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有許多暖心故事。媒體報導,在武漢市華氏儒商花園小區物資最緊缺的時候,社區給小區送來70棵白菜,而小區有368戶居民,白菜如何分配成了小區管理者的難題。
其實,這70棵白菜有很多種分法:菜這麼少,小區管理者又最辛苦,何不「近水樓臺先得月」;誰沒有幾個親朋好友,找個由頭分給他們得了;既然僧多粥少,分不好還會惹麻煩,乾脆抓鬮算了,誰運氣好誰得;索性不理會這事,讓白菜爛掉算了……
然而,小區管理者卻是這樣做的:他們在微信群裡發布信息,告訴大家白菜的來歷和數量,徵求大家對白菜分配的建議,很快就收到業主的反饋。許多人除謙讓外,還提出把白菜分給小區醫護人員的家人。這一倡議得到一致贊同。於是,小區管理者根據事先統計的名單,把白菜分給了醫護人員家庭和小區困難群眾。之後,這一做法被保留了下來——每次分菜,先給他們。
白菜是平常之物,在平時不算什麼,但在城市被封、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就是稀罕之物。這70棵白菜怎麼分,稍有輕率和馬虎,就可能帶來不良影響。小區管理者對白菜的分配非常慎重、非常用心,也很有智慧,不僅沒有引發矛盾,反而化解了群眾的情緒,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把握了工作的主動。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遇到難事,關在辦公室裡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好辦法,邁開雙腳到群眾中去全是辦法。面對特殊敏感時期白菜分配的難題,小區黨員幹部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向業主徵詢解決的辦法,正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具體體現。無數事實證明,高手在民間,群眾是老師。如果黨員幹部真正把群眾當老師,甘當小學生,遇事認真聽取群眾意見,集中群眾的智慧,即使再難的事情也能找到破解的良策。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要拜群眾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時下,服務群眾、關愛群眾,解群眾所急所憂所需所盼,越來越成為黨員幹部的自覺行動,但辦好事群眾不領情,好心達不到好效果的事仍時有耳聞。這不能怪群眾,要多從黨員幹部自身找原因。實踐證明,給人民當服務員,不能幹巴巴、硬邦邦的,要多一些暖意,多一些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多一些率先垂範的行動,把事情辦到群眾心坎上,把話說到群眾的心窩裡,讓群眾如沐春風,才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凝聚和釋放出無窮力量。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