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大街為軸心,分開了木頭市的東西兩端。因為明朝的時候這裡是木頭、枋板的市場,所以命名為木頭市。東西木頭市上各有不少開了很多年的老店,其中不少都是現如今人們仍然津津樂道的傳奇。
推薦:秦豫肉夾饃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出境的牛店,一個小店只憑肉夾饃這個招牌就能屹立多年,更值得佩服。他家的肉夾饃真正做到了「鐵圈虎背菊花心」的要求,應該算是西安最好的肉夾饃之一。
推薦:建輝湖南土菜館
據說開了十幾年了,每天生意都超級好,爆滿的客流量,晚了就需要等位置。做的是湘菜,勝在正宗的口味。
推薦:河南老王家永春肉丁糊辣湯
這片的孩子小時候應該都吃過他家,不少人都是一大早端上凳子在門口吃,一波一波的人來了吃,吃了走,那場景,就是原汁原味的老西安市井圖。
位於東大街西段之南。東接東縣門,西連東木頭市,長400米。這不長的小巷子裡各式各樣的商鋪不少,尤其是這兩家粵式料理最吸引人。
推薦:廣東味芝朗
開了幾十年的廣式館子,招牌的蜜汁叉燒煲仔飯味道好也實在,吃起來有滋有味。老闆是廣東清遠人,出品的東西差不到哪兒去。
推薦:綠葉廣式燒臘館
一個不起眼的粵式小館子,老闆也是廣東人,相比廣東味芝朗在這片的「歲數」還是年輕得多。但腸粉、秘制牛肉煲仔飯做的一點不差,龜苓膏也很贊。
兒童公園為圓心,東西舉院巷分別橫在兩邊,因「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因為靠近回坊,所以這兒的老牌美味自然與清真斷不了聯繫。
推薦:馬利亞手工麵館
在西安如果提到這家麵館,吃家子應該都知道。開了很多年,品質很有保證。麵條是用槓子壓出來的,所以非常筋道爽滑。特色的雞丁面和牛肉麵要嘗嘗,當然,還必須得配上他家的炸雞腿或丸子。這家麵館很任性,每天從11點到3點只經營這幾個小時,去晚了就沒的吃了。
推薦:尤素福水餃
去的應該都是回頭客了,因為地方確實不咋好找。餡料全活,韭黃牛肉、蘿蔔、茴香都有,選擇餘地大,可以都試著來點,吃家們叫「雜拌」,啥味都能品品。他家酸湯裡放的是花油,很香。飯口的時候不單賣,都是一鍋餃子齊下。
這裡不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也很少會有導遊帶團來,可這裡卻有隻有老陝人才知道的地道西安美食。灑金橋,一條不打眼的老巷子,僅能容下兩輛車勉強交錯通過。兩邊的老字號卻是一家接著一家,老陝人說起來,那是如數家珍。
推薦:老李家肉丸胡辣湯
老李家胡辣湯就在北口,無數食客都會懷念當年李老爺子掌勺的時候,丸子那個筋道,湯那個香。雖然現在的胡辣湯已不見李老爺子當年的風彩,很多老食客還是在追捧他家。湯味突出的是調料味重,霸道,入口麻麻的,再配個隔壁的楊天玉夾饃這頓早飯就算全活了。
推薦:馬二酸湯水餃
據說掌柜的盤餡從來不讓別人插手,幾十年如一日。他家的餃子帶有特有的香料味兒,混合著有湯汁兒的牛肉餡,美美的。再喝口熱湯,香菜、辣椒、芝麻配起來特別的提味。味道重,口味酸,適合老陝。
推薦:志亮蒸餃
灑金橋南段志亮灌湯蒸餃個大、皮薄、味鮮,只有一種牛肉韭黃餡,吃的時候一定要先拿筷子戳洞把蒸餃的汁水倒在勺子裡喝了再吃蒸餃。此外,他家的八寶稀飯對很多人第一次吃到絕對是個驚喜,濃濃的玫瑰香味,就是坊上賣蜂蜜棕子裡調的那種桂花香吧,稠稠的一大碗裡面內容超多,山楂、瓜子仁、葡萄乾、蓮子、紅棗啥的,應有盡有。
