆、當鋪、汴繡、官瓷、年畫等現場製作;薈集民間遊藝、雜耍、盤鼓表演;神課算命、博彩、鬥雞、鬥狗等千年(汴京)東京城京都繁華街市風情。
一千多年前畫家把現實寫進了畫卷,一千多年後,開封人又把畫卷搬進了現實。清明上河園再現北宋京城汴梁都市生活的一角,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宋代經濟文化的形象史料。你看,掛著「正店」招牌的三層大酒樓,你瞧「腳店」及街岸兩旁豎有大傘形庶篷的食攤,熙熙攘攘的人群圍站食,從業人員殷勤地忙碌著接待顧客。
這麼大的園子轉累了,就到園中的食街去吃上一頓正宗的東京風味小吃,杏仁茶、黃燜魚、灌湯包子……開封名吃炒涼粉,以涼粉為主料,加入少量的油,把涼粉放入平底鍋內,然後佐以豆醬、蔥、姜,用鍋蓋蓋住悶少許。炒好的涼粉熱香鮮嫩,焦而不糊;菊花芙蓉膳是將「芙蓉」與「燒膳段」組合併配以菊花製成的,造型美觀,色澤亮麗。此外江米切糕、五香風乾兔肉、羊肉炕饃也很有特色。
隨著宋都南遷臨安,汴京的各種餐館都相應在此開設,到南宋末期,臨安已發展成為124萬餘人的當時世界級大都市,其繁華程度,10倍於汴京。難怪有人作詩諷吟:「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的酒樓食市為了招攬食客,滿足飲食享受,店堂設置、器具陳設十分講究。各大酒樓門面都結成彩棚,或用彩畫裝飾,設紅綠衩子、緯綠簾幕,懸掛金紅沙梔子燈。有的則張掛名畫,巧設盆景,流連食客。
杭州的「宋城」再現了當年的繁華。宋城園區內相繼建起了宋河東街、土豪家族、胭脂巷、非來巷、美食街、市井街六大主題街區。在千年市井老街,遊客可以穿上宋代古裝,在此領略民間大師的神秘武功,觀賞空中火龍、古典魔術、刀槍劍戟、角牴相撲、馴鼠馴羊猴等各種瓦子雜技;又可以與老藝人一起琴鑼說唱,到釀酒坊、陶泥坊、打鐵鋪、榨油坊等老行當尋找舊時光。
除了看表演,賞快閃,最吸引人的當屬美食街。如孫二娘的包子,餡多皮薄 ,聞一聞垂涎三尺,咬一口滿嘴生香;武大郎的炊餅,《水滸傳》中有記載,其味道油而不膩,入口柔和,鮮香可口、回味悠長。色澤金黃,油光發亮,麥香、肉香、蔥香、菜乾香、芝麻香、糖油香於一體,撲鼻而來。手打年糕也是宋朝另一大特色小吃。是根據《宋史》復原的,採用優質糯米、晚米、芝麻、小米、高粱等原料手工製作。
汪曾祺說,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較簡單而清淡。連有皇帝參加的御宴也並不豐盛。御宴有定製,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似乎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呵呵,這還簡單而清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