推薦:劉信牛羊肉泡饃小炒
吃劉信小炒得先看天氣,颳風下雨,有沙塵,在意環境和服務的千萬別去,店內只有六七張桌子,飯口一般坐不上,得坐到對面的馬路牙子上,屬於正兒八經的那種「蒼蠅館子」。
老西安應該都知道,回坊的羊腸小道是出了名的難找。但是對於資深吃貨來說,回坊又恰恰是尋找驚喜的絕佳地。橋梓口,短短不足二百多米,連通著灑金橋、廟后街等回坊老街。街道並不寬闊,稍微過個車就會形成短時間的交通堵塞,但是這裡卻隱藏著眾多老吃家的最愛。
推薦:馬德全燒雞
常出沒這片的人都知道,就是個小攤攤,但燒雞的味道相當不錯。皮香肉爛,最主要是他家都是用小土雞為原料,老闆很熱情,要是回頭客,還經常送點雞肝啥的。
推薦:劉志軍臘牛羊肉
雖然名氣不大,但是很多回坊的老吃客都喜歡劉志軍家的肉,逢年過節都是人,還有不少人喜歡在他家買點肉,然後再在隔壁老楊家買個現打的飥飥饃,就是一頓不錯的早餐啦。
如果不是西大街街面上那個古香古色的門樓子,估計會有很多人都不會朝這裡看上一眼。在這條人流量並不大的小巷裡,因為有著各式各樣的美食而顯得生活味道濃厚。
推薦:石家包子
回民街上老字號的包子鋪,開了二十幾年。他家的包子個大頂飽,比較賣座的有蔥肉包子、豆沙包子,尤其孜然肉餡的,吃起來有股烤肉的味道,一口下去香氣四溢,這種餡的包子在西安還是不常見的。
推薦:老何家滷汁涼粉
回坊最好吃的滷汁涼粉,以前開在橋梓口,後來橋梓口改造,他們就搬到自己家裡營業了。地方不好找,但每天去他家吃飯的人真的都不能用排隊來形容,絕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典型代表。
推薦:老望炒菜
也是老牌的清真炒菜館子,從爺爺那輩就開始代代相傳下來。來吃的基本上都是周圍的住家戶,平時不想做飯了就來這端個菜回去吃。人均消費也不貴,三四十就已經吃得很好了。店裡平時老頭和兒子炒菜,老婆配菜上菜收錢,煙火氣十足,特別接地氣兒。
跨過西大街百盛那個城牆似的「城樓子」就進入到了北廣濟街,這段羊腸小道看似不起眼,躲在華麗麗的高樓叢中,但卻是老西安力薦的清真美食集散地。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外地人去回民街,本地人來北廣濟,多少年拿嘴試出來的味道是騙不了人的。
推薦:東南亞甑糕
不少人從小吃到大的甜食,應該是西安最有名的甑糕了吧。甑糕裡面有糯米、蜜棗和豆沙,很軟很糯。談不上啥服務,還不提供筷子,要單另買。
推薦:馬峰小炒
西安小炒泡饃界絕對前三的館子,每天下午五點以後才開始營業。最為大家所推崇的是生肉小炒,這也是他家的首創。
推薦:老白家水盆羊肉
老吃家應該都知道老白家在坊間的名號,二十多年的老店,下料比較重,肉和粉絲很入味,只是賣到中午就收攤了,想吃一定要早去。
推薦:宏順祥滷汁涼粉
人氣火到爆的一家小店,只賣滷汁涼粉。據說每年只做固定的月份,而且過了中午基本就沒了。涼粉味道確實好,也很筋道,獨家滷汁濃香襲人,紅紅的油潑辣子更是點睛之筆。
用西安人的話說,大皮院也就是「牙大」點的一條小巷子,但是這裡卻是商鋪林立,熱鬧非凡。從早晨一碗熱騰騰的肉丸糊辣湯,到半夜的一把烤肉就啤酒,大皮院一天24小時的節奏裡從不缺乏美食。
推薦:一真樓
一真樓在坊間的口碑一直很好,湯鮮肉爛,入口即化,吃客中除了外地遊客,很多其實都是咱本地的西安人,飯點的時候幾乎桌桌爆滿,吃飯拼座是常有的事兒。
推薦:花奶奶酸梅湯
名聲在外的一個路邊攤,卻憑藉一杯好喝的酸梅湯而聲名鵲起。大夏天的來上一杯冰鎮酸梅湯,生津止喝,一下就爽到底,不少西安娃都是從小喝到大的。
推薦:彥彬元宵
回坊毫無爭議的元宵第一家,每逢元宵節,他家門口就人山人海的。此外,炸元宵、綠豆糕都不錯。
推薦:定家小酥肉
屋內屋外經常被圍得水洩不通。綿軟入味的小酥肉,再加上可口的湯汁泡飯,味道還算可以。一碗小酥肉,淋上辣子,要上一碗米飯,吃著份量很足的小酥肉,喝幾口酸梅湯,很有滿足感。
推薦:盛志望麻醬釀皮鋪
坊上甚至西安麻醬涼皮界的翹楚,專做麻醬涼皮,現在也開始有了臘牛肉夾饃的業務。濃濃的麻醬和紅紅的辣椒搭配的恰到好處,味道非常濃厚,最關鍵的就是麵皮很筋道,Q彈Q彈能吃出面香味,生意一年四季都很好,盛志旺老爺子也是坊間瘋傳的傳奇人物。
這條街橫貫東西,是坊上最長的一條街。東起麻家什字,西至新寺巷,老牌的美食也很多。
推薦:馬建山口口香粉蒸肉
傳說中坊上最正宗的粉蒸肉,他家的肉給的總是很足,依據口味可以自行選擇肥瘦。店裡的環境感覺一般,不過衛生倒還算可以。
推薦:鐵疙瘩肉丸糊辣湯
沒有上述一些胡辣湯知名,但是老手藝確實代代相傳,據說他家祖輩解放前就在西安挑著瓷擔子賣肉丸糊辣湯了。生意很火,早上賣到十一二點關門,到下午五點再開門營業。
竹笆市
為南北縱街,位於西大街鼓樓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門,北至西大街,長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以買賣竹器最具規模,故名竹笆市。
推薦:樊記臘汁肉夾饃
西安本土的老牌肉夾饃店了,地方很好找,進了竹笆市,門口隊最長的那個就是。這家肉夾饃肉嫩饃厚,能做到基本的「鐵圈虎背菊花心」。此外,這家粉絲湯也不錯,味道很純,不過整體服務有待提高。
推薦:綠豆餡餅素齋
鐘樓小區裡牛氣沖天的一家小店,綠豆餡餅通常下午5點就賣完了。這家的綠豆餡餅比一般的略大一圈,餡料很足。咬一口味道濃鬱,基本做到入口即化。
報恩寺街
含光門與朱雀門之間夾著的低矮小門就是小南門了,進去左拐就是西安葫蘆頭聚集地報恩寺街,在眾多吃貨眼裡這也是一塊聚集美食精華的據點。這裡有門庭若市的牛店,有大隱隱於市的小鋪,更有已經被饕餮食客們奉為傳奇的經典。
推薦:誠信和葫蘆頭
原來開在小南門剛進門左手邊,現在搬到了報恩寺街上。他家的梆梆肉處理的很乾淨,葫蘆頭湯味濃鬱。老闆已經快七十歲了,廚房的夥計也隨他幹了很多年,所以說一直都是老味道,這個很難得。
推薦:天發芽葫蘆頭泡饃
算是誠信和的老對手了,他家的葫蘆頭湯鮮饃筋,嫩而不膩,腸子也沒有啥異味,建議點上一盤泡菜就著會比較清爽。他家牆上有很多關於葫蘆頭的介紹,吃一頓飯你還能長長知識,很有歷史底蘊。
推薦:惠記粉湯羊血
很小的店面,環境也很一般,但卻是開了很多年的老店。他家主營各類羊血,不管是粉湯羊血還是辣子蒜羊血,都是入口滑嫩,很細膩,味道調得也正好,捨得放蒜和醋。
五味什字
為東西橫街,東起南院門,西至五星街,長290米。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這裡藥業匯集,曾有藻露堂、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此街以我國中藥分甘、辛、酸、苦、鹹五味而得名。
推薦:春發生
在西安許多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會記得這個吃飯的地,許多年輕人也會記得當年跟父輩,爺輩去這家店吃個飯都是過年了,一碗葫蘆頭,一盤梆梆肉,一碟泡菜,一壺老酒,這都是許多老西安人最幸福的生活,也是很多人離開西安後深深思念的一碗,想想都口水啦,這就是西安的中華老字號。
推薦:三朋食屋
好多人上學的時候就吃過的店,從夾饃在盒飯都有,做的很雜,主要的對象還是隔壁六中的學生以及周圍的住戶。
推薦:海榮鍋貼
要說西安哪家鍋貼最有名氣,那就屬海榮鍋貼館了。五味十字的這家店算是開的很早的一家了,店面不算太大,不僅賣鍋貼還有各種炒菜,雖然品質最近有所下降,但是整體還算不錯。
景龍池
位於東關北部。北起長樂坊,南至索羅巷。唐時位於興慶宮中部偏北。唐景龍年間,這裡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於此。當時地下水湧出成湖數畝,得名景龍池。李隆基作太子後,利用這件事說他的住所有龍氣。登基後在此建立興慶宮,景龍池既宮中龍池,也叫九龍池。
推薦:東關趙記粉湯羊血
這家的辣子蒜羊血和粉湯羊血都不錯,非常典型的西北口味,羊血都是麻麻辣辣的,是天冷時吃熱湯頭的好地方。辣子蒜羊血的蒜味非常大,粉湯羊血麻麻辣辣的,胡椒花椒味很重,羊血倒是挺嫩滑的。這家店最大的好處是24小時營業,什麼時候想吃都可以。
案板街
位於東大街西段北側,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長235米,寬8米,瀝青路面,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推薦:柳巷面
柳巷面得名於它最早開在東大街邊的一條窄窄的小巷子裡,小巷子叫柳巷,麵館本身並沒有什麼名字招牌,但時間久了,人們相約「到柳巷吃麵去」,柳巷面也就成了招牌。後來柳巷拆遷改造,柳巷面先是搬到了柏樹林街,其後柏樹林改造,柳巷面才搬到了如今易俗大劇院對面的這條窄巷裡,據說還開了分店。
推薦:芙蓉餅
就在案板街與東大街交匯處的西南角,對這片不熟悉或者辨識能力不太強的同學一定會錯過。西安到處都有賣芙蓉餅的小攤,不過案板街這個才是王道。薄薄的幾張餅皮,擺出形狀,放上滷蛋、肉碎、鹹菜、香菜、豆腐皮、辣醬、蒜汁等,再捲成圓錐形,就可以吃了。
馬廠子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東縣門接東倉門。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院內,還存有唐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餵馬處,故稱馬廠子。
推薦:黎明泡饃
西安的泡饃地圖主要集中在城牆內,以鼓樓內的回民區做得多。黎明泡饃館在當時完全可以和老孫家、同盛祥匹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這家老字號現在已經消失,成為不少吃貨的遺憾。
炭市街
據說,清朝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這裡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來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
解放前這裡主要為乾果海味市場,後來有演變成西安的海鮮市場,只不過原來的街道現在已經蕩然無存。
下馬陵
在西安城和平門附近,漢代大儒董仲舒的陵墓位於此地。漢武帝時,所有文武百官每經過此處都要下馬,所以稱為下馬陵。
下馬陵早上會有早市,賣菜的、買衣服的、買早餐的,應有盡有。其中有家小區裡的米線,無名無姓做了好多年,周圍的居民是這兒的常客。
五星街
一條因為教堂火了的街道,裡面開了不少牛店,很多都是有年代了,是附近居民固定的小飯桌。
推薦:於老大臘牛肉夾饃
開了至少十年的店了,據說他家老闆是以前給振興路劉峰胡辣湯打工夾饃的,後來學了方子自己開了店,所以夾饃有劉峰的影子。胡辣湯相對一般,早上飯口人氣很旺。
推薦:小賈麻花油茶
超破的一家小店,要不是門口那口鍋你一定會忽略掉。他家不賣別的,專賣早餐油茶麻花,周圍的居民都是端上一碗回去喝,整體味道不錯,正經的西安早餐。
推薦:老鐵家酸湯餃子
招牌不大,店裡能擺八九張桌子,主要賣的是酸湯餃子和牛肉麵。麵條是那種棍棍的,很筋道,調的汁子有牛肉的味道,只是菜不夠豐富。餃子不是非常瓷實,餡料就是回民常有的韭黃肉,雖然不起眼,但是生意出奇好。
東新街
不管是從改造前還是改造後,東新街一直都是西安人尋夜食的不二選擇。雖然改造前一直有擾民、髒亂差的形象在裡面,但是還是有不少人懷念,最經典的「三絕」也是吃貨們來這的必點項目。
推薦:王家桶子雞
東新街「三絕」之一,是很多老吃家的最愛,他家的筒子雞鮮嫩多汁,味道入的也紮實。老陳家燴菜+鄭家包子+王家童子雞,這一般就是來東新街夜市喝酒的標配啦。
推薦:呂家燴菜
其實東新街不只有老陳家燴菜霸氣,這家呂家燴菜也是這條街上的老店了。他家的丸子和肉燉得很爛,內容超豐富,就上自家做的花卷很解饞,此外這家的小酥肉和黃燜雞也都不錯,相比盛名在外的老陳家,不管從衛生還是服務來說都好很多。
推薦:郭友明九九鴨脖
今年已經是這家店在東新街的第15個年頭了,應該是西安比較地道的一家經營鴨脖的鋪子了。鴨脖子有辣、微辣、五香多種口味,有嚼頭,越吃越香,算是下酒的好菜。
推薦:金家桶子雞
這家和路對面的王家算是較著勁的兩家店,經營的東西差不多。不過金家的桶子雞多了點藥香味,口感滑而不膩,吃起來很筋道,適合年輕人吃。此外,這家的燒雞也出色,要是吃不慣他家的桶子雞可以試試燒雞。
推薦:老陳家燴菜
又是一家牛氣沖天的小店,燴菜裡有丸子,有牛肉,還有各式各樣的蔬菜,再澆上一點辣油,看起來都食慾大開,不過這家丸子燴菜略顯油膩,而且整體衛生環境一般。
推薦:鄭家包子牛肉拉麵
因為這家包子遠近聞名,所以來買包子總要排長隊。這家不管是肉的還是素的都吃起來很香,大部分人都十個八個的買,而且價錢也不是很貴,餡料的內容非常豐富。
推薦:鐵家炒菜
東新街一家人氣很高的炒菜館,黃魚燒豆腐是他家的亮點,經常營業到凌晨四五點,不過現如今的老鐵家確實大不如從前了。門口還有個賣夾饃的,據說是原來東新街上的白香臘牛肉夾饃店。他家的夾饃很獨特,先是一層臘牛肉完後緊接著再來一層辣子醬,這種吃法在西安還是不常見的。
立新街
在立新街與北曹家巷什字東北角有個臘汁肉的鋪子,從清朝到現在了,絕對算是藏的夠深的老味道。
推薦:樊家臘汁肉鋪
據傳該店始創於清朝,由現樊家後人繼承,是陝西名小吃,西安著名商標,該店的肉夾饃還算不錯,比一般的夾饃做得好,就是店比較偏僻而已,門臉也不大,男老闆人不錯,店裡的羊血蕎面餄洛也非常不錯,難得的是還有倆年輕時間守個大爐子打饃